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读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诗人特缉<光芒涌入>
文章来源:邮件来稿 作者:李天靖 发布时间:2005-05-21 19:13:56 点击指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作品选读


  诗人只属于“这一个”.这六位获此殊荣的诗人以绝不雷同的作品风格,展现各自的美学追求.捧读厚至623页的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获奖诗人专辑《光芒涌入》,仿佛穿过色彩斑斓的岩石呈现不同的的地质年代.

  此次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被誉为东方的诺贝尔奖.它把中国的现代诗歌推向国际现代诗歌的前沿.同时让世界看到特别是中国现代诗范本的多种艺术风格向度空间及其发展变化的广阔前景.

  获奖诗人们执著于各自为之膜拜的信条,走着一条由自己奋力开辟的道路.2004年6月22日于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进行颁奖仪式. 标志着中国现代诗走向世界的开始. 由此看到《新诗界》主编、本次首届国际奖的策划者组织者李岱松先生对于当代诗歌卓越的的贡献.

  北斗星奖&#8226;牛汉的诗歌

  从《光芒涌入》里我们读到牛汉自选了大多在咸宁干校时期写的诗.从1946年的《在牢狱》起,诗人牛汉就执著地追求一个永不褪色的主题:即受难灵魂的挣扎与不屈的抗争.写一行行诗、一首首诗,充满血性.以他的血点燃你的血.

  且不论家国不幸诗家幸,文革其间咸宁是诗人灵魂、肉体的受难处,却恰是他主要诗歌诞生的福地. 纵观他这个时期的诗歌,可明显地看到诗人诗美的理想.

  这些单纯而并不复杂的意象,在于诗人对意蕴着力开掘的深刻以及它们展开的自足性使诗意摇曳生辉;诗人对意象的锤炼化了极大的功夫,以至达到了一种境界. 并以此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与悖论,极具个人色彩.他的诸多名篇的主体意象大约分两类.是他的独创.

  一类是动物类的.如题所见:《鹰的诞生》《华南虎》《麂子》(1974咸宁);《蚯蚓的血》(1974—1980.12第三稿);《羽毛》《鹰的归宿》《汗血马》等.

  《鹰的诞生》(1970&#8226;夏&#8226;咸宁)诗人以鹰自况:“ 满天闪电/给了雏鹰明锐的眼瞳,/飓风十次百次地/激励它们长出坚硬的翅膀,/炎炎阳光/铸炼成它们一颗颗暴烈的心.”表现了诗人桀骜不驯的灵魂以及不屈的抗争.《羽毛》(1975&#8226;冬北京)是一片鹰的羽毛:“像鸟一样昂起头/升向灰灰的天空.”最后《鹰的归宿》(1981.6),即写了这只雏鹰从它的翱翔到受伤到衰老到从高邈的天空坠落的悲壮,即便在死亡之前的一瞬间,“它又响箭一般向上飞升/飞得更高……在霹雳中焚化/变成一朵火云/变成一抹绚丽的朝霞”.这一组鹰的系列诗极具浪漫主义的色彩,又表现了强烈的悲剧美.是诗人历时十年之久的杰作.

  《汗血马》(1986.8).描写了汗血马极尽奔驰之耗尽汗与血,从飞奔到自燃到扑倒的过程,悲壮而奇美:“它只向前飞奔/浑身蒸腾出彤云似的血气/为了翻越雪封的大坂/和凝冻的云天/生命不停地自燃//流尽最后一滴血/用筋骨还飞奔一千里//汗血马/扑倒在生命的顶点/焚化成了一朵/雪白的花.”这又是诗人人格极其生动的写照.

  《华南虎》(1973咸宁)则叙述了他在桂林的动物园铁笼看到一只囚禁的华南虎,在描写它的高贵、自傲、安详、痛苦之后,写了它的受虐的抗争:“我看见铁笼里/灰灰的水泥墙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与华南虎相比,诗人感到了羞愧.他不止是自责,进而是自省和梦想:“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的斑纹/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此为幻象,也寄托了诗人想获得自由的渴望. 诗歌成了他的喷火口,不断喷出火热的熔岩.

