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诗歌教学的实验
文章来源:邮件来稿 作者:铁舞 发布时间:2007-05-27 11:23:41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这几年我做了几件我愿意做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在晋元学校搞了三个学年的诗歌教学实验。这首先得感谢某种机缘,感谢晋元学校,感谢年轻的张莹晶校长,以大胆开拓的气魄,给我以充分的信任,创造了宽松的教学环境,并在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使我顺利完成这个教学实验。还得感谢黄浦区文化馆城市诗人社这一著名的诗歌社团,没有这个社团存在,我也没有理由来到这里。我做的是诗歌教学实验,在我以前是否有人提出过“诗歌教学实验”这样一个概念,不知道。中国历来有“诗教”这样的说法,但恐怕不是现在我们通常说的课堂上的教学,而是说诗歌的教化作用,所谓“不学诗无以言”“陶冶心灵”“潜移默化”,说的是有意无意的读诗写诗对人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至少那种让人们接近诗歌的阅读活动、朗诵活动,不是作为教学活动来看的。各种阅读号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可有可无的,其实我们关于发挥诗歌的教化作用的愿望,多少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特别是在社会高度物质化的今天,诗歌这种软性的东西,越来越边缘化,一部分人以其“小众”为傲,几乎把诗歌这一人类思维的精灵置之一边,而少人光顾。有幸的是,很多人都注意到这一点!而我提出“诗歌教学实验”是想通过一个合适的方式,重新把诗歌放到一定的位置。毫无疑义的,这是一种文学教育的实验。
 
 
         想象与灵性

  既是实验就得想出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做一些以前没有作过的事情。所谓激发学生的灵性,并相信一个人有了灵性,并得到激发,那么他做什么事情都会做得更好,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现在的学习,也有利于他们将来的生存。这话怎么也不能用数字去量化,但我们应该相信。
记得第一次上课,正式面对学生,学生面对我,都有点傻眼。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拇指翘起的拳头,代表打开,大拇指握起的拳头,代表封闭。之后又要求同学寻找生活中代表打开和封闭的形象,同学们都很聪明,会写(画)出许多形象来,小鸡破壳呀,合起来的书和一本打开的书,接受阳光的绿叶和背阴的树,开门和关门,一场考试后的心情,等等。我在练习卷里经常性的附加这样的题目,检查这一周来你的心情是打开还是封闭。第一个学期我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打开“想象之门”。长期以来学生们习惯于一种教学模式,我要把他们引进一个新的天地,一下子还不知道如何适应。还是那第一天,我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一棵行走的草”,让同学们做联想,这句话本身很奇特,我是在一篇广告词里读到的,当天就拿来。全场鸦雀无声。这是开始一二分钟的事情。是呀,怎么会是“一棵行走的草”呢?谁见过?怪怪的。老师大约是要我们做仿句练习吧,慢慢有些同学回过神来。最前面的一个小同学有点回答的想法了,我指着她,她勇敢的站起来,说了一句:“一个没有家的人”,好!我表扬她,一定要表扬的,她的思维已经处于打开状态了。后面的同学跟着说了很多,一个迷茫的人,一个坎坷的人生,等等。我都一一给予表扬。第一学期大量做的都是这样的练习。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学生写的诗歌都是在练习中产生的。如,“明月”“人语”“桅”“风”“明珠”“蛇”“水手”“雨”“星辰”“银色”“青”——这些词都采自一个叫辛笛的老诗人的诗——《航》。
  一个叫袁航的学生写了一首题为《归航》的:一个水手/在一个有明月的晚上/用人语跟蛇谈星辰/他发现蛇眼是一颗明珠

