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诗歌的“现场”和“伪现场”
文章来源:论坛来稿 作者:石生 发布时间:2007-05-01 13:43:48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在最近,中国年轻的诗人们越来越多说到了诗歌的“现场”这个词。与此相对,马上又有人站出来说,他们的这个现场其实是“伪现场”。自从诗人们的发表载体进入到网络空间以后,各种争吵、混战一直都是持续不断。流派、诗学观点之争,直至道德参考与审判,可以说是无一余漏。但这都是具体的操作、方法问题,都还属于同一写作范畴内的事情:即诗歌的写作本身。在此争吵之中,又产生了一个小的分支: “现场”和“伪现场”。不过,需要说的是,虽然是个分支问题,但比起以往的争吵,它的内容和本质都将更大一些。它包含了写作的背景、内容、根基和态度,超越了流派和诗学观点。什么是诗歌的“现场”,什么又是诗歌的“伪现场”,确实值得澄清。

  在我看来,所谓诗歌的“现场”,其实是包含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现场是我们的现实生活本身,第二现场是内心对现实生活的精神化,第三现场是写作者作品和自身的聚集地,就是更为具体的网络诗歌论坛。

  在诗人白鸦的一篇文章中,他把自己可能阵线的“当下性原则”所强调的“现场”,与于坚、伊沙、沈浩波等人提出的“现场”作了对比,并且指出后者是“伪现场”。我当然明白白鸦的意思,其实再简单不过,白鸦的意思也就是如何在现实生活本身与内心对现实生活的精神化之间找到更为合理的平衡。也就是说,谁的现实生活更贴近当下,谁的内心生活更具有普世的道德和良知。等于是说,百鸦可以直接对于坚、伊沙、沈浩波等人发出质疑:你以为你们所接触的社会,你们的写作背景,就是这个社会的真实现状?你们到底有多少是臆想和想当然的成分?不过,我却要说,对于社会的现实和真相,我们永远不可能到达“现场”。就包括白鸦写9.11、本•拉登、切•格瓦拉和马丁•路德•金。更多的,我们往往是用一种虚拟和转换的手段,来表达我们对第一“现场”的精神化。谁又能敢肯定说,他所处的“现场”就是第一现场,而不是“伪现场”?如果有人因为正处于诗歌创作的兴奋体验中,而觉得诗歌就是一切,诗歌即是第一现场。那么我想,我们都有责任,先往他头顶泼些凉水,然后再做其它。可以说,我们任何人所指称的“现场”,都是有“伪”的成分,我们人人都身处“现场”,但却永远不可能抵达。

  在这些争吵之中,诗人们争吵得比较多的,还有另外一点,就是关于第二现场内心对现实生活的精神化。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说,诗人们内心中所认为的那个“现实世界”。在这里,道德和良知被危险地作为了大多数人的评判标准。而且这个道德和良知,也是带有某些反抗先天教化但又服从先天教化特征的,有相当自相矛盾的地方。就是说,评判别人的时候,用的是当下理想化的道德和良知;自身写作的时候,却又表现出对当下理想化道德和良知的质疑和反感。包括“垃圾派”和“下半身”,都有这种左右逢源、投机取巧的成分。只不过是,人们往往会忽视这些矛盾本身。关于道德和良知这两张牌,不但是诗人在打,对于政治家、知识分子,谁也都打得不差。只是,我觉得是诗人们打得更幼稚可笑一些罢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拿李白和杜甫来说,现在谁还会再去指责他们没有反对封建制度、没有反对唐朝政府,谁还会再去说他们写的东西没有一点道德和良知,或者说根本就是小文人的无病呻吟?对于这个处于诗人们内心深处的第二现场,它顶多只是诗人们对自己所认为的“第一现场”的反刍和回炉;它的具体内容个别有值得推崇和肯定的地方,但却不是唯一标准。它有时候又往往是个体或群体相异于另外个体或群体的表观特征。在此之外,再来谈道德和良知,才更为合理一些。不过请记住,世界永远不可能是诗歌所写的那个样子。因为只有是有了第一现场,才会有第二现场,这个顺序是绝对不可能被颠倒的。

  诗歌还有第三现场吗?是的,我所认为的诗歌第三现场,就是指写作者作品和自身的聚集地,包括纸刊、酒桌和网络诗歌论坛。在这里,我更愿意说说诗歌论坛。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才是目前中国诗坛最大的“伪现场”。也正是这个“伪现场”,造成了大多数诗人们写作上的“人格分裂”。很多纸刊是在酒桌上完成的,这些我不想多说。很多争吵、流派、骂仗,是在网络诗歌论坛上进行,却是有目共睹。正是有了网络诗歌论坛,为诗人们的发表、讨论、争吵、同流提供了方便,于是就使很多诗人错误地以为,这个网络诗歌论坛就是诗歌的“第一现场”,就是他们所认识和拥有世界的全部。眼看着诗歌论坛上硝烟漫起、群情激昂,众多诗人煞有介事地吹捧和排座次,有的甚至俨然一副天子王孙的样子发号施令,让人不得不想起了义和团或者搞传销的那群人,还真让人以为那些网络诗人们吃喝拉撒就是吊在论坛上,连穿的衣服都是网线做成的呢。网络的诗歌写作,到最后其结果与别的年轻人玩网络游戏造成的结果都差不多,一种虚拟的荣誉和功绩麻醉了很多人,直至造成写作上的人格分裂。他所写的,只剩下文字意义上的“现场”,已经完全脱离了真正的“第一现场”;他所表达的“第二现场”,那也不是他本人。关键是,他还不自觉和自醒。这里,我不是反对网络诗歌论坛的存在。实话说,我自己也曾是其中一员。我只是想提醒,这个诗歌的第三现场其实是最大的“伪现场”,我们都应该对其保持警惕。

  这么说来,诗歌还会有现场吗?没有了,也所剩不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如何努力在诗歌的“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并且尽量忘掉“第三现场”的存在。在这里,我宁愿暂时赞同诗人们在哈尔滨草拟的那个《天问诗歌公约》里面所提倡的其中一条内容:诗人必定是时代的见证。是的,我们要见证个时代,就像李白和杜甫见证了他们的那个时代。除此之外,任何现场都是“伪现场”;任何争吵都等同于是无效。

  2007-4-19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铁舞短诗的奇巧构思 (07/18/2014 10:39)
  • 银河里有鱼吗?——诗海斜钩直钓“曹破产” (05/08/2014 20:17)
  • 阅读子川:敏感高地与他的 “凹地”意识 (03/13/2014 10:41)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读《中国诗歌三十年》 (01/24/2014 22:06)
  • 心灵叩问历史——读唐德亮长诗《惊蛰雷》 (12/18/2013 15:46)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