  另一类主体是树及与此有关的意象.如《半棵树》(1972咸宁);《巨大的根块》(1973咸宁);《悼念一棵枫树》(1973&#8226;秋);《根》(1973);《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1982&#8226;秋).这些与树有关的意象可组成一个系列.从另一个方面刻画出诗人受难不屈的的灵魂.

  在《半棵书》中:“像一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但它还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即使“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这“半棵树”的意象饱满而令人难忘.也揭示了世间的险恶与不测.

  关于《悼念一棵枫树》,我正巧在2004年2月一本杂志主持有关这首诗歌的栏目,发表了牛汉先生寄来了这首诗当时写作背景的一篇文章:《一首诗的故乡——关于〈悼念一棵枫树〉》.牛汉先生说:“从1969年9月末到1974年12月的最后一天,在湖北咸宁干校一直从事最繁重的劳役,经常在泥泞的七上八下的山间小路上弓着腰身拉七八百斤重的板车,浑身的骨头(特别是背脊)严重劳损翻身都困难.……一座小山丘的顶端立着一棵高大的枫树,总深深背靠它久久地坐着.疼痛的背脊贴着它结实而挺拔的躯干,弓形的背脊才得以慢慢竖直起来.而这棵树却在一天被砍伐了!” 的确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当时牛汉先生身处绝境心里必然浸透着那段历史的痛楚和悲愤,树的被伐和它的创痛,感同身受.牛汉如是说:“对于诗创作来说,不论如何想象和幻想,写人世间原来有过的景象,都可写得真真切切,且其中绝无虚构的成分.”这是因为这些首诗都是诗人的生命体验的结晶,每个字浸透了作者的真诚.

  叙述历史,牛汉以自身的亲历来复述.诗歌中的鹰、汗血马、华南虎、半棵树、枫树、树叶以及血光、火焰等等,是他常用的诗歌意象,组成了诗歌的旋律;像音符组成音乐旋律.在诗的叙述中给人力量.他直面人生历史,如此真实.无畏者无出其右.在看似淡淡的叙述中,不时出现力度极强的句子,直抵心灵撞出火光,溅出血泪.其诗歌的意义在于它是20世纪诗歌不可多得的范本,又是一个世纪诗歌的终结. 牛汉是用生命拥抱诗歌,灵魂与血肉化作一行行诗——少年的小说家与老年的诗人一样不可多得.

  这之后是牛汉的《梦游》(第三稿)(1972—1986年完稿,1987年3月删定),一首124行的诗,竟历时近15年才最后删定.且不说题记云:医生的确诊,我是一个有四十多年病史的梦游患者.单从《梦游》文本来看,牛汉表达的是一生遭遇的黑暗痛苦,日积月累地在心灵深重投影的极其强烈的反射.也即“梦释放视觉联想诗意的强力(尼采《作为艺术家的强力意志》349).既是现实又是幻觉的.”诗中出现的诸多意象如压在胸膛的岩石、山峰般的阴影、一匹毛茸茸(铁叉似的尖硬))的兽等等的隐喻意义都十分显豁.“我”作为梦游中的主人公,在深更半夜不可预测的一瞬间,常常猛地一声长长的呼吼,因胸膛里埋没很久的雷管,体躯的岩壁爆裂得粉碎,失去躯壳的生命异常的轻松.在梦游中是自由的,(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在没有门处能撞出个门来,在没有窗处能撞出窗来成为一个越狱者,但是却还会遭遇“或许是那匹比黑夜还黑的兽/向安静的人间和梦游的人/狺狺地示威”;而梦游者弃世而去是毅然决然的,诗歌的叙述中出现三次永别的呼叫;在对黑沉沉的前面,雪亮雪亮地竖立着一架梯子,总摸不到抓不到而失望;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地,才发觉这光是他自己灵魂的火焰,一束奔腾的光——一边游走,一边歌唱,“久不封口的伤疤/进化成会唱歌的嘴唇/血管成为发声的琴弦”——“前面一定有一片开阔的平原/有一个港口/一个光的湖泊……” 读牛汉的诗歌,让我们再一次回眸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事件,那业已被人淡忘的事件却触目惊心.其诗歌的意义还在于忠实秉承了诗经以来的赋、比、兴的优秀传统,特别是赋与比运用,以个人的经历叙写一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命运,创造了丰富多彩、真实不朽的艺术形象.

