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举目朝向自己的圣地——上海诗社现状调查报告
文章来源:邮件来稿 作者:特稿 发布时间:2006-06-11 17:23:49 点击指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作品选读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性商业的大都市,居留人口超过二千万,面对物欲主义的喧嚣、诗歌的低迷,却仍有不少诗人坚守着灵魂栖居的家园——据不确切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出现五六十家诗社,大致可分为学院、民间、半官方等。这些诗社沉浮不定,或销声匿迹、或死而复生、或异军突起,不少坚持下来的诗社经历过坎坷甚至磨难,仿佛一座座屹立的岛屿——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以坚韧的力量接引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这座城市作为现代诗策源地之一绵绵不绝的文脉,抒写着光荣与梦想,成为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传记”。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上海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成立过诗社。笔者采访了当年的一些学院派诗社的风云人物。曾任华师大“夏雨”诗社第三届“夏雨岛”诗刊的主编除芳,还十分动情地说起“夏雨”诗社首届成立大会那天,她曾去接嘉宾九叶派诗人王辛笛、袁可嘉挤公交车,以及大礼堂除了几千个座位不算,走道上,门外、窗外人头攒动的情景,一切还历历在目。换笔写小说的诗人丁丽英,也饶有情趣地说起财经大学诗社,85届由她杰丁)与北峰办的第一本诗刊《惊蛰》。于1998—2000年,她还出了3期《说说唱唱》每年一期),均由自己打字,自己装订,乐此不疲,每期也就五六十本,四处邮寄。
但是,诗歌的精神总是薪火传承。一直坚持至今的有复旦大学的“复旦”诗社。它自1981年成立历时至今已27届。2005年9月复旦百年校庆之际,“复旦”诗社部分社员,为母校捐赠了“复旦诗魂”铜雕,以誌当年青春飞扬的峥嵘岁月,并昭示钟情于缪斯的后来者,传递着诗歌永不熄灭的火种,“复旦”诗社第一任社长许德民倾力主编的《复旦诗派诗歌系列》16本),于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使25年来这些弥足珍贵诗歌文本,得以长存。
  “复旦”诗社第二十七届社长80后诗人肖水说,2006年4月11日成功举办了“复旦诗歌夜——长三角地区80一代诗人朗诵会和讨论会”。同时,复旦诗社与台湾已故女诗人叶红女士的亲属签订了“复旦诗社‘叶红女性诗歌奖’叶红诗歌基金的协议”,为复旦诗社常规活动的进行以及刊物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物质的基础。
  现为上海大学教授的诗人张烨,现担任上海大学“风信子”诗社的指导老师,她说该诗社于2004年11月成立,这是上海大学艺术中心下属的社团之一,活动经费由上海大学艺术中心提供。现任社长潘晶,副社长乌晓春,社员现有二十多人。每周二晚七点半到九点半,她无偿地给诗社社员讲世界的名诗鉴赏,或修改点评社员交来的诗作。今年“风信子”诗社除积极参与上海大学艺术节外,还要准备一台大型的《风信子》诗社诗歌展演。
  同济大学“兰樱”音乐诗社。社长丌季松告诉笔者,诗社通过一系列活动,包括大型的,积极向外界企业寻求合作赞助。“兰樱”音乐诗社,有刊物《兰樱》。由自己配乐,排练出一首首朗诵诗精品。“兰樱”音乐诗社承办“人文同济,诗唱百年”文艺活动。
  上海除了众多的学院派的诗社外,民间诗社也星罗棋布,多年来显示了上海这座城市内在蓬勃的活力。诗人们更注重表达内心情感与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民刊《海上》《大陆》《撒娇》《倾向》等,后来于1987年前后因不同的原因停刊;1988年上海西南某高校研究生会刊《枫林》主编海岸,在上海民刊的空缺期,与一土共同创办了当时国内唯一的双语诗刊《喂》,那些活跃于民间诗坛的一些诗人都曾是《喂》的核心作者。2004年《撒娇》《大陆》等相继复刊。笔者最近采访了撒娇诗院院主默默, “最近在云南香格里拉建塘古镇上,投资了一个俱乐部叫‘上游俱乐部’”默默说,“这不是我一人投资。一起投资的有诗人李亚伟、赵野、翟永明,还有音乐家卢中强、艺术经纪人歆菊。其面积2000多平方米,第一期投资100万。另外,与李少君主持的“当代诗歌研究中心”合作成立香格里拉分院,建立当代诗歌档案馆,定期出版院刊,并一年举办一次‘香格里拉诗歌研究会’。”
  较为低调的《零度写作》是一份同仁文学刊物。笔者在采访编委杨宏声、古岗时,他们说《零度写作》借用罗兰·巴特一篇文章名,有后现代语境;也是一种从零的开始,或意味每一写作会面临的可能性。《零度写作》1999年春创刊于浙江海盐,编委由海盐和上海两地的5位编委组成。第二期起,由方胜祥任主编,现在还建有网站及网刊。这份刊物之所以能持久出刊,方胜祥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十分难能可贵的是他将母亲留给他的遗产无私地用于刊物每期印刷的经费每期约须二千元),至2005年秋已出满22期,这是上海这么多年,唯一未曾中断的民间刊物。
  另外,上海“诗歌报”网站,是一个集网站、论坛、网刊、纸刊为一体的大型华语原创诗歌门户网站。它由安徽来沪诗人小鱼儿于2001年5月在上海创办。“诗歌报作为一个公益网站,如何生存与支撑?”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小鱼儿说:“在上海这样的地方,没有钱是根本没有办法生存,在创办‘诗歌报网站’,并且伴随着它的发展壮大的这几年,经济问题一直是最棘手的问题,我在坚持做‘诗歌报网站’的同时,一直在承接政府和企业网站的业务,用来补贴诗歌报。” “诗歌报”网站现有数万注册会员及海量的来自全球的未注册游客,论坛每日帖子数千篇。诗歌报的目标是做全球最好的华语诗歌网站。该站建站五周年庆典朗诵会2006年5月于上海举办。
