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飞雪有约】美籍华裔诗人非马先生
文章来源:诗歌报人物访谈栏目 作者:周飞雪 发布时间:2009-06-01 22:08:42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前言:

   充满强烈的生命感及隽永的哲思的作品!以简洁纯朴的形式,负载多重意义及可能性,予人以意料不到的冲击与震撼,令人过目难忘——这就是著名美籍华裔诗人非马先生、非马的诗!  
 
   五月,是一个生命充满阳光,雨水丰茂的季节。受诗歌报心情文字常务版主飞雪的委托,我几次与非马老师联系,终于得偿所愿,邀请到非马老师作客诗歌报论坛,这是诗歌报的荣幸,是所有热爱诗歌的诗友们的一次精神盛会。五月,让我们走近非马,与非马近距离接触,畅所欲言,撩开诗歌和诗人神秘的面纱,抵达心灵的圣地。   ——北溪高羽

   五月,中国的诗歌节,注定是一次不平凡的时刻,世界风起云涌,我的祖国也处在世界的风口浪尖,诗歌与心灵比翼齐飞,与时代同行,与祖国一起同歌同悲同泣,诗人从来都是时代的良知,时代的飞行军,我们承载着远古先贤的使命,立命在天地间。

  五月,让诗歌感动中国,让诗歌走向世界,让诗歌精神陪伴你我。

  五月,因为诗歌,我们走到一起,因为诗歌的美丽让我们在这里邂逅,也让我们的小世界因你而改变,跨越大洋彼岸,感谢非马先生接受我们的邀请,走进诗歌报。本期《飞雪有约》由我和挑战者版主北溪高羽共同主持,请非马先生与大家一起做一次美丽的诗意旅行。-------周飞雪

非马简介

  非马 ,本名马为义,英文名 William Marr,1936年生于台湾台中市,在原籍广东潮阳乡下度过童年。13岁到台湾念书,台北工专机械科毕业后,于1961年到美国留学,先后获马开大学机械硕士及威斯康辛大学核工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能源部属下的阿冈国家研究所从事能源研究工作多年,发表科技论文上百篇。但文学特别是现代诗的写作与翻译始终是他持之以恒的兴趣与追求。著有诗集《非马集》、《非马短诗精选》、《非马的诗》及英文诗集 AUTUMN WINDOW 等十四种,散文集《凡心动了》及译著《让盛宴开始--我喜爱的英文诗》等多种。作品被收入百多种选集及教科书,并被译成英、德、日、韩、马来西亚、希伯来、西班牙、斯拉夫及罗马尼亚等十多种文字。主编《朦胧诗选》、《台湾现代诗四十家》及《台湾现代诗选》等多种。曾获“吴浊流文学奖”、“笠诗创作奖”、 “笠诗翻译奖”、“伊利诺州诗赛奖”及芝加哥“诗人与赞助者诗奖”等。他是台湾笠诗社同人,曾担任过美国伊利诺州诗人协会会长,并成为芝加哥历史悠久的诗人俱乐部的会员,被美国评论家誉为芝加哥有史以来值得收藏的十位诗人之一。近年并从事绘画与雕塑创作,在芝加哥、北京及网络上举办过多次个展及合展。

非马主要著作



《在风城》(中英对照)笠诗刊社,台北,1975
《非马诗选》台湾商务印书馆“人人文库”,台北,1983
《白马集》时报出版公司,台北,1984
《非马集》三联书店“海外文丛”,香港,1984
《笃笃有声的马蹄》笠诗刊社“台湾诗人选集”,台北,1986
《路》尔雅出版社,台北,1986
《非马短诗精选》海峡文艺出版社,福州,1990
《飞吧!精灵》晨星出版社,台中,1993
《非马自选集》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国当代诗丛”,1993
AUTUMN WINDOW(英文诗集)ARBOR HILL PRESS,芝加哥,
1995(初版.);1996(再版)
《微雕世界》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台中,1998
《四人集》(合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北京,1985
《四国六人诗选》(合集)华文出版公司,中国,1992
《宇宙中的绿洲─12人自选诗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1996
《非马诗歌艺术》(杨宗泽编选),作家出版社,北京,1999
《没有非结不可的果》书林出版公司,台北,2000
《非马的诗》花城出版社,广州,2000
《非马短诗选》(中英对照),银河出版社,香港,2003

散文

《凡心动了》花城出版社,广州,2005 (The Awakening of Worldly Desires)

英译中

《裴外的诗》大舞台书苑,高雄,1978
《头巾─南非文学选》(合集)名流出版社,“世界文库”,台北,1987
《紧急需要你的笑》(幽默文集)晨星出版社,台中,1991
《织禅》晨星出版社,台中,1993
《让盛宴开始──我喜爱的英文诗》(英汉对照)书林出版公司,台北,1999

中译英

CHANSONS(白萩诗集《香颂》)巨人出版社,台北,1972;石头出版社,台北,1991        
THE BAMBOO HAT(笠诗选)笠诗刊社,台北,1973

主编

《台湾现代诗四十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9
《朦胧诗选》新地出版社,台北,1988
《顾城诗集》新地出版社,台北,1988
《爱的辩证-洛夫选集》文艺风出版社,香港,1988
《台湾现代诗选》文艺风出版社,香港,1991
《台湾诗选》花城出版社,广州,1991。

非马诗歌作品及简评

1、<醉汉>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李魁贤<论非马的诗>

  这首诗曾获得1978年吴浊流新诗奖佳作,非马1936年在台中市出生后,同时随全家迁返广东潮阳原籍,1948年随父来台,不久大陆变色,与留在故乡的母亲断绝音讯。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思亲的愁绪。题目的〈醉汉〉本身便有多重的意义,可以表示真正醉酒后引起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情,也可以表示因思情以致如醉如痴的恍惚。

  然而从诗里所描述的,显示一种近乡情怯的醉态,是极为令人黯然神伤的情景。「巷子」与「愁肠」的对比,把走近门口将要与亲人重见的一段历程强化了。「短短」的巷子,竟然有「万里」愁肠的心酸,除了真有举步沉重,以致感到遥不可及外,另含有万里寻亲的真实意义在。巷子可能真的曲折,但是能够克服一切困难,使亲人重见,本身岂不是经过相当曲折的困境吗?大概只有「回肠荡气」才能形容那种兼揉酸甜苦辣的心头滋味吧?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暗喻离别之久外,更是近门时那种寸步难进的写照。对母亲倾诉「我正努力向您走来」,这种努力也不只是抑制悲情要扣开乡关的努力而已,真是不知要摆脱多少内心的交战,外界现实的阻碍和困扰啊。

  文字的简单、旋律的短促虽是非马的特征,但在本诗到末尾的一字一句,更暗示了路途的遥远吧。
几乎每一个诗句都要负担多重的意义和象征,是非马诗艺最讲究之处,因此,看似短短的几段诗,常是饱和的自足自立的存在,而象征性的延伸,也是令人常有愈读愈有新的体验的发现,也感到读诗的快慰和感动。

2、<鸟笼>

打开
鸟笼的

让鸟飞



把自由
还给



刘强 <出实入虚 大实大虚>

  非马的诗《鸟笼》,在台湾曾引起过轰动,不久前入选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编注的《国文选》.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出实入虚,大实大虚”之境。

  台湾有好几位诗评家,曾经都说它是非马艺术思维中“反逆思考”的一个典型诗例。我的理解则是,非马的观物方式同一般人相反:超越“物观”,进入“虚观”。一般人以为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当然是把自由还给鸟。这叫“以实观物”,物我两“实”,只见“实”,不见“虚”。非马的观物方式不同,所谓“把自由 / 还给 / 鸟 / 笼”,便是一种“虚观”的超越。

  鸟笼关鸟,鸟笼本身也受到拘缚,失去了自由。一般人的观物方式,只见鸟被鸟笼关的不自由,不见关鸟的鸟笼自身的不自由。这就是一种“物观”,停留于“实”。非马跳脱“物观”,升华而为“虚观”,眼界大开阔了。他进入了一种高层次的自由之境:宇宙自由。

3、<黄河>

(一)

挟泥沙而来的
滚滚浊流
你会找到
地理书上说
青海巴颜喀喇山

但根据历史书上
血迹斑斑的记载
这千年难得一清的河
其实源自
亿万个
苦难泛滥
人类深沉的
眼穴

(二)

一个苦难
两个苦难
百十个苦难
亿万个苦难
一古脑儿倾入
这古老的河
让它浑浊
让它泛滥
让它在午夜与黎明间
辽阔的枕面版图上
改道又改道
改道又改道

高岸< 从《黄河》看诗歌精神传统的继承 >

  诗的上节诗人不直接写从黄河中看到了苦难,而是用“把”和“倾入”,突出了苦难的积压;从“一个苦难”到“亿万个苦难”逐渐递增使诗歌获得了气势,表现了从个人到民族,从时代到历史苦难的普遍和久远,从而诗歌获得了厚重的时代感和历史感。把苦难倒入这条古老的河,也有另一层意函:这条河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承受苦难的河。上节从精神上继承了屈原诗歌的民族忧患意识。

  诗的下节,“让它浑浊 /让它泛滥”表现了一种力量,一种无惧苦难的勇气;“让它在午夜与 黎明间“指出了时代特征; “辽阔的枕面版图上” ,“枕面”一词用得形象;“改道又改道/改道又改道”表现了百折不挠的意志,最后一句重复用得很好,加强了表现力度。下节从精神上继承了屈原刚健精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全诗通过二个层面贯穿了屈原的爱国主义诗歌精神传统。诗人在民族苦难时刻,不是自哀自怨,而是给人以力量,以精神的鼓舞。这首诗超越了自我,到达了一种精神高度。

  <黄河>是一首大气,刚健,内含力量的诗歌,具有雄性的美学特征。一首诗歌的价值最终是要从它达到的精神高度和丰富的内涵来体现的,否则,语言再新技巧再高也没有力量。

  在台湾诗人中我欣赏非马对优秀诗歌精神传统的继承,他不仅继承中国屈原的民族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也继承西方艾略特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传统。他的诗歌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感,不逃避社会和现实,而这在许多台湾诗人和大陆诗人中已经丧失。

4、<共伞>

共用一把伞
才发觉彼此的差距

但这样我俯身吻你
因你努力踮起脚尖
而倍感欣喜

朱二 <论非马的诗>

  除了取材、立意外,在谋篇布局时,“反逆思考”也常成为获取“新奇”效果的辅助手段。这时诗人往往开头先将读者的思路引向与主旨相反的方向,然后突然扭转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伞》先写一对恋人“共用一把伞/才发觉彼此的差距”,继而一个突然的转折:“但这样我俯身吻你/因你努力踮起脚尖/而倍感欣喜”。相信一对恋人,特别是体高相差较多的恋人,读了这首晶莹剔透的爱情小诗,定会如饮甘泉,心灵为之颤动。