  北斗星奖&#8226;洛夫的诗歌

  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如此评称:“洛夫的诗歌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

  以前第一次读他的诗从《葬我以雪》开始:“用裁纸刀/把残雪砌成一座小小的坟/其中埋葬的/是一块炼了千年/犹未化灰的/火成岩”.诗人的刚烈、炽热、血性而又内敛的性格可见一斑.由此发为诗,则焕发出绝色异彩.

  被称之为诗魔的洛夫则以他超人的灵性、悟性的诗作饮誉诗坛.

  他的《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是颇为经典的一首,充满了魔幻色彩的诗作.“众山之中/我是唯一的一双芒鞋”,写我独自入山;见“啄木鸟 空空”地啄木,“一棵树在啄痛中回旋而上”,是写树的屈曲盘旋,而树的被啄痛只是诗人的感觉;“入山/不见雨/伞绕着一块青石飞”,是写碰到旋风;而最奇的是写下山时,见“三粒苦松子/沿着路标一直滚到我的脚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鸟声”.由此洛夫的诗魔魅力可见一斑.

  他说,读诗有十二法.我想这也许是读解他诗歌的钥匙.

  他的《蝶》:“法利赛人锤子上的血迹还没干/你又作了第二个祭品,这是一九五八年/主啊!拔掉你的十字架,我已忏悔/我哭着把春天的一只脚/钉在墙上……今后我再也不敢给思想以翅膀/怕也被人攫住,然后钉死. ”我则感到除了他说的“我用如果我用血写诗,请读我以冰镇过的目光”之时,诗还给人以绝望的忧伤.

  他说,“如果我用爱意写诗,请读我以同一频率的心跳”.读他的《烟之外》时,则看到了诗人“如果我用火焰写诗,请读我以解冻后的泪水”.方法的取舍.要具体看诗的内容.这首诗读如一封情书:“六月原是很感伤的书/结局如此凄美——落日西沉”.有多少读者不知感情的故事?诗人用诗来表达,我们只能读其大概,这就是这首诗迷人的美感.他的失恋之痛必也含蓄,他的隐私我们只能窥其一斑而已.最美的莫过于写情人的眼眸,如此深情又如此绝望,又如此美得绝伦:“我依然凝视/你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我跪向你向昨日向那朵美了整个下午的云/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独点亮那一盏茫然.雪眸已化成烟了”——疼痛的感觉在诗之外了.真为诗人掬一把怅然之泪.

  他说,如果我用乡愁写诗,请读我以极目无垠的天涯.以此我读他的《边界望乡》触目惊心:“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以及388行《血的再版——悼亡母诗》则是泣血之诗:“三十年前的那滴泪/早已在镜面风干/你已成灰/成土/化为茫茫的时间/你是历史的一滴血/我是你血的再版”.读之令人扼腕:“化为一只蛾有多苦/在灯下焚身有多痛.”