  我多从名家诗作中取材,他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想象练习的题目:
  填充:子夜的灯
     是一条_的
     小河
  有同学竟然发展成篇,写出了这样一首小诗: 子夜的灯/ 是一条铺满萤火虫的 / 小河 //一盏灯是一颗星/享受星光的沐浴/躺在群星组成的床上// 用铺满萤火虫的小河照照自己/读懂了星文/读懂了微笑 (董渊文)令人惊讶不已,充满了想象力!练习材料来自洛夫的一首诗歌。第一个学期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最有兴趣的一个学期。想想有这样的学生你会没有成就感吗?
一个中学生究竟有多大的想象力?想象之门打开后如何保持下去?能不能保持下去,这是我担忧的。在最后一个学期,一个女同学不是在一封信中写吗?她说,随着年龄增长,遐想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写出的诗歌也就无新意。很有点警示意味。
 
                   审美与思维
 
  想象力的问题,其实是审美能力的问题。这似乎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跟现在的学生谈这个问题,太深了一点。但什么样的想象是美的。这需要判断。这里面必然有个思维的问题。作为老师在心里对这些问题要经常盘缠,在学生面前当然不必说这些。诗歌无疑也是思维的表现,你想让学生从中学得思维方式,最好把你的教学目标隐蔽起来,就出一些题目,做轻松愉快的游戏。
  我有时也给学生“戴眼镜”,我把丰子凯关于童心的一段话把关键字去掉,让学生做完型填空。待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做完以后,再告诉他们原文,通过这种方式把观念传达给他们。我专门请了一个写儿歌的作者给同学们讲课。保持童心就能保持对世界的新鲜感,想象才会是美的。想象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想象是在思维之后的,所以审美其实是一种思维。我们教同学要始终以想象为中心。人的认识过程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想象是最后一步。其中的思维就是审美。想象应该是美的思维。美的思维是有规律的,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想象的发生机制,另一方面,要从结果看要怎样的想象才是美的。从发生学角度看,要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就要用大量的具体的事物、绘画、词语刺激他们的感觉、知觉,唤起他们自身的一些记忆,现在看来我把一些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图片、几米的城市幻想画,将注释的文字去掉,让他们看着画写感受,结果写出了诗一样的东西,这是十分正确的;秋天的时候,我让同学走出教室去捡落叶,对着落叶写感觉,更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我们知道,一些画家、作家和作曲家都十分依赖对内心幻觉的敏感性。我的诗歌训练就要培养同学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从结果看,让同学去读最好的作品,最好的作品是最有想象力的作品。通过阅读,比较,得出自己的审美观。就一首诗来说,它是好的,或说它是美的,是由它自身来说明的。
  美的思维是高级思维,诗歌更是音乐性的思想,在今天新诗正处于发展困境中,对“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许多人表现一片糊涂的时候,通过诗歌教学实验,有意培养学生美的思维能力,养育真正的灵性之美,会是事半功倍的呀!
 
