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梁小斌:“一代不如一代”是个伪命题
文章来源:教师月刊 作者:林茶居 安琪 发布时间:2009-12-14 18:49:19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教师不要责怪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

教师月刊:梁老师你好!因为《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这首诗,你被广大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所熟知。也许可以说,这首诗已经被语文教材“经典化”了,同时呢,你在中国语文教育里面也算是一个经典式的人物了。

梁小斌:这个说得有些过了。似乎我已经“光荣”了。哈哈。其实你一说到教师,我还是有点害怕的。

教师月刊:怎么说呢?

梁小斌:我的孩子小时候数学没考好,他的数学老师就把我叫到学校。在老师面前,我噤若寒蝉,在那儿站着,不敢坐。有点开玩笑是吧?但事实就是这样。

教师月刊:看来你对这件事可是刻骨铭心啊。

梁小斌:我觉得呢,教师要跟家长明确区分开来,要明白教师和家长的角色是不同的,比如孩子在家庭里面总是娇生惯养,这不能成为教师指责家长的理由。因为孩子的问题,教师动不动就把家长叫去,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教师月刊:你的意思是说,教师不能责怪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

梁小斌:对!家长跟孩子的关系是一种亲情的关系,构成这种亲子关系的是一种血与肉的爱。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教师,教师的责任就是把这个孩子培养成家长满意并且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个是教师的责任。教师与家长总是有分工的。这就好比说公民不见得非要懂得法,但律师一定要懂得法,法律工作者一定要懂得法。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或者说“教师对谁负责”的问题,是需要追问的。

教师月刊:你觉得教师应该对谁负责?

梁小斌:教师的任务首先是把孩子培养好,培养好以后还给家长,如果家长都还不了,怎么能够交给社会呢?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是因为他们觉得学校是一个可以让人放心的地方,是一个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人的地方,所以他把孩子交给你了。对不对?家长当然也有道义上的责任,但你不能轻易就指责家长。如果家长也具有教师的那种职责和水平,那我们还办学校干什么?在这个地方,我不说教师,我想说的是,教育首先要对家长负责。

【教师和家长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教师月刊:你强调教育首先要为家长负责,但如果家长的观念是不对的,家长的要求是没有道理的,那么,教育怎么为他负责?举个例子,比如这个孩子的生理条件决定了他考不上大学,但是家长却要求学校一定得把他的孩子培养上大学,梁老师你说,这学校、教师怎么来为这样的家长负责?

梁小斌:这要让家长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现状和他所希望的东西是不一致的。因为他不是教师,他的希望可能是错的、不符合实际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家长的工作。所以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不是一有什么问题就相互指责。

教师月刊: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还是需要大力培植的。

梁小斌:家长溺爱孩子,把他当成王子、公主来培养,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无可指责的,家长总是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他的孩子。但是这种爱也有可能使这个孩子不能顺利地成长,甚至出现某些偏差。这些,都是太正常不过的东西。我认为,家长并不一定非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之类的习惯不可,不需要过早对孩子进行这种教育,这种教育到学校去完成就可以了。

教师月刊:现在的家长很难这么从容的。

梁小斌:也许可以这么说,家长养,教师育。

教师月刊:你也是家长,你都这么做的吗?

梁小斌:说起来我对自己孩子做得很不够。很多道理都是后面慢慢悟到的。这个没有办法,你当时不可能考虑得很周全。

教师月刊:你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在他读中学、小学的时候,是否也让他去参加各种培训班,或者学各种特长吗?

梁小斌:这个倒没有。基本上我对孩子还是比较放任的。孩子做错事了,错在哪里我还想半天,也说不好。

教师月刊:看来梁老师不是一个好父亲啊,哈哈。

梁小斌:我不是为自己辩护,在中国,要做一个好父亲是很难的。做一个好孩子,也不容易。就是因为这个父亲的角色体验,让我感觉到教师实在是太重要了。

教师月刊:如何说起?

梁小斌: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亲情、血缘为基本关系的。说句很大的话,一切教育必须有利于家庭这个基本单位的稳定、和谐,让无数的父母感到放心。也许这是应该先强调,然后再说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国家。

教师月刊:你似乎提到一个“教育的家庭视角”的命题。

梁小斌:“五四”以后,很多教育家的确把教育的目的放大到为国家服务的重大的使命上来,这在一定阶段是必须的,恐怕也是正确的,但我们现在对这个目的不能简单地套用,如果还是那一套国家概念的话,只能培养出一些习惯说假话、说空话的人来。我觉得对于现在的教育来说,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生存能力,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要慎提诸如知行统一、全面发展这些东西。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不能以完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培养孩子。所有成人,包括家长包括教师包括教育政策制定者,都不要把自己没做到或者做不到的东西,硬塞给下一代,寄希望于下一代。给孩子太大、太多的要求,只能使孩子成长得无所适从。

【“一代不如一代”是个伪命题】

教师月刊:说到现在的孩子,“90后”肯定是一个显豁的话题。对于这代孩子,你觉得他们在成长上的缺失和突出优势在哪里——如果有的话?