  《走向王维》则代表是洛夫诗歌创作的另一空间向度.他将王维的《鸟鸣涧》的“月出惊山鸟”、《积雨辋川庄作》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终南山别业》“行到水穷出,坐看云起时”等诗句信手拈来,并自出机杼、出神入化的创造出清新自然的诗行,全诗寄托洛夫晚年的生活理想与追求:“山雨滂沱的日子/校书/坐禅/饮一点庄子的秋水/或隔着雨窗/看野炊为南山结着发辫.”;走向王维,“我走向你/进入你最后一节为我预留的空白”.是谓新古典主义的叙事抒情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长诗《石室之死亡》洛夫这么说:“读者想必能发现我整个生命的裸呈,其声发自被伤害的内部,凄厉而昂扬.当时,我的信念与态度是:‘揽镜自照,我们所见的不是现代人的影像,而是现代人残酷的命运,写诗即是对付这残酷命运一种报复的手段.’”漂木承接石室之死亡的意蕴,以无往无念、无我无物、不离不执,万物之虚对当代大中国文化和现实的批判进而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反思,更以其中国式的意象语言与禅思思维,将这种反思上升到整个人类命运及文明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浩浩荡荡包容时空,堪称跨世纪的诗歌巨献(陈祖君《“诗魔”的蜕变:东方禅思与“天涯美学”》).

   北斗星奖(瑞典)&#8226;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李笠译)

  他享誉诗坛是1“954年写的17首诗,最棒的似乎是那首《风暴》.写从漫游者遇到年迈高大的橡树,将橡树描写得栩栩如生:像一头石化的/长着巨角的麇鹿;它面临的是九月的大海,将此喻为绿色的城堡/北方的风暴.而此时楸树的果子“在黑暗中醒着/能听见橡树上空的星宿/在厩中跺脚”,令人担忧着老迈高大的橡树的命运,由此照见忧郁而焚烧的诗心.同样在他的《劫后》的一诗中,通过画面上病孩的描写,感知诗人充满了怜悯;之后,“画面在病人和走神者背后悄悄打开/跳跃,敲击.麦穗已点燃,为唤醒他!”全诗在强烈对比的描写中,富有情节,存在与虚幻的链接使诗歌转向神秘的色彩.复调是双重的声响.写海的一种雄性的美,先以看似盘旋却实为宁静的鹰来写狂放不羁的海:“光中的大海轰响着滚动,把泡沫的/鼻息喷向海岸,并咬着自己的/海草的马勒”,于第二节又重新出现一次,像凝重而优美的和弦,当然意象精确生动.特朗斯特罗姆说:写诗时,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不是我在找诗,而是诗在找我,逼我展示它.他的诗又像绘画.他说,从形式上看,我的诗与绘画接近.我喜欢画画,少年时我就开始画素描.他的《徘句》(11首)中的句子:“悬崖上面/魔壁露出裂缝/梦,一座冰山”,像现代主义绘画怪诞的风格;《致梭罗的五首诗》中:“乌云/在无边扩散,树弯曲的根/像铜号吹出曲子,树叶/惊恐地飞散.”他的诗充满了神秘感,上面已提及,在《联系》中,诗人将树、天空、大地、云、树根、苍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他的诗歌方式;这自由的瞬间飞出我们的体内将生命与自然融化在一起了:“旋转着/穿过命运女神的血液前进”.正如特朗斯特罗姆所云: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在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歌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一群死了的精英/在卡特丽娜公墓上石化/风摇动身上斯瓦尔堡的盔甲.使怀念成为一种梦境;月光的海哲/在我们眼前飞舞;窗外长着巨大的冰挂/邻居,一节鱼叉.不可解释的记忆.等等,即是生活场景却又是梦幻,诗人的情感世界如此丰富,意象的瑰丽.但更主要的,诗人心灵里充满了激情,虽然他已年迈且于1990年患脑溢血,导致右半身瘫痪,之后却仍坚持写作.他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我禁不住吟诵他的《光芒涌入》:“窗外是春天长长的动物/阳光那透明的巨龙……宇宙疯狂的火海/被土化成一段抚摸.”