   这种艺术魅力部分地应归功于上述“先抑后扬”的突转结构法。恋人无意中发现“差距”,未免令人扫兴;当读者正要顺此思路往下走时,突然出了戏剧性的变化。由于“差距”,一人低头俯就,另一人踮脚趋迎,爱情经过“差距”的验炼而愈显纯真,自然使人“倍感欣喜”。套用一下前人语:在这突然转折的光芒下,人性比其它任何平铺直叙的诗作都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辉。读者的思路再次被扭转过来,并在扭转中得到一种特殊的审美愉悦。

5、<电视>

一个手指头
轻轻便能关掉的
世界

却关不掉

逐渐暗淡的荧光幕上
一粒仇恨的火种
骤然引发
熊熊的战火
燃过中东
燃过越南
燃过每一张
焦灼的脸

李弦<论非马的三首诗>

  笠诗社夙以提倡即物手法著称,即现实生活的事物,深入感受其意义。这种创作取向,能够小中见大,生活即诗。非马说:「从平凡里引出不平凡,从不可能里推出可能。这种『不意的惊奇』,如果运用得当,常能予读者以有力的冲击,因而激发诗想与共鸣。」① 在平凡的事务中深潜感受,化腐朽为神奇,原是诗人直观之力。〈电视〉一诗即是这样又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种「有力的冲击」。

  「一个手指头/轻轻便能关掉的/世界」,这是日常生活的经验,一个「轻轻」的动作关掉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在此作者制造一个悬宕,三行之中,先激发读者的诗想。接著单独一行,「却关不掉」四字,是难堪的否定--「能关掉的」只是事物的表面事象。三节紧接著说:「逐渐暗淡的荧光幕上/一粒仇恨的火种」,「仇恨的火种」接榫在具体事物与隐喻的旨意之间,本来「逐渐暗淡」是可能趋于完全的蒙盖下去的,但「关不掉」。这里,有两股对比:一个手指头,轻轻,关掉,意指轻易可为的,「却」在一粒火种的关不掉之下,指出一可怕的事实,那才真是现实的「世界」,至此诗人以一连串的事实,激起读者的共鸣:你知道荧光幕上一粒小小的荧光,会逐渐展现「世界」,而一粒「仇恨」的火种,也会「骤然引发熊熊的战火」,它逼出荧光幕上的残酷世界,「烧过中东/烧过越南/烧过每一张焦灼的脸」,由宽广的场景的转移,超越时空,由中东到越南,最后将镜头的焦点集中在「焦灼的脸」上。焦灼,呼应「熊熊的战火」,同时,也是心头外现的焦虑。中东、越南,乃至世界的任一地域,这些会不断地改变,但只有一种是不受肤色、种族、国籍的限制而改变的,那就是「每一张」脸。

  〈电视〉这一首诗,可说因荧光幕上的报道战争事件而起「兴」的,一般均会以战争意象直接入手,描述其残暴、不人道之一面,然后以讽喻战争作结。而非马则显然出之不同的手法,不先夸张战争,而在后半部处理。至于处理得「匠心独运」之处,就在使用特写镜头--每一张焦灼的脸。许多战地记者深入战场,他们用镜头去报道,固然有些喜欢以战场上的真枪实弹、炮火连天为素材,但得奖的往往只是一张张焦灼的脸;逃难的、饥荒的、母乳子的、子背母的,焦点却在那茫然、焦虑、表情复杂的脸,因此非马选择它,已足够显示战火的罪恶了。但这场面,荧光幕、报纸以及各种传播工具都在报道,他选择了荧光幕,因为它的形象鲜明,深入每一家庭,而且幕现幕隐,最快速也最易被遗忘,报纸还可细读,图片尚可静观,只有荧光幕最能隐喻人类的记忆--战争,最受咀咒,但也最易被忘掉。脑幕就如荧光幕。最重要的,非马以电视之易被关掉的世界,事实,却是关不掉真象,来讽喻人类之愚蠢:发动者愚蠢,而见后即忘的观众也是愚蠢。如果非马能掌握时代的脉搏,这就是一首见证。

6、《一千零一夜》

听一个故事,杀一个妻
杀一个妻,听一个故事
这样的天方夜谭
幼小的我
竟深信不疑

人,总有长大的时候

诵一段经,杀一批异教徒
杀一批异教徒,诵一段经
这样的天方夜谭
现在的我
才深信不疑

人,总有长大的时候


7、《浮士德》
还 来 不 及 找 律 师 过 目
便 迷 迷 糊 糊 在 她 的 唇 上 盖 了 章
待 看 到 她 脸 上 隐 隐 约 约 的 笑 纹
才 猛 然 想 起
所 有 契 约 背 后
都 印 有 密 密 麻 麻 的 细 节


8、《回音壁》
有 求 必 应
而 我 们 并 不 在 乎
我 们 听 到 的 回 音
只 是 模 糊 卑 微 的 自 己
不 来 自 上 帝

非马随笔:

1、漫谈小诗

不只一次,好心的诗评家及诗友,在赞扬几句我的诗作之后,会加上这样的话:「你的短诗是写得没话说的了。能不能显一手你的长诗才能给我们开开眼界?」他们的话常使我哑然失笑。

如果我的小诗已很好地表达了我所要表达的,我干吗要把它掺水拉长?如果我小诗都写不好,谁还有胃口要读我的长诗?

长诗的时代老早过去了。像《伊利亚德》、《奥德赛》以及《失乐园》那样的长篇
巨构,在今天一定可找到更合适的形式与媒介(比如小说及电影)。我们的老祖宗老早便给我们示范,短短的五言七言,便能塑造出一个独立自足、博大深邃的世界。何况还有更现实的考虑:现代人的生活那么紧张,时间被分割得那么厉害,谁还有闲功夫来听你罗嗦?

我最近为了编一本选集,检视了自己所有的诗作,竟发现越是短小的诗,越能激荡我自己的心灵。这其中的道理,我猜是由于文字空间的减少,相对地增加了想像的空间,因而增加了诗的多种可能性。

我相信小诗是世界诗坛的主流,如果不是目前,至少也是不久的将来。“芝加哥诗
人俱乐部”的一位诗人在读了我的英文诗集《秋窗》后写信给我说:诗本来就该如此。我猜她指的便是小诗的形式。

谈到诗的形式,我想顺便说几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今天还有诗人在那里孜孜经营并提倡固定的诗形式。几年前台湾诗友向阳热衷于试验他的十行诗,我便写了下面这首<十指诗>调侃他:

如果诗是手指
诗人便可买一双
精美合适的手套
给它们保暖
这样

诗人便不用担心受凉
不用对着手里一大堆
忽长忽短忽粗忽细
忽多忽少忽有忽无的诗思
彷徨

并提过这样的问题:「如果九行便能表达诗思,是否要凑成十行?反之,如果非十一行不可,是否要削足适履去迁就?」对于我,诗是艺术。多余或不足都是缺陷,都会损害到艺术的完整。

顺便也谈谈诗的押韵问题。诗的韵律应该是无形的、内在的、随著诗情的发展而起伏游动的。缠足也许还能满足今天某些人的审美需要,我们也无需去干涉或禁止。但毕竟这是个自由开放的时代,我们还是撒开我们的天足,无拘无束地走我们的大路吧。
一位美国诗评家在《芝加哥论坛报》上谈到我的诗时说:“没有比非马的诗更自由的了,但它自有严谨的规律在。”毕竟,自由不等于放任。而一首诗的内容决定了它的形式。千变万化的现代生活内容需要有千变万化的诗形式来配合、来表现。我们没有理由要局限自己甚至僵化自己。

回到小诗上面来。一九八五年五月五日台湾《文学界》(现已停刊)在台北举办了一个「非马作品讨论会」。会上,诗人兼诗评家林亨泰在听到一位诗人希望非马“能够写出更庞大的作品”的发言后,说了下面这段话(见《文学界》第15集):

“我觉得非马的诗并不短,如果把它的题目都去掉,然后编成1.2.3.4....。他的一本诗集可以变成一首诗,那么便可变成很长的诗了。这只是编辑、整理的问题。可以说他的诗还没写完,只是一段、一段,一首庞大的诗还继续不断地在写。”

这样高瞻远瞩的知音,常使我温润感念。我希望我每的一首诗,都是我生命组曲里一个有机的片段,一个不可或缺的乐章。

在诗空撒上几颗星星,是作为诗人的我的责任。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运行,我想还是让天文学家或诗评家们去发现去观察去归纳吧。

2、古典音乐


我常说芝加哥有文化,不仅因为这城市有独特的建筑,一流的交响乐团,收藏极丰的美术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等等,更因为它拥有两座古典音乐电台,一年到头从早到晚播放古典音乐。从芝加哥开车向东向西向南向北,渐渐地收音机里美妙的古典音乐便掺进了沙沙的杂音,终于游丝般中断。任你怎么调拨,从东岸到西岸,小镇到大城,你再也找不到另一个(至少我的经验如此)播放古典音乐的电台。这种时候最使我怀念起芝加哥来。当收音机传出贝多芬的交响乐或萧邦的钢琴曲,我便知道车子已进入了芝加哥的方圆之内。

有人做过试验,在牛栏里日夜播放轻松的古典音乐,会使乳牛的产乳量增加;考试前听莫扎特的音乐,会得到较佳的成绩。我自己的经验是,音乐使我精神愉快心灵舒畅平安、工作效率增加。所以从一早醒来到晚上熄灯睡觉,我都让自己沉浸在古典音乐的暖流里。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或喜欢古典音乐。初中时期我住在台中家里,父亲便常要我把收音机关掉,说吵死了。我猜古典音乐在他不习惯的耳里,大概同外国人听京戏一样,一定也呕哑嘲哳难为听吧!

