诗歌报网站-诗歌新闻 
 
走近一个山东农民诗人——访后农民诗人王德席
文章来源:诗歌报 作者:孙文涛 发布时间:2014-10-20 10:26:18 点击数:



                         走近一个山东农民诗人 
                           ——访(山东,肥城)’70后农民诗人王德席

 

  “进入21世纪的农村,有的乡村已发展为城市化的农村,人们住上并“不合时宜“的楼房,农村住房面积急剧缩小,很多人为还房贷或一切费用而不得外出打工,只把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田地荒芜几乎成为空村,而农用工具也极尽殆失,家中更少见纺车、织布机、铁犁、䦆头、锄镰、铁锨等,也少见鸡鸭鹅狗、牛驴骡马羊等牲畜,村中少见了古槐老树、桑葚春藤、青石老井或以荒废的石碾、石磨、碌碡、铁钟等。住上楼房的人们,已远离树林、河流、村巷及古建筑等自然风光,心中郁郁总有种走不回故乡的那种难舍之情”


  “……总感觉人们的精神有些空虚,思想没有什么进步,只盼人们不要忘记故乡历史传统及传承文化精神代代相传”


  “故乡已不是原来意义的故乡,田园依然是我美丽的诗行”


  “诗是悠扬的笛声也是一种奇异的剑术,它使花儿更美,鸟鸣更幽,群星更加亮美……,我改变了自己就是改变了一个人群” (王德席)

  时间:2012年5月 


  诗人自述:


  王德席,1971年生于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张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世代都是勤劳能干、勤俭持家、默默无闻的厚道农民。小学时我就很喜欢看课外书籍,在班上曾偷偷写过古体诗和一首歌,这是我心灵最早的对文学美的萌芽。


  我身体健壮并很喜欢体育,每年春季运动会都会得几个第一,由于对学业的偏差从而也没考上高中,就下学在家务农,现开一村中小卖铺并兼种地为生。


  作品在《诗刊》《星星》《绿风》《北京文学》,泰国《中华日报》、台湾《葡萄园》、香港《大文豪》等发表。入选《中国当代诗库》《中华诗人年鉴》《世界汉诗年鉴》《国际文化艺术人才大典》《中国诗典》《世界汉诗年鉴》等,获全国诗歌大赛奖、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荣誉文学博士称号、孔子金像奖一等奖、《诗刊》征文奖、《星星》征文奖,第20届柔刚诗歌提名奖等。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世界汉诗学会会员,世界诗人协会会员。 


  请谈谈你的故乡肥城湖屯镇张店村?或者方便谈谈您个人?

  我一直在农村以种地、开一个小百货铺为生。因父母有病不很健康,五亩地有我耕种,小百货铺有妻子经营,收入微薄其实经济并不乐观。好在种地有补助,老年人每月补助55元,虽杯水车薪也感到这是农民最好的待遇和生存的曙光。


  我们这里属半山区,位于长清、平阴、肥城三县交界处的泰山西麓,西襟黄河,南控《诗经》中的大汶河,北依群山,连万亩桃园闻香平阴玫瑰,接梁山豪气的陶山。据考,为尧之初所居之地,相邻有石横镇,为春秋左丘明故里,石横又名“都君庄” 是历史上舜帝成都处,西施传说,《史记》范蠡,“浮海出齐,止于陶”。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古老文明源远流长的地方。


  我们村庄在陶山之阳,名张店村,现有800多户,是个3000多人的自然村。我自1990年我在村中干过电工、电业会计、村统计员等,自2002年农村裁减人员就一直在家务农。


