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孙文涛:纪念东北诗人胡昭
文章来源:邮件来稿 作者:孙文涛 发布时间:2004-05-06 21:41:35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哦,别了再见,将在蔚兰色里再次复活
        的东北土地上的昨天
        往事、友朋、和日常……
                      ——题记

  一不小心,我也成了“四分之一世纪前”一件难忘“文学往事”的亲历者证见人了。
  而“四分之一世纪前”我还很年轻。那是大约1978年的冬天,多雪而昏暗、寒冷的长春。我孑然一人日日在省图书馆楼寂静的阅览室读书,一位身着暗兰工服长褂的老管理员周德普先生看我肯学,常偷偷借我些未“解禁”的书,由此我们渐熟悉了。当年他也曾多少受“右”的牵涉,由沈阳下放来吉林,多年前曾与胡昭亡故于“文革”中的妻子陶毅女士共为辽宁鲁艺同班同学,50年代属“雕塑艺术系……”
  1978、1979年,“改革”之风乍兴,东北“老牌”文学刊物<长春>(惜后更名<作家>丢弃数十年品牌传统)、<春风>都还刚复刊,当年文学青年成长与今大不同,必须有人引领堂奥,当年流行曰:“文学青年发首次诗,难过李贺中进士”,所以有人介绍一位当地“权威”作家、诗人,就是一件类似旧时学徒“认师傅”一样郑重的大事了。
  周先生心善,他知道我酷爱文学,写诗,又是个青工谁也不认识,揣度我一定有难处,有一回闭馆前他递我一个印有“吉林省图书馆”落款的牛皮纸信封,内有一封短信,介绍我去找当时任省作协副主席、在<长春>刊工作的胡昭先生,信的内容大体如下:“胡昭先生:我与您素未谋面。大约四分之一世纪前,我与陶毅同志是沈阳鲁艺的同班同学,很冒昧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位文学青年孙文涛……”我接过此信,反复读了数遍,觉得内中沉重,这里既有他们一代共同难言的苦涩和历史,也有对一个几乎陌生青年的父辈般的托付和殷切热望。算起来那一年周德普先生和胡昭先生还都不到50岁。
胡昭的“家”当时还“临时性”,刚回城不久,在自由大路25号省文联小黄楼里,三层,腾了一间小办公室暂住。走廊很凌乱,支着煤油炉,有人在炒菜烧饭,刚下放回来年月各处都此番光景。他不在家,见到他十六、七岁活泼的女儿婷婷,快人快语,似乎跟我早就认识,其实她对谁都一样热情。婷婷还有个哥哥叫冬林,“文革”她们的母亲因不堪压力精神患病,后去世,这两个孩子在农村吃了不少人所不晓的苦。胡先生当年又当爹又当娘。
  那时的省作协也简单,只占文联的一二个办公室(不似其后,毫无奢华)。我给寄过二、三次习作,有次寄他一本我们几个省城诗作者自办民刊<眼睛>诗刊,出乎意外,他竟看得仔细,还回了一封长达二三页的亲笔信,竖写水笔字,用语严慎真恳,除鼓励语外,提到刊中有“潜台辞”这三字在当年不是随便敢用的!我由此见到他温和外表后蕴有“文士风骨”。这封信我至今珍藏。
胡先生后来应我的请求做了我加入省作协介绍人。
  1985年,吉林省成立文学院,要求当学员人很多,竟争激烈。而我知道消息已晚,已错过了入学考试。当年学习热劲高,求学不易,对我这样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知青来说不啻天外良机,“宝贵的学习机遇呀!”怎么办?我决定去找胡先生试试,那天我呈了一厚摞完全没发表的“油印”作品,诗歌,散文什么的,胡先生正忙,办公室到处是来客抽的烟雾,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似乎早已窥透了一个青年急切切的心机,马上引我进内室见一个人,文学院刚上任的有着蒙古族人爽气、热力的王士美院长。王院长宽怀大量,准我做特别旁听,并后毕业时又和其它学员同等待遇。这两年宝贵的学习机遇就这么拣来。此是后话。