我真正对古典音乐发生兴趣,是在台北工专念书并参加合唱团以后。合唱团的指挥是作曲家兼歌唱家朱永镇先生。他经常出国讲学,每次都带回来一大堆唱片。那时台湾的音乐环境同经济环境一样,都相当贫困。市面上能买到的大概只有圆舞曲或卡门序曲之类的比较通俗的音乐,每分钟七十八转的小唱片,用手摇的唱机沙沙唱出。因此他每周举办的音乐欣赏讲座,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这群如饥如渴的学生。朱先生不但音乐学识丰富,知道音乐界许多逸事与典故,人又风趣,常用他那低沉浑厚的男低音,配合他从国外带回来的精制的唱片与唱机制造出来的音乐,谆谆善诱人地把我们带进了古典音乐万紫千红的花园。朱先生后来到曼谷讲学,在夜里被人杀害放火烧死,我们都像失去父亲般悲痛。

时代与科技的进步把本来属于宫廷贵族的许多东西,带给我们这些平民老百姓。古典音乐便是其中之一。斜躺在舒适的沙发上,一边吃甜蜜多汁的无子绿葡萄,一边听立体音响设备流泻出来的弦乐四重奏,我常有帝王也不过如此的幸福感觉。

前些日子这里一家电子商店廉价出售古典音乐唱碟,五六十分钟的音乐才卖两三美元,而且都是些有名的乐团演奏的。我对之群说,花这么小的代价获得这么大的文化享受,不善加利用,未免暴殄天物。真正能代表人类文化、为人类的存在作见证的,除了几座雕塑几幅画几首诗外,我想大概只有古典音乐吧。

我有一位朋友说他不喜欢听古典音乐。他说古典音乐是已死去多时的人写的东西,形式简单缺乏变化,不合今天的时代要求。我问他听过哪些作曲家的作品,他列举了巴赫、海顿、莫扎特及贝多芬等名家。我建议他不妨也听听较近期如鲍罗廷、勃拉姆斯、穆索尔斯基、马勒、德彪西、西贝柳斯、斯特拉文斯基、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等作曲家,甚至更近代或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他们的音乐繁富多变,绝不单调。就像我们读诗一样,不能老停留在诗经离骚甚至唐诗上面,不管它们有多伟大。古典的意义不在于年代的久远,更在于它那带有理想及人道主义色彩、中庸平衡、清明洞达、从容不迫以及严肃持久的精神上。这也是其他所有真正的艺术如绘画、文学及诗歌所共同具有的精神。我是一直这样理解。

3、洋名

常有人对我的洋名感到困惑。光看我的英文名字,没有人会猜到我是个黄皮肤黑头发道道地地的华裔。正如从我的笔名,很少人会猜到我姓马一样。

几乎每年我都会收到要替我寻根找家谱的信。不满意不要钱!他们都这样保证。也有邀我加入MARR氏宗亲录的。在美国,似乎姓MARR的人还不少。我们工作的阿冈国家研究所里,除我们夫妇外,出纳处也有个姓MARR的,送信的女孩子常把他的信错送到我的办公室来。只是在阿冈二十多年,除了有一次因公事在电话里同他谈过几句话外,我竟没同这位「同宗」会过面。在我们住的芝加哥郊区电话簿上,姓MARR的也有十多家。相信除我之外,都是些欧洲移民或后裔。

话说当年我在台湾屏东糖厂工作,一个人逍遥自在,根本没出国留学的念头。有一天接到一位同学的信,他同几位在台北的同学都报名参加该年度的留学考试,顺便也替我报了名。在他寄来的准考证上,我赫然发现我的马姓的英文翻译MA后面,拖了一条招摇的尾巴,加上了两个R。我不知这位英文程度在我们班上出类拔萃的同学,是否在替我填表时,刚好想到他前个晚上阅读的一本英文小说上,那个神采飞扬的姓MARR的家伙?不管怎样,我是那年同班同学中唯一无心插柳柳成荫,糊里糊涂通过考试的。主管考试的教育部办事员对我事后恢复本姓的要求,答覆得很干脆:「不行!」

头一年在马开大学念研究院,一位数学老教授对学生们很客气,在课堂上考问我们出我们洋相时,也尊称我们为某某先生,从不直呼名字。他大概以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来自北京,所以在叫我时总不忘大卷其舌头,同时把尾音拉得又高又长,结果我便成了「马儿先生」。刺耳,却无可奈何。

对台湾及大陆的家人,我的洋名也多少带给他们困扰。每当给我写信时,他们不知该在信封的左上角写上MA或MARR。我在台湾的大哥似乎找到了折衷的办法。他把它们加起来除二,变成不偏不倚的MAR。当我为母亲办移民申请时,因此必须向移民局解释,为什么我的哥哥姓MAR,弟弟姓MA,而我自己却姓 MARR。

比起这个曲折麻烦的姓来,我的名字便直接了当得多。

在台北等签证期间,朋友介绍我同一些摩门传教士学英文。这些传教士都是美国的大学生,分派到台湾训练服务的。因为都是年轻人,大家颇谈得来。他们教我英文会话,我则在他们讲道临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时,替他们充当翻译。我不是教徒,常把他们的“主”译成“上帝”(我到现在还搞不清两者之间的分别),几次矫正之后,他们便没再请教我,虽然会话课仍继续进行。有一次我请他们替我取个英文名字。他们把我的中文名字放在嘴里反复咀嚼:为义为义威利威利威廉,对!威廉。就这样,我成了WILLIAM MARR。
用这么一个假洋鬼子式的姓名,民族本位主义者大概会大摇其头。但对我来说,名字只是一个人的标记或符号,方便别人对你的称呼、辨识与记忆而已。像有一次我读到一篇报导,说德国一位科学家发明制造了一个能从事家务的名叫「费明阿尔」的女机器人,外表完全像女人,红红的脸蛋黑黑的头发,打扮性感,两条美腿走起路来也很女性化。她不但能搞清洁、下厨房,还能在试管培养下生儿育女。我一时好玩,写了下面这首题为「费明阿尔族恋歌」的诗:

我们谈谈恋爱吧,FM9556681
一阵红晕掠过你美丽的脸庞
有成熟的卵子在你体内
蠢蠢欲动

你的子宫
原为制造人类的后代而设
但自从人类的女性成为有闲阶级
渐渐退化不再产卵而终于绝了种
你的肚皮只为自己隆起

我们谈谈恋爱吧,FM9556681
别担心那些做不完的家务
我会制造另一批不怕苦的新人类来为你效劳
你只要好好地培养你的卵
把我们费明阿尔族一代一代繁衍下去

在诗里用了一个带有未来意味的FM9556681作为女主角的名字,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翻开台北的电话簿,看看有多少个李耀宗或张俊雄,便可明白一个人的名字是多么地无关宏旨。好歹贤愚功过成败,得看他的所说所写所作所为。多年前我曾碰到一个印度同事,名字长达二十几个字母,而且都是些稀奇古怪缠舌绊嘴的玩意儿,一般人根本不知该如何发音。我问他为什么不把名字缩短(像许多印度人所做),或干脆找个比较容易发音的名字。这位自尊心及自信心都一样强烈的老兄说,如果一个人真把他当朋友,当然应该不怕麻烦去学会如何称呼他。我当时只对他笑笑。我知道我永远不可能成为他的朋友,因为我不可能学会,更不可能记得他的「大名」。

访谈对话录:

周飞雪: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今天我们请到了非马先生,首先祝先生节日快乐,远在异国他乡,请接受诗歌报全体会员的祝福!
    非马: 谢谢飞雪和高羽给我安排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同诗歌报的朋友们见面。刚在美国庆祝了四月诗歌月,很高兴紧接着便来这里庆祝五月的中国诗歌节。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我将尽我所知所能同大家交换意见。祝大家节日快乐!

  青蓝彼岸: 青蓝真诚的学习过您老的一些诗歌,感觉诗歌就是您反复调拨的一根琴弦,更是您生活历程的缩印。您诗歌里所浸含的点点滴滴,都是充满包容与宽阔的,仿佛都能点石成金。青蓝读过大有裨益,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我会继续在您的作品中领悟。
就青蓝浅薄的理解,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别样打开的过程。那么,如何寻找或无限接近这个可以打开创作之路的内核呢?是我所一直寻找的,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讨教于非马老师。也要感谢高羽和飞雪,让我们有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与非马老师得以近距离的接触,感受非马先生这份浓浓的诗情。

   浙西老狼:久仰非马先生。非马先生的诗自成一格,以匕首般短小、快利、见血为擅长,语言平坦、又忽见高峰,读他的诗颇有意趣、或发人深省。非马先生的诗值得一读,非浪得虚名.
  非马: 我想每个诗人的创作过程都不同。有的人每天定时坐在书桌或电脑前,不管有没有灵感都要写上那么几行,渐渐地便养成了写作的习惯。也有人象我一样,没有定时写作的习惯。灵感来了,或诗思成熟了,便在手边任何找得到的纸上,包括饭店桌上的餐巾,奋笔直书。
  但灵感很少会自动找上门来的。所谓灵感,其实是一些早已潜存在下意识里的东西,经过酝酿,偶然被身边的某种事物——影像或声音或气味——所触动,所激发出来的灵光一闪。平时多观察,多阅读思考,多吸收新知,我相信迟早会找到自己的创作之路。

    方悄: 作为名诗人而肯参与网络活动,方悄很受感动,所以要向非马先生致敬,愿您像歌德那样有颗永远年轻的诗心,也能像他那样在80多岁时写出中国的《浮士德》——人与魔的永恒博弈。每次读他的《漫游者的夜歌》,为他对生命的挚爱而动容。
   非马: 无远弗届的网络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得以做即时的接触与交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快事,不好好加以利用,未免可惜。而我相信,只有不断接触新朋友新事物新观念,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年轻。但愿我不太辜负你的期望,今后还能做出一些像样的诗文绘画与雕塑来。

    周飞雪:五一这个假期,我回乡下的果园劳动了,我和工人们一起清理杂草,嫁接新品种果树,体会着劳动的辛苦和乐趣,才回到市内,明天将开始处理公司业务工作。这时终于闲下来了,再读先生的《黄河》,真是感动,我就住在黄河边上,每天上班车过黄河,向先生报一个喜讯:今年五月的黄河河面辽阔,河水清澈,黄河的治理真的很有成效;有道是:黄河清,圣人出,黄河的苦难史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黄河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一如你诗中写的:


一个苦难
两个苦难
百十个苦难
亿万个苦难
一古脑儿倾入
这古老的河

我们的黄河宽容,有着超强的自净能力,在这九曲十八弯的孱孱不息流淌中,宽容索取,也包容罪恶,黄河儿女正在以一种大禹治水的精神治理着黄河,还黄河以生命的尊严。

让它在午夜与黎明间
辽阔的枕面版图上
改道又改道
改道又改道

先生离开祖国很多年了,在外漂泊谋生,一定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的痛,那种思乡的百味愁肠,请接收做为晚辈的我们,向您致以敬意,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是历经着百般苦难,可我们依然是那么不忍,所有的爱恨情愁在心里,蹒跚的脚步依然是: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读着这几句,做为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热泪盈眶,我深深为一个诗者的博大深沉情怀而感动,做为生命的个体,我们多么渺小卑微,可先生毕生从事科技工作,为社会创造着财富,还用自己的笔创作出震撼人心的诗作,用艺术的力量来感染着人们,继承着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天地间唯有诗心永恒,诗歌的灵魂永恒。
请教先生:你认为做为一个诗人具备的素质中最重要的什么?
    非马: 我与内人都是喜欢劳动的人。所有院子里及家里的工作都尽量自己动手,不假他人。对于平时用脑力工作的人,我想劳动是最好的调剂与锻炼。希望将来有机会到你的果园来帮你除除杂草,换取几个新鲜的水果吃吃。哈。

   很高兴听到黄河的治理有成效。保护环境是政府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如果整天生活在污染的环境里,钱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我曾说过:“对人类有广泛的同情心和爱心,是我理想中好诗的要件。”其实不止对人类,对其它动物甚至宇宙中的万物又何尝不该好好珍惜爱护。如果一个诗人的作品无法唤起我们的爱心与同情心,使我们的社会更和睦進步,生活更安舒快活,觉得活着真是一桩美妙神奇的事,这样的诗人的存在,至少对我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意义的。