   启明星奖&#8226;西川的诗

  对一位诗人的热爱总是由特别钟爱他的一首诗而起.《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是西川于自然中获得神性的不可多得的诗篇,抑或对他心灵的启示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堪称翘楚.它诗意从容地推进至,“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马群忘记了飞翔……”再至“风吹着未来也吹着我/我成为某个人,某间/点着油灯的陋室”时,即如他所云: “诗人必须迈过三个门槛:‘个我’、‘他我’、‘一切我’,使众多的‘往昔之我’在‘我’体内复活.”与洛夫的一贯诗法“以小我暗示大我,以有限暗示无限”不谋而合;而接下去“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则是在一种诗意的意外推进之后.使人突然置身在自然、神灵前,获得了一种心灵的慰藉与满足而历久不忘.

  更早他写的《十二只天鹅》,“十二只天鹅——十二件乐器/当它们鸣叫//当它们挥舞银子般的翅膀/空气将它们庞大的身躯/托举”.朱光潜说:“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不能成为诗的境界.(朱光潜: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十二件乐器合奏发出上升的声音充满着极其鲜明的视觉形象.系于诗人创造“十二只天鹅”这个意象,除了华采、纯洁等特质之外还给自身的震惊、追求与梦想,并把这个梦想置于月光星空之下,因而使这个意象更加纯美,从而创造了完美、自适、理性的世界.

  他那首《上帝的村庄》的这种揭示本身与人类幸福有关?它让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温暖.使我觉得那上帝就在身边;这个上帝也是西川所渴望的.那么充满人性和爱意,对美的追求,守护在身旁给“我”梦想,“他的光透过墙洞射到我的地板上/像是一枚金币我无法拾起”;我不知是人生中有怎样的遭遇与伤痛,能使诗人写出这样揪心的诗行:“在雷电交加的夜晚,我需要/这冒烟的老人,父亲/走到我的面前,去给玉米/包扎伤口,去给黎明派一个卫士.”但这个“上帝的村庄”却已离我们而去了,在上帝已死亡、信仰已丧失的现代社会,失去精神皈依的人类,将在何处寻求一个栖居的家园呢?这就是此诗具有让我们回味而思索的.

  诗是不是事物的本身呢?他的《夕光中的蝙蝠》则写得诡异、神秘,从戈雅的画开始,写目光所及的蝙蝠,写它的黑、它的盲目凶残又令人哀悯,写它的神秘黑暗的力量,写它的居无定所、它的无名,及“我”的目光所及的一次经历.由此宕开一笔成为另一种可能,使叙述充满张力.这一切西川到底要表达什么?他说:“在古老的事物中,一只蝙蝠/正是一种怀念.”这样我们可以看到西川的诗歌的另一种向度或者说玄思的叙述风格.也即从经验的诗歌到超验的诗歌,从而使诗歌获得自足性的快乐.蓝棣之说:“蝙蝠最吸引诗人的,是它们没有归宿却对命运沉默不语的坚韧,和它们那闲暇的姿态.我想,这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对于命运和生存方式的体验回思考.”(程光炜:《西川论》)他的《往事书》直指历史.一首令人读解不尽的诗;但有一点是清晰的,历史往事已逝,当真相昭然若揭;真理水落石出:“一个女子的尖叫如此有力/仿佛晨曦同样为往事升起.”诗人常作终极的思考.正如从大海的一滴水开始;一只鸟何为,它是梦境中一个超验的活物.一脉相承的是他的《虚构的家谱》,在于西川的玄思,在于那种历史感;对于自我生命的审视,对于一个家族回眸时的虚无.却有使诗歌具备了含糊、迷离、倾向于无义性的特质使其处于另一个极端.

