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浅谈诗歌写作中的“主题性”与“发散性”
文章来源:论坛来稿 作者:S城写作 发布时间:2005-12-06 07:23:46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诗无定法”,却不代表诗歌写作的随意性是无限的。近来在论坛大量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具有共性的问题:一是缺乏发散性,一是发散性过强,以致缺乏主题性。前者可能是新手更容易出现的问题,而后者则常常发生在一些老的写手的作品中。
 
  缺乏发散性,往往使诗歌显得单薄,而发散性过强以致缺乏主题性,则会出现仅见句子不见诗歌的问题。前一个问题通过不断练习能够得到纠正,而后一个问题更值得思考和解决,因为后一个问题可能来源于模糊不清的认识和漫长时日积累的写作习惯,因而也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我从今天论坛的首页里随意选择一首诗歌来说第一个问题:

———————————————————————————————————————
日起日落

作者:宋清

我遥望那新生的太阳,
永远是不辞辛苦、生机盎然。
我遥望那正午的烈日,
永远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
我遥望那傍晚的夕阳,
永远是谦虚伟大,不求夸赞。

啊!太阳,我亲爱的太阳!
你永远是那么灿烂。
啊!太阳,我亲爱的太阳!
你将永远不被遗忘。
啊!太阳,我亲爱的太阳!
我将永远为你礼赞。
             
                              2005.10.22

  这首《日起日落》显然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它表现了诗人对太阳的礼赞,情绪饱满,但我们也可清晰地看出来,这首诗结构单薄,缺乏发散性思维和更多深入思考。差一点流入了口号式的呼喊,未能出新。


————————————————————————————————-——————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想从黑白的两首诗说起:
———————————————————————————————————————


《肉欲的生灵》

作者/黑白

并不可抵御质感的游说
死结的燃烧,弯曲的火苗
感光箔片藏匿有佛经的叠影
人类的隐秘之书早有暗示:
静态的高原 鱼群的白骨
指向那海平面下的水银城邦

灵魂不灭替代衰竭的实景
凝聚的累赘,痉挛的破碎声
反复嚼噬光阴磨损的纹理
瞬间重现怵憟中发育的分歧
涌动的乙炔,焊接的肋骨
过境的交媾中有纯粹的摹拟

痛极而生的体验转换形式
褶皱的果核电镀时间的光影
蜘蛛的交配,神秘的经期
禁忌的慈悲窘迫,亵渎神灵
隐藏的杀机:生存与毁灭
依据的形式可是耻辱和羞愧

剧毒和锋刃以绝对的燃烧
凸现刹那间独特火焰的轨迹
预测和把握,幻影的巢穴
神圣而虚脱的窒息将归咎于
秩序中恍惚更虚幻的版本
图景废黜的仪式同样的色泽

罅隙的两极,全部的印象
界限的记忆中有饥谨的自由
破灭卑微中虚掷的痕迹:
撕裂的疼痛,未泯亡的宿命
旋律中隐藏着齿轮精神的
美艳浓重的釉彩,高贵荒谬

高潮,结疤,飙诳,淫秽
神秘的艺术隐喻肉欲的繁衍
紊乱的形迹,放浪浑然的瘟疫
被拯救被吸纳不会被质疑:
复原如初,最后情绪的漩涡
可遮蔽生命中意象的群体




  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简评:
———————————————————————————————————————


语词的狂欢,历史与时代碎片的斑驳幻影:浅释黑白《肉欲的生灵》



本诗共六节,每节六行。

在这首诗的结尾,诗人写道:

被拯救被吸纳不会被质疑:
复原如初,最后情绪的漩涡
可遮蔽生命中意象的群体

究竟什么被“拯救”,什么被“复原”,而“生命中意象的群体”究竟被什么“遮蔽”了?从一进入这首诗开始,繁复的意象喧嚣而至,语词狂舞,阅读者在瞬间被淹没。既有“神性”,又有“灵魂、宿命”和“艺术”,还有“现代物质社会的碎片的反光”。

神性——感光箔片藏匿有佛经的叠影
    人类的隐秘之书早有暗示:

