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赵丽华现象
文章来源:作者BLOG 作者:张德明 发布时间:2011-02-24 03:35:22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1、公元 2008年6月7日下午3点30分,中国诗歌高峰年会暨独立诗歌奖颁奖典礼在位于北京金盏路8号的中国诗歌馆举行。4点44分,当颁奖嘉宾诗人老巢正要把独立诗歌奖颁发给诗人赵丽华时,诗人赵丽华表示首先感谢到会的所有诗友及组委会,然后她断然拒绝了这一大奖,并且表示今后也不会接受任何名目的各种奖项。赵丽华发表拒奖演说时,连用了多个“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场面,莫名其妙的人,莫名其妙的发言,莫名其妙的奖项……我如此后悔没有去参加下午两点在北影举行的高群书电影《千钧·一发》(这是我今年最想看到的一部中国电影)的首映式,没有参加田太权、田地父子在法国大使馆举办的艺术作品展。却莫名其妙地坐在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场合。肠子都悔青了!”

颁奖会不欢而散。老巢、杨黎、赵丽华、安琪、刘不伟和我乘车赶往灯市口兰月亮酒店,共聚晚餐。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赵丽华,她在酒席上的侃侃而谈,思路敏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很多诗人知道赵丽华,是因为她曾在一家诗歌刊物任职。诗人安琪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评价:赵丽华的横空出世是在2000年河北省作协《诗神》改为《诗选刊》后,她应邀担任编辑部主任。在诗歌刊物当编辑部主任的人也多了,为什么赵丽华就能够脱颖而出,原因只有一个,她富于创意的编辑思路改变了此前中国诗歌刊物过于刻板严肃的脸。

有事实为证,自打赵丽华进入《诗选刊》后,在主编郁葱先生的支持下,开设了很多新颖的栏目,举办了多种形式鲜活的评选活动,诸如“全国期刊优秀诗歌编辑展示”“中国新诗问答”“中国民间诗歌研讨会”等等等等,这些,无意中刺激了其他诗歌刊物放下架子,开门办刊。

当代中国的文学期刊并不少,但真正有特色的期刊却少得可怜。那种大一统、大杂烩的文章编排,无规律、无计划、只是一月复一月地像推磨一样地完成任务式的编辑思路,不先锋、也不保守的中庸思想观念,是中国当下大多数文学期刊的基本特征。很多刊物主编和编辑都感叹,现在文学期刊没市场,不景气,是因为消费时代到来了,读者的视线转移了,文学被冷淡了,网络出现了。殊不知,刊物的办刊思路滞后,才是影响文学期刊获得市场的最主要原因。我认为,赵丽华“专题化”办刊的编辑理念,是值得很多期刊借鉴的。至今为止,《诗选刊》一直坚持着期刊专题化的组稿原则,而且这个刊物的每年的“年度诗歌大展”已经成为中国诗歌界的一个品牌,这可以说是赵丽华留给这个刊物的重要思想遗产。



3、普通人知道赵丽华是因为“梨花体”事件。2006年9月发端于网络的“赵丽华诗歌事件”使网络时代的中国新诗获得了一个新的名称:“梨花体”。这一诗歌事件由于波及之广、影响之大,被一些媒体称为是自1917年新诗诞生以来的最大的诗歌事件和文化事件。

“梨花体”是口语诗的极端化表现。当代诗歌中的口语写作是一种难度很高的写作,当诗人不依靠一切修辞技巧,而只靠口语来呈现诗意,这是很困难的一种诗歌创作方式。所以,当人们对赵丽华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赵又霖和刘又源/一个是我侄子/七岁半/一个是我外甥/五岁/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等诗歌大加讨伐的时候,殊不知,赵丽华其实是在为第三代以来一些诗人提出的“诗到语言为止”、“拒绝隐喻”等诗学观念买单。冷静地审视一下当下诗坛,我们不难发现,包括于坚、伊沙、沈浩波等以口语写作见长的优秀诗人,其实都写过不少很不成功的诗歌。

从媒体学的角度而言,“梨花体”事件之所以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是因为它顺应了狂欢化的网络哲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梨花体”事件是网络的胜利,诗歌的失败。