  我注意到了2004年《中国诗歌精选》里西川的一首《契丹面具》则以此述说对一个消失的王朝的存疑与它文化的虚无的调侃:真实的是只有历史博物馆里一副以契丹公主的花容为记忆的被蚯蚓爬过的黄金面具,显示出契丹曾有的尊严,而“万千幽魂会围绕这副面具齐刷刷跪倒.要是那位不复存在/的公主的允许,他们会轮番戴上这副面具,轮番代表一个不/曾被苍天认可的王朝”.又充满悖论.

在北大“三剑客”中,如果说海子是燃烧的,骆一禾在宽阔的胸襟中深埋着喷突的激情,那么西川正好综合了他们各自的特点.从上述他诗歌的变化可看到他情感渐次内敛,且将神性、人性、智性融于一身了.诗评家陈超说西川:“他深知诗人的本分乃在于从常识和真理中接引出悖谬,在这个被权力和技术日益简单化类聚化的世界上,捍卫人类重新提出问题的能力与权利.”

  启明星奖&#8226;王小妮的诗

  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她诗歌的世界,如此广阔,生活中几乎没什么不可入诗.那么地敏感.她说的那个诗歌的核,其实就是她自己:那个活着之核,发自内心,表达内心,她用的是语言;就像现代派或后现代的画家那样地用富有质感的色彩与光晕.

  记得在一本我编的杂志的“五色石”栏目曾发过她的一首写阳光的诗,纯净,透明,热烈,像打开她自己水晶般心灵似的.语言生动而自然.是与她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以及喜怒哀乐.她的诗充满了她对这个世界的感觉、梦幻与思索.世界的物象均化作诗人的心象用诗来表达.她说,诗根本不需要体验生活.我们活着就永远有诗.活着之核,也就是诗的本质.手拿着本质,还左盼右顾地干什么?没有人这么说过.

  她的诗歌每一次都各不相同,都会给人在司空见惯的生活里打开一个又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世界还有你没感知的世界;每一天里,还有你没见着的每一天.诗就在那专注失神的时候,降落下来.

  读她的《许多人在这一天出殡》》,最后一段,写得极简单透明,却使诗歌获得最大的容量;《1999年末,在大西北》(组诗)对农民的艰难生计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无头无皮的羊//包着白脂/鲜艳如花的血凝住了它说话的地方.”却在今天没有一个人望望卖羊的人和他身如白玉的羊,“他的卵石一样的心沉到水底:听着羊头在二十里外/学着他的嗓音/喊出悲凉的长声”;在《11月里的割稻人》诗人从广西到江西在火车上总遇见躬身在地里的割稻人,永远在黄昏,像一些弯着的黑钉子.禁不住要喊他站起来:“看看那些含金量最低的脸/看看他们流出什么颜色的汗”想起以前也有过这样躬身的经历,历历在目.可惜现在很少有人写这样感同身受的诗了.她有一颗如此柔软的心!

  平时闲下来读诗,知道诗人在写诗时是个什么状态,不写诗时在干什么?王小妮说,“多么平常的日子/诗散漫地出门/树上云端都去走走./诗也有它自己的事情/将军也要度假”.但她在写诗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她飞翔之姿.从她的不少诗中可以看到:“正是我飞着经过的地方/太阳用我的眼睛翻动欧洲……长椅上的醉汉像鹰突然飞起/摸索全身的金属拉链” 《我得到所有的钥匙》;“到冬天的西北去/抱一棵白菜/立刻就能飞了”《抱大白菜的仰倒了》;“闪闪发光/从玻璃并到玻璃杯/我上路比神仙驾云还快” ,“可是飞着多好……/我被酒接走/正像一条江被海洋接走”《在重庆醉酒》;“长安严守着传说中的这一夜/如果是二十岁/我一定飞马直下”《距西安239公里》;“是什么质地的绸缎迎面陡立/是什么人/敢把感觉放得那么高”《华山积雪如淡淡胭脂》;包括她诗歌的题目《喜鹊沿着河崖飞》,诗中写道“我看见叛徒在飞/还飞得挺美”.没有哪个诗人像她渴望飞翔的,在诗歌中不停地,急不可耐地,要把双臂变成翅膀用力地奋飞不已;她说:把我的心碎步碎步走得飞快……闪电在前雷在后/我要留有一个空间/在漆黑里从容地用剑/试试各种弧光;抑或是因为“最大的悲伤降下来”:“像千万个雪片拥挤着降落/这世界/再没有办法藏身”?诗人是忧伤的——她的生命之核曾播种在夜的厄梦或寒冷的中心.

