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孙文涛:关于诗集《风雪黄昏 》
文章来源:邮件来稿 作者:孙文涛 发布时间:2004-05-06 21:29:57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文涛
一
七年前我进北京,行囊里带了两部手稿,一部是我在东北80至90年代初所写的文评随笔集(后更名《京华遇诗人》),另就是这部《风雪黄昏》。如加收入我近年所写的几首,算起来这本诗集写作跨度时间是整整20年。在京七年,它们跟着我,从沙滩北街搬到地安门、酒仙桥、菜户营郊区、地铁东四十条、通县……许多杂物丢弃了,连从家乡陆续带来的一些书也被我赠送给民办大学图书馆保存去了,惟有这摞装在厚厚牛皮纸袋里的诗稿还保存完好。七年来我也抵达了知青的(也许是最后)一个远途驿站:漂泊。
还有必要装订成册么?还有人再读么?除了钱的问题,它们躺在我衣物堆里的原因,就是我已不再知道除了我还有没有一个真正的读者。犹疑。
一个人实在没什么事了,就可以整理旧作。岁暮闲暇,偶读唐代写有《云天编》的郑谷寓居长安时所写的《中年》诗:“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提改数联。”看来古往今来人生多重复,竟有“情与貌,略相似”处。窗外多日阴霾后一场快雪落下,电视里时时播报歹徒和沙尘暴在哪里现身的消息。
近两年重弄诗歌,确切说是写了些有关诗的岁月回忆,诗人访记,为此常收有四面八方诗友们寄来的诗集。拿什么和青年交流呢?写作手法已发生根本变化,而这些显然是“旧青春”纪念册?
遥想起初次见到一本“个人诗集”的情景。那是当知青的1970年,我在邻村西沟集体户里看到一本青年们传阅的油印本,32开本,有100多个页码,全是打字、油印,每个书页还小心翼翼地涂了层薄薄的透明蜡油(防雨防皱)。这是一位原在长春某大型企业工作的“有问题”的知识分子写的,而且是个中年女性,书随她下放带到乡下,知青竟像抄“知青歌曲”一样传抄它!我已永远忘记了这位未名女诗人的名字,(以后也从未再听人提到她。)但诗集(平民的、民间诗抄)给我打下了深不可灭的烙印:简朴、个人化,半新不旧,留有个人“一切痕迹”!
二
本集附录的“走向自然的思考”是我在80年代末前的一些诗性思考录片断。它们写作时间几乎是与写诗交叉进行的。
从童年走入城市后,“重回自然”就是我生存里的一个切实梦境。为此我曾作了些尝试,八次返回的东北大兴安岭成了我焦灼灵肉的一块栖息地。再次感谢那儿的朋友,(孙伊斌、李秀光、王晨光等挚友)感谢那些时光。能像某些俄罗斯作家、诗人,及我们古典先哲一样与自然呼吸在一起,是一个可望但难以企及(在今天)的至高生存理想。
尽管可能已不能再写诗了。但诗的诱惑还活在心底。
旧诗抄,应该像从前故乡的陈年旧谷一样,储之箱箧藏之仓底,跟旧家谱一道,以备示之个人的后辈。如果要印,应该选粗纸糙印,不再浪费……
因为——如果不能成功地“走向人间”,它的终极意义也只能是“极个人”的。(普里什文语:“我的全部道路就是从孤独走向人间”)
最后感激西南书法家吴若海(任之)先生为拙集提写书名的殊荣。
(2002年12月  京郊)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静水深流或隐逸的诗学——读子川诗集《虚拟的往事》 (03/13/2014 10:29)
  • 怀念作曲家苏栋人 (02/18/2014 20:12)
  • 存在与诗意——沉河诗集《碧玉》读后感 (01/06/2014 19:24)
  • 文人笔墨,书家法度——读子川先生的书法 (08/15/2013 10:22)
  • 一片云,永远走在我前头——序西厍《站在秋天中央》 (04/25/2013 12:45)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