  1991年春,我村来了一位泰安市文联的作家,他叫崔西明。那时,张书记安排由我和作家在一起一个多月,很是荣幸,并与他朝夕相处无话不谈。并建立深深的友情,他回泰安给我寄过书刊,让我很是感动。他从没把一个普通农民而鄙视我,而我每年把写得很糟糕的诗让他看,崔老师修改的很认真仔细,从错字、字词、意象、意境等一一改下去,我受益很大,他是我文学路上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我们这里的乡亲朴实厚道待人热情,民风淳朴,邻里团结,彼此相互往来,儿女孝顺,可谓有千年齐鲁遗风,是古“君子之邑”的地方。我爱好文学,默默孜孜以求很多年来,却很少告诉亲朋好友和乡亲,唯几人知晓。但怕有摆弄学问之嫌,因我们村中有很多有学问的人,就不愿在乡亲面前班门弄斧,也因写诗未造福乡里深感汗颜。所以,我爱好文学也算是一个南瓜一样默默的“隐者”了。


  亲人中不得不提我妻子的姐姐郝延英也是我的姐姐,她心地善良,懿德贤惠、是一个充满诗意而不写诗的人,是我无形中给我帮助最多的读者。有时,我还把发表过的作品给我七十多岁的岳父看,他一生吃过很多的苦受过很多的罪,但勤勉持家、为人忠厚、从未因我的家庭清苦而抱怨我,岳父虽然上学还不到一年无多少文化,但凭他肯钻研的自学精神认识很多的字,并在一家陶瓷厂干出纳员三十多年,有时我问他,”我的作品你看得懂吗”?他说:“看得懂,看得懂”。他们都是我最早最好的读者。


  在农村,对于一个爱诗写诗的人,一般乡亲还是不太理解,他们知道了或许说你是一个不务正业懒惰瞎鼓捣的人,对于家庭富裕的人他或许有蔑看乜视你,但我从未因为他们的“正确”的看法及善意的劝我放弃文学事业而怨恨过他们,我依然感激毫无怨言的爱着他们,因为他们是我将来的读者。 


  
您劳动与生活在肥城农村的感受?身边文化氛围?

  我是一个有力气爱歌唱有梦想有信仰并得到谷神之爱的农民,所以我年轻健壮,淳朴真挚对人。现已不惑之年,依然保有一颗年轻、健康、善美的心态。是一个劳动者、播种者、盗火者、祈祷者、梦游者……依然生活在生我养的土地上的农民或叫自然之子的人。


  小时记得经常吃春天的杨树叶、柳树叶、榆树叶、槐树叶、苦菜、荠菜等,很好的饭食就是母亲捏成地瓜和玉米面搀和蒸熟的窝头了,凡是能吃的都吃过。乡野的野紫地丁、车前草、蒲公英、锯齿芽、马齿苋、翻白草、茵陈、柴胡、绞股蓝、草参、都可随处可见采来入药。在家挑过粪肥、推过独轮车、拉过地排车、开过三轮车,见过家中古老的钱币、刀枪、石臼、占卜的面箩等,那时的清苦带来一种不会忘却的痛和快乐,在这里你要精通菜籽、瓜果、蝼蚁、牲畜、野狐、鹧鸪等万物和泥土的关系,做一个有智慧、有欢乐、有力量、有希望忠于生活、孝敬父母、眷恋故土的人,爱万物星辰、爱草芥、爱亲人、爱故乡、爱左邻右舍、爱祖国的人,用我粗粝豪放又淳朴善美的心和结满老茧的手去做一个叮当叮当会打铁的人或做一个会——酿酒的人,因我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这里。


  我虽有几个乡友,但都是爱打牌、下棋或唱支歌的人。现在人们生活虽有些提高,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兴趣趋向多元化,人情也有些淡漠了。村里已几十年没有唱大戏、踩高跷、舞龙狮了,民间的文化艺术逐见减少或失传,偶尔卖化肥、农药、粮种的或卖假药、练气功的聘请歌舞团或演一场电影,稀稀拉拉几十人瞟几眼就回家了睡觉去了,总感觉人们的精神有些空虚,思想没有什么进步,只盼人们不要忘记故乡历史传统及传承文化精神代代相传…… 


  你何时开始写诗,发表作品?写作对你有何意义?

