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儒道与商道——读徐彦平的《情商中国》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 作者:刘强 发布时间:2013-10-22 20:33:15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儒道与商道”,是我为一位朋友正在酝酿的书稿所拟的题目,读罢徐彦平先生的《情商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立即想到了这个现成的题目,姑且先行“挪用”吧。


《情商中国》注定是一本会引起读者关注的书。因为书中讨论的问题——情感和利益——是人类生活中最须臾不可或离的两样东西,尤其是在几乎全民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代中国,这两样东西的纠缠和冲突正呈愈演愈烈之势,随时可能擦枪走火,酿成不虞之祸。君不见,在局部或者某些人的私人生活中,这样或那样的悲剧正在、甚至已经发生了。最重“感情”的中国人,碰上了最重“利益”的商品消费时代,到底该何去何从?这是《情商中国》试图回应并解决的一个时代大课题。我对此书书名冠以“中国”二字,起初以为托大,读后终觉妥帖,盖本乎此。


众所周知,百余年来,受西方思想、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等的多重挤压与渗透,厚道善良的中国人能保持民族精神之挺立,而不生出民族自卑感者,实在是“多乎哉?不多也”。即以“五四”诸贤而论,这些居于彼时民族文化金字塔尖上的精英人物,无论其曾留日、留欧抑或留美,归来后鲜有不以西尺量中土甚乃以国民性为耻者。这种民族自卑症至今依然像瘟疫一样蔓延在城市和乡村、政坛与学界、眉头与心头。譬如,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动辄以英文作为会议指定语言,便是一例;而国人一有机会便举家移民国外,或者将孩子送到外国读书,则又是一例。与中国人到国外,颇以不懂外文为愧形成鲜明发差的是,高鼻深目的老外在中国却可以操着母语横冲直撞。仔细想想,老外在中国之所以敢用洋文问路,其潜台词是不言自明的,即我可以不了解你,你却不可能、也不应该不了解我。


于是乎,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自然科学倒也罢了,我们自愧不如,虚心甚至甘心亦步亦趋尚无可厚非;而眼下的情况是,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同样是“西风压倒东风”,举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无不奉行“拿来主义”,照单全收,现学现卖,似乎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职是之故,不管是不是私心偏见,我对如今炙手可热的所谓金融经济学、企业管理学之类“显学”,一向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


以我有限的阅读来看,《情商中国》的问世,很可能填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这一方面著述的空白。它让我想起马克思·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如果说马克思·韦伯讨论了欧洲新教伦理对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所以形成的决定性影响的话,那么,《情商中国》所展现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俗生活土壤中产生并传承至今的儒家伦理,与当下正在日益形成的商品社会与现代企业精神之间的共生状态及互动关系。


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以情为教”。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亦指出周孔之教化,实“以情感为其根本”。李泽厚甚至提出“情本体”说:“所谓情本体,是以‘情’为人生的最终实在、根本。”因为重情义,故而贬财利。于是有了儒家的“义利之辨”,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等等。其实,儒家亦认同人们对富贵利达的追求,比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显然,儒家主张的是合乎道义的富与贵。故《礼记·大学》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又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惟其如此,古代中国早有成熟而自洽的市场交换原则及富国庶民之道。尤其是秦商、徽商、晋商的出现,以及票号、钱庄、银楼的通行,无不在在说明,儒道与商道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共生共荣,成为滋养社会生活和自然经济的肥沃土壤。


《情商中国》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将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颇具现代感的“情商”二字出之,更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商业性质,以及商业的情感参与。通过大量的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比如情感可以交换,“不平等产生情感”,反之,“不公平产生情绪”。所谓“不平等产生情感”,是指在人际互动中自觉把彼置于我之上,侧重于彼,倾斜于彼,形成我低而彼高的态势,情感如此产生于彼心中。这其实就是“自卑而尊人”的古之礼在国人情感生活的生动体现。作者甚至还别出心裁地“发明”了两个公式:一是“公平=平等+公正”;二是“幸福感=情感/情绪”。在全民几乎都在“向西看”的当下,作为一名商海中的弄潮儿,徐彦平所怀有的古典情怀和淑世之志浓重得让我吃惊,他不仅同情儒家伦理,甚至以儒者自居,进而提出“儒者何为?”的时代命题,以应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物质世界。


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的是,因为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无论时代及个人生活多么“瞬息万变”,在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然挺立着某种“不变”的东西。在各种器物和技术像多爪乌贼一样抓住人类肉体和神经的商品消费时代,仍有一种超越一切而上的“道”,顽强地存在并发挥着巨大作用。特别是就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社会而言,形下之“器”的不断增量,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刽子手”和“终结者”;那些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古老法则,绝不会因为人类衣食住行的日益趋同而就此失效。换言之,我们可以接受一种“顶层设计”的调整和借鉴,却无法接受一个民族在文化心灵和生活趣味上的整体溃败,如同在一次其乐融融的亲朋聚会上,我们固执地拒绝所谓“AA制”,而喜欢看到有人抢着买单。


徐彦平说:“人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心的事;心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情的事。”这句话似乎还可以这样理解:商道其实就是人道,而通向人道的路上,“情商”远比“智商”更本真,更便捷,更重要。


听熟悉作者的朋友们介绍,徐彦平出身贫寒,当过兵,做过编辑,写过诗,后来下海经商,成了身价不菲的成功商人。而这本书里所写的大量故事和鲜活道理,很多都是他亲身经历或者亲自证成的。听他的故事放佛在听一个传奇,而这个传奇依然在继续。我与徐彦平素不相识,但愿意祝福像他一样在中国大地上生长、壮大,登枝而不忘其本,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充满本土文化情怀的中国商人们!


                                                                  2013年8月底写于有竹居


责任编辑:
石生


相关文章:
  • 未找到相关文章。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