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太阳之恋——读《李小雨自选集》
文章来源:邮件来稿 作者:陶发美 发布时间:2005-08-05 07:48:39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向中华诗人致敬系列]



        太阳之恋
           ——读《李小雨自选集》


                                       陶发美


  2005年6月,我有幸得到一本有诗人李小雨亲笔签名的《李小雨自选集》,这是一本在1993年10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手捧诗集,我的第一阅读冲动就是找寻自己曾在二十多年前读过的《小雨》。就是这首诗,使我知道了中国诗坛有个李小雨,也使我不能忘记其中有这样情境粲然的的诗句:

    “可是当你捧起我时,你会惊讶,
    在这浑圆的世界里,
    有着云的深远,天的高度,
    风雪的变幻和宇宙的辽阔。
    我心中藏着一个丰富的大海呢,
    只要你那双黑色的眼睛,
    向我真诚闪烁……”

  李小雨的抒情如一席谈话式的进程,和谐而不失激越,既激荡终古,又呼吸清华;语言间含有一种自然节拍的、壮丽的精神搏动。无论什么题材的作品,她都能将自己的思想和诗之性情得到睿智、生动、多彩的熔炼和展现。也许,是受到自己名字的激励,她的创作,竟有一种与“小雨”的天意撮合,而常常闪动着对“太阳”的依恋——

  “江这边/风也清瘦,云也飘然/有雨雾洋洋洒洒,人也如仙/饮太多阳光的酒/我失重了/且斜斜地亮翅于/天上人间”(《角檐》)。

  “太阳——一个永远画不圆的圈/在天上,嘲讽地睥睨着/这些灰色瘦长的影子/和砖缝中绵延了千年的尘土/和血”(《土谷祠》)。

  “永不终曲的太阳之舞/用迷乱的、缤纷的/强烈的色彩/在我的瞳孔中出入/出入成蝴蝶/成黎族姑娘旋舞的统裙/成重重叠叠的岛屿/成飞飘的海浪/和风”(《花恋》)。

  就是这样一种太阳情结,便形成了李小雨诗歌创作的思想和情感世界的重要标识。法国著名咏物诗人彭热在《物,即诗学》中写道:“我们的灵魂是及物的,需要有一个物来做它的直接宾语,才会使它受到振奋……因为,一个与我们相关的物,我们的眼睛触及了它,辨认了它,它也就变成了我们的状态” 。“太阳”,一个与“小雨”相关的物,与我们生活相关的物,它既是代表了诗人热烈表达的一种美好的人类生活状态,也更是代表了诗人矢志追求的一种美好的诗歌境界。

  而这种诗歌境界恰是我们的新诗创作所忽视了的。长期来,我们对诗歌境界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极端化的理解,要么狭隘地把它推向为某种政治化或思想化的东西,要么毫无理性地去推动所谓纯情诗的泛滥。我们可以把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作为诗歌境界的一个定义。但从其本质意义上认识,诗歌境界是一种生活境界。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诗歌艺术的丰富多彩,包括其思想的表达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李小雨并未刻意的去表现某种政治化或思想化倾向,但她所表现的诗歌境界是清朗的、圣洁的、宏阔的、壮美的、是极有生活意义的。

  读李小雨的诗,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一切生活都可以化为诗言,都是可以用诗歌艺术来表达的。近些年来,诗坛景象凋敝,诗声日渐衰微。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诗歌艺术在生活面前的茫然所致。不是生活疏离了诗,而是诗疏离了生活。我们虽然也承认艺术源于生活的基本原则,但在诗歌艺术表达生活的个性化原则和一般特征方面,我们的探索是远远不够的。

  关于诗与生活,李小雨作了精妙的解答:“当纷乱的生活无意中/留在地上一些浅浅的脚印/我称它为眼泪,为缱绻/为呓语的泡沫,为诗”(《关于诗?代序》)。为了诗,李小雨真诚地感受生活;为了生活,她总是很幸运地发现了诗。她关注生活,诠释生活。任何时候,作为诗人,她都没有忘记对人类生活精神的观照和解读。