  我自初中就曾默默写过歌词、短诗和古体诗,犹若一种秘密不敢让同学和老师看,那时学习笨拙也有一种自卑感,尤其作文不及格,对于学习成绩真是一言难尽,或许我的文学正处于萌芽休眠状态。但对体育却情有独钟,成绩突出给我一种心灵的弥补。岁月流逝,时光荏苒,现在想来,上帝多么公平,那时命运关上的门,却为你打开一扇窗。长大了才明白,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窗,必然又给你打开了一扇门。自1991年认识崔西明老师后,或许已受他的影响和熏陶,一种信心油然而生那种莫名的生命慢慢酝酿着,1992年开始写作,1995年第一次在泰山《探海石》发表,真的有一种探海的愉悦和浩大的信心。继而又在《乡镇企业导报》发表。自此我感到一种生命欢喜活着的感觉真好,犹如每天都会看到花开每天都会发现一颗美丽的太阳。而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发现人性最美的一面,对生活也有一种美好的向往和憧憬。意味着,我在,既是思想。思想,就是一只蝴蝶。 
 

  很多人外出打工,你为何一直留守故乡?对离乡打工的看法?是什么支撑着你坚守农村又执着地坚持诗歌?


  我自90年在村干电工,那时工资45元,加上加班费一年700多元,得到年底发放。平时还要送礼等很多事,实际算下来也就没有了多少收入了,只能算是进入社会学习。父母期望我在村中熬个小村官什么的但都未实现,那时打工的还少,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的这点收入家庭已满足不了家庭开支,想出去打工又无技术,加之我近视严重,在外又无经验,1995年弟弟在云南某部执行任务时牺牲,家里就就再也不愿我离开。


  虽然诗歌已进入人们的生活或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文学还是属于少数人的,或许这就是永远的黄金分割定律。现在经济已是人们生活追求的主旋律,在我们村中文化也不太重要了,虽然在外打工的人高兴的返乡归来,脸上却会带着几丝淡淡的茫然和忧伤无奈,我是一个经过苦难也会理解别人艰辛的人。


  地要种,不可荒废,加之父母需要照顾,还要照顾八十多岁的奶奶,也就是“父母在,不远游”,要守敬尽孝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虽然收入微薄,生活清苦,妻子对我默默的支持也是分不开,小铺和家务活都是她一人承担,还照顾着父母关心着孩子的学业,挤出更多的时间給我学习的机会,我发表作品都是妻子对我的最爱,不论发在哪里都是她给我的一种幸福和快乐。


  我的意志愿石头说话,见大地真情,苦难变甜。但愿此时之心近于明智,静若远山。我是一个原地徘徊从未走远而却放飞心灵的小鸟的人,写诗让我感觉活着的生命的快乐和价值。 
 

  
你认为诗歌对人生有严肃意义吗?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培根语。清代张伯行也曾说:“读书濯其灵腑,史籍长其精神,文章抒其见识。”用饱满的激情多角度的读诗并诗意的生活随之而来的“腹有诗书胸有天地眼有乾坤气自华”的那份人生挚爱、温籍、渴望、信心、幸福的涌上心头,是多么惬意的事。


  诗意的生而为人,并与万物相融其乐无穷,使我更加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及更加热爱故乡热爱祖国和更多的人而富有人生意义。


  诗歌就是一种发现人性良知的试金石。


  诗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是语言的艺术,生活的真谛,心灵的真实写照。通过生活艺术提炼、比拟、夸张、借代、暗喻、象征、意象等手法得出的一种智慧的思想结晶。在某种意义上诗是属于母性的她将孕育的是雄性的另一种生命,所以,诗是一种冥思。有意境、有思想、有大爱,能引起人们精神反思,反映时代风貌,关心人类命运、生命素质、宇宙信息,提高人们的审美观、道德观、哲学观、价值观。她是人们内心良知与智慧的呼唤、正义和真理的献身,彰显出人性公正的美德和自由、博爱、平等之美。语言质朴、纯朴自然、情感真切感染人,以真情而定墨,自然而来,不思而知,谓之真境界。含蓄优美旋律内在感情注入使人不由得随之歌之舞之蹈之而烘托出自己本来的心境,把人带到一个富有幻想纯洁高尚的美好境界。


  
你认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适合写诗吗?