  另件事给我印象也很深。1990年“5.4”青年节,我挑头筹办了一次省内破天荒头一回“吉林中青年作家签名售书”活动,准备在吉林大学门前举办(前此我们还只听港台作家签名售书,国内尚少)。恰前一年有个风波事件很敏感,怕闹事,市里不敢批场地,又要出示“主办单位”证明之类,很麻烦,我电话找到胡先生,说明情况,他爽快答应参加。由于有了胡昭、马犁等省级老作家参加事情好办多了,市作协也给开具了“主办单位”证明信。那一天售书场面很热闹、气派,接了麦克风,挂了横幅,省里青年作家赵培光、张伟、我……等都“风光”了一回,乐不可支卖着自己的一二本小书!那天胡先生并没来,他的书也没卖上几本。我们始明白原来大概只是为了支持我们:青年们。
早在1970年代上旬青年自学阅读时期,我就在图书馆查阅了几乎所有东北老诗人的作品集,其中也有包括胡昭50年代版的处女诗集<光荣的星云>,知道他参加抗美援朝,有很多经历。50年代是个急风骤雨、高歌猛进而又甚尔严峻的年头,60年代则风起云涌,狂飚突掀,70年代则对我来说可谓“岁月峥嵘,天地广阔”在农村苦干劳动;历史的大转角是70年代末,可是当时热衷于文学的我们一群青年并未完全清醒知晓……
  我喜欢任何一诗人的第一本诗集,比如吉林已故的万忆萱,90年代后已被青年不怎么知晓的同为“右派”长春的何鹰的写于50年代一本薄薄的<劳动之歌>……当然,胡昭这本<光荣的星云>名字本身就充满激荡、梦幻,可令人一忆再忆那个难忘的朝阳早晨,多少展望!……
胡昭是松花江畔永吉县乌拉街一带的满族人,所以他对神奇的满族故乡长白山、松花江有不少描写,人情、自然、风俗,是他写严肃的岁月、人生和奋斗之余的补充,他似乎在那儿能获得许多休憩、愉悦;化而为诗、随笔、散文诗、回忆录……。晚年的他心境很静,很早就退闲下来写了不少东西,可惜我由于忙乱一直未能抽暇细细品读、学习。即使80年代中期后我们也很忙,忙什么——忙“冲进”文学?!……
  东北有一批“传统”中的老诗人,回头历数,竟多在80、90年代我们匆乱、纷纭中悄然谢世了:沙鸥(四川籍,长期在黑龙江)、公木(延安诗人,下放东北,曾任省图书馆管理员、吉大中文教授)、万忆萱、丁耶、胡昭……1980年左右还亲聆过丁耶平反后的讲演,思想很开放,很敢讲,我们还在会场给他递过条子;沙鸥1970年代尾“平反”后回东北的一首短诗<归来>我至今能一字不差背诵!我喜欢他短诗的简洁、力度、涵量——此诗艺后边的人很少能企及。今回思,这些地域诗人的存在实是些文化“重镇”,为一个个象征,众多尔后文学青年如细散的颗颗“星云”一样拱依向他们。也许他们不定每首诗、每篇文都是传世嘉作,但他们活着、写作着、辛劳着就象征意义重大: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诗的“肺活量”还在有力地扩充吸张……
  近10来年我“漂泊”京都,谋生,挣扎,沉浮,好几位曾与我有过密切接触的吉林师长都先后走了,他们有认真严谨的散文作家马犁、温文尔雅很关心我创作的市文联原秘书长、散文作家程质彬……。重回故城,走在街道,忽觉空旷荡然、陌生,那些街路边原本熟悉的、栽植数十年的、陪伴我度过难忘青年时代苦读时光的特有的高大东北白杨树被砍伐、倒下……一棵棵!(黄叶飘落心底。师长们的书躺在书架上)。
  “有些人我们离不开他们生活……,肩上离不开他们有力的温暖的手的轻柔抚摸”(巴乌斯托夫斯基)今感到这名言的沉甸金属份量。
  胡昭做为建国后第一批吉林诗人,他的身边无形中聚集、影响了一批本地诗人:曲有源、南永前、朱雷、雷思奇、刘家魁、薛为民、吕新……我属后边一个末微作者。这些人是先生生前的挚友或门生,我想提到他(她)们的名字,先生冥冥中不但不会生气而会十分温暖,欣慰!20年回头我才看清了东北诗人二、三代人之间的直接、间接的清晰“传承”接力痕迹。(而当年我常有诸多牢骚抱怨)
