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相册| 邮箱



    [民间访谈]我们一直没有规模性向世界译介中国诗人


      作者:张智 2004-09-15 15:01:47 来自:综合整理 阅读指数:

热门新闻
 
             “我们一直没有规模性向世界
                译介中国诗人”

  “<国际汉语诗坛>创刊快七周年了,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片蓝天。它的成就有目共睹,它不仅为汉语文学的走向世界做了努力,也为全人类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从创刊至今,我深知你们背后的艰辛伴着无言泪水。因为它至今仍未获得ISBN的许可证,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有待于改变……”
  引自[蒙古国]诗人森·哈达致<国际汉语诗坛>的信

  “(目前民间机构开展中外诗歌交流的主要困难)资金没有投入(来源),政府没有,企业、个人没有,我们一直没有规模性向世界译介中国诗人,目前我个人也没这个能力。不象国外,有企业和各界人士伸手,我们没有(这个意识)。”
   “(你知道有哪个国内专门网络在搞译诗及推介汉诗?)没有。基本还是在重复把国外、名诗人、大师反复介绍,从汉语向外介绍还太少或基本没有”。

                                    ——张智

  时间:2001年3月
  笔答地点:重庆市
  人物背景:张智,笔名野鬼,1965年生,四川巴县人,1995年,在重庆创办目前国内唯一的中英对照刊<国际汉语诗坛>(季刊);出版有诗集<RECEITA>(葡、英、汉对照)、<野鬼诗选>(中英对照)等3部;写有<纵横四海:20世纪国际汉语诗界大事纪要>等文论、随笔;创办有“国际诗人档案中心”。作品被译成10多个语种,现为国际诗人(IPAP)主席、世界诗人大会(WCP)执委。职业:自由作家。

  简历自述:
  野鬼,本名张智,男,1965年3月15日出生四川巴县。先后从事过多种职业,现为自由作家,兼任中英对照《国际汉语诗坛》季刊主编、国际诗人笔会(IPAP)主席、世界诗人大会(WCP)执委。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文学博士。自1986年至今,已在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刊报、电台、网络发表诗作、译作、评论、随笔300余首(篇),部分诗作曾被译成英语、日语、葡萄牙语、希伯莱语、斯拉夫蒙古语、希腊语、波斯尼亚语、俄语、法语、德语、罗马尼亚语、韩语等。出版诗集三部。曾获美国、希腊、以色列、法国、巴西等国诗歌大奖。
  主要代表作:
  诗《摆渡者》、《世界拼图》、《死亡档案》、《世界在双筒望远镜中左摇右晃》、《上升》、《鸟语》、《自由十四行》、(组诗)等。《诗集RECEITA》(葡、英、汉对照)。诗集《野鬼诗选》(中英对照)。长篇评论《纵横天下:中国现代汉语诗歌掠影》。
  您的现状与困境:
  我目前正处于经济困境的底谷,为了生存和国际汉语诗坛》印刷费而四处奔波,写作几乎陷入停止的地步。
  您创办、参与哪些民间诗报的成长历程?(时间、地点)
  1995年5月8日,在重庆独资创办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中英对照诗刊《国际汉语诗坛》(季刊),现已出版21期,发送至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公开出版,发表过何种作品?
  公开出版过诗集两部、主编过五部中英对照诗集。
  公开发表过诗作、译作、评论、随笔300余首(篇),主要刊布于国外报刊,从未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的官办诗刊诗报发表过作品,也拒绝向其投稿。
  您以为“民间写作”意义?
  “民间写作”是对“庞然大物”和“专制话语”的拒绝与抵抗,是对汉语诗歌的独自承担,同时,也是汉语诗歌品质的传承与保证。但与当下所谓“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争无关。
  简述主要诗歌观念?
  我的诗歌观念简而言之就是:A、为自由而艺术;B、为人类写作。
  您对民间诗歌报刊的看法(含欠缺、建议、批评、赞许等)。
  民间诗歌报刊,全国约有500家,但真正有水准和品质者,尚不足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大多数均为语言垃圾,但少数优秀者,对现代汉语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主要贡献。
  您认为国内哪几本(列举5-10)民间诗刊办得最好?
  我认为国内民间诗刊办得最好的有:1、北京《诗参考》;2、重庆《国际汉语诗坛》;3、北京《大骚动》;4、浙江《北回归线》;5、四川《诗镜》;6、湖南《锋刃》;7、广东《诗歌与人》;8、黑龙江《东北亚诗刊》;9、四川《终点》诗刊;10、广东《故乡》。
  “民间岁月”遇到的主要困难?
  “民间诗歌”岁月中曾经遭遇“庞然大物”或明或暗的打压与恫吓,至今阴魂不散。对此,我以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向其表明,我只是一个诗歌写作者,与政治无关,也决不会从事有损国家和民族的活动,再者,我没有干违法的事,谁又能把我如何!
  您近期写作计划?
  我将于今年(2001年)完成两件事(写作):A、《纵横四海:20世纪国际汉语诗界大事纪要》5万字;B、《纵横天下:20世纪中国现代汉语诗歌批判》10万字。
  您认为90年代哪些诗歌评论,理论、随笔最重要?
  陈仲义诗论集《诗的哗变》。《中国朦胧诗人论》。《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扇形的展开》。沈奇诗论集《拒绝与再造》。陈超、臧棣的诗歌评论也相当重要。
  我认为谢冕、徐敬亚、严力、北岛、杨平(台湾)、张默(台湾)、中岛、杨克、野鬼、沈奇等人对民间诗报刊的传播与收藏、发展等贡献卓越。
  您认为90年代哪几部诗歌,或与诗有关的书(出版、自印)的最优秀、最重要?
  我认为90年代最优秀、最重要的诗集、诗选集是:1、《1998中国新诗年鉴》(杨克主编);2、《邱平诗钞》(中英对照);3、《黄翔禁毁诗选》;4、《午夜歌手—北岛诗选》(1972-1984);5、周伦佑诗集《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6、于坚诗集《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7、《诗参考》十周年专刊(中岛主编);8、伊沙诗集《饿死诗人》。