  我认为健康明朗、隽永精粹、尽善尽美、真切感人、意境深邃、思想旷远、旋律优美……都能反映时代进取精神和提升人日常生活的美感。具备精神美的语言才是诗。


  诗人费特说:“永恒的东西是富有人性的”。


  没有意境、没有思想、言之无物、空空洞洞、犹若淡水的文字游戏叫非诗。


  我理解诗是文学的皇冠,语言的圭臬。就像千百年流传下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即使她已不合时宜,但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的精神宝塔。留在人们心中的美感是根深蒂固血脉相传民族不朽的灿烂文化摇篮,她永远是人们精神的瑰宝永不会干涸生命源泉的大海。那种语言的音乐及音乐的语言若流淌的金子,青铜的编钟,语言描绘出和谐、完美生命的色彩和生命的气息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感升华,深信这是一种不朽的文学艺术语言。虽然我说的不是古体诗,而是现代近百年的自由体诗歌,依然像黄河之水从天奔泻而来。哪怕我写的不像纯诗,但我一直是一个孜孜矻矻在努力上下求索的文学爱好者,相信诗歌是神圣的,诗人要心怀大爱,对真正的文学要充满使命感,维护语言的纯洁和美德,创造艺术的生命和精神的良好品性而努力,正本清源,人心所向,这是一种灵魂修养的神圣事业。


  你认为农业生活对你诗歌作用?生活与诗歌的联系?

  我是一个普通农民文学爱好者,种几亩薄地妻子开一个小卖铺为生,因父母不太健康收入微薄,为父母的医药费真是一言难尽苦不堪言,为提高孩子的学习状况也无能为力,唏嘘呃叹以勤苦节俭度日。唯用一种忧郁的情感唱出一些心曲,生活的无奈萦绕着我,惶惶恐恐内心总有种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感觉。尤其进入城市看到在路边端着碗乞讨的老人和小孩、拉着二胡卖艺的人心就一阵一阵的酸痛,把不多的钱拿出也总有种羞愧感,有时几乎没有回家的钱,总认为自己犹如一滴露珠不能救活一棵庄稼而悔恨伤心不已。这种感觉得很长时间才会消失的,每次出门总怕见到受苦受罪的人又怕见不到他们,那种忧郁彷徨的心始终左右着我,或许我写一点诗来慰藉我那颗脆弱沉沦的心灵。


  认为诗歌根植于现实生活直歌其事为民为物而作,由于对生活的艰辛深思而犹生言志、社会不平经历及对故乡眷眷之情怀,犹如我碱渍的影子不由的翻开一页大地之书。或许现实生活像马蜂或蜜蜂一样蜇痛我的心,给我一种或苦或甜的痛,唯诗让我返回人的本质,皈依自然的那份宁静。写诗,唯掘井见水才能汲水,水流到哪里麦子才绿到哪里。在我并不富裕的村庄边种地劳作、走着、爱着、思想着,面对现实社会用自己真诚的情怀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或感想,用自己的良心尝到人间的一切苦难,并用诗歌延长美好的岁月。相信,诗比生命更长久,因为诗人是一颗永不会凋谢的玫瑰。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你对整体诗歌现状看法?另,你怎样看存在的低俗化、粗卑等?