周飞雪: 先生好:我们这里现在是上午7:30分,劳动的人们又开始一周的工作,我们有时差,你那里是晚上了吧?感谢先生的到来,与我们进行诗意的对话,如果我们都能够诗意地栖居该是多么好的事情,请您和我们大家谈下在这个寻找和追求过程中,主要的工作生活经历好吗?
    非马: 许多人知道,我的生活经历包括两个不同的领域。职业上,我是个科技工作者。在台北工专学习机械工程,然后在台湾糖厂屏东总厂担任了两年的工务督导员,负责自动控制仪器方面的工作。到美国以后,在威斯康辛的马开大学攻读机械工程,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就地找到了一个设计核能发电厂的工作,直到四年后公司因不堪亏损,将核能部门关闭,我利用这机会到威斯康辛大学去继续念书,两年后获得了核能工程博士学位。接着到美国能源部属下位于芝加哥的阿冈国家研究所工作,从事核能发电的研究工作,后来又做了其它的能源以及电动汽车等的研究开发工作,直到退休。可以说,我在科技方面的经历,相当平顺。它提供了我一家的温饱,让我有余力追求我真正的爱好——诗。

  我在广东乡下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天旱成灾,老师要我们每人写篇求雨的作文。我的作文被老师一时兴起大笔一挥,分行成为白话诗,贴墙示范,结果被从南洋回家度假的伯父看到了,大为称赞,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引起了我一生对诗歌的兴趣。后来到台北念工专,课程很枯燥,便与同学创办了一个文学刊物,但稿源不足,担任主编的我只好写些东西(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填补,同时也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但真正开始写诗,是到美国得到学位开始工作以后的事。我同台湾的《笠诗刊》主编白萩是旧识,他预留了很大的篇幅给我译介美国当代诗人的作品,渐渐地我自己也写起诗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把自己的一些作品翻译成英文,开始同伊利诺州的美国诗人有了交往,加入伊利诺州诗人协会并被选为会长,后来又出版了一本英文诗集《秋窗》,得到相当的好评,《芝加哥论坛报》用两页的大篇幅,图文并茂地做了报道。次年《秋窗》再版,一位美国评论家还把我列入了包括名诗人桑德堡在内的十位值得收藏的芝加哥诗人之一。
近年我又对绘画与雕塑发生兴趣,在芝加哥及北京有过几次画展。

   孙国福: 非马先生你好,我一直很崇拜您。能与您这么近距离的接触真的是三生有幸,对中国现代诗的过去的辉煌、现在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谈一下您的看法好吗?
   非马: 几年前我在一个国际诗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叫做"我们需要诗的中层阶级",里面有些东西也许可部分回答你的问题。现在我把它抄录在下面:

                         我们需要诗的中层阶级

  不管科学怎么进步,也不管每天有多少五花八门的工业产品上市,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仍充满著各式各样无聊的重复,麻木了我们的神经。太阳底下无新事。超现实画家达利有一次说,如果他在饭馆里点一客龙虾,他知道端上来的绝不会是一个烤熟的电话机。一切都是那么可预料那么缺少变化。这日复一日的重复,很容易使我们对生活感到厌倦。我们需要一些新的刺激,我们希望听到一些新鲜的话或看到新奇的事物,使我们的心头活水潺潺流动,不致停滞枯竭。

   艺术家的基本任务便是为人类提供新颖的东西:新颖的叙述方式,新颖的视角,新颖的意义,新颖的美。一味摹仿名画不可能成为画家,一味抄袭名句不可能成为诗人。不创新便不配被称为艺术家,也永远进不了历史,这是可断言的。一个有抱负的诗人绝不甘心只做个追随者,他必须努力把话说得跟前人不同,并且试著说得更好。

   求新的压力产生了艺术。在艺术的领域里,旧的法则必然不断地被违反,旧的规律必然不断地被破坏。这一切都是为了求变与创新,我们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可抱残守缺。为了弥补因不断重复所造成的冲击力的减弱以及人们反应的疲惫迟钝,艺术家们不得不想法增强作品的刺激性。作曲家也许采用越来越大的音响,画家也许采用越来越大的画布。但人类的耳膜对音响的承受力有一定的限度,空间的限制也使画面没法无止境地增大。超过某个限度,音响会把耳膜震痛甚至震聋,绘画会找不到可悬挂的墙壁,而且也会让人有喧宾夺主之感。类似的情形也可能发生在以文字为媒介的诗上。如果过分地求新求变使一些作品成为“打翻了的铅字架”,让读者见而生畏甚至走避,实在是得不偿失。心理学家们曾对刺激因素做了许多试验与分析,发现一件艺术品含有太强烈的刺激性,同刺激性不足一样,都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与排斥。一般人不喜欢偏离现状过大的变化。这种倾向导致了文学艺术史上渐进有序的平稳变革。即使有时候社会动乱可能引起革命性的剧钜变化,或人为的有意识的矫枉过正,但这种变化通常都很短暂,不可能持久。

   当今的中国诗坛,常予我以两极化的不安感觉。一方面是一批过分保守的老诗人尽在那里唱老调炒冷饭,另一方面却有许多标榜前卫或后现代的年轻诗人,他们不但唾弃中国的传统,也忽视西方的传统,天真地以为只要截取西方某个时期里的某一个流派,便能在它上面筑造起中国的新诗。他们不知道,没有传统做基础的诗,是不可能生根更不可能开花结果的。而急躁的他们只一心一意想超越别人甚至超越自己,对一切都稍尝即止,无暇站稳脚跟定下心来,把手边的工作好好做出一点成绩贡献。结果不是在那里兜圈子,便是走进晦涩的死胡同。白白消耗了许多自己宝贵的时间与精力,以及读者对诗的热情。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社会里,如果中层阶级(不太穷又不太富的小康阶级)的人口占大多数,这个社会通常会比较稳定。我想我们的诗坛也需要这样一个中层阶级。这个处在两极之间的诗人群,将遵循中庸之道(既不太保守也不太激进),用扎实的创作成果来构成诗坛的主流。主流之外,当然也需要有勇于冒险敢作试验的前卫诗人群。但前卫诗人群只是也只能是少数(不可能人人都去充当先锋),而且他们必须出身于诗的中层阶级,才有足够的历练与胆识来从事有意义的探索。而诗的百万富翁--高瞻远瞩、著作等身的大诗人--也只能从中层阶级里脱颖而出,而不是在一夜之间突然暴发起来的。

  文以载道的时代当然早已过去,但如果一个诗人的作品不能引起人们对苦难者的同情与伶悯、或对大自然的喜爱;不能激励人们的精神向上,或带给人们温暖慰藉;不能促使人们向往自由与光明,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点燃希望,觉得活著真好;无法扩展人们的视野、加深对人性的了解并为人类的文明增添财富;如果这个诗人只知道盲目地追逐时髦,不分青红皂白地从事破坏颠覆,甚至鼓动带领人们走向分崩离析、猜忌冷漠、孤绝黑暗的心灵境地,我们要这样的诗人干什么?
箫鸣:尊敬的非马先生:您好!好像契诃夫曾有“简洁是才华的姊妹”之语,我想此话用在您诗创作上再恰当不过了。请问,如果只能选一首您的代表作,您会选哪首呢?能否谈谈此诗的诞生过程并藉此谈谈诗歌创作之得失和甘苦呢? ...
   非马: 我喜欢变化,题材比较宽广,形式也比较不固定,每个时期都有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因此要我选出一首代表作来似乎有点困难。一般评论多集中在我早期的《醉汉》及《鸟笼》上。关于《醉汉》,我在一次访问中曾说过这样的话:“写诗是为了寻根。生活的根,感情的根,家庭和民族的根,宇宙的根,生命的根。写成《醉汉》之后,仿佛有一条粗壮却温柔的根,远远地向我伸了过来。握着它我舒畅地哭了。”

  风浩荡:接触到你的诗,由《醉汉》《夜笛》两首起,后常去书店,终看到一本花城出版社的《非马的诗》,记得这本诗集每页有一小小的画面构图,简洁明快。于是狂读很长时间,为先生诗里的,就中国汉字里那份方块的凝洁,方寸里求趣在其中而意显其外的意味而深深折服。并且也为先生在短章之中,寻出现代诗独有的内在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的构建,而很是喜欢。也能感受到先生作诗,形象化,从画面雕塑感里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也看到你与北溪高羽先生一起论诗而持的观点。也非常赞同。
这里想问问先生几个问题:
一,你欣赏的现代诗,有多少要素。这就像看到一篇作文,你因其有几个得分点,而给高分。(这里用你,没有用您,以示诗意无限,而舍尊词,望谅解。)
二,在你工作之余,你会经常看哪些诗人的诗作,或能说说你受到哪些诗人的影响,当然这里我主要是指现代诗人。
三,在你的创作当中,就题材而言是很广泛的。如何做到小我与大我的结合。毕竟就网络诗坛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的诗者很自我,强调表演,而少了一种与大我之间的结合。
    非马:很高兴知道你在书店里买到了《非马的诗》,常有诗友来信说很难买到我的诗集。谢谢你把我的<夜笛>录在这里。它是我自己比较偏爱的一首诗。下面试着回答你的提问
一,欣赏一首现代诗,主要看它的题材有无新意,有无普遍性,文字是否简洁,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是否完美。
   二,我因为喜欢翻译,所以受欧美的诗人的影响比较多。艾略特、波特莱尔和庞德,都是我心仪的诗人。我很喜欢艾略特的作品,在我心目中,他的作品诗味最浓。他的一些关于传统以及对诗的看法,也深得我心。狄金森、佛洛斯特、桑德堡、威廉士(William Carlos Williams)、康明思(e.e. cummings)、意象派诗人如阿丁顿(Richard Aldington) 、克雷普西(Adelaide Crapsey)、克兰(Stephen Crane)及克里利(Robert Creeley)等、以及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诗人如佛灵盖蒂(Lawrence Ferlinghetti)与柯守(Gregory Corso)等,都是我喜爱的美国诗人。其中以威廉士给我的影响较大。桑德堡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平民老百姓的热爱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我在台湾笠诗刊上翻译介绍的其它国家的诗人当中,希腊诗人卡法非(C.P. Kavafy)、土耳其诗人喜克曼(Nazim Hekmet)以及法国的裴外(Jacques Prevert)等的作品最为突出,给我的影响也较大。

中国古代诗人当中,杜甫、李白、陶渊明、李商隐、李贺、杨万里等都是我喜爱的诗人。多年前广州诗友沈仁康先生送我一本他编选的袖珍《山水风物绝句》,我把它放在车里,一有机会便拿出来翻读,兴趣盎然百读不厌。

三,艺术是自我的表现。但每个人都同所处的社会与全世界里的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中的万物息息相关,所以这个自我不仅包含小我,也包含大我。怀有爱心与同情心,是结合小我与大我的主要关键。