     禁忌的慈悲窘迫,亵渎神灵

     
灵魂、宿命——灵魂不灭替代衰竭的实景

           痛极而生的体验转换形式

           隐藏的杀机:生存与毁灭

           破灭卑微中虚掷的痕迹:
           撕裂的疼痛,未泯亡的宿命

 艺术——神秘的艺术隐喻肉欲的繁衍
现代物质社会的碎片的反光——涌动的乙炔,焊接的肋骨
                             过境的交媾中有纯粹的摹拟
                                 

                             褶皱的果核电镀时间的光影

                              旋律中隐藏着齿轮精神的
                              美艳浓重的釉彩,高贵荒谬

在第一节里诗人说:

人类的隐秘之书早有暗示:
静态的高原 鱼群的白骨
指向那海平面下的水银城邦

这是一幅“死亡之图”还是一幅“梦想之图”?没有鱼四处游动的被海水淹没的“水银城邦”,或许正是过去留给未来的警示,但那里究竟有没有储藏着诗人梦幻般的情感?

在这不长的三十六行诗作里,庞大的意象群体展现了诗人对多个重大问题的印象和思考,但我们看到的这一切,如果说它是清晰的,也只是一片闪烁着思想之光的碎鳞。或许它只是历史和现实在诗人梦境之中的迷幻般的反光。在神秘的宿命感之中,我们体会到了无法延续的历史和无法弥合的碎裂的现实在诗人心中留下的伤痛,或许这一切留给诗人的只能是一次语词的狂欢。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这种在语词之中寻求张力和容量的写法造成了极大的阅读和交流的困难,这种依靠繁杂意象表现思考的方式,必然造成表达上的“散射”而非“聚焦”。浅见,问好黑白兄。
                                                                   2005-11-9
———————————————————————————————————————
 

  所谓“散射”既是指发散性,而“聚焦”则是指主题性。“这首诗写了一场完整的性爱过程。(东方之东语)”这得到了我和黑白兄弟的认同。从这一判断出发,我们通过仔细寻找或许能够隐约找到本诗的主题性所在,但相信这一主题性的表达是失败的。之所以说是失败的,我想从象征和隐喻的角度来简单说明。象征和隐喻必须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否则就陷入“强指”。象征和隐喻之中必然隐藏着写作者的一个期待,这就是它的可理解性。这或许是一种“联想的期待”,或许是一种“知识的期待”(比如用典)。老的写手常常在作品中追求语言和思想的张力,而在语词和几乎难以相连的句子之中得到的所谓张力正是所谓“虚假的张力”,这种张力体现在似是而非的思想表述之中,无法提供清晰的脉络。当分崩离析的语言和句子四处流散的时候,我们所能感受到的顶多是一种情绪,一种宣泄的状态。


———————————————————————————————————————
  我们接着看黑白的另外一首诗和他自己的注解:
——————————————————————————————————————


《暖冬》

听凭地震奋懑的呼啸
怒火中的海水卷向海岸
被吞噬的生命魂归苍茫
多相素的时空在黑洞诞生

人类的繁荣触及天庭
大自然的惩戒又指向暖冬
别靠海岸线太近安憩
紫外线在融化极地的冰原

停止所有原主体的选举
国家意志不再由各议会审定
在人类智慧的非常时期
必然将掷榖粒来决断生存

要统筹全球化的军事
导弹防御盾将疏而不漏
奥林匹斯山的宙斯欲谋叛乱
妄图阻碍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毁灭报复死亡的恐惧
快将中东的火药重新安放
再动用联合国成员的后备役
向大海之神波赛冬宣战

石油点亮黑暗的希望
战争马达汲取物欲的法旨
精英人类是地球的主宰
核弹应该对准潮汐威慑海洋

借性爱的潘多拉匣子
将基因化合物的亚人类
培育成反螺旋的数码英雄
溶岩的潜流奔赴地裂的板块

在火山休眠时未雨绸缪
取缔一切知识暴力的产权
停止宗教与种族之间的纷争
纯粹的灵魂诞生大限祭坛

听凭灾难与共的抉择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义
愤怒的战火投向隐患的海域
震慑那些掌控自然的神灵