  现我们的诗歌现状进入网络时代,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人人可以写诗,人人可以涂鸦,抒发情感,抒心中抑郁之情,或发长天豪迈之声,各种诗歌琳琅满目、诗行天下,感触万千,但还是很少诗人能够走出自己,认识自己,……我与很多的诗作者一样在向前走着探索着。


  有的人在写诗中会领悟一些更好的真正的诗,有的人一直在一条路上走下去,再没有新的发现和升华提高,或许走了一条下滑路、不归路,模仿、跟风赶风潮,没有真正的方向目标在诗的海洋而迷失了方向,才造成一些作品低俗、粗卑化、腐恶化。对于这些我是抵御不接受的,最好给爱好者以引导、规劝、商讨、相慰、相励的办法改观以求共同进步发展,路总是要人走的,愿我们共走一条正确的歌诗之路。 


  
您欣赏的古今中外诗人有哪些?

  中国古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屈原、王维、王之涣、孟浩然、李贺、陶渊明、苏东坡、辛弃疾、曹操、谢灵运、韩愈、柳宗元……

 中国现代:毛泽东、鲁迅、田间、闻一多、戴望舒、徐志摩、郭沫若、艾青、卞之琳、臧克家、昌耀、贺敬之、谭子豪、周梦蝶、余光中……

  外国诗人:普希金、歌德、里尔克、庞德、艾略特、惠特曼、华兹华斯、叶塞宁、阿赫玛托娃、马拉美、米沃什、叶芝、兰波、帕斯、博尔赫斯、帕斯捷尔纳克、梭罗、泰戈尔、聂鲁达…… 
 

  
你对在网上起步写诗歌,及用“口语写作”者的建议?

  用朴实的语言、常见的语言、随意的语言,挖掘生活的再现美感。若发现或感知那潺潺汩汩流水一直达到诗的在场感及所要达到一种诗的情感而让人回味不尽,让一般人都能接受,通俗易懂,易于明白,更易于流通。

 
  对于口语诗和书面语言我还是喜欢后者(诗歌语言),感觉她有语言的创新美、语言美、格律美、思想性强、生命力旺若跳动的火焰、撞击起的水花给人的精神美感无穷的反思,她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一种生命的纯粹思想。 
 
  对刚写出的作品,定要删改、增补、推敲等。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既是玉就要雕琢才成器。最主要的是冷处理,放几天再修改很有益处。所以我的作品大多都会修改。不论她像一幅画或一件雕塑品或粗坯顽石,感觉都是有生命的、有呼吸的、有感情的、有缺失的一面也有满溢的一面,这是一种心灵美的艺术生命,一直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对于重写的作品很少,不满意的就丢了,大多作品都是自然而来。该强求的也要去强求,训练灵魂即改造客观世界,反应和掌握主观世界。该来的一定会来,诗也是一种最美的缘。 
 
 
  
你有宗教信仰吗?您认为宗教与文学关系?

  有,但正在探索。认为它是一种艺术深奥、博爱之美的生命科学。

 
  我喜欢那种静默的力量和自然赐给你的那种精神启示。儒家为仁,耶稣即爱,道生万物,佛即觉悟、大智者。她是艺术创造的无限来源,不因宗教而迷信,不因信仰而迷茫,感知那不竭的艺术生命力,要用真实有爱的生命把那幻梦变成美好现实。即眼见、耳见、鼻见、触味见、身心见、本性见、若动未动、若空而不空,湛然了悟心无所染而感到用无手之抚万物,无唇之吻人世。她使人生敬畏之心,谦卑之心,纯朴自然,善美慈悲之心。又有不苟形迹、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之心,相容万物直指人心。那种非幡动,非风动,是心动的禅意。那种无心见山,无心见水,无心见景,云无心而见岫的意境。有为之心,见花开,闻鸟鸣的天籁、地籁、人籁。无为之心,景有神来,超然物外,心与自然而然地与景合的启悟,故老子云:“天地有大道而不言。”天地有大爱而不言的真意达到无限愉悦的境界,使你神足大川、河盈于海、情满万物、意达宇宙。使你那颗博爱善美之心而拓宽你的文学视野,加深你的哲理美学思想。 

 
  
您认为当代农民诗人的意义?诗人与世界的关系?