  启明星奖&#8226;于坚的诗

  于坚在答《新诗界》问时说,最可怕的是,文革以后的中国人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势利的一类,当诗人拒绝成为任何意识形态的工具之后,他们就放肆地完全不尊重诗人了.在任何方面,诗歌完全没有什么经济文化、政治、世俗上的前途,连媚俗都找不到地方,这个时代的借口之一是,诗歌没有读者,因此诗人活该饿死.赞同这个真理的时代你能要求它在文化上有什么大气象?

  之后这种时代性的“感伤”,令他的写作成为所谓“先锋派”的.因此在《事件&#8226;写作》他写道:伏案一生我一直在我的手迹之外……我的一切词组 造句 章法 象征 暗喻 雄辩  我的得意之笔/无不是垃圾 陷阱 猎枪 圈套 海绵或油脂/在我们一整代人喧嚣的印刷品中       写作是唯一的哑巴/哦,神啊,让我写作,让我的舌头获救!正是在这不断否定之否定的探索中或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悖论中前进.

  从2004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于坚集卷1》写于1975年《你的心》的这第一首诗起,也就已经预示了他的诗歌一种宿命的道路:“你的心是一座金矿/在大地的深处埋藏./谁能够将你发掘?”除了他自己没有别人.必须“默默地忍受泥土的冷淡”.他的这颗诗心始终是一颗平民的心.代表着平民百姓的身分.因此才有他开创的当代的口语诗.在当代中国的诗坛上,于坚高举着口语写作的旗帜,在艳阳下,在风雨中,在赞扬和讥嘲声中前进.你会在他的诗歌里读出他的独特的美学追求.我读《光芒涌入》里于坚自选的《往事二三》对他从小叛逆的性格的描写而忍俊不禁:“那段时间多么炎热/红色的大卡车满载着/燃烧着舌头的大人们,消失在意志的核心”,学校停课,电影院关着门,花园荒芜,篮球场上挂着高音喇叭,革命用普通话进行.于坚这帮漏网的小学生时在干什么?他们这帮小子在古代的河岸上,“哑哑地感动 一个个解开裤带/握住那……像猿人在钻木取火/直到它 喷出白色的火焰”.用强烈的对比及黑色幽默消解所谓革命的神圣的意义不无反讽意味.

  在他写于1889年的《在马群之间》中读出动静交织张弛有度的节律之美;同时期的《守望黎明》,其中比喻黎明的光芒的那个具象的“手”及它一系列变化,在诗意的叙述中分外生动鲜明:“黎明来了像一种蓝色透明的血液/缓缓渗进世界的手指/……世界成为树梢 把风弄出响声/成为水 显出波纹/成为石头 变得坚硬/成为啼鸣的小鸟 太阳和钟声”一切仿佛第一次获得了生命那么美!

  1990年的《避雨的鸟》,描写了在暴风雨时一只在窗台上“小心地跳着/一朵温柔的火焰”避雨的青鸟,对诗人本能地不信任,或对人类的惧怕更甚于窗台外越下越大的雨与“闪电湿淋淋地垂下来”,青鸟突然飞去,朝着暴风雨消失,“一阵寒颤 熄灭的不是那朵火焰/而是我”.揭示了鸟与人之间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由西北大学出版社的《当代十佳诗歌》读到了于坚的《我看见了草原的辽阔》他把草原的“辽阔”写得很棒!特别爱这些句子,“骑着马 我驰向草原的腹地/我看见辽阔的退走 以马的速度/它骑着它的马……” 使全诗充满动感.诗页前于坚的相片,穿一件短袖海魂衫,黑发葳蕤,像这首诗里草原的中心“由于很少有人踩踏/这些草长得非常茂密”,不像他现在的光头,头发都跑到哪里去了?