  1979年9月,李小雨在天涯海角写了《红豆》。这是我读到的中国新诗中情调极动人心魄的诗作之一。在天与海的尽头,诗人发现了这样一幅大自然的杰作——残破的贝壳、厚厚的沉沙、弃船的枯骨、孤独的海烟、蚌内柔柔的盈泪、紫黑色怪状的礁石、辗转抽搐的暴风,映带出一棵“瘦弱摇晃”、“面海而孤独相思”的“红豆”。全诗情思跌宕,意象翻腾。最初读来,你会很急切而惶恐,你似乎预感到有什么要发生了,但又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然而,你担心的什么到底还是发生了——诗人在天海间发出喟叹:“每日每日/那如血的滴滴红豆/红豆/红豆啊/垂落/在世界的尽头……”普希金写过一首《风暴》,诗歌通过对波浪、雷电、海风的渲染,讴歌了一位穿着衣裙站立在岩石上的美丽少女。如果将《风暴》与《红豆》比较,前者注重的是主人翁的外在美表现,后者因“红豆”在中国的特有文化内涵,则更多地倾注了诗人与主人翁之间的心灵互动。如果把二者都作画面赏析,《风暴》虽也有寄托,但过于近视,甚至有些粗略,其时空回味感和情绪色彩远不及《红豆》,《红豆》更显苍黄、慷慨、悲烈和瑰丽。

  诗人走过很多地方。她与诗同行。与太阳同行。与生命之信念同行。

  她来到梵蒂冈,在《圣彼得教堂》中写道:“无数天使的翅膀与上帝的眼睛/飘散在空中/关照着,指引着,辉煌着/人们的肉体和心灵。”她来到威尼斯,在《威尼斯:辉煌的终曲》中写道:“乐声轰然而止,广场灯光黯然/唯其一瞬,牵引着/我们生命的节奏/明而又灭,灭而又明。”她来到罗马,在《古罗马大斗兽场》中写道:“坍塌的断墙上便响起了坍塌的回声/——人们啊,什么时候/还能再为我斟满血色之酒呢/而矛戈声——一层层落尽/夕阳野草之外/一只绝望的盲瞳,朝向虚空。”她来到海南岛,在《海之舞》的每一节开头,都这样写道:“南方之海在太阳下燃烧/涌起了连天的连天的火苗。”她又一次发现了太阳带给生活的美丽。她写出了这样的感受:正因为有了太阳的光辉,才有了姑娘的“金裙子”和“银裙子”,才有了鸟儿的“金翅膀”和“银翅膀”,才有了星星的“金飘带”和“银飘带”;正因为有了太阳的光辉,诗人才会真切地看到——“大海跳着生命的/真爱的/美丽舞蹈/一个宇宙在海面上轻轻的摇……”读这些诗,使人想起澳大利亚诗人尼尔森写的《橘树》,他在诗中赞美了一位青春女子,她能看见我们一般人看不见的事物,她看见了“橘树有一线生命之光。”李小雨借物咏怀,她以诗人的眼睛,不断地通过自然万物和人类生存活动去发现“生命之光”。尽管有时会看见“血色”和“矛戈”,但归根结蒂,“诗是结晶的热情”(法国维尼语),是欢乐的思想明珠,是从生活中向我们走来的智慧而热情的精灵!从这个点上立论,诗与诗人的使命是神圣的,是必然永远闪射人性光芒的!

  “好雨知时节”。李小雨注定是为诗而生的。她一入诗,便果断地拒绝和摈弃了浮艳和平庸。她一走上诗坛,便很迅捷地追悟到了中国新诗艺术的美学特征。其作品的时代性、人民性和艺术表现个性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她虽是一位女性,但她却赋予了诗的阳光魂魄。她通过诗艺术,追求一种力量,一种意识,或一刻生命的体验,或一瞬思维的触角。如在《牧人》中,她应用了小说刻画人物肖像的手法,赫然写出了高远的诗境。她这样写道:“缓缓流逝的生活啊/在这个点上,永远是/起落的羊群和天空/而他的眼睛/一双细长的褐色的眼睛/却缓缓抬起/凝视着一只/高高盘旋着的/鹰”。诗人仍然是受到了生活的引动,找到了当代诗歌艺术的审美走向。

  如果说,有人擅长表现田园,还有人擅长表现都市,那么,李小雨擅长表现的是生活。她认为,在当今时代,“生命和商品都诱惑着诗”。诗情必是生活气象的反映。诗情的产生绝不分别是田园还是都市。只要有生活,就会有诗情。生活气象不断清新,诗的气象也会不断清新!可不是么?请静立,请聆听诗人在《正午》时刻为我们吟诵的诗句:

    “逆着阳光,海,在延长
    延长着,雨的渴念……”


    写于2005年7月21日  



    作者单位:湖北省赤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电话:13872188899
    邮编:437300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铁舞短诗的奇巧构思 (07/18/2014 10:39)
  • 阅读子川:敏感高地与他的 “凹地”意识 (03/13/2014 10:41)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读《中国诗歌三十年》 (01/24/2014 22:06)
  • 心灵叩问历史——读唐德亮长诗《惊蛰雷》 (12/18/2013 15:46)
  • 永葆一颗赤子之心——读张瑞箫诗集《木头比我更长久》 (10/08/2013 21:51)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