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当代诗歌何去何从
文章来源:论坛来稿 作者:逃禅小丐 发布时间:2004-06-18 19:33:47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对诗的认识,除了简约和含蓄作为诗的自身特征外,个人都萌生了不同的或多少有些相似的看法,甚至不少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诗,如何写诗,诗的形式、内容及表现目的分别是什么,以至于不少人在盲目中尝试,在黑暗中找寻微明,或而发现一丝闪电,即异为阳光,其实这只不过是与正轨诗歌路线的一次巧合的相触,偶尔会有一两句经典,最多不过几段,在这种盲目性的操作下,作者的坚持不懈的行走找寻,客观上却无异于守株待兔,结果事半功倍 。
  有些人以体制教育下的传统手法进行写作,形式工整,裕富真挚的感情,一般这样的诗比较干净明了,具有情感上的感染性,而这种写作方式是遗承于义务教育的语文大纲的。书上教育我们写作一定要情景交融、内容丰富、语言流畅,以至人们的写作方式审阅方式变得类似,每个人都强迫自己取悦于这种写作权威,后来由被动变成了主动的屈服。而权威又既是大众潮流所向,人人都基本掌握了这一权威写作,就自然而然的靠拢渗透到诗歌理念中去,其实要真正达到这一传统写作的无上境界并非容易,但这种写作既已无法再上升突破,形式上又模式化的存在,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变得微弱平庸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事物翻新的速率变得频繁,一日之中,生活中的某一领域足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以差异的目光注视着身边发生的新事物,眼光由对同一事物的挑剔转化为对纷繁形态的挑剔。此时诗歌写作方式上千篇一律的重复,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精神经验的需求,读者们内心渴望接收到对传统有一些挑战的信息,作者本身亦不满足于一直臣服在固执的形态下,而渴求某一种颠覆,来扩展自己衡量世界的眼光,用以把角度分散化、多维化,对世界进行另一个层面的剖析、另一种方式的诉说。结果原本的诗歌形态处于读者思考和作者内心的双重胁迫中,生存空间遭受挤压,更重要的是传统本身的形式力量亦不足以拘束当代生活规律,以致无法成为作者手中描摹现状的最佳工具。读者口味的变迁和作者的继续寻求相合成一种顺应时代的力量,这种力量最终很容易在世代现实中找到依靠。
  尽管这种依靠是暂时的,实际上时代进步越来越快,这种依靠本来就无法固定,所以平安的依靠不过是不断的突破、创新、运用。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放弃后的找寻,一开始处于无重心的状态,由于失去了统一规则的限定,表达方式开始混乱、失控,它们粗鲁地对待诗歌本义,企图在形式乃至内容上折磨诗歌的精神。在这一乱世中,每个人都具有成长为权威的可能,从而导致了各抒己见的社会现象,于是诗歌留下了私人操作的浓重痕迹。
  这种客观上的反映指证了了诗歌的革命性,革命性相应表现出诗歌的另一个侧面,既“诗歌合为时而著“的时代性。
  在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过渡的时代,革命者在武力起义的同时,力求在相反的道路上展开对传统的批斗,相对与暴动,文学作为一种更广远、更稳定的方式,必然的参与了对旧时代的讨伐,在新文学主流阵线中,白话的诗歌以其精悍、隐语的快捷方式和更强的反封建性担当起了先锋的重任,诗为其新的文学样式的发展建造了新的领地。仔细思考来,诗歌作为文学先锋的存在一直都不是偶然,即便是在文学没有形成理论、没有构造起系统的原始年代,我们的祖先就首先采用了诗歌的样式来表达,以歌颂、讽刺生活不规则的各个平面。其后,每个朝代的诗歌作为文字探索者,无不完成尝寻的使命,然后领导了一个时代的文韵,呼唤出文人内心灵魂的自由。
  当今的发展日新月异,短暂的时间变化巨大,上下波动幅度之大胜之于任何两个时代之间的替换,诗歌势必体现出更猛烈的先锋性,同时它要求探索者们在更短的时间里完成对归宿的寻觅。流于表面的形式成了这一次手术的最先切入点。