  诗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陶冶和净化人的感情。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文学爱好者,写诗是为了不会让心灵荒芜或更好地多打粮食,让微小孱弱的生物得到我的庇佑和帮助,让泥土说话人心淳朴善美,让阳光朗照山河辽远静美……


  诗是悠扬的笛声也是一种奇异的剑术,它使花儿更美,鸟鸣更幽,群星更加亮美。她使我爱上的不是一人而是一个人群,我改变了自己就是改变了一个人群,在写作时那种如内心翱翔的鹰俯视一切而又像大地生长着万物,从而我感到自己的精神升华也如随太阳而来的一个含着光明的人,一个能吃苦、有忍耐性、有良知的人而能刚正不阿的做人做事保持永恒的品格,她使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充满光明和希望。 
 
 
  
总结您写现代乡土诗歌的实践,您以为21世纪的田园诗或新乡土诗歌该如何写?

  一种自然精神寄托现实生活思想的真实流露,对人生和宇宙万物相和谐的浑朴深远的意境,叫做田园诗,又叫乡土诗。


  进入21世纪的农村,有的乡村已发展为城市化的农村。人们住上并“不合时宜“的楼房,农村住房面积急剧缩小,很多人为还房贷或一切费用而不得外出打工,只把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田地荒芜几乎成为空村。而农用工具也极尽殆失,家中更少见纺车、织布机、铁犁、䦆头、锄镰、铁锨等,也少见鸡鸭鹅狗、牛驴骡马羊等牲畜,村中少见的古槐老树、桑葚春藤、青石老井或以荒废的石碾、石磨、碌碡、铁钟等。住上楼房的人们,已远离树林、河流、村巷及古建筑等自然风光,心中郁郁总有种走不回故乡的那种难舍之情,而我却是又向另一个故乡走去的人。在我的故乡,我在想一些人和忘记的事。

 
  故乡已不是原来意义的故乡,田园依然是我美丽的诗行。


  简述你乡村日常真实的一天:

  人在天亮的地方开始劳动,迎着晨曦扛着锄头,要把机器未能播种或碾轧的地方再次补种,扶好垄,修好水沟,并与地邻商议浇地的事宜。大约九点回家,自来水不及时还要在自家土井里拔几桶水以供妻子洗衣、洗菜等。有时我会骑着摩托车到四十多里外的城里进一些小百货,回来早一点去看望我的父母亲,我们聊几句就又到了下午一点半送儿子上学的时间了,我与邻居合伙接送孩子,这样不仅省了两家的时间还可见到我们睦邻友善的喜悦,时间多一些就看一会儿书籍休息。

 
  下午大约5点接儿子和邻家女儿回家,妻子看着儿子做作业代经营着小商店,陆续有乡亲来买酱油、盐、纸烟、肥皂、点心、酒之类的东西。我帮着做饭、烧水、炒菜忙的颠颠的,吃饭的时候彼此说着生活的乐趣或见闻,有时也会为女儿若上了高中的学费担心、父母的医药费犯愁,有时我们拌几句嘴,她看电视或早早睡觉,我就看书或打开电脑上博客,访几个好友看几个文学信息,写几行诗发个邮件,到大约晚十一点时,此时再也没有了顾客,几只鸡早上了石榴树,犬吠村远,夜静星明,我当伸个懒腰,熄灯,睡觉。


  采访人后记:

  1,在举世滔滔“民工潮”里,王德席竟是一个特例,他活到40岁一直以种植为生,所以我把他归入“本土农民诗人“,这样的诗人今凤毛麟角。

 
  2,王德席的诗里,有许多他个人独有的语言,创造的语言,来自乡土和农事运用的语言,也许有的论“文法”不大通,但生趣盎然,是他从生活里”琢磨”“自造“出来的,也和他因无条件高等教育有关,是他诗歌一个特点。