  采访札记:
  △办一本刊,实非易事,况且是无经费来源的民间个人,还是英汉互译,一年4期的诗刊。
  △而一本这样的刊物,已坚持了七年(1995-2002),也许有点奇迹。近收读第25期,封面为人物像,四色铜版纸,封面及前扉版美术可追市场流行样式。
  △9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经济剧变,翻译界现出一块真空——原来的<当代苏联文学>和<俄苏文艺>取消变成了一本薄薄的季刊<俄罗斯文艺>,纯文学的译刊原来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本,现在也岌岌可危,<世界文学>、<译林>等也都遭受经费、发行大颠覆,翻译人纷纷下海,这个冷寂的时候,当代国际汉语诗坛竞从民间“抽秀”出来!
  △1998、1999我在北京开始读到他邮赠的刊,并常偶尔从上面得到些中外译界、诗界新消息、动向。译诗是件最难事,以前成功的例子虽有也不多,说实话,中国人的诗走向世界微乎其微,更况乎民间诗人!(今天是这样,往前展望情况也不见妙)<当代汉语诗坛>化奇迹为平凡,为数不少的民间普通诗者从这个平台与世界有了一次诗的对话,做这种头一个吃蟹的事,无论做得怎样都需一种嘉肯和鼓励。
  △民间办诗刊有诸种艰难,贫困是第一命运,所以随处有沉船。办国际诗坛要与满世界通联,更增加了除经费外的触到某些莫名界限的困惑。(在京我曾听有议论,说这本刊向外推介汉诗不够好,谁出译费就给谁译,这当然会良莠不齐——但是译费究竟从哪出呢?)
  △读张智主编的刊,我个人留有几个印象:①译文质量(首先是汉诗质量)尚待更进一步选精、准;②选择诗人要上一个档次;③现刊上随时登有境外诗人、以及汉学家,译者的书信非常好;④深刻认识向世界推介中国当代诗人和向中国推介世界诗人(含民间)是件非常严肃、甚至严谨的事,因为译者是传达大地上“麦穗和花粉”的使者,翻译是洞达各国文化的活水,源头十分要紧;⑤文学及信息整体负载量还应增加。当然说说嘴容易,要做下来何止十难二十难!旧体制的编辑部都是少则十人八人,多则数二三十人,而且有财源,而今个人办刊,弄钱,约稿,编辑,版费,美术,校对,印厂,邮寄,外加译文,还有国际通联,大概有点像一只蚂蚁扛上巨大树叶!所幸看他的周围有一圈诗友、文友、译者仍在伸手无偿助援。
  △2002年3月16日,张智再次电话接受了访者补充采访。关于刊物的印数?一般在2000-3000份,订户有几百户。一直是季刊吗?刊物初始是一张报纸,在1996年(第一期)后才改为刊本,但一直是季刊,且从未拖过期。你学的是英语专业?本人被美国文化艺术学院授予文学博士,专攻文学。回答关于从前及目前的职业?做过业务、医生、打了很多年工。现在有时帮朋友做点事,纯靠写作稿费不能维持生活。刊物上网吗?刊物曾上网二次,因工程太烦,现目录上网。除了你还有几个人编?目前每期还有3个人编,都义务型不取报酬,我们都一样。“诗人档案中心”情况?目前已收集到5000余本20多语种的版本,以国外为多,国内不多遴选重要的。与境外诗人的沟通方式?以信件为主,国外网络虽发达,但很多诗人对信件形式更感兴趣,而不像我们那么看重网络。对发展网络版的看法?网络有缺点,保留时限短但覆盖大。你知道有哪个国内专门网络在搞译诗及推译汉诗?没有。基本还是在重复把国外名诗人、大师反复介绍,从汉诗向外的介绍还太少或基本没有。<中国文学>主介官方诗人,也很少。2002年的世界诗人大会情况?好象桂林又改在西安,是雁翼在策划吧,开幕目前尚未确定。您认为目前民间机构开展中外诗歌交流的困难?资金没有投入(来源),政府没有,企业、个人也没有,我们一直没有规模性向世界译介中国诗人,目前我个人也没这个能力。不象国外,有企业和各界人士伸手,我们没有(这个意识行动)。有人认为您的刊水平尚不够,收费要影响质量,您怎么认为?有一部分收,有一部分不收,费用每年好几万,没办法承担。译费仅只象征性给点,译诗的翻译目前是本刊客座主编,基本是义务做。

 
 
责任编辑:孙文涛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民间专访]谈文化流散民间 殆破与修复 (09/15/2004 16:12)
  • [民间专访]“将只为那些具有严肃及神圣心灵结构的少部分而存在” (09/15/2004 16:01)
  • [民间专访]闽西“民刊编辑” (09/15/2004 15:53)
  • [民间专访]技术和专业化写作的实验:90年代 (09/15/2004 15:45)
  • [民间专访]“诗坛险恶,留一笔活生生记录吧” (09/15/2004 15:38)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