4、客观地说,赵丽华也写出了不少好诗,尤其“梨花体”事件出现之前,她的抒情诗还是很有特色的。我曾为老巢时代的诗歌月刊下半月刊做过一个专题“中国新诗90年90家”,在这个专题里,我这样评价赵丽华:“她一向拒绝沉重,拒绝烂俗,主张轻松明快。她的诗不是雄浑的交响乐,而是舒缓的小夜曲。她看重衣食住行,关注家长里短,坚持诗歌写作的平民化和淡雅化,以轻抒情、小幽默、小感受、小智慧来遣词造句、述理言情,诗歌显出小桥流水般的纯净、轻盈和恬静。她的诗歌不依赖修辞,拒绝隐喻,也不倚重反讽和张力,只是凭借词语自身具备的意义容量和叙述功能来直接显现情绪和意味,用分行文字简捷而意味深长地丈量了现代汉语的诗性素质。”读读她的《风沙吹过……》:



风沙吹过草原

风沙吹过草原的时候几乎没有阻挡

所有的草都太低了

它们一一伏下身子

用草根抓住沙地



风沙吹过城市

风沙终于吹过城市

在城市的街道上

它们飞奔

步伐比行人还快

它们遇到混凝土建筑

遇到玻璃幕帘

它们一路地往上吹

带着情绪往上吹

在最高的楼层

呜咽的最厉害



风沙吹过我居住的城市

向南一路吹去

风沙还将吹过我

吹过我时

就渐渐弱了下来



这首诗以铺陈的形式,将草原、城市、自我置身于自然的吹拂之中,风沙在不同的吹拂对象中呈现的不同状态,对应着诗人对这些事物的体验和感知,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诗人心境的各种变化。充分挖掘口语的诗性潜能,不借助任何修辞而只依靠口语自身的言说能力来建构诗意空间,这是赵丽华诗歌创作的优点与长处。由此结构起来的诗章如果成功,就能呈现出清新自然、亲切可感的艺术色调。但如果结构不好,就可能窘态毕露,诗质全无,成为“梨花体”。



5、赵丽华是一个聪慧的女性,她的知识视野比较开阔,地域性感受也比较独特。在《廊坊不可能独自春暖花开》一诗中,她以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为观照起点,展开了对地域、气候和季节等层面的思考:



石家庄在下雪

是鹅毛大雪

像是宰了一群鹅

拔了好多鹅毛

也不装进袋子里

像是羽绒服破了

也不缝上

北京也在下雪

不是鹅毛大雪

是白沙粒

有些像白砂糖

有些像碘盐

廊坊夹在石家庄和北京之间

廊坊什么雪也不下

看不到鹅毛

也看不到百砂糖和碘盐

廊坊只管阴着天

像一个女人吊着脸

说话尖酸、刻薄

还冷飕飕的



诗歌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写照雪的样态,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中显示地域特征和人文脾性的差异性。在平静的造语中是蕴藏着一种深意的。



6、赵丽华的一些诗,既有气势,也有境界,不愧为是口语诗中的佳品。《大雨倾盆而下》正是这样一首诗作:



窗帘和窗纱被肆无忌惮地冲开

百叶窗被拍击的一开一合,砰砰作响

我想起身去关上它怕已经来不及了

一阵紧似一阵的雷声

仿佛一群奔马在草原上疾驰

原本茂盛的草地被粗暴的马蹄踩出一个个凹槽

靠墙的一排萱草东倒西歪

可能它们再也站不起来了

像那些未曾成熟的庄稼

它们的损失

将是前所未有的

所有的凹处都盛满了汹涌的水

所有的凹处都被砸击的更凹

我无能为力

静待大雨倾泻一空

迷离中写出如此诗句:

“当大地斜起身子,

这些水会不由自主地流向大海。”



这首诗对大雨倾覆下的喧哗世界进行了简洁精彩的描摹,最后的戏剧性独白以举重若轻的掌力,将层压于人们心头的强大负担悄然化解。试想想,“梨花体”事件不正如一场泼向赵丽华的倾盆大雨?她也不是凭借如此过人的心态将这施暴的雨水最后化解了吗?



7、赵丽华如今是文化名人、专栏作家,是媒体追逐的对象,在很多事件(如“高考作文能否允许写诗”)的评述中,我们都能听到她的声音。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她对许多社会问题都十分关注,能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是,她的诗歌新作,我们很长时间都没有看到了。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铁舞短诗的奇巧构思 (07/18/2014 10:39)
  • 阅读子川:敏感高地与他的 “凹地”意识 (03/13/2014 10:41)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读《中国诗歌三十年》 (01/24/2014 22:06)
  • 心灵叩问历史——读唐德亮长诗《惊蛰雷》 (12/18/2013 15:46)
  • 永葆一颗赤子之心——读张瑞箫诗集《木头比我更长久》 (10/08/2013 21:51)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