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相册| 邮箱



    [访途札记]野鸭塘写作


      作者:孙文涛 2004-09-15 13:20:55 来自:综合整理 阅读指数:

热门新闻
 
                野鸭塘写作“作坊”


  野鸭塘位贵阳西郊10公里许,从前是偏僻村落,附近有几座不高的山,山后有小湖(湖里以前也确有野鸭),山生一种檬子树,树质坚且硬,长速迟缓,几十年的树看来并不特高,树的姿形由于风之摧,产生种苦苦向上挣扎状。这一带景色如果画下来成静物,大约象半归于宁静的老人心境。这样的环境适于传统意义的写作与思索、阅读。

  自1963年开始,40年来,哑默先生就住在这里,教书、自读,写诗、文学沙龙,孜孜不倦(他刚来时只有20岁吧)。一开始大约没人注意他,多年大约没人注意他,他在这里写了优美的散文诗集《乡野的礼物》,近年把其与"飘散的土地"非模式文学"文化性回忆录"等合为一本厚厚的800多页的合集《墙里化石》。他写作文体初为诗,其后有散文、随笔、回忆录等。我是在《零点》上看到他的文化性随笔的,觉得一枝笔炼得老道,文中有很强的民间地域历史记述性。(他耿耿于怀要记住历史与事件的态度叫我想起犹太人的执拗,也令我吃惊)。他的篇末多署"活页影绘簿--故乡的亲人们"系列,或写于"野鸭塘"之类。综读他的书,我的第一印象是文学性很强,非常适合于文学青年,高中学生文学入门来阅读。(可见他多年从事珍贵的语文教育的痕迹)。如果要研究贵州民间文学用他的提法"潜在写作"(诗歌)近年历史的话,这里也能找到不少资料。

   四楼教师宿舍,门首有灰黑小木牌"哑默室"(令我想起上海昔日,或旧俄苏联,及19世纪欧州文化人物的宅第)。他现已退休,在城里、郊区各有一处"家",倘佯于城乡间,过一种半隐者类的生活。他的书房富有典雅特点,令我想起帕斯捷尔纳克之类的书房一定这么布置:入门地炉、红地板漆,肃井有然的书,大量古典音乐磁带、西向的简朴明亮木窗棂垂下常青藤,一个不大但舒适的写字椅、墙上有"天无语使人言之乃大诗人之事业"条幅,玻璃板、墙壁上钉有他的诗篇、句子的纸……我做为50年代出生的人,看见这样的书房容易叫人想起熟悉的字眼:文学。……
   日本有位盐野米松先生写过一本《留住手艺》的小书,内收录他采访的诸种日本现代社会将濒绝的民间手艺人的文字与图片,如造木船、棕编、打铁、做钓钩等,(文学,于今不也快成一门需要"留住"的古老写作手艺了吗?)看那书图片上那些苍老的艺人的一丝不苟的工作,始悟"宜备其事,先利其器"古训、"文学,只有文学,这工具简单有如石斧"-戈尔丁。一个人能否从事文学手艺,看看他的"作坊"就明瞭了。
   哑默有保存文化史料的良习。他一生坚持写日记,他书架上摆有一本本厚厚的当年日记,70、80、90年代的都有。他生于40年代,其家为富商与书香之门,父亲曾斥资兴学。他的另一良习是顺手搜集资料,贵州民间近二十、三十年来不少资料都有留存。对于哑默远在西南所经历的这么多年错综复杂的历史和文化事件我不清楚觉得似也难弄确,但多少年里,许多当地的文学青年都喜欢他的书房,因而前来拜访,书籍的气氛营造了他主人的文学之沙龙。这些时间很长,从文革中,文革后,延至今日。

   和他一块在门前、及山后湖泊,小路散步,他说林中一小路很象俄罗斯小路、树掩红楼、果然。哑默与那一代人一样喜欢俄苏文学,并深受浸染。依我观察这种浸染就是有虔诚感,质朴感和严肃感,"头脑必须清楚,心灵必须纯洁,肉体必须干净"是契珂夫对从事这门艺术的人提出严苛要求。哑默不吸烟,不饮酒,极喜清洁,60岁了还在写作。有的人好象一个陶器,为昨天,文学或朋友而盛装,大概这样的人与文学有缘了。

   在哑默书房的半日,我的结论是阅读或文学,使他原来看似平淡无奇经历的一生富有了意义,焕发了光彩。写作是他的一种自我修炼,肯定嘉奖和精神提升,进而影响了周边的人,青年。

   谈书和写作是哑默30年来的最大享受。在他的"作坊"里可以想见,一个人长久而认真工作伏案的情形:他先收拾干净不大的书房,务使一切归位而完美,心灵与外界无尘始放心,然后,沏一杯热茶,随袅袅茶烟浸入境界,写得很慢,写写停停,好象不慌不忙,象匠人在打造一件细致的玉器。我相信屠格涅夫也会这么工作,俄苏的契珂夫、画家列维坦大概都这么入境地工作,法国罗丹一生也这么工作。进尔忘记了世界上的混乱,嘈杂和时光流逝。永恒就是这么产生的吧。

   "……他们生活得小心谨慎,从不抛头露面,招摇过市,他们有的象乡民一样居住乡下,有的从事一种小职业,有的做为一个热情的漫游者周游世界"(茨威格谈真正有可能成为作家的人的生活与日常轨迹)。想到后现代正在"消解""一切"--消解经典、消解权威与传统--但我真希望被"消解"掉的不包括这些:这样的书房,阅读和进行文学实践的本质与方式…… 
 
责任编辑:孙文涛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民间专访]谈文化流散民间 殆破与修复 (09/15/2004 16:12)
  • [民间专访]“将只为那些具有严肃及神圣心灵结构的少部分而存在” (09/15/2004 16:01)
  • [民间专访]闽西“民刊编辑” (09/15/2004 15:53)
  • [民间专访]技术和专业化写作的实验:90年代 (09/15/2004 15:45)
  • [民间专访]“诗坛险恶,留一笔活生生记录吧” (09/15/2004 15:38)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