梁小斌:你说的成长缺失,我还真没看出来,我倒是觉得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明显加强。有一个说法,叫作“一代不如一代”,这种看法必须要改变。总是说一代不如一代,其实未必。

教师月刊:这个是不是因为我们总是以上一代的视角来看下一代?上一代的人常常认为我有的你也应该有,而且要做得更好更多。

梁小斌:要说这个东西就不得不扯远一点了。中国文化本身的积淀很丰厚,但是它遭遇外来强有力的冲击,这种丰厚被冲击得一塌糊涂,“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逻辑马上就演变成“一代不如一代”。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是,在它积淀越来越丰厚、越来越像中国文化的时候,就猛然被打碎了。那我们怎么检讨这样的历史呢?只能说“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的观点反映了我们的历史观有问题。“一代不如一代”的思考除了耽误时间,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一代不如一代”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教师月刊:老是觉得“一代不如一代”,整个社会文化可能就会产生某种“集体的焦躁”,这种集体的氛围可能会使教育失去耐心。

梁小斌:这个也不太好说。只是教师你做的是面对孩子的事情,和孩子的成长有关的事情,你必须去考虑这些,而且要把它做好。所以我认为,中小学里面应该出现一批伟大的教育家。中小学教师身处教育孩子的最前沿,孩子的成长、变化,都与教师息息相关,能对孩子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中小学教师——孩子们进入大学以后,大抵有了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维方式,教师的影响就不是那么直接了。

【必须警惕某种“问责的文化”】

教师月刊:对于现在的中国教育,你有什么比较关注的吗?

梁小斌:这个时代的教育似乎都淹没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变化之中,失去了基本的立场和情怀。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有一定的头脑,有一定的思想,有思辨的能力。有一次我看电视,有一个老师讲《三字经》,讲孝道。可是你别以为他讲了孝道,就是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他在讲所有这一切,讲得很好,也很生动,但他是以一种问责式的语气和心态来展开的。他是问责式的,好像面对一群完全不孝敬父母的听众,一味地问责。他实际上是没有中国传统精神的。他一讲到不孝敬父母的内容,心里就产生了一种愤慨。他产生这种愤慨了,就陷入与听众对立的关系中了。

教师月刊:说的一套,怎么说是另一套?

梁小斌:对的。他这个心态本身是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精神的。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就让他给唬住了。现在的教育,似乎也在假设一个孩子完全不知道孝敬父母,然后就指责他不懂孝道,就教育他怎么孝敬,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可能是训导、纠错。不过说实在的,这种训导、纠错的教育比较容易立竿见影。问题在于,这种方式有很容易传染,一代一代地“问责”下去。你看我这样子是不是也有问责的味道?

教师月刊:这也是你受教育的结果?

梁小斌:有什么办法呢。我们现在说话的方式肯定都带着教育的阴影,对吧?你童年所受的教育,自然会影响你现在的整个生活状态和说话方式。所以我不知不觉也习惯了“问责”。不过我清醒地知道这是错的,我也清醒地知道对孩子绝对不能用这种口气说话。

教师月刊:你是不是觉得现在的教育中存在一种“问责的文化”?

梁小斌:这个我说不准——不是我不清楚,而是它太强大。对此我们必须有所警惕。我们现在很多知识,很多社会规则,时常就是以某种问责的方式来传播的。

教师月刊:知识应该怎么传授、怎么传达、怎么传播,有时候实在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梁小斌:教育可能就是要从“白纸”入手,就是说,你不能把学生当作有种种污渍的纸,而是一张白纸。如果老是带着问题来看学生,教育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某种纠错或问责,教师讲着讲着可能就来气了。

教师月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教师认为必须的知识,还是孩子真正需求的知识?或者说,教育是基于儿童世界的教育,还是基于成人世界的教育,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处理好。

梁小斌: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体制不同,教育的内容自然各不相同,但全世界的教育还是有其共同的东西,有它的基本的法则的——不论什么样的教育,不论教什么样的内容,都必须是一种爱的教育。

教师月刊:可是不得不说,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们的欠缺太多了。

梁小斌:所以我们应该时时自我检讨,从思想上时时整理自己,以诸如“爱的教育”这样的大问题来对照自己,去深刻发现自己身上的种种文化的负累、教育的阴影。我想这个工作还是需要付出很长时间的努力的。过去我们强调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现在不说阶级斗争了,但教育方式还是有阶级斗争的影子。我们以为只要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就能改变孩子心灵的方向,其实不是这样。我比较担心的是,教师他不会天然地拥有爱的情感的,他自身也需要得到爱的教育。()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二毛的诗歌与美食 (07/25/2014 17:21)
  • 比海子更寒冷,比烟花更寂寞 (06/12/2014 19:43)
  • 习近平到北大考察参加纪念五四诗会 (05/05/2014 00:46)
  • 北岛诗歌的技术性研究 (08/29/2013 15:48)
  • 《中国新诗百年大典》入选诗人名单引争议 (05/16/2013 12:39)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