 
  3,在他的家里平房内,还生活着一只刺猬,平时一年难得见到,但已经在这里安家好几年了。(只有在乡村人才能与动物和谐相处,需要环境)

  4,与他在村庄四面参观,张店村与其说是一个村子,更像一个集镇,周边的村子还有多年前就修好的乡村公用厕所,见集体化时修的水库,很坚固至今蓄水,及公社时期的巨大石砌蓄水池,还在用,见从前的林场(或队部)的所在老房子……今天的农民新村的楼正在建,农民妇女在骑着摩托到地里干活,山东农村的“软硬件“基础好,比东北及河北山区部分的乡村好许多,基础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比如,地方传统文化,县乡多年连续的治理,民风素质,寺庙建筑、村庄管理传统等)

 
  5,村子周围方圆几十里内,有范蠡冢、古代孝子碑、明清时的旧学、吕洞宾祠庙,等,诗人认为这些古迹要好好保留,它们的确是无声的“民风教化“。

 
  6,王德席的很大一个苦恼,是收入,不是农业没收入,是现在乡村渐渐城镇化,很多日常花费必须“按月缴纳”,可是农业收入是按季、按年的。他明年还要搬迁到村镇规划的新区里,要补交大笔买楼费。

 
  7,诗人在村中其实很孤独,同龄人、年轻人都走了,一个农民今要面对整个社会,其实城市也一样,我们都经历了从“集体人“向”社会人“的转化痛苦蜕变(城里人很多也孤独,找不到集体,关心及互助),精神异化由此产生。

  8,观察思考一。近20余年乡镇一级文化建设滞后严重(有的衰落)。主因在失去本地“共有经济主体”后,无新的填充物。原来体制是公社(乡镇)、大队(含十几个自然村)、小队(一个自然村)三级经济所有,小队为基础,故各个乡镇有雄厚经济积累(等于一个巨型企业),资金可用于水利设施、村镇卫生维护、医疗条件、文化设施等。今很多乡镇的“脏乱差”难治,与地方找不到真正的“共有经济主体”有关。

  9,观察思考二。没了集体后,损失最大的为农村老弱病残,及发展能力相对弱的人家(占相当部分),另一个损失是人没有归属感,互助感,安全感,故精神孤独,村际人际自私冷漠由此产生。另一是延迟了农业机械与科技的运用(个人无法像集体那样投入巨量成本)所以,农村的互助、合作、集体、农场等生产销售形式再次组合,亟待探索。

 
  10,观察思考三。一门一户的小农经济,可能适合于广大国土的一部分地区,如西南、西北的山区、半荒漠土壤、半草原丘陵地带等,但不适合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块主经济产区,这里土地辽阔,平整,最适合大规模集约型种植(调动现代机械与科技之巨擘,发挥劳动力密集的优势,而不是其反)


  11,诗歌的产生确与土地、劳动有关——这个古老的话题,在这位可敬的农业诗人这里又一次得到验证。菜地、麦子、果园、花生在生长,周遭的环境在似水流年地变迁,明天将是另一番世界,但这中间,竟产生了诗歌!(现代的,半传统的,乡域文化中的)


  附 王德席乡村诗歌欣赏: 


  《一生多么爱这土地》

  心皱起,一阙河山
  青山自胸中块垒跌撞而出
  那揪心的一痛
  带出一轮灼热的太阳 

  用泥土的血块抱住一粒种子
  根植大地,把根扎得更深更远一些
  让两座远山离得更近一些,人更亲一些 

  一生多么爱这土地
  即使死了也会这样爱下去
  或在青草的地方把我的一截骨头
  砸进大地,替代一个木橛
  ——拴一头牛吧 


  
《春天的劳作者》

  风一路摇响露的铃声
  一并唤醒地下的泉水
  让更多的日子找到惊蛰的幸福
  晨阳,还在父亲的掌心酣睡
  听,那么多声音还紧闭着嘴唇
  看,那么多芽苞还打着小瞌睡 