  上海近几年来民间自发社团,像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诸如“小绪方寸”民间文友会工作室,是现有国内外会员374人的社团。主编史渊亮、史博豪、索一玮(新西兰),有自己的会报《暮绪星》,也是自筹资金办刊,目前已出刊25期;还出现了薛锡祥、时东兵、陈晓霞等诗人组织的诗歌沙龙“东方魔块”,以及奉贤区奉城镇的 “民工诗社”近月创办的《四海一家》诗报,上海城隍庙也成立的“海上诗社”,近期将出版《海上诗报》。
  此外,上海还有不少半官方的诗社。它们是由各区的文化部门出资扶持,有时要结合区文化部门要求、安排,组织展开一些宣传活动,管理较为松散,诗人相对独立。
  例如被诗人赵丽宏称为“上海诗坛的奇迹”的“上海城市诗人社”,在黄浦区文化局、文化馆的积极扶持下,既出作品,又出人才,一代又一代的诗人走向上海诗坛。近年来,《城市诗人》由诗报改为刊物出版。诗人铁舞认为:诗社的困难不在于资金,不在于有没有人注意,而在于这些人能做成什么样的事情。今年6月就会出版的2006年卷《城市诗人》与去年相比,将呈现新的气象:“希望号——上海新人专辑”和“深圳、南昌、杭州、南京、海宁、岱山——城际诗线”是两大亮点,同时还推出一部集体通力合作的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的交响诗《东方欲晓》。
  由玄鱼,达陆等人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城市》诗刊,主要体现了诗歌在民间的诗性追求,是对城市诗生态的一种补充,从中表明我们对优化城市诗生态的不懈努力,并提出了鲜明的“新城市磨难写作”的诗观。目前已出版《新城市》诗刊14期,现主要成员有王乙宴、凸凹、十品、陆华军、林溪等。《新城市》诗刊1—11期是同仁自费出版,12期之后由闸北区文化馆资助一半经费。于2006年1月成功举办了“下河迷仓”上海新春诗歌朗诵会,与会者有来自美国、台湾以及严力、牧野、郁郁等数十位诗人。
  笔者在采访由上海“新东宫文艺创作中心”主办的《上海诗报》主编刘希涛时,他说当年他就是“东宫”诗歌组组长,2003年7月《上海诗报》创刊,现已出刊20余期,该报还举行一系列的诗歌活动:如为庆祝建国55周年和“百年复旦”,分别举办了“祖国·母亲”、“我心中的复旦”全国诗歌大赛,并开展了“作家诗人看杨浦、看殷行”等活动。今年中秋节前后还将筹备举办“杨浦诗歌节”,创建一条诗歌文化街,并拟建立古今中外著名诗人的雕像、诗廊、诗碑、诗歌博物馆等。他还风趣地说:“一张诗报,要办得轰轰烈烈,一靠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包括资金),另外还要有像我这样的诗歌的‘儍子’倾情的奉献。” 与此相比,一些当时十分著名的诗社,如上海市“总工会文艺创作中心”诗歌组,由于缺少资金,得不到支持,几年没有活动;沪西工人文化宫、青年宫诗歌组领军人物朱金晨、陆梅、王小龙等诗人相继离开而式微。
  近年来相继出现上海虹口区文化局主管、虹口区文化艺术馆、虹口诗社主办《海上风》诗报已出4期,蓬蓬勃勃地举行各种诗歌活动。“王海诗歌艺术普及中心”,并在各乡镇举办各种辅导、培训和征文活动,并出版了16期《诗芽》彩报。
  享有盛誉的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诗歌朗诵团”自2003年底成立以来,每年承办全市不少不同类型的诗歌大型朗诵会:诸如“走近传统文化,弘扬爱国热忱——诗人作品朗诵系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大型朗诵会“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005年“春之韵”新年诗歌朗诵会;2005年5月4日庆祝第56届中国青年节暨纪念五四运动86周年“不朽的精神  伟大的起点”等,都给人以精神的激励与诗美的熏陶,深受听众欢迎,场面热烈而座无虚席。
  诗歌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命的方式——“太阳的温热,也是我血液的温热……我一歌唱,一株果树在风中受孕”。诗歌已成为更纯粹的写作,诗人们志趣相投地聚集在一起,同袍同泽,不时相互联袂举行不同规模的诗歌朗诵会,诗人们朗诵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或组织较高质量的研讨会,真诚地交流思想、切磋诗艺,没有什么这些氛围更为动人心弦的了——他们俯伏在升起的阳光下,举目朝向自己的圣地,最重要的给这个城市留下了生命的爱以及光荣与梦想。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成为内心的渴望与需求,特别是上海近几年来,这些诗社不时开展的各种丰富多彩诗歌活动,已成为这个城市文化的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欢迎,似乎正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有人预言诗歌的复兴已为时不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李天靖、朱珊珊)

责任编辑:
admin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早熟的青春——八零后的诗意生活"诗歌沙龙 (09/24/2008 10:26)
  • 历史电影沙龙:《安德烈·鲁勃廖夫》 (09/07/2008 13:05)
  • 月半诗会九月份沙龙活动预告 (09/01/2008 17:48)
  • 9月6日维特根斯坦读书会预告 (08/26/2008 13:46)
  • 哲学电影沙龙(免费)将在沪举行 (07/26/2008 02:22)
  •  
    论坛作品选读
    诗歌报超级访谈
    翻译诗歌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