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当诗歌遇上新媒体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刘静 发布时间:2013-05-09 22:43:15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阅读习惯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与移动信息技术。各种电子设备移动终端的开发加速了技术对文学生态的改变,让人不禁感叹“纸介文化”正逐渐走向“屏幕文化”。从诗歌专业网站、诗歌网络论坛、博客空间到微博、微信等网络互动工具上的诗歌相关内容,互联网络上到处可以看到诗歌的身影。

  有学者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豆瓣网站的“豆瓣阅读”共出版含新诗类的数字作品87种,图书9种。青年诗人石可、厄土、流马、二十月、王璞、刘海川等均在此平台上推出了个人数字诗集。

  事实上,诗歌与网络的互动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1999年成立的乐趣园网站是当时各种诗歌论坛聚集活动的场所,包括北京评论论坛、诗江湖论坛等等。2011年,中国诗歌流派网上线,它和诗歌报网、中国诗歌论坛等是目前较为活跃的诗歌网站。2005年,在“博客热”的影响下,诗人和诗刊纷纷开设博客,作为诗歌作品交流与诗坛讯息传递的空间,如《诗刊》、《诗歌月刊》的官方博客。近两年来,微博和微信的兴起又吸引大批诗人注册或认证账号,如诗人臧棣自2012年9月开始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诗歌作品“丛书系列”。总之,纸质媒体上相对沉寂的中国当代诗歌以网络作为发展契机,勃发出新的生机。

  回顾诗歌与网络的发展历史,诗歌数字出版意在为诗歌和网络的互动建立长效机制,但它仅仅是诗歌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更大范围内二者的共赢发展是值得思考与关注的问题。

  自由与多元:网络与诗歌互动发展

  一方面,从印刷媒体到移动媒体,读者接触诗歌作品的渠道增多,在阅读介质和形式上有了更多选择,这种选择不仅体现在电子书、智能手机等硬件之间,还体现在各种诗歌推送类的软件与应用的开发。另一方面,网络加速了信息的流动,诗人之间、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在今年4月21日举行的首届人民文学新人奖颁奖仪式上,获奖诗人王单单就是通过将诗歌发布到个人博客上而逐渐获得读者和业内人士的认可。

  青年诗人厄土认为,移动终端的普及让阅读介质无处不在,使诗歌的传播成本降低、传播效率提升。自媒体等媒介形态的变化也让诗人个体的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诗人、批评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瓒认为,首先,互联网拓展了诗歌传播的空间,沟通快捷、海量信息库、便宜的访问、高效搜索功能以及迅猛的科技进步激发出的对新世界和未来的奇异想象,都改变了诗歌的生成与传播生态。其次,互联网改变了诗歌的阅读和批评方式,在传统的文学场域之外,互联网既在诗人群体和学院批评之外另辟了一个新的空间阵地,又能够激发出一种自由穿行于现实和虚拟世界,或不如说是拟真与想象世界的新疆域。然而,重要的是,互联网与移动传媒正在用新技术悄然改变着我们的阅读基础。

  式微与振兴:诗坛发展的辩证思考

  互联网技术对于诗歌传播空间和速度的革新是读者最直观的感受,而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人们日趋碎片化的行为习惯能否让诗歌发展再一次繁盛呢?青年诗人流马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如果人们愿意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读一首诗,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在人们的日常阅读时间持续减少的背景下,这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思考。

  对此,厄土却并不赞成,他认为,阅读的碎片化意味着思考的碎片化,本质上要求的是“阅读难度的降低”。然而,无论诗歌的长度如何,其文体决定了它必须具有阅读难度。

  那么,诗坛的发展究竟能否因为新媒体的介入而走向振兴?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理性而辩证的思考。诗歌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话语场所,从空间的扩展和信息的流动来看,与网络的互动能够为日渐衰落的传统诗坛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缺乏足够把关,诗歌创作与传播的门槛降低,许多质量不佳的诗作存在于人们视野,会不会伤害到真正的佳作成为很多人的担心,虽然历史告诉我们,好的作品总会经过岁月的洗礼而流传下来。总之,无论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种振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传统诗坛的解构。在周瓒看来,传统的诗坛正在瓦解中,瓦解和振兴,或许只是硬币的正反面。传统诗坛瓦解得越是彻底,诗歌生态就越可能繁荣和丰富。

  变革与坚守:诗歌新媒体传播前景

  诗歌和新媒体的相互影响必定会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继续推进,但这种发展的趋势可以从现状推测一二。厄土认为,诗歌网络独立选本、网刊将走向勃兴,因为新媒体能够让相同审美主张的诗人与诗歌爱好者迅速聚拢。比如豆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一批高质量的文学、学术及影视戏剧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与爱好者,他们有主见,习惯自己去鉴别作品优劣。就诗歌而言,通过网站的“标签”功能,读者能够以最快速便捷的方式找到自己喜欢的诗人或者诗歌类型,诗歌作品也能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到最多的有效读者。

  周瓒说,作为诗人和批评家,她期待当代诗歌能够获得广泛传播,参与到现实的文化建设中,成为汉语言文化在当代的积极能量,或批判或质疑或建构。但是,理论上的空谈是没有意义的,切实的行动要靠有资源、有魄力的“文学代理人”来实现。互联网不会自动产生出有助于诗歌传播的行动者,我们也不能对商人和读者说诗歌更适合这个时代的阅读,这不切合实际。我们只能不断呼吁诗人、出版人以及读者,本着对严肃文学的热爱和对促进文化发展的理想,不断加入到推动新媒体时代的诗歌传播的行动中来。

  诗歌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发展首先必然是诗歌普及化和大众化的过程,这是由新媒体的属性所决定的。同时,大众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分众的趋势将会愈加明显。如此螺旋形地发展,循环往复,直到下一个技术的革命将它推入新的发展轨道。或许,在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不断变革时,诗歌所赋予的只是外在的依附。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事物与新想象,归根结底只是技术与文学结合的表现形式。滤清一切浮华,诗歌的本质和初心不会改变。因此,诗人与诗坛才需要自身的坚守,这种坚守于厄土而言,是对人性的观察与对语言的探索;于流马而言,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去创造。正如周瓒所展望的那样,“当代诗人需要有一种选择的自觉,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积极态度,在否定中肯定,在拒绝中建设。”

责任编辑:
小鱼儿


相关文章:
  • 二毛的诗歌与美食 (07/25/2014 17:21)
  • 比海子更寒冷,比烟花更寂寞 (06/12/2014 19:43)
  • 习近平到北大考察参加纪念五四诗会 (05/05/2014 00:46)
  • 北岛诗歌的技术性研究 (08/29/2013 15:48)
  • 《中国新诗百年大典》入选诗人名单引争议 (05/16/2013 12:39)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