  锄头高高举起给白云打个招呼
  太阳犹如他手中的血泡
  鸟儿被一个树杈弹远
  风咬动树叶,就留下风的齿痕 

  童年的涟漪正一圈圈扩散
  春天的日出将给每一个劳作的人
  苦到甜为止的日子
  却感到父亲的笑有那么一点咸
  若要见到路上歇息的人
  定是要到很远的地方去 

  发现每个人的后背都像我扛锄的父亲
  远看田埂上送饭的人却与我的母亲那么相似
  当麦田垂下一片蛙声
  薄荷呼吸在起风之间等待我的到来 

 
 
 《星星长在南瓜藤上》

  有些诧异的星星长在南瓜藤上,望我
  故园的老井,恰如我的耳朵
  倾听,舌头尝到的一滴清甜
  我的心就是一小撮黏土,守望 

  屋里还未点燃生活的蜡烛
  你只是递给我一个苹果
  彼此用另一种光芒交谈
  太阳聚合在一起的快乐,在这里
  有谁知道这咀嚼黑暗的味道多么重要 

 
  
《一把暖心的土》 

  河岸昕潮若少女的乳房
  笛声,甜蜜的把我带走
  任我轻轻走过亲人的坟茔
  一把暖心的土,生情
  一只飞进心中的鸟,然后飞走两只
  彩云飞渡,雀鸟鸣叫
  在回忆很多的地方
  花朵深处的火,和我
  静坐在暗蓝的河岸
  侧耳倾听:童年的心跳
  而一轮月亮顺着葡萄的藤,爬向
  邻人的家中,幸福是别处的自己
  一捧含着泥土的种子,无限温暖
  握热的那撮广阔的土和爱 


  《父亲,一盏低头生活的灯》 

  父亲,一盏低头生活的灯
  早已习惯黑色的夜
  如在黑暗的伤疤处
  发出微蓝的命运
  生活的艰辛,像父亲手中的烟灰
  被他一截一截弹掉 

  父亲身上永远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盐花开满他沧桑的脸
  即使汗水盐咸了这块土地
  一生耕种着新鲜的日子
  粗布衣下是健康的身体
  劳作后的父亲是多么善良

  他向我们走来的时候
  对掉在地上的粮食已拾起
  对掉在土里的花籽已掩埋
  看那片成熟的庄稼
  他的泪水,劳动凝聚起来的幸福很甜
  父亲的笑,价格竞那么低廉
  囤积的麦粒,为故乡举起火把
  照亮这片母土生殖的大地 

 
  
《母亲,总在春天的这一边》

  掘土,浇麦。水流到哪里
  哪里就被母亲看见绿汪汪的一片
  舌头蔓延的光明 
 
  我的心被两岸桃花长在一起
  而我只有一种心灵
  并与心相传两种水果的味道 
 
  泪水洗净麦秆灰尘的金黄
  撑起蓝天的是铁黑的脊梁
  麦浪汹涌,大地默不作声 
 
  请到我的故乡来吧
  母亲,母亲呵,总在春天的这一边
  ——射出有力的麦粒,莫非你没看见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诗人刘畅、秦菲应邀出席第三届墨西哥国际诗歌节 (11/14/2014 15:00)
  • 美学博士、诗人陈忠村国画再登上海艺博会 (11/11/2014 10:19)
  • 余怒新诗集《主与客》出版 (11/10/2014 16:47)
  • 纪念王乙宴诗歌朗诵聚会在沪举办 (11/08/2014 21:37)
  • 【活动预告】纪念王乙宴诗歌朗诵会6号晚举办 (11/04/2014 14:11)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