  每一次新的写作形式都是对传统的一次否定,让人为之一振,于是人们乐此不疲,力求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积极于无厘头的创作,从语言的表达上构筑属于自己的宫殿,领衔崭新的随众心理,出于这种普遍存在的虚荣心,写作也不仅仅是私人的写作了,作者总有一种冲动要去感动他人,而这却体现了诗歌的另一涵义,互动性。~
  于是写作只认重形式。形式无疑是在反复指涉语言,因为语言是最容易感染他人,最易于体现作者与众不同之处的工具。所以创作者们周而复始的沦落在诗歌的羁绊之中。当然不少人亦明白形式是消解内容的,内容的灵魂地位所体现的思想性与时代性远高于形式的直接表达。内容始终是对人类精神的拓展,对自由的真正体现,对人性的最终解脱方式。所以形式是速效的,内容是慢性的。作者们憧憬于对蓝图框架的构解,越丰富的背景,对比下产生的巨大反差,反而更能证明内心空白如纸,语言无法言及事物本身,因为内容被抽空了,这种诗歌现象被称作语言浪费,是无止境无目的的空中悬挂。
  形式由诗歌试验田的宿地沦落于毁灭之邦,堆积着成群华而无用的词汇,成为形容词组合、意象拼凑的发源地,莫名、空玄、怪异的花草丛生。他们执着于智力的考验,沉溺在文字游戏的怪圈,一旦诗中出现了对内容的直接反映,便迅速地采取措施改造,直至自己亦似解非解。仿佛此般才能抵达宇宙的内质、人性的真实,这不啻于买椟还珠,大大违逆了诗歌本义。
  而经过无数次尝试与迷惘后,不少人顿悟出目下的写作方式,不能表现出自己的生存状态,因为形式的浅面,所以他们终会感到厌倦,他们从新否定,从反方向作另一次追寻。他们受伤太深,压力过重,于是拒绝形式的每一次闪烁,开始认为内容至高无上,不许任何外界的协助与凭借,并坚定地相信这一次毁灭后的复活。从极端到极端,作家认真地经历每一次现实,可形式的缺席,反而使内容被架空在一个高度,上不去也下不来。他们对现实压榨,希望把自身的价值角度深入到生活本身,对内容不断地筛选更改,而诗歌却总像缺了零件的机器,不能预期完成任务,此时,作家笔下的现实与百姓眼中的现实没有异样,就没有了真实可言。赤裸裸的花,没有了绿叶,阳光下,显得那么单调。
  对于内容与形式的冲突,作家手中缺乏使之和解的有效手段,彼此的矛盾不断锐化,并共存于一个一切两半的空间,形式无法直底心灵,内容亦无从表达,当代诗歌给人流下了思考。
  当下仍有不少作者依旧在两条道路上不断尝试着,他们中的不少作品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可是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年代,怀疑性依然是推动发展的必然动力,我们提出质疑,就要感谢这些问题的存在因为统一的阅读标准不仅是一个乌托邦,也是与某些个人意愿背道而驰的,个性的膨胀、取向的差异使得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纠缠关系会一直存在下去,所以我们希望承认自己,首先得尊重他人的写作,然后用心去评说,使写读双方的心灵磨合,这个磨合的程度,大概就是当代诗歌的方向。
  现在我仅以这些无谓的思考,诸现于诗歌报上,诗歌报网站之庞大,是我见过的最正规的诗网,每天发贴量很大。形形色色的诗样聚载,到处充盈着一派繁荣,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和诸多诗友交换意见,共同勉励。

编者注:该文作者为诗歌报论坛“诗歌大厅评手”。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铁舞短诗的奇巧构思 (07/18/2014 10:39)
  • 阅读子川:敏感高地与他的 “凹地”意识 (03/13/2014 10:41)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读《中国诗歌三十年》 (01/24/2014 22:06)
  • 心灵叩问历史——读唐德亮长诗《惊蛰雷》 (12/18/2013 15:46)
  • 永葆一颗赤子之心——读张瑞箫诗集《木头比我更长久》 (10/08/2013 21:51)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