                 表达与超传
 
  想象力,美的思维能力,最终落实到表达能力上。在这里,我强调二个字:“超传”。这二个字是一个美国人的说法,托德.西勒,他写了一本书《像天才一样思考》(Think like a Genius),我把它借用过来,提出“像诗人一样想象,像天才一样思考”。他说的“像天才一样思考”,就是“超传”。当你开始将事物联系起来的时候,你就开始超传了。而你开始将事物联系起来的时候,你不是想要表达吗?在课堂上我带了一个陀螺去,让同学玩一会儿,这一个“教学动作”是为了激活同学的感性,然后我在黑板上写了“陀螺花园房子”六个字,想象就开始了;把想象的结果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我理解为超传。这样说诗人写诗的过程就是超传的过程。看这个同学写的:“我用木头做了一个/房子如花园/寻找我有趣的陀螺的家/在休息的时候/它躺在它的房子里/一动也不动/在玩耍的时候它高兴极了/不停地转动它圆鼓鼓的身体”。一首诗写出来了就实现了超传。超传是多种联想过程的合并,和比喻、隐喻不一样,它们只是这些过程中的其中之一。我们搞诗歌教学实验,如果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培训,有异常的超传能力,那他干什么事情都会干得好呀!可以将超传想象成一棵向日葵,因为向日葵的盘心里布满了花蕊。超传的里面也有这样整盘的方法,也可以把超传想象成太阳,因为太阳是通过无数核的联系来制造光的。太阳会在你所连接的任何东西上面播上光芒;向日葵让人在一些连接的事物上面种植。太阳——花朵——思维,多么奇妙的超传!有人说诗人写诗歌有点像做白日梦,是啊!在耶鲁大学的一个实验中,发现做白日梦可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创造思维能力。还有一个说法,企业培训在作头脑风暴的时候,最好让一个诗人参与其中。这话不无道理。
  所以,搞诗歌教学实验,究竟实验什么?是为了捍卫哪一派的诗歌观念吗?不是的。是为了陶冶心情吗?是为了能够欣赏诗歌,使得中华民族的诗歌传统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失守吗?是的,又不完全是的。我们还可以有新的向度。我在诗歌教学中做了一些在旁人看来不那么顺眼的连接,例如与数学的联系。比较诗歌中的比喻和数学中的“相似”概念,一个数学家的思维和诗人的思维是否可以互相启发?我称之为“越界沟通”。我那么做,不在于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而是给学生提示了一个方向。不要把一门学科和一门学科完全割裂开来。有一本书我一直很欣赏,《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也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他叫贝蒂.艾德华,在这本书里他深入浅出地教授绘画的五种技能,转换思维模式,学会像画家那样看待事物——就像我提出的“像诗人一样想象”一样,激发大脑创造和想象无穷无尽的潜能,这本书被AT&T、迪斯尼和苹果电脑等大公司列入创造力培训课程用书,广告说:“艺术家、学生、公司员工、建筑师、房地产商、设计师、教师------以本书为指导,三天解决假手问题。”诗歌教学是否也能这样去做呢?

                  结语
                           
  诗歌教学始终存在着可教与不可教的问题。对于一个诗人的产生来说,诗人不是教出来的,因此,我们一开始就定位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灵性;抱着这样的目的,诗歌可教吗?提出这个问题也有点荒唐,要说现在中学生受不到一点诗的教育,那是胡扯!语文课上不是也有诗歌吗?要说还没有把它很好凸现出来,也是事实。也不能说语文课上的教法不好,那总是一种教学。关键在于通过诗歌教学我们究竟能达到什么目的?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灵性,如何去激发?还没有现存的教学经验。我在学校里搞诗歌教学实验班,定位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定下来的,一开始有个想法,慢慢地越来越明晰。我提出了这样一句口号:“像诗人一样想象,像天才一样思考”。就诗歌的特点来说,表现为想象和灵性的激发;审美与思维的关联;表达和超传。而我们从传统课本教学的经验看,我们太缺少这方面的实践,所以我给自己定位为“诗歌教学实验”;诗歌是教学的载体,教学是实验的过程。
我在这里想提一下,我做这一个实验得到了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的老师王晓明先生的指导,我的做法的理论来源是他发表在2003年9月25日文学报上的《关于好的文学教育》的三点意见:文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奇思妙想,要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感受诗意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想这三点意见是十分正确的。最后我想说的一句话是:我期待的只是可能的收获,而不是模式。为了中国的诗教繁荣,我愿意做一个“诗歌武训”。

责任编辑:
小鱼儿


相关文章:
  • 铁舞短诗的奇巧构思 (07/18/2014 10:39)
  • 阅读子川:敏感高地与他的 “凹地”意识 (03/13/2014 10:41)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读《中国诗歌三十年》 (01/24/2014 22:06)
  • 心灵叩问历史——读唐德亮长诗《惊蛰雷》 (12/18/2013 15:46)
  • 永葆一颗赤子之心——读张瑞箫诗集《木头比我更长久》 (10/08/2013 21:51)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