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效益不佳、"鸭梨"很大,沪上首家诗歌书店"被关闭"
文章来源:张春雷等 作者: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08-16 14:57:08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我走了”,开闭开书店的读者留言本上,名叫“叶丹”的读者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读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向他们的“精神家园”道一声最后的晚安。而昨天,是租赁方限定的书店搬离的最后一天。

  去年十月,几个爱诗的年轻人在南京西路开了沪上首家诗歌书店。这家名叫“开闭开”的独立书店成了诗人们的聚集地。他们将之塑成一个远离市场的“大雅之堂”,也因此聚集了一群热爱读诗的年轻人。出于经营困难,书店被迫关门歇业。市场大潮的冲击下,独立书店如同昙花一现。开闭开被画上了休止符,而关于诗歌的梦想仍在继续。

  实习生 严柳晴 章涵意 记者 张春雷

突如其来的结束

  昨天,当记者走进这家已经结束营业的书店时,柜子里的书逐渐开始清空,屋子的各个角落里都堆满了书本。书店的“常驻守门人”黄圣、小庄和朋友们一起整理藏书。他们一本本地悉数自己的“看家之宝”,用纸笔一字一字地记录在册,每一个主副标题都抄写得完完整整。

  小庄把门外的易拉宝和小黑板搬进房间。易拉宝和小黑板扎进了人堆和书堆,让这间十多平方米的屋子更显拥挤。读者墙上几首手抄诗散落在地。墙边的一个小方桌上堆满了各种宣传册。摊开的读者留念本上,一位读者写下了三个大字“我走了”。

  听到书店关门的消息,朋友们闻讯赶来。有人拎来一大捆纸箱,帮着打包。有人张罗着觅一个为“无家可归”的书觅一个合适的仓库。插不上手的朋友们坐着挑几本书。大家和往常一样,读书、聊天。一位书店的常客说,书店像是一个情景剧的背景。“人与人只有短暂的陌生,之后,分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

“风雨飘摇”的独立书店

  书店源于五个伙伴的共同记忆。两年前,黄圣、小庄、布衣、张沁茹、高亮亮——五个热爱诗歌的年轻人成了知己。对于热爱诗歌的人,他们渴求一个精神栖息的地方。五个好朋友在豆瓣上开设了一个诗歌小组,寻觅着志同道合的伙伴。“豆瓣上这个阵地是属于我们的,很想把这个世界搬到现实当中。”

  去年十月,黄圣和小庄等到了圆梦的时机。大光明音像店抛来了橄榄枝,书店和大光明音像店属于“合作关系”,开闭开每月上交百分之十五的书款作为房租。“因为我们没有这么多的启动资金,这对一个新生的小书店来说无疑是个绝佳的契机。”

  黄圣和小庄是这个书店的全职看店人。对这两个小老板而言,书店是他们的全部生活。小老板的日子更多的是随心所欲。生活没有刻板的钟点。商量书店的诗歌活动,订书,兴致来袭时会自得其乐地吟诗。而其他三位伙伴也会在空闲时间管理书店。“这是一个为我们自己开的书店,但是这个‘我’是被放大的‘我’,我希望这是每个爱诗人的书店”。投资人高亮亮说。

诗歌梦想还在延续

  有了这个优惠灵活的“弹性房租”,收入微薄的小书店得以在闹市区中存活。但据租赁方大光明音像店总经理助理黄先生告诉记者,开闭开书店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在结束试营业后,他们决定与小书店终止合约。

  “这一天终归会来的,即使书店开着,也总有种朝不保夕的感觉。”“掌门人”黄圣觉得,开闭开终止合作非常突然,但又在预料之中。没有了“弹性房租”,书店想生存实为难事。处在起步期的他们又难以支付高昂的房租金额。

  无论怎样依依不舍,现实终究冷酷。7月26日,大光明音像店下了最后通牒,让开闭开在七月底之前从大光明内撤离。7月29日,小书店停止营业。从去年十月至今,开闭开仅仅维持了十个月的经营。

  现今,书店暂时关上了大门。不过关于诗歌的梦想并没有破碎。几个伙伴们准备将精力投注到他们的淘宝网店。“如果有更好的机会,书店还会再开起来的。这个日子不会太遥远。”投资人高亮亮说。

