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诗刊》憎命达
文章来源:论坛来稿 作者:非马 发布时间:2010-03-14 15:30:09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  2002年11月一个天雨车挤的晚上,我同一位美国诗友从西南郊开了将近两个小时的车到芝加哥城内,买了15美元的门票,再加上可观的停车费,参加美国《诗刊》的一个聚会,听当时的美国桂冠诗人比利‧卡林斯(Billy Collins)同几个演员一场不怎么精彩的朗读,庆祝由詩人佛洛斯特倡辦的一年一度的「詩日」。

   1912年由曼羅女士(Harriet Monroe,1860-1936)创办的《诗刊》,是许多美国诗人成名前初试锋芒的地方,有一萬多個訂戶,九十多年来從未脫过期,经济情况却一直不好,听说一度銀行帳戶裡只剩下不到一百美元。那天晚上朗讀的,有龐德、葉芝、奧登、佛洛斯特、司蒂文斯、艾略特、威廉斯等詩人同主編曼羅女士之間的來往信件與部分詩作。所有这些都摘自刚出版的兩本書﹕《親愛的編者﹕從信件看詩刊的歷史》(Dear Editor: A History of POETRY in Letters)及《詩刊詩選1912-2002》(The POETRY Anthology 1912-2002)。編輯這兩本書的是当时《詩刊》的主編帕利西(Joe Parisi)同他的助手们,所以那次詩會竟可看成是為這兩本新書所做的宣傳促销。回家的路上我们都多少有点上当的感觉,特别是两天后听到1970年代初期曾遭《诗刊》退稿的女詩人、美國製藥公司伊萊‧利黎創辦人的曾孙女露絲‧利黎女士,给《诗刊》捐赠了一億美元的消息。

   一億美元!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在有那么多人因饥饿而死去的这个世界,这一億美元能救活多少条人命啊!金钱真能让诗人们多写出几首好诗来吗?而一个诗刊,要这么多钱干什么?搞不好这个在一夕之间富了起来的诗刊,会象突然拿到一大笔遗产的子孙般,因分产纠纷而打得头破血流。我引用杜甫的“文章憎命达” 的诗句,开玩笑地对那位美国诗友说,命达以后的《诗刊》,恐怕很难再维持以前的高水平与声望吧? 英国诗人葛雷夫斯(Robert Graves,1895-1985)不是说过“诗里没有钱,但钱里也没有诗”吗?

   果不其然! 为了如何使用这笔后来增长到两億美元的捐款,《诗刊》基金会因理事们的意见分歧而搞得四分五裂,十二个理事当中有过半不是自动辞职就是因批评新领导阶层而被迫辞职。除了争论《诗刊》的使命与方向外,争执的焦点之一是要花费两千五百万美元建造一个富丽堂皇的“诗之家”的计划。有一位理事质问:“干吗要为诗造个家?造个家给老诗人们住不更好吗?”其它的争执包括用一百万美元建立一个网站,以及花七十多万美元调查诗在当今美国生活中的地位等等。但最引起争端也最伤感情的是理事会雇用了该会主席约翰•巴尔(John Barr)的妻子。她本来是个义工,筹办一个桂冠儿童诗人奖及一个奖金达2万5千美元的儿歌奖,上任不久便因众多反对之声而被解雇。主席巴尔是个银行家兼诗人,他的独断独行的作风以及“不干小儿科计划”的芝加哥大手笔大派头,引起了不少人的皱眉。从前这杂志社的全年经费是五十万美元,现在每年光是付给二十个员工的薪水便是两百万。而每年花费在诗奖以及付诗人的朗诵费上更高达三百二十多万之多。但他说这些钱花得有价值,单在去年这一年里,这些活动便把诗的快乐带给了几百万人。他似乎对那些有学院背景的理事们没什么好感。上任后不久,他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把现代诗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学院派,说诗人原该到更大的世界里去遨游,营建一个能与更广阔读者群共鸣的诗的声音。相反地,他们却躲到那些提供美术硕士学位与写作计划的大学象牙塔里去。而基金会的董事长也似乎对他颇具信心,说“诗之家”的营建将是诗在美国文化中全面复活的具体表现。

   刚于去年年底以94高龄去世的捐赠者露絲‧利黎女士,生前曾担任过荣誉理事,却从未参加过理事会的会议,对如何运用这笔捐款更从未置喙,现在人不在了,当然更没话说。看样子《诗刊》的纠纷还会继续一段时间。

责任编辑:
石生


相关文章:
  • 未找到相关文章。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