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诗歌,坐着地铁去旅行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怡 发布时间:2005-07-20 09:23:45 点击指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作品选读


  早报记者 陈怡 2005-7-20

   加文·鄂瓦特《一只冬天里康复着的14岁的猫》自1991年第一次出现在伦敦地铁的新年组诗中起,至今已由卡塞尔出版社出版了第5版,并且销售了155000册。这类的诗歌现在也出现在纽约、旧金山、都柏林、巴黎、斯图加特和奥斯陆的公共交通上。
   据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透露,今年十月,将有4首中国诗歌的海报加入这一行列,在伦敦地铁的2000多个展位张贴,其中包括《古诗十九首》(节选)以及李白、白居易和鲁迅的作品;英国的诗歌也有望于今年秋天出现在上海的地铁车厢里。上海和伦敦的地铁公司目前正就相关事宜进行商谈,这将促成世界上最早的地铁系统和人口流量最大的地铁系统的第一次美丽相遇。
   《泰晤士报》曾经指责英国的公共交通存在风纪问题:在不准时的、拥挤的公共交通中,人们的负面情绪被最大限度地扩张着:肮脏的站台、充盈着各式各样涂鸦的公交车站、站台上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含混不清的广播和糟糕的食物……承受着巨大压力和中央线的延迟以及与在牛津街站加入的消防队进行着“斗争”的伦敦地铁乘坐者们,跌跌撞撞地挤压进了让人透不过气来的车厢。
   终于自1986年起,当他们到达卡姆登城站之后,可以在将鼻子搁在完全陌生的人的肩膀上之后,松口气欣赏地铁舱壁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济慈的颂诗、约翰·贝杰曼的古怪或者史蒂威·史密斯的一小点幽默。
   这一让全伦敦人受惠的创意来自作家兼伦敦大学讲师JudithChernaik。居住在汉普斯戴德的她一直乘坐北方线。直到有一天灵光降临,她看见了栅栏、看见了诗歌、看见了拉着吊环站立着的地铁乘坐者的生活也许可以因为诗歌变得稍微甜蜜一点的。于是她和另两位英国作家———CicelyHebert与Ger-ardBenson共同发起了“地铁里的诗歌”活动,期望在公众场合营造一个有艺术氛围的天地,并借以提高人们旅途生活的质量。
   1986年的“地铁时刻”在埃尔德维奇车站开始了它生命中的第一天。之所以选择这一站点,是因为它在二战之后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从那之后,埃尔德维奇车站成了一个缓冲区域,文化和伦敦地铁的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超过150首的诗歌刊登在了地铁的舱壁上。
   “当诗歌以一种简单的、不具备任何威胁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你会为它们所展现的魅力而震惊,”与JudithChernaik同为北方线乘客的英国《诗歌评论》编辑彼得·费比斯认为,将诗歌从书店转移到地铁上的方式实质上发掘出了诗歌的新读者。“这种形式将注意力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到了一首诗上,同时更好地展现了诗的韵味。”尽管JudithChernaik承认这次活动缺乏信息反馈,但是她补充说:“我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她是从地铁里知道我名字的。她希望能够得到关于玫瑰的那首诗(威廉·布莱克《生病的玫瑰》)的全篇。”
   另两位作家兼地铁诗歌的选择者则接到了关于济慈《证明我的谎言》的咨询。虽然这并不能说明什么,然而,在他们召开华兹华斯诗集的研讨会时,清晨6点就有25个人聚集在了一起,分段诵读华兹华斯的诗稿。这样看来,英国“前进奖”和“国家诗歌日”大众接受率的上升也许也要感谢“地铁里的诗歌”。
   之后的“地铁诗歌”运动声势更大了。同样的实验相继在英国的其他城市以及都柏林、悉尼、纽约等世界其他大城市展开。可是在纽约,乘客们似乎更需要当代的美国诗歌,JudithChernaik因而说:“我们是很幸运的,因为伦敦是世界上最喜爱和欢迎诗歌的地方。”
   象征派诗人庞德写下“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的时候,巴黎的地铁车站似乎也还是一个人来人往而彼此陌生的世界,今天,在那些承载了上千首诗歌的地铁里,往返乘客的生活是否会因为偶尔捕捉到的旁人的吟诗之声而发生改变?他们是否会从旁人所吟诵的只言片语和曲调中,辨别出那是埃德温·摩根的尼斯湖水怪之歌的一部分?这种辨认是否会对他们的心情产生影响?
   《卫报》甚至猜测:当白宫夫人从利物浦街乘坐拥挤的中央线返回她的乡村别墅时,她会和着根据大英博物馆中所保存的中世纪曲谱所翻制的地铁音乐,吟颂地铁车厢壁上出现的“主啊!我的所爱仍然依偎在我的臂弯中”吗?如果她会的话,那么她所表达的是赞颂之情还是批判之绪呢?几乎没有一种理由可以让人否认这个原来只为交通服务的空间作为文化辐射平台的影响力和这种渗透的亲和性,当人们看到伦敦的地铁里有60%以上的人在看书,《泰晤士报》为了吸引地铁里的眼球而缩小版面的时候,当地铁站台被许可成为自由艺人领取执照后演出的舞台的时候,艺术和文明在单调乏味的旅途中生长,那个曾经在匆匆复匆匆的脚步中冷漠凄清的空间因而散发芬芳。

责任编辑:
admin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谢冕的热脸和文化官员的屁股 (11/08/2008 10:48)
  • 八旬翁抄编600多万字诗选 3年写秃70多支毛笔 (11/08/2008 10:25)
  • 大仙:诗人直奔新民歌而去 (11/08/2008 10:22)
  • 叶匡政:茅盾文学奖是一出情景喜剧 (11/07/2008 12:19)
  • 诗人又当以何为职业? (09/10/2008 16:34)
  •  
    论坛作品选读
    诗歌报超级访谈
    翻译诗歌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