  “繁华的大都市,为什么不能容纳这样的文化‘小角落’”离开书店前,一位诗友带着无限感慨。

素描

书店:理想主义者的家

  开闭开的书构筑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雅之堂”。主人试图以一种姿态来留住这个诗意的年代。书店里百分之七十的书都与诗歌相关,其余的百分之三十关于小说、艺术和电影。在黄圣看来,市场上充斥着许多良莠不齐的图书。读者却对这些却没有鉴赏力。

  书店里有两橱书是“非卖品”,“非卖品”的书柜里有他们四处搜罗的珍贵藏本。两个常驻的“掌门人”对这些“家宝”满是得意。在这些非卖品里,许多是难觅的珍本。黄圣和小庄每周会到文庙淘书。一次,黄圣从网上找到了一个的版本《策兰诗选》,国内已经无处可觅,他只能千方百计托朋友从国外千里迢迢地运抵。

对话:投资人高亮亮 黄圣

  每个星期,黄圣和小庄都会办一期“诗歌研习会”,十几个人把书店塞得满满当当,三个小时的时间里,爱诗的人讨论各个流派的西方诗歌,各种版本的翻译。活动的规模虽小,却比两位“掌门人”想象的要大众。“喜欢诗歌的人还是不少的。我很想让大家知道,现代诗是真正创造力的文本,真实的痛感会击倒每一个人。”

“商业模式”难以支撑理想

  《青年报》:经营着这家书店,你快乐吗?

  黄圣:人的快乐本来就只占生命的五分之一,而剩下的五分之四则是你为它付出的努力和坚韧,甚至是一些很琐碎的东西。现在的生活状态很复杂,可以说,沉醉在诗歌里的时候,我很快乐。而面对现实,我也有焦虑和痛苦。

  《青年报》:你认为做这件事情是“理想主义”?

  黄圣: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很多美好的想法都被窒息掉。而从理想出发,那么也许它还会存活下来。诗歌并不能说是我的理想,只是没有诗歌,我不能存活下去。这个书店也给很多理想主义者安了一个家。

  《青年报》:大光明不愿合作的原因是“运营不利”。当时开这家书店,做好亏本的准备吗?

  高亮亮:独立小书店的资金是有限的。用商业化的模式来支撑理想,确实非常艰难。在大光明影院没有固定租金的优惠下,书店仅仅能维持收支持平。独立书店只能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想以之谋生,是不现实的事情。

  《青年报》:书店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高亮亮:我们想做一家独立的小书店,有独立的品格;也希望她能受人欢迎,有一定的经济回报。但是有独立品格的书店往往会遭遇困境。过度追求经济回报,我们的书店也就变了味儿。这个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怎么在“独立性”和“盈利性”之间达到平衡。《青年报》:书店关闭了,下一步打算往哪里去呢?

  高亮亮:我会考虑找一处市中心的地方把书店再开起来。到时候会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但是乐观的是,现在的我们已经比之前成熟一些。


  黄圣:只要朋友们还在,书店早晚还会开起来的。这段空白期我也想认真地学点东西,读些书。八月份的书展还是参加,每星期我也会在文庙淘书。对我们大家来说,生活并没有太大改变。

  《青年报》:书店如果恢复运营,会面临更加大的生存压力。是不是考虑让其市场化一些?

  高亮亮:应该不会。不是诗歌限制了书店,而是书店沾了诗歌的光,诗歌让我们的书店更有立场。

  《青年报》:开一家独立书店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高亮亮:作为诗歌爱好者,我们更愿意往公益方向靠拢。一个精神性的书店很需要公共体系的支持。希望社会可以提供一些平台,让诗歌有传播的空间。

  (本文来源:青年报 )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 (04/28/2013 14:03)
  • 诗歌不是用来取媚权贵的 (04/20/2012 09:50)
  • 文化与人化 (04/13/2012 11:30)
  • 第三届中国诗歌节10月举办 (09/29/2011 10:05)
  • 江湖奇人刘墨村 (08/13/2011 00:57)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