青蓝彼岸:非马老师的诗作,无论在思维上,思想上,还是诗歌的内在和外在形式上,都具有极强的通融性。诗意如鼓点,带给我们直抵的感觉。但老师的诗歌却不是平铺的,简单凝练中有力量的迸发。您的思维方式多是于逆中寻找到一种诗意上的合,那么,您是如何在诗歌创作中把握好这个另一个走向的度的呢?
非马:我在写作时,尽量避开前人甚至自己已经说过的话或使用过的意象。从各个角度各个方向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眼前的事物,希望能找到一些独特的观点与诗意。  

北溪高羽:再次感谢非马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解答。诚如老师所言,网络,让我们的距离彼此拉近,让名人和普通的个体站到了同一舞台,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这中间,有不少的急功近利者,利用网络平台的这一优势,不择手段地炒作自己,以期一夜成名。请问老师,作为一个真正的诗歌爱好者,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态,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非马:再次谢谢你给我制造了这个同大家交流的机会。
追名逐利的勾当,社会上到处是,不是网络上特有的现象,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其实有这么多的人(大多是年轻人)喜欢写诗是好现象。只是如何从中筛选出优秀的、有保存价值的作品,是一大问题。网络上已经有不少的网站在从事这种工作,比如出版网刊(电子版杂志),或设置诗人专栏、诗库等等。至于个人,只要明白那种炒作只能带来片刻的虚荣与满足,不可能有持久的意义,等于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这样就不会热衷于加入那种无聊的炒作勾当了。

风浩荡:无论是余光中先生选用欧化的句法,还是洛夫魔法一般提炼出的意象,及郑愁予先生那源于古典气息又有四九年之前诗风的继承的韵味,还有罗门先生如混凝土一般大气而刚健的作派,确实令我激赏。其实,也看到武侠小说家温瑞安先生写的一些诗句。杂揉着武侠的笔法,设局而不断的破局。这样的风格也令人印象深刻。

  而非马先生你的小诗,一个字可以砸个坑。特别是你的这本“非马的诗”中,模仿洛夫的一则或像写在明信片上的句子,而兴趣盎然一口气写了好多首来。读时,一方面为相互间的唱和而感叹,一方面句法没有变,而不断的超越与创新,始终保持着诗意的存在,而惊讶。

  就此,自己也经常把你的诗作取下来,对照着,说是模仿也行,说是当成对手进行对打也行。尝试当中,也一直提醒自己,诗意必须存在其中,一如先生仿着洛夫的小诗显现的意味一样。
非马:我一般很少写唱和诗。有一年我收到洛夫的贺年卡,上面写了一首小诗。刚好我读到美国华裔作家学者唐德刚在《胡适杂忆》里说了这么一段话:“这儿我们也发现了旧诗还有一点好处为新诗所无。作旧诗的人--尤其是散处各地通信往还的人,大家可以『唱和』。友朋之间鱼雁常通,一唱一和,虽千里如在咫尺,其乐融融。这一点新诗就办不到了”。当时看了颇不服气,便用洛夫的小诗,同他唱和起来,而且一和就是十三首,表示新诗要唱和的话不但不会办不到,而且绰有余裕。
周飞雪:感谢非马先生的作品,让我们走进了一个艺术的殿堂,诗歌、绘画、雕塑,一个完美的结合,这个感性的,有时是超现实的抽象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你如何做到一种统一,就一作品做一解读好吗?
    非马:大约二十年前我同内人一起跟来自广西的画家周氏兄弟开始学画。在这之前,我虽然对绘画很有兴趣,却一直敬而远之。原因是我从小学开始,美术就是最差的一门课,每次劳作都做得一塌糊涂。所以我想这辈子大概只能像我对音乐一样,站在旁边做一个欣赏者了。
       也是二十多年前吧,台湾的诗人画家楚戈来芝加哥我家里作客,谈到学画的问题时,他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画家,只要肯学,谁都能画,他自己就是一个好例子。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周氏兄弟之外,来自上海的画家赵渭凉同来自广州的涂志伟也经常给我指点。不管有没有成就,我发现学画以后,至少对色彩及光线更为敏感,也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正如我在一首题为〈学画记〉的诗里所表达的:

               不是每一抹晚霞
               都燃烧著熊熊的欲火
               忧郁的原色
               并不构成天空的每一片蓝

               所有阳光蹦跳的绿叶
               都有一个枯黄飘零的身世
               每一朵流浪的白云
               都有一张苍白的小脸在窗口痴望

               在斑斓的世界大调色板上
               你试了又试
               知道迟早会调出
               一种连上帝都眼红的颜色

       后来我又自己摸索著学做雕塑。我发现雕塑的随意性及自发性更强,更能满足我的创作欲。
       诗同画之间最大的不同,我想是它们的现实性。诗所使用的媒介是我们日常生活里的语言。语言有它的约定俗成的意义。所以我觉得诗(甚至文学)不能离开现实太远。如果我在诗里使用「吃饭」这两个字,即使它们有比吃饭更深一层的意义,仍应该多多少少同吃饭有关。否则读者会摸不到头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绘画不同,它所使用的媒介是线条及颜色。我在画布上涂一块红色,它可能代表一朵花,可能是太阳下山时的晚霞,也可能是一个小孩兴奋的脸,更可能是恋爱中情人火热的感情。所以我觉得绘画不妨比诗更超现实,更抽象。懂得欣赏现代艺术的人不会盯著一幅画去问它像什么?正如我们不会去问一朵花一棵树或一片风景有什么意义。只要它们给我们一种美的感受,就够了。当语言文字在一些感情面前吞吞吐吐甚至保持缄默的时候,绘画及雕塑便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及途径。

  周飞雪:从先生的经历来年,你退休前一直从事着理工类的技术工作,这工作解决了你的温饱生活问题,真正进入诗歌绘画艺术领域是在二十年前,也就是80年代,您多么幸运远离了一种纷扰,一场灾难,至到目前我们的诗人们依然是一种孤独的吟唱,在这里写字的诗人们,都是义工,都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尽着清教徒般的义务,只是不想让我们这份古老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丢了,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诗歌绘画传统,而目前据我所知,真正走向经营的,走向主流媒体的举步维艰,请你谈下这一行业国内与美国的差距在哪里?
  非马:我想我是比较幸运,不靠写作过活,这样就无需去讨好编者及读者,看时尚的脸色。而在远离故乡的异域生活,虽是一种不幸与痛苦,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有它的好处:可更客观超然地看待事物。我常说自己是个夹缝人物——中国与台湾,台湾与美国,中国与美国,汉文与英文,华裔与白人,科技与文学,诗与绘画雕塑,诗与散文,超现实诗与乡土诗,创作与翻译,…每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却又不完全隶属于任何领域。这样就不太可能成为主流。但正如我多年前在汕头大学对同学们所说的:一个作家或艺术家最好是远离主流,这样更能保持独立自由的心态。一旦成为主流,他的创作生涯便会受到限制,甚至被固定。

虽然任何真正的作家都会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为己责。但我想写作的真正对象,还是作者自己。写作是追求人生意义的最佳途径。它让我们用心观察、思考、反省、探索追寻。对于某些人来说,它又是一种免费的娱乐与自我治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最好是业余的、义务的、一种孤独的吟唱;而非职业的、功利的、众口一声的合唱。至于对他人及社会的影响,那是后来的,附生的,并非原本的目的。美国没有官方的作家组织机构,没有靠政府供养的作家,我所认识的美国诗人都是业余的。像我参加的伊利诺州诗人协会及芝加哥诗人俱乐部,经费完全来自会员的年费、诗赛盈余以及少数人的乐捐。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义务的,没有分毫的物质报酬。
周飞雪:非马先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诗歌是一种艺术,是为社会服务的,也是为自己的,在工作生活的压力面前,我们很多人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写诗读诗也是一种心灵的良药,真的是这样,尽管诗歌不能为我们带来功利性的财富,可她带着情感,带着温暖,带着思索,带着生命的激情,穿越时空,一如宗教的力量,所以写诗的终极目的,就是一种人文关怀吧,就是怀着悲悯的情感去生活吧,我们守护着心灵这一捻火,温暖着自己,也温暖着别人,生活依然嶙峋,幸福是无庸置疑的。我们劳动着,歌唱着,有一个影子一生相随,那个影子多么美好。
也想问下先生,诗即诗人,诗品即人品,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非马:飞雪好! 1984年我曾写过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人不如其文>,就让它来回答你的提问吧:

一般讲起来,喜欢写作的人感情都比较丰富。在感情泛滥之下,一个作家往往会写出一些连自己都不太敢相信的、 “人不如其文”的美好东西。从好的方面看,他是在努力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从坏的方面看,他是在自我陶醉、自欺欺人。假如有一个作家,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充满了最纯朴、淡泊与谦虚的字眼,而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却发现他是那么自负,那么汲汲于名利。这样的作家,至少我个人无法在他“精神分裂”的作品里放心遨游。

年轻时我对艺术的信赖却是无条件的。我总以为,能写出一首好诗或喜爱一幅好画的人,再怎么也不会坏到哪里去。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嘴里哼着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纳粹,若无其事地把一批批犹太人送进了煤气间,才开始对艺术存起戒心来。

但对艺术或艺术家设防毕竟是一桩可悲的事。更多的时候,我宁可相信,一些美丽动听的言辞,只是作家感情冲动下的产物。虽然虚假,却没有不良的居心。

根据报道,1984年五月在东京举行的国际笔会上讲「核子时代的文学」的巴金,曾说了一些“滴着蜜糖的温情主义”的话,引起一位英国作家的强烈反应,认为 “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不该只传达真理,更该去身体力行真理。” 换句话说,明知做不到的事最好少开尊口。巴金在讲话中说:当他去广岛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位受原子辐射伤害的小女孩,心里很难过。小女孩,按照日本习俗,折叠一千只纸鹤以自救。纸鹤折了,但小女孩还是死了。他于是慷慨地说:“如果我能以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小女孩的生命,我是愿意去做的!”

我可以相信巴金在讲这话时,心中必是充满了悲天悯人的高贵情操。但这种无补于事的空泛许诺,永远不可能兑现,虽然惠而不费,却多少给人以不真诚的感觉。

多年前,台湾发生了一连串的煤矿灾难,死了不少矿工。我们看到一批年轻人冒险深入矿坑,去体验暗无天日的地底生涯,企图挖掘并探讨灾变的起因与背景,他们写出的报道颇令人感动。相反地,假如这时候有一个作家,坐在有冷气的书房里,写出一些“如果我能以自己的生命去换取矿工们的生命”或诸如此类不花本钱的空话,一定得不到我们丝毫的同情或共鸣。我们也许会说他是个温情浪漫的作家,却不会说他是个有良心的诚实作家。

  静听夜雨:读非马老师的文字,很受益。问好非马老师和飞雪。
找到《非马艺术世界》,匆匆翻看了一些诗和画,找到了第二幅画和第三幅画的名字,没有找到第一幅画的名字,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作品。很喜欢第一幅画,那种明亮的色调,在老师2005年的girl on the beach 中也看到。在诗歌新作品选中看到To paint a flower,一样明亮的心境,好像沐浴在曙光中一样。
我在第三幅画《花园中的女孩》中看到嫉妒、欲望和冲突。也许以上统统是误读。

在这些误读之后,请问老师如何把创作和生活分离开来?比如如何保持第一幅画的明亮心境,如何不让第三幅画中的感觉打扰内心的宁静。
     非马:第一幅画是九十年代的作品。我的画大多是随兴之作,很少有名字。所有名字都是在准备展览(画展或诗画展)时临时安上的。生活里有明亮快乐的时刻,也有阴暗忧伤的时刻,让它们表现在作品中,成为生活的完整记录,应该不会造成太大的矛盾才是。  

   北溪高羽:好久没看邮箱了,今天打开一看,意外的收到了老师的电子邮件,虽只言片语,却让高羽备受感动和鼓舞。都说,网络是虚拟的,当不得真,可是,这几年,混身于网络之中,我却一再的被温暖着,这其中,也包括先生您。请问,先生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的存在意义和网络文友之间的这种交流?