测度海洋风暴的轨迹
极地的寒冰在暖冬融化
臭氧的星辰窥探着人类轮回
巨焰必将烧毁罪恶的海洋


2005~01-03


后记(黑白本人附加):

这首诗通篇反讽触笔!借用战争与政治,以及人类的尖端技术进步的危机抨击现实。“多相素的时空在黑洞诞生”此为现代物理的前沿命题;“紫外线在融化极地的冰原”此为地球臭氧层破坏所致,而美国迟迟不签《京都协议书》;“停止所有原主体的选举”这是反映超极大国的先发制人战略,为当代人类的侵略史,“国家意志不再由各议会审定”;“导弹防御盾将疏而不漏”正是全球新一轮军备竞赛的写照,“以毁灭报复死亡的恐惧”;“奥林匹斯山的宙斯”和“大海之神波赛冬”是希腊神话中的两兄弟,这首诗里是含沙射影莫须有的敌人其实是“人类自身的私欲”;“中东的火药”已经指向“联合国”名存实亡的趋势,“石油点亮黑暗的希望/战争马达汲取物欲的法旨/精英人类是地球的主宰/核弹应该对准潮汐威慑海洋”描绘着人类前景,是“黑暗的希望”和“性爱的乱伦”;“潘多拉匣子”是指人类自己制造灾难,“克隆”及其“变异”将促生“基因化合物的亚人类”,“反螺旋”特指物极必反将违背大自然颠扑不破的规律和真理;“溶岩的潜流奔赴地裂的板块”暗指灾难的发生,“取缔一切知识暴力的产权”是说人类妄图逃避“苍天的惩戒”,“纯粹的灵魂诞生大限祭坛”言指人类危机四伏;“听凭灾难与共的抉择”和“听凭地震的呼啸”两句呼应,后者指的是不可完全避免的自然灾难,前者则是人类贪婪之欲导致“家园的毁损”;“愤怒的战火投向隐患的海域/震慑那些掌控自然的神灵”,这是讽喻大国政略的卑鄙和狂妄;“极地的寒冰在暖冬融化”这是大家都比较好理解的,“臭氧的星辰窥探着人类轮回”,人类超极限的文明进程堪忧,“核战阴影”的“巨焰”在参与海洋争霸的群雄间伺机而为。(黑白自解《暖冬》)

———————————————————————————————————————
 

  相信这一注解只能由诗人自己提供,而我们也只能通过这个注解才能返观作品的主题性。显然我们无法要求诗人为每一首作品提供一个这样的注解。而通过这一注解找到的主题性和这一通过注解进行理解的阅读过程显然是痛苦的,从而使得作品的可接受性以及作品的艺术性受到了极大的削弱。阅读的快感几乎被剥夺殆尽。

  发散性和主题性在写作中也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放”和“收”,放和收,相辅相成。收放自如是一种较高的境界,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体悟。放的目的是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大的诗思空间,是诗歌获得深度表达的必要。而收的意义则在于诗歌表达的传递性,即诗写者想要传递出什么,这是主题性的必须。只放不收和只收不放都将偏离诗歌表达的需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决定了写作的状况,很多写者往往为了追求诗意而雕琢所谓“充满诗意的句子”,忽略了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诗歌究竟为什么而写,即它的传递性——诗歌的意义。

  我想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决定着“现代汉语诗”身份的确立,我们在汉语诗写作中提倡的“叙述策略”也包含了对这一问题的纠偏。立足于生活进行叙述,而不是单纯雕琢“诗意的句子”,从而完成对生活的诗意叙述,这或许是我们仍然需要思考的一大问题。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铁舞短诗的奇巧构思 (07/18/2014 10:39)
  • 阅读子川:敏感高地与他的 “凹地”意识 (03/13/2014 10:41)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读《中国诗歌三十年》 (01/24/2014 22:06)
  • 心灵叩问历史——读唐德亮长诗《惊蛰雷》 (12/18/2013 15:46)
  • 永葆一颗赤子之心——读张瑞箫诗集《木头比我更长久》 (10/08/2013 21:51)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