  与上述这些诗大相径庭的,特别是发表于1994年的《o档案》在中国诗坛掀起轩然大波.对于它的成败众说纷纭,有人说《o档案》是诗歌革命的一面旗帜;有人说《o档案》不过是诗人于坚的一种语言试验;又有人说这是非诗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管怎样,他的开拓、创新的勇气与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诗人,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够前进.他的诗歌,特别是口语诗更多的是关注当下社会的生活(包括他的好多散文).由被多种诗选选上的是《匿名的河流》(组诗),可以看到于坚是位孜孜不倦,执著于日常现实的叙述者. 《披肩》就诗歌的创作,关注着当下一些女诗人内心或者灵魂,笔锋凌厉而入木三分; 《匿名的河流》就河流普遍的污染严重,连河流也羞愧地匿名,表现深切的痛惜; 《迷信》就社会转型期人们拜物教盛行,而不无忧心; 《事件&#8226;探望患者》就各大城市大兴土木,白日的城在咳嗽,“那边,又在憧憬着 另一份图纸已经/再次被抛进 灰尘弥漫的肺”而啼笑皆非; 《危险的别墅》就贫富悬殊而导致新贵灵魂的孤独空虚,及与“我们热衷于用一生来存款/以在黄昏将至时抵达这里”,不无反讽.

  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2004年6月22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李岱松先生在颁奖典礼上说:这是中国大陆设立的第一个国际性奖项.亲历泱泱诗国的光荣与梦想,畅想世界现代诗的高远与辉煌.真正意义的诗,最高精神的诗,即是人天圣典、法界心经,非大磨难、非大慈悲、非大觉悟者不可为也.

  我在读完六位获奖诗人的诗篇之后,再看评选委员会给他们的授奖词而回味无穷:

  牛汉始终坚持通过痛彻入骨的生命体验的抒写,去触及时代的重要课题.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血脉.洛夫的现代汉诗创构,既保持了前卫的姿态,又对接并融合了伟大的中国的诗歌传统;诗质重思维,诗形谋变奏,以形似与神似、视象与心象、感性与灵思之间的张力,凸现了知性与抒情相融的追求向度.特郎斯特罗姆通过超现实的突兀意象和素描般传神的描写,呈现出非凡的语言造型能力,抵达了言简意深的至高境界.

  西川以孜孜不倦的热情贯通经典和当下,以灵活多变的语言策略致力于综合的创造.通过引入文明的悖论模式,他大大扩展了诗歌经验的内涵,在不断增加起负荷的同时也不断锻炼其表现的强度.王小妮朴素的诗歌理想在于个体生命和语言相互生成.她的诗自成一个世界,其中布满日常生活的痕迹和气息,却又显示为一种话语的险境.于坚的写作始终在俯身探索诗歌原发的、自在的、难以释义的魅力根源.他的诗自由地穿行于生活场景和白日梦、精密的刻画和陡峭的反讽之间.

责任编辑:
小鱼儿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谢冕的热脸和文化官员的屁股 (11/08/2008 10:48)
  • 八旬翁抄编600多万字诗选 3年写秃70多支毛笔 (11/08/2008 10:25)
  • 大仙:诗人直奔新民歌而去 (11/08/2008 10:22)
  • 叶匡政:茅盾文学奖是一出情景喜剧 (11/07/2008 12:19)
  • 诗人又当以何为职业? (09/10/2008 16:34)
  •  
    论坛作品选读
    诗歌报超级访谈
    翻译诗歌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