   非马:我刚把2000年在新加坡一个文艺活动上讲的话《铺天盖地话网络》张贴在《非马艺术世界》网站的<非马散文>栏下。欢迎有空去看看。现在我把其中同你的问题有关部分摘录在下面:

对于网络的发展前途以及它对未来文学的影响,也许更多的人会注目于它前所未有的各种可能性上。由声光新科技配合文字符号所组成的多媒体,或许更能迎合或满足后现代对人工合成(或杂碎)的表现需求。传统的平面文字作品,对那些从小在声光传媒中长大的读者们来说,吸引力会越来越小。这种新的多媒体表现方式,对诗比对其它的文类如散文或小说,也许更为合适。它瞬息万变,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都可能有大幅度的跳跃,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而这正好是诗的特性。但使用声光新科技来呈现作品,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否则读者便成了观众。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些新奇巧妙的玩意儿,不是作品本身。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将日形重要。目前网络上已经有所谓“互动小说”及“互动诗”的存在。这种互动可能激发灵感的火花,带动人们去从事一种集体的创作,或对某一件作品反复修改增删的集体“再创作”。对那些认为现代生活复杂得不可能有定论的人们,文学作品将不再是单方向的,也不可能是完成式的。读者必须从作品中彼此矛盾或互不相干的断片与碎屑里去推敲去搜集去拼凑意义。以数据传播见长的电脑网络,势将在这方面推波助澜。虚拟实境的可能将大大地扩展人们的想像空间。有些作家甚至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脑作家,把自己的脑子束之高阁,让电脑去为他们写作。

但网路上发表容易,却也消失得快。除非你的作品被收进比较长期的收藏版或精华版,或你建立并维持自己的网站,那么过不了几天,它们将像垃圾般被扫入网络的黑洞,而消逝无踪。当然在纸上发表作品,也不能保证一定会在诗史或文学史上留下记录与痕迹。但网络上的发表量大,又无选择、淘汰或过滤,写评论或研究文学史的人,面对著像浩瀚的汪洋般、良莠不齐的网络作品,大概也有无从下手的感慨吧?而作者本身,如果只停留在满足网络上那一丁点容易的发表欲,既得不到批评又不知反省,究竟能够维持多久或发展到哪里去,也值得怀疑。不过话说回来,这是网络发表的缺点,也是它的优点。如果不是因为有网络这个开放的园地,许多开始写作的人可能在到处碰壁、一再被副刊或刊物主编退稿的情况下,早就丧失了继续写作的兴趣与勇气了。。。。

不管电脑网络如何发展变化,也不管未来的主流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我想文学里有些东西是不变的,除非你不叫它文学。这些东西包括文学的固有特性及功能。诗人爱略特说过:“诗必须给与乐趣及人生影响。不能产生这两种效果的,就不是诗。”又说:“「传统诗」和「自由诗」的区别是不存在的。因为只有好诗、坏诗和一团糟而已。”我对「现代诗」和「后现代诗」(或文学),或「纸上诗」和「网上诗」的看法也是如此。一个作家必须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生命价值观以及对人文理性的信心,不能为了迎合讨好而去随波逐流,或玩弄时髦的新花样,制造一大堆浮光掠影、随看随丢的文学垃圾。另一方面,他也不该拘泥保守或局限自己。为了达到文学必须感动人并同读者沟通这个基本要求,他可以也应该“不择手段”,包括利用有声有色、铺天盖地的电脑网络。  

   余飞都:可以说是读非马的诗长大的。十来岁的年纪,曾把非马这一首醉汉手抄在笔记本上,与它同是存在的是余光中的诗,洛夫的诗。想想那样的岁月,真让人怀想。非常同意非马先生所讲的关于短诗生命的话题。字数与篇幅是其次的,诗歌内在的生命在内核。
非马:每次听到有人说在年轻时读过并喜欢自己的诗,总会不由得高兴一阵子。这大概就是做为诗人的最大报酬吧!年轻的心灵是诗的温床。

  杨望远:非马老师站在北斗星的高度,发出的光芒温暖着中国诗人的心.他的《醉汉》、《鸟笼》.《黄河》等诗章是可以作为现代诗歌史的里程碑供诗人们研究学习的.大约是二十年前.四川诗人流沙河绍介了十位台湾诗人的作品非马老师名列前茅.当时对中国诗坛的影响。当时对中国诗坛的影响极大.非马老师的不少诗我都有深刻的印象.我的主业是电力.业余搞诗和画.三栖.和非马老师有点像.虽然有三张高级职称的证明.但都是半并水唬弄人.和非马老师是金子和沙粒的距离,
    这次老师以平凡人的姿势站立在广大的诗人群中.以老师和朋友的身份和我们讨论热爱的诗,我从一到十一按序列看了非马老师的诗和诗论及来往的帖子.受益匪浅.谢谢老师将五月灿烂的阳光洒遍新诗歌论坛.
    流沙河编的十人诗选确实有你,纪得还有蒋光慈.还有一位是国民党军队的年轻军官后从文.写的是马蹄得.得.得的别离爱情诗.很伤感空灵.你的醉汉虽然没有着意去背.但都像铁锤砸下的深坑永远清醒着.那本诗集很薄.每人三至五首.搬家时丢了.说起来不好意思.老师光临诗坛我是知道的.但考虑入会不到两月.诗坛有这么多斑竹和众多高手.不好意思去打扰你.但我总算抓住了擦身而过的缘份..对于和导师交流的幸福.将永远铭刻在心.
    挟持母亲不断陷落的肌肤和肌肤中倒下的那一棵不死的树躺在黄河混浊的泪水中.切割等高线从高处泻下走向大海.走向太阳做梦的地方.以上三首诗将会成为当代诗歌前进中的里程碑.听说非马老师又在画画.应是核电.诗歌领域有影响力的名家.加上绘画专业.可谓三栖怪杰.不知是油画或国画.是传统风格或是现代派.我建议.在美国还是直接搞现代派好.我参加五年一届的全国画展共四次.都是老老实实搞写实近年两幅是画集约稿.画了两张现代派.类似从传统诗到超写实主义.反而解开了束缚,创作自由许多
    非马:我没受过正规学院训练,要写实只有借助于照相机了.现代派画风应该更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说到画集约稿,去年北京奥运前有北京一个出版社来电邀稿,说要出版一本海内外中国书画艺术当代名家集,二十人集名单中有吴冠中,丁绍光,黄永玉等名家,居然把我也列入其中.也不知他们是从哪里得来的讯息, 出版画集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或是为了文化事业.总之我对这类约稿都敬谢不敏.不过去年我还是参加了北京宋庄新建的上上美术馆的开馆国际展览,还有另一个美术馆的奥运展览.主办者似乎对我的画比我自己还看重.大概是在给我鼓励鞭策吧.

     周飞雪:最近我与一些诗友交谈,谈到禅诗,纯诗,先生认为新诗发展到现在,这样的追求是否要提倡?面对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发展,诗人的写作视点应放在哪里?
   非马:我曾出版过一本翻译的日本《禅的小故事》,发现禅思是修心养性的好途径,对浮燥的心灵确有抚慰清凉的作用。我也喜读一些诗人写的禅诗。但我觉得修心养性是一回事,写诗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每个诗人都来写禅诗,诗坛一定会变得很单调无趣。我一向不喜欢一窝蜂的现象,一有人提倡,便有一大堆人跟进。像有一度洛夫才戏做了几首隐题诗,便有许多诗人跟着写,实在不是个健康的好现象。每个人的性情不同,经历不同,修养不同。如果心中没有禅意,只为了赶时尚跟风潮而写出一些不知所云的禅诗或纯诗(有哪首好诗不是纯诗?或者所谓的纯诗是指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诗?),未免害了自己也苦了读者。我们需要做的,是鼓励诗人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开阔眼界与心胸,写出真正有感受有新意的独特作品,而不是去提倡一些样板,诱使年轻诗人们纷纷仿造。

访谈诗作互评与交流

  风浩荡:接触到你的诗,由《醉汉》《夜笛》两首起,后常去书店,终看到一本花城出版社的《非马的诗》,记得这本诗集每页有一小小的画面构图,简洁明快。于是狂读很长时间,为先生诗里的,就中国汉字里那份方块的凝洁,方寸里求趣在其中而意显其外的意味而深深折服。并且也为先生在短章之中,寻出现代诗独有的内在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的构建,而很是喜欢。也能感受到先生作诗,形象化,从画面雕塑感里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与诗友们共同享用:

夜笛(双语)

用竹林裡
越刮越緊的
風聲
導引
一雙不眠的眼
向黑夜的弄尾
按摩過去
非马先生你的小诗,一个字可以砸个坑。特别是你的这本“非马的诗”中,模仿洛夫的一则或像写在明信片上的句子,而兴趣盎然一口气写了好多首来。读时,一方面为相互间的唱和而感叹,一方面句法没有变,而不断的超越与创新,始终保持着诗意的存在,而惊讶。

就此,自己也经常把你的诗作取下来,对照着,说是模仿也行,说是当成对手进行对打也行。尝试当中,也一直提醒自己,诗意必须存在其中,一如先生仿着洛夫的小诗显现的意味一样。

就像刚才,看到你写的“鸟笼”。于是也赋比兴起来,写了一首。如下:

《鸟笼》

笼的

紧闭

鸟在门外飞
又被天空关着

天空
被你,以流浪的远方
装满笼里

 方悄:非马毕竟是非马,一匹独来独往非同一般的马。非马先生在中国新诗史上有无位置,有何位置,那是写诗歌史的人考虑的事,与我们关系不大。我们应该向非马先生学习五点:第一,学习他把诗写短。凡是喝过点墨水的人都知道,把文章写得又臭又长易,写得短而有味难,虽然难,但我们不能停止努力。第二,学习他把诗写得让人看得懂。把诗写得像猜谜不算本事,写得让人看得懂而仍然是诗才是本事。第三,学习他用口语写诗。历代传诵的名篇大多用当时的口语写成,当然这需要极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只有乏力的人才用古怪的词语藏拙。这也是王国维推崇北宋词而对南宋词颇有微词的原因。有人说如果把钱钟书用文言写的学术文章翻成白话文,就发现新见解并不多,我没读过钱先生的那些文章,到底如何我不知道。第四,学习他把诗写得有思想。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是他那首《一千零一夜》,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教主要消灭不听话的人,就说那人是异教徒,就活埋或绞死;我们是相信皇帝教的,皇帝想消灭不听话的人,就说那人大逆不道,或腰斩或凌迟,死前还要磕头谢恩。是的,“人,总有长大的时候”,也就是从坚信有力量者的话变为怀疑有力量者的话,当然,痛苦也会随着怀疑的增长而增长,因为真理与力量交战,失败的几乎全是真理。所以拥护力量的人多,拥护真理的人少。猪从不怀疑,所以猪永远快乐幸福。第五,学习他肯与我们这些诗歌网民同乐,我们国内的老诗人,大概不少认为我们是些梁山泊汉子吧,生怕扯上关系。其实吴学究军师的排兵布阵并不比诸葛孔明丞相差,只是机遇不一样罢了。历代丞相中不如吴军师的多如牛毛,而蔡京之流还不在计数之列。
非马先生说诗坛需要一个中层阶级,其实写诗的人没有几个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杜甫的诗中把自己的生活写得很苦似的,那多半有些艺术的夸张,恐怕比普通群众究竟要好若干倍,而且他那有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顾随先生也认为夸张得有些不通,他说肉可以臭,酒岂有臭的道理。诗人大多爱叫穷,那是因为想得到的太多。日本兼好法师说过:“人生不得不营求者,一食,二衣,三居住。人生大事不过此三者。不饥,不寒,不为风雨所侵,闲静度日,即为安乐。但人皆不免有病,故医药也不可忽。三者以上,加药成四。凡不能得此四事者为贫,四事无缺则为富,四事之外更有所营求者为贪。”
   非马先生又说“新诗要唱和的话不但不会办不到,而且绰有余裕”,我十分赞同。给我印象深的一是北岛写了一首《一切》,舒婷和了一首《这也是一切》;二是1938年8月,胡适给周作人写了一首8行的白话诗,周给胡回了一首16行的白话诗,文字和感情看起来都很平淡,但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就为藏在文字背后的不便言说的复杂情绪感动。直到胡适晚年,也仍然常读周的文章,并认为二十世纪的新散文,值得反复读的只有周一人。他们那一代人的行为,在今天看来有太多的秘,比如周氏兄弟为何要绝交,为何绝交后那么多年在文字上仍然互相支持?何为鲁迅死前一直读周作人的文章,周作人死前一直读鲁迅的文章?在我看来周氏兄弟的成就要高于苏轼兄弟。周作人对妇女问题、儿童问题和人情物理的论述,在中国是前不见古人,至今也是后不见来者的,所以鲁迅与斯诺谈话时把周作人排在散文家的第一位;鲁迅的成就众人皆知,20世纪的杂文,我以为鲁迅第一,钱玄同第二,20世纪的小说,我还是认为鲁迅第一,第二是谁我不知道,因为我读的小说少,至于那部《中国小说史略》,也是独步学术界,罕有匹敌。我曾引了一首周作人的绝句作为我的个性签名:“少小东南学放牛,水边林下任嬉游,廿年关进书房里,欲看天光不自由。”我是喜欢周氏那种小时放牛、长大读书的境界,我却是前二十年放牛,后二十年仍然放牛,也许这一生就只能是放牛,而且还写了几句放牛诗:“一头公牛一头母牛一头小牛/在河边慢慢的吃草散步/没有主人,没有鞭子”(写于89年)。所以我就羡慕非马先生,走了那么多地方,读了那么多书,写了译了那么多诗。艾略特说过,一个诗人拥有读者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时代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这证明这个诗人的诗是能够传世的,艾略特的诗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非马先生的诗我想也大致差不多。
    也不知严力先生还寓居美国否?如果非马先生遇见他,请代我向他问声好,虽然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可能已将我忘记。我们同游太湖时,他亲手写给我《一行》杂志的地址,可我至今也没投过一次稿,实在对不起。我一直认为我那些三脚猫似的歪诗,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土地就变得毫无价值。这让我想起了同在美国的北岛先生。当年老木编了一部《新诗潮诗集》,北京大学出版,好像是内部发行,我托读北大的老乡弄了一套,收到书时,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住院,读了北岛先生的诗,非常震撼,从没想到诗可以那样写,感觉病减了不少,以前我读王安石,他说读书可以治病,我半信半疑,这次经历让我相信了古人是不像我们今人爱说假话的。现在回头看当年的朦胧诗,只不过是言为心声、不唱赞歌而已,现在的朦胧诗才是真正的朦胧,朦胧得只有自己懂。可惜北岛先生在89年被迫出国后写的诗我就看不懂了。也许是离开扎根的故土,诗歌的根断了,诗歌就枯了,也许是离开了繁杂的故土,诗就变得纯粹了,而我们依然是繁杂的心情,所以理解不了。我常想,一个诗人前二十年的生活之地,会成为一个诗人生命中须臾也不离开的精神家园,入籍英国的艾略特的诗始终有美国的背景,入籍美国的布罗茨基的诗始终有俄罗斯的背景,生活在异国的北岛先生的诗中国背景好像过淡了。我们为北岛先生惋惜,一是惋惜他不得不离开故国,二是惋惜他好像至今还不能自由进出国门,三是惋惜他的诗不能再震撼人了。89年确实是一个不一般的年份,上半年知识界异常活跃,下半年就集体失语了,都成了识时务的俊杰,只有两个人发出了声音,一个是钟叔河,他写的那段话我已引了两次,事不过三,不妨再引一次:“做载道之文已深觉厌倦,为言志之作又缺乏心情,唯以此遣有涯之生尔。昔牟陌人跋《蜂衙小记》引昌黎诗云: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予历经坎坷,夏日秋风,意气消磨,形神俱疲,又何能磊落,又何能作磊落人耶?”另一位是当时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的伊沙,他写了一首诗叫《占卜大师赵秀儿》,其中说:“赵秀儿堵在我们门口/高喊:千万千万/今天甭出门/我们不听话/结果人头落地赛西瓜 /。。。。。。四年的才子/付诸一泡尿”。虽然伊沙的一些诗观我不赞成,但这首诗我是佩服的,这首诗收在他的诗集《饿死诗人》中,我猜他是指精神的饿吧,一个诗人不去寻找精神的食粮,精神是会饿死的。后来有一段时间伊沙好像对中国足球很感兴趣,不知现在雅兴可有减少,不过球场上千万别吼声太大,为又臭又黑的中国足球吼破了嗓子不值,而且中国足协也不报销医药费。
   非马先生还说“许多标榜前卫或后现代的年轻诗人,他们不但唾弃中国的传统,也忽视西方的传统,天真地以为只要截取西方某个时期里的某一个流派,便能在它上面筑造起中国的新诗。”这话虽不中听,却绝对是真理。鲁迅那一代人中混得较差的读书人孔乙己,还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李锐那一代人中混得较差的读书人还能“抓到一把鸡巴毛”。李锐的原意是挖苦写文章不着边际的,说“鸡巴没抓到,只抓到一把鸡巴毛”。反观我们呢?明明是只抓到一根鸡巴毛,偏偏要说自己抓到了一根大大的鸡巴。也许绅士淑女们认为李锐先生的话太粗了些,方悄是个放牛的粗人,反倒认为李锐先生的话是大俗近于大雅了。

低处的迷雾:我也和方悄一样感佩于非马老师肯与诗歌网民一起走走、一起说说话、一起完成一趟诗意的旅游。看到非马老师和会员倾心真挚的交流,也格外感动。足以感到非马老师的平易和不同于有些名人的亲和力。从中亦可透视出非马老师内心的沉实、境界和人格的厚度,而这些骨子里折射出的光彩也就是真正的大家风范。同时我也感慨那些以为自己有名了,就了不起了,就不认人儿了,骨头就飘上天的家伙。一和他们说网络,他们就不屑地笑了,说:“网络呀,太乱,乱七八糟。没好东西。”他们这样一说,我也灭火了。我就常常想,自己怎麽不是好东西了。  

对于非马老师的诗歌,我却情有独忠。尤其喜欢<共伞>,取材于日常,却表现的非常令人砰然心动。

<共伞>

共用一把伞
才发觉彼此的差距

但这样我俯身吻你
因你努力踮起脚尖
而倍感欣喜

林别:翻眼睛


            文/林别

那些小芽从枝梢里钻出来的时候
我厌倦了说话

春天拿着木刷子 在林间慢慢图染
我站在木格窗畔 在一些旧情节里
像一枚铜扣子
翻了一下左眼 又翻了一下右眼

生活像一条死鱼似的 始终没翻出新的花样

  非马点评:先改个错别字: "图染"--"涂染". 还有,为什么是"木刷子"? 用"刷子"不够吗?木刷子是否有特别的涵义?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做到"多一字太多、少一字太少"的完美境界.
"铜扣子"的意象在这诗里的作用是什么?还有,从上下两行的结构看来,是:"我....像一枚铜扣子".这如何解释?为了简洁或避免散文化,最后一行的"似的"似乎可省.题目也略嫌罗唆些,改成<翻眼>如何?

林别:【今世】

蚂蚁挪着纤细的小脚 跑在前面
一场雨自天上 降下
拖着一帘雨水的春天
有人生 有人死
有人在鲜红的布匹里藏匿下一个预言
木盆轻摇 被魔咒禁毁的异兆
雷声炸开
我把自己试图从一堆厌倦的骨头里
移出来
试着 热爱

   非马点批:诗的用词必须准确。这首诗里有些字句便不够准确。例如“有人在鲜红的布匹里藏匿下一个预言”:
   “藏匿下一个预言”里的“下”字,我无法确定是属于前面(“藏匿下”)或后面(“下一个预言”)。如果属于前面,则是多余(“藏匿”就够了);如属于后面,也是多余,用“一个预言”就可以了。除非以前已有过预言。

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藏匿”这两个字。根据我手边的词典,“藏匿”的意思是“躲起来不让人发现”。是英文中所谓的“不及物动词”。把东西“藏”起来或“隐藏”起来,这个“藏”或“隐藏”是“及物动词”。诗中的“藏匿”似乎该用“藏”或“隐藏”才对。

“木盆轻摇 被魔咒禁毁的异兆”里的“禁毁”也有不够准确的毛病。(禁锢?)

“我把自己试图从一堆厌倦的骨头里”--“我试图把自己从一堆厌倦的骨头里”?
这些诗写得还可以,只是文字上有点问题.诗是文字的艺术,如果连文字的基本功夫都没做好,是不可能感动读者的.这是我一般只咬文嚼字而少谈及其它的原因. 反过来说, 如果原本就不是诗,没有一点诗味,我想再怎么批评也是不可能批评出一首诗来的. 这些诗写得还可以,只是文字上有点问题.诗是文字的艺术,如果连文字的基本功夫都没做好,是不可能感动读者的.这是我一般只咬文嚼字而少谈及其它的原因. 反过来说, 如果原本就不是诗,没有一点诗味,我想再怎么批评也是不可能批评出一首诗来的.