东北、吉林还有若干严肃而默默多年工作的老诗人,如长期生活于吉林小城的秋原先生,他翻译过不少俄罗斯诗歌,译笔朴质优美;如80年代为散文繁荣培养过大批学员的黑龙江老诗人纯人先生……上述二人我都亲见过,还有幸到过纯人先生哈尔滨的家里吃过一顿饺子,受到他热情招待安排住在他亲手创建的黑龙江“创作之家”大楼。后边70年代出生的南方青年对他们也许有点“陌生”,但他们确曾默默地影响了周围一方的“水土和空气”。
  回顾里,这些年潜移默化,我跟胡先生学习了几点:一是谦恭、谨言慎行;二是不争、潜心习务自己的写作;三是对自然、和人持和谐、淳厚态度,为人为文不多较;……教诲有有言的、无言的;我非常欣赏先生中晚年的(以前的我没见到)性格中少语缄默、温存处世。(如每个人都这样,则我们身边君子洋洋矣。)
  胡昭辞世时,我正在东北同座城市治病,日日吊针,昏然中,全不知已斗转星移又颗身旁文星殒落!文友们大概无人知道我“漂萍”悄然归来,故无人告我讯息。如果知道,我一定会拔掉吊针,立即奔赴诗人的葬礼!“来如风雨,去似微尘”的平凡生命序历不属于光荣的诗人,诗人的死亡乃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人类事件,一块纯然泥土重重跌入江中,整个堤岸都为之一抖、震动……前人说足寿辞世为“驾鹤西去”,我说诗人之死乃驾鹤西征:战霞满天,光茫相送,山河依依……这里没有悲泣、悲凉意味,诗人的一生都汇入一种光亮中,我们站立在地上、留在后边的人将为这道光亮一遍遍祈祷、呐喊……
  唉!年轻气盛时狂妄,不服攒劲儿,又充满偏见和狭隘,在东北曾暗暗一直想“追过”前面的诗人、作家们。“超越”什么?他们的苦难、奋斗、贡献吗?!……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可替代的年轮里,筑路,而我们的使命仅仅是——争取“路”的有力延伸。
  30年代出生诗人比我们这代人不知认真、刻苦、虔诚多少倍,诗,绝不仅是他们一种“符号”,而是一种武器、信仰、崇高信念。所以他们笔下无论风格或含蓄或奔流、或清新细腻,或高朗豪迈,均那么真实坚固,不可仿制。他们标示了一个有诗的时代。他们似从来未动摇过。他们经历过充满激情、甚至险滩暗影的大时代,活得昂扬,有劲儿,跌倒了,也化成一盏弱灯,在暗夜里闪烁,探路搜寻,充满使命。我们无权指责他们一二……
  ——前面,又一道遮风挡雨的墙壁颓倒了!而我们,似乎还弱小,还手无足措,还没有完全地站立起来,独立地坚强地、理性地面对这个世界源源不断的嬗变莫测、迁愆移动,甚尔风雨雷暴……
——忽觉肩头无形中“咯噔”又重了一下……

  (附背景资料:2004年2月15日,1930年代出生的东北吉林籍著名诗人胡昭逝世于长春,年71岁。喧闹的世界仍照常闪哗、忙碌——不见一丝痕迹——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

                                (匆写于2004年4月京郊)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静水深流或隐逸的诗学——读子川诗集《虚拟的往事》 (03/13/2014 10:29)
  • 怀念作曲家苏栋人 (02/18/2014 20:12)
  • 存在与诗意——沉河诗集《碧玉》读后感 (01/06/2014 19:24)
  • 文人笔墨,书家法度——读子川先生的书法 (08/15/2013 10:22)
  • 一片云,永远走在我前头——序西厍《站在秋天中央》 (04/25/2013 12:45)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