平一民:镜子
一面镜子
竖在临街的壁窗里
小书包照过
超短裙照过
木拐杖照过
匆忙照过
悠闲照过
笑照过
哭照过

一面镜子
竖在临街的壁窗里
背面没照过
自己没照过

  非马点评:相当有趣的诗. 唯一需要考虑的是这一行:竖在临街的壁窗里.是否改为
"竖在临街的窗里"或
"竖在临街窗口的墙壁上"?
  风浩荡:时不时的会进到诗歌报里看一看非马先生的回贴,以期更好的理解非马先生的诗歌创作。如果说从前主动的去买先生的诗集的话那源于对诗歌,不,简洁一些的是中国文字在整体成为修辞手法而过于的喧嚣里我在找一种一切归零之后的惊喜,那个时候这样的惊喜是先生文字给我带来的。或者说这样的文字是我学习的感悟的榜样,也是当作假想敌进行一如拳手在比赛之前训练的沙袋。这样的说法是一种尊敬,而非不敬。现在非马先生很近的走到我的面前来时,我才发现,非马先生的生活工作经历保证了一分为二的平衡感。所以说非马先生所说的幸运,是有道理的。反过来说,在诗歌网络上游荡的一批批足以批发的文友们,其实多半也不是靠写作过活。但他们痛苦的源泉,是生活本身那份迷茫迷失,是从生活的水下面游到水面上来时依然在文字的泡沫当中迷失与迷茫。那显得平和的先生所介绍的自己的夹缝人生或夹缝思想,足以对我们进行提醒。

诗歌,是一个发声器,如果不是轰的一声,也不是嘘的一声,那会发出什么声音。
在先生的回贴里,所读到的是先生对汉字本身的尊重。是在这样的尊重里所创造出的一种独自的发声办法。
从诗歌回到人生,更独自的,是先生的处事为人态度。而这,也是需要学习的。

李显:失忆的钟摆]

你老了
老到记不起刚才过去的事
你蹒跚的脚步
依旧郑重其事地记录着
现在的每个时刻

非马点评:
很不错的小诗。“郑重其事”比“一摇一晃”好。我也许会用”若有其事“来增加一点讽刺或调侃的味道。还有,即使是这么少的几个字,似乎还有精简的余地。又,题目应为[失忆的钟],而非钟摆(蹒跚的脚):

[失忆的钟]

你老了
老到记不起刚过去的事
蹒跚的脚步
依旧若有其事地记录着
每个时刻(或“每一分秒”)

枫桥:

荻鸟奔月

人民  正如他们
这浩荡的芦苇
浩荡  不只是他们
还应有天心地意的光辉
绿 凝结成风
花 飞扬成云
希望只是,只是不辜负轮回

摇曳的生命比梦还轻
不胜几滴露珠的醉
在陆地和海洋的交汇处
为生命的自由山呼万岁
一衫青衣
瘦尽斜阳
空中浮起半颗光明泪

芦苇 正如他们
那悲壮的落花和流水
悲壮 不只是他们                    
还有所有生命的高贵                                
冰与火每每都来的迅猛
血和泪往往都拖泥带水
今夜,掠起千万只荻鸟
浩荡地悲壮地奔月飞

   非马点评:想这首诗最大的问题是它的语言。陈旧的语言如“天心地意”、“一衫青衣”、“瘦尽斜阳”、“奔月飞”等等,都无法引发读者的想象力。“人民”及 “轮回”在诗里也显得有点突兀,或不知所指。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的经验不同的缘故。总之,它没在我心中引起预期的美的反应或诗的感动。抱歉!至于“荻鸟” 一词,我开始没注意到你在提问里所说的,还以为自己见识浅薄,特地翻出辞书又到网上去寻找。我觉得用飞鸟来描述或暗示飞扬的芦花是可以的,但没理由要制造这样的一个专有名词。

深圳欲望:

1.几代人

爷爷没庄稼
父亲的庄稼在田里
我的庄稼在仓里
儿子的庄稼在嘴里
孙子的庄稼
  会在哪里呢?


2.日子  

日子也细分了
自已一个人叫单
两个人立马叫双
人是这样活的

在深圳
单日子走这边
双日子走那边
车是这样过的


3.城市

被城市找回来的夜晚辉煌
我走进去,找到城市的一棵胡杨
比月亮先挂上去,后摔下来
长满了我的名字,迎风起舞
总是有细微的情节突然到来
一把无形的刀子劈下
我开始锋利,割开整个城市
准备取出我的心


4.基础建设 
  ----我以诗人的名义招标
  
修一条古道
准一个人在上面
静静的走着
每天预约5个人
早上一个人
上午一个人
中午一个人
下午一个人
晚上一个人

附注:我不是诗人.

欲望读诗 今儿读《明星世界》文/非马
明星世界
   非马

自编自导自演
真人真事的
肥皂剧
每天
从每个角落
血淋淋
抢著演给
好莱坞


  这是非马先生的《每月一诗》中的2009,4月的。读后印象:现实性特强。特别熟练的小诗歌的构造写作,容量大,意义大。
首先冷静的描述现实的明星世界:自编自导自演(欺骗自已)/真人真事的(欺骗观众)/肥皂剧(欺骗艺术)。非马先生在冷言冷语中掌握了明星世界的要害“罪行”,用诗歌状告他们,其为善也。在现实主义诗歌中,只有象非马先生那样首先掌握了现实,才可能有真正现实意义上的优秀诗歌。
接着:从每个角落(面积之大)/血淋淋(场面之惨)/抢著演(极度利益的状态),这个,也刚好是中国大陆这个时候的影视情况,为了争演,有些电视台一天到晚连续不断的播放某些新电视剧,让观众成为了绝对的观众,让电视台成了绝对的电视台,有些无法无天。国家因此还出台了政策。非马先生是和现实紧密生活在一起并积极关注现实的热心人,毅然心系苍生,可谓有所作为。
最后“给/好莱坞/看”,全诗在这里发生了质的转变和飞跃,全诗的诗意和所揭示的深刻的现实意义聚集在此很强烈的发生了。带给我们很多深刻的思考。按常理说,事实上,也是上演给普通观众们看的,而非马先生偏要指认其为:演给好莱坞看。非马先生写这一首诗歌的最大劲力使在此。我不看,我们不看,你去给好莱坞看吧。从强大的心理上把明星们指认为班门弄斧的小丑。他们的明星世界成了自编自导自演的小丑世界。非马先生写到最后这里,也是极为生气了:给好莱坞看吧。这是非马先生怀着对百姓美好生活的真实祝福和愿望,怀着对艺术的崇高,毅然对明星们的喝令。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太多这样的明星世界了。这是我们自然会想到和体会的。我们不能为了自身利益,原形毕露,违背原理和规则,损害别人利益。警世之作!
这一首诗已很成功了。如果比起《一代人》来,它少了《一代人》本身语言意象带给读者的梦幻般优美。商量。
上面我写了几首,请教非马先生。我就怕成了他的“明星世界”。我的诗歌就当非马先生是诗歌的好莱坞吧。谢了。

  非马点评:谢谢你的问好与祝福. 我比较喜欢 <2.日子>, 特别是最后一节. 既写实又有想象空间.
  我认为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写诗是正确的,但必须努力挖掘出诗意来.像<4.基础建设>一诗,从诗题到副题到诗本身,似乎缺乏一条线索(可能是我没这种体验),所以很难把握住它的焦点.

非马:贴几首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诗,请大家批评:

<美国国殇日>

在阿灵顿国家公墓
他们用隆重的军礼
安葬自越战归来
这位无名的兵士

但我们将如何安葬
那千千万万
在战争里消逝
却拒绝从亲人的心中
永远死去的名字

<越战纪念碑>

一截大理石墙
二十六个字母
便把这么多年青的名字
嵌入历史

万人冢中
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
终于找到了
她的爱子
此刻她正紧闭双眼
用颤悠悠的手指
沿著他冰冷的额头
找那致命的伤口

<天使降临贝鲁特>
       ──我的心同和平游行的孩子们在一起

天使们终于降临了贝鲁特
白衣白帽白翅膀的小天使
捧著青绿的橄榄枝
呼著和平的口号
并且把一朵朵含苞待放的玫瑰
分送给沿途看热闹的兵士

这是一个阳光亮丽的日子
一个唱歌游行喧笑的好日子
小天使们的心却充满了惶忧

他们知道
仇恨的炮眼
此刻正在他们的头顶上
耽耽对视
他们知道
他们微弱的呼声
很快会被隆隆的炮声淹没
他们知道
鲜血将染红
他们一身洁白
他们知道
手上的橄榄枝
将在硝烟里迅速萎落
他们知道
含苞待放的红玫瑰
将在兵士们的狂笑里
绽开在一个个无辜的胸上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
一个洋溢著希望的好日子
小天使们的心却充满了迷惘
上帝与真主
为什么双双别过头去不再眷顾
是什么不可救赎的原罪
使他们被久久逐出
这阳光亮丽的人间乐土

<集中营与乐土>

当年被嚣张的枪送入
奥许维兹的
犹太人
如今照样用嚣张的枪
把自己送入
上帝许诺的
乐土─—
血迹扩张的版图

附注:奥许维兹(Auschwitz)位于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用来作为消灭犹太人的集中营之一。
       乐土(The Promised Land)即迦南(Canaan),现为以色列所在地。圣经故事里上帝许诺给犹太始祖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土地。

<桥>

隔著岸
紧密相握

我们根本不知道
也不在乎
是谁
先伸出了


  杨望远点评:战争与和平是矛盾体.诗人用心血谱写的诗句去解政治家和武力解不开的死结诗人像和平天使用橄揽枝和诗歌的翅膀去扑灭战争罪恶血腥的火.我们却看到正直的良心被无奈和痛苦淹没.人类要感谢像非马老师为和平而不断驱赶战争阴霾的先知和歌者  
周飞雪 :
国殇
---5.12祭

告诉我为什么
山崩地裂时
我却无能为力
那么多的苦难
我只有眼泪
我想去救援
想去抗争
可站在原地不能动弹

告诉我为什么
法令昭昭
金字塔分崩离析时
全民皆盗
我内心煎熬

我苦难的祖国
只想跪在你面前忏悔
雪固执地对抗黑夜
因为洁白所以有罪
阳光下
血一点点流尽了
还有土地
还有种子孕育
。。。。。

非马:日子过得真快, 已经一年了. 还记得去年此时我捐出了100册英文诗集《在风城》赈灾,在网络上以及芝加哥地区售书筹款,反应非常热烈.有一次到一个高级酒吧去朗诵,一位年轻的女乐师听说我在卖书赈灾,给了我一张20美元的钞票,说不用找了,都代捐给灾民吧!(我一本卖10元).让我感动了好久.
不知灾区的重建工作进行得如何了? 受灾的同胞们的生活已逐渐恢复正常了吧?遥远的祝福!

责任编辑:
石生


相关文章:
  • 未找到相关文章。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