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民间专访]一个办在深夜网吧的散文诗网——访(福建,龙岩)’80后散文诗人方齐杨
文章来源:诗歌报 作者:孙文涛 发布时间:2014-09-29 12:50:30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一个办在深夜网吧的散文诗网
                           ——访(福建,龙岩)’80后散文诗人方齐杨



  “客居他乡,谋生能力不强,就导致生活压力很大,内心总觉浮躁不安,精神有时会高度紧张,快要坍塌似的……近几年无法静下心来写作和读书,感觉灵魂与文学脱离了,深感不安”
  “现在已经90多年过去了,却依然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散文诗是一个独立的文体”
  “我更愿意思考的是一个文体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对世界文化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是认为散文诗应该进行的是文本思想核心的讨论”
  “网络诗歌呈爆炸性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现在基本算是比较平稳发展的时期,亮点不是很多,但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境界有所提升。未来的诗歌发展必与时代结合的更加紧密,去向何方,无法预知”(方齐杨)

时间:2012年10月9日


诗人背景:

  方齐杨的灵魂出处:有“李果之乡”称誉的福建省永泰县。时间:1982年秋。背景:农民之家。

  自认为是一个乡村歌者,一个关注心灵的质朴散文诗人,同时还是一个漂泊者,一个有骨感的伪农民。初中时迷上写作,2003年开启以散文诗为主的创作之旅,活跃于网络散文诗界。2004年创办《散文诗天地》论坛,为推动散文诗在网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007年和好友笔尖创办《散文诗天地》民刊,获得了一些肯定,但出版两期后因为各种原因不幸夭折,成为青春文学梦的一个纪念。2011年任《中国散文诗人》年选副主编。


  您最早在福建创办《散文诗天地》网,是什么时间?后又因打工从福建的永泰辗转到福建的龙岩,最初因无电脑要在网吧里管理自己的网站,碰到哪些困难?您创办《散文诗天地》网,曾同时出刊、编辑选本等,付出很多心血,有哪些心得,收获?怎样办好一个文学网站?


  2004年9月14日我在乐趣园网站创建了《散文诗天地》论坛,这算是我文学人生中重要的一天吧!因为它的创建以及成长,都呈现了我思想的提升。创建论坛时,我刚接触网络不到一年时间,对网络和网站运行还不是很熟悉,网站的维护和编程成了我最大的难题,我只能不断的学习相关知识,后来七拼八凑了一些网页代码,算是勉强做出了一些简单的网页效果,在随后几年间我学习到了更多网页制作的知识,这个经历也为我后来创建新站时提供了技术支持。网页做好后,我就邀了几个网上认识的散文诗人一起来创建这个散文诗平台,但大家对此似乎信心不足,先后无声退出。但我始终认为办这样一个散文诗论坛意义重大,于是我四处宣传,渐渐的人气攀升。人气攀升的同时,管理就成了问题,因为我上网不方便,一个人的精力也有限,我就开始招聘编辑来解决这一问题。非常感谢曾为《散文诗天地》做出无私贡献的朋友,特别感谢邹岳汉老师、司舜以及川北藻雪、笔尖、汪志鑫等好友多年来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当一个网站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如果没有后续的活动和良好的组织,一个网站可能就会进入衰退期。鉴于这样的思考,2007年时,在青年散文诗人笔尖的倡议下,我们决定出版纸刊。同年由笔尖任总编,我和川北藻雪任主编的《散文诗天地》纸刊创刊号出版,获得了散文诗界的好评,邹岳汉老师还在《2007中国年度散文诗》一书前言中特别提及。也感谢其他老师给予了诸多的建议和鼓励。但编刊是件费心的事,光有热情永远是不够的,不仅要求编辑的眼光独到,资金和人力都是问题(现在想来,办刊一定要有充足的准备,包括资金上和对不可预知的变故的应对能力)。我和笔尖还有川北藻雪分别在三个地方,川北负责组稿和审稿,我负责定稿,笔尖负责排版和印刷邮寄。虽然分工没什么问题,但因为大家都忙于生计,又是第一次编刊,刊物出来后就有不少瑕疵。但宽容的散文诗人和读者还是投给了我们掌声,这让我们很感动,同时给了我们以信心。于是2008年又出版了第二期。2009年时,因为网站服务器的原因,论坛被迫关闭,这是一个重大损失,一切归于零。虽然我提前重建了功能更丰富的新站,但很多人说用不惯新站功能,还留在老站,没想到老站忽然被关闭,《散文诗天地》从此一蹶不振(其时也正值个人博客等新发表平台的涌现期,散文诗人群体开始日渐散落到各个新天地。由于论坛一些技术上的局限和没有足够的创新等原因,多个散文诗网站在和我的论坛上下时间相继黯然落幕),确实有遗憾,但我也努力和坚持了,《散文诗天地》到如今还在运行。《散文诗天地》的转折,也可以说是网络散文诗发展的一个转折,凝聚力悄然间被溶解,当然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散文诗的种子也洒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个人代表作、艺术特色:

  早期以清新的乡村系列散文诗获得赞誉,代表作《乡村牧歌》系列组章。后探索散文诗多样性写作,代表作《图画中的意境之美》系列组章、《呓语散章》等。


  艺术上无所追求,草野作风,随性写作,本真为主。


  
现状自述:

  客居他乡,谋生能力不强,就导致生活压力很大,内心总觉浮躁不安,精神有时会高度紧张,快要坍塌似的。也许我的个人心理写照,能折射出这物质膨胀的时代大部分生活在底层的人的心理处境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无法静下心来写作和读书,感觉灵魂与文学脱离了,深感不安。但不管怎样,漫漫长路到处都是风景,且行且歌吧!


  
您认为现代散文诗写作的广泛意义?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关系?您对本时代散文诗的观点、或观察?您以为近十几年国内散文诗艺术有哪些进步、发展,或变化?哪些值得注意的?

  我个人对现代散文诗史的认识有限,所以对现代散文诗写作的广泛意义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参照王珂教授的观点来说现代散文诗的写作意义就是:“散文诗文体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史正是人类追求自由完美和文体追求自由完美的历史”。

  对于当代散文诗,我个人认为在这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空前浮躁,当代散文诗写作的意义在于呼唤人们的心灵之美。

  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关系来说,现代散文诗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都是文学的血液,它是世界文学多样性自由发展史中诞生的新文体,和其它文学样式的区别仅仅是个性上的。在当代中国,很多人不把它当文学,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文化神经出问题了。文学只有高低优劣之分,没有轻重之别,在每一个时代阶段都有契合社会审美观的文体出现,唐诗宋词汉文章。唐诗已经足够辉煌了吧!但是随着时代文化的进步和变迁,它也已经从主流文学的队伍中退居二线。一切皆有可能,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共识:只有独立的文体,没有不是文学的文学。我们需要包容文学艺术的多样性,中华文化才能昌盛繁荣。所以说不管散文诗是不是主流文体,但它依然在闪现着它应有的光芒。

  对于当代散文诗现状,我感到有些担忧。散文诗人们一直在抱怨散文诗没有受到文坛足够的重视,但到底为什么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原因是什么,思考的人却不多。(当然对于我个人而言,一个文体受不受人重视并不是我写作的选择要素,关键的是我认为能用适合自己的文字表达精神诉求,为此倾注自己的情感,那就是我的人生大乐趣。)

  我个人在此做一些管窥,首先我认为应当从当代散文诗人本身说起:目前很多散文诗人还在做的事是对散文诗进行定义上的争论,比如“散文诗是诗化的散文、散文诗是散文化的诗、散文诗是诗和散文的结合体、散文诗是大诗歌”等等。我认为这比90多年前的状态糟糕多了,那时是因为散文诗才刚从西方引进,处于草创初期,散文诗是被当做新诗的实验文本,被诗人们认为是新诗创作的出路,诗人们还没意识到散文诗是做为一个独立文体而存在,所以为了散文诗的发展,对散文诗进行定义是非常必要的。但现在已经90多年过去了,却依然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散文诗是一个独立的文体,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反过来思考,一个文体如果被下了死定义,我想它是没有未来的。我认为个人对散文诗的定义可以当成是个人对散文诗的理解,不能作为散文诗文体的定义,个人色彩的东西用于个人写作是特色,但用于一个文体毕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要允许不同的散文诗人写不同风格的散文诗,无论是偏重于诗,或偏向于散文,或者二者兼顾,还是其它独立的表达形式。能被读者大范围认可的才是好作品,因为散文诗毕竟不同于哲学。一个文体不可能有统一的写作标准,如果统一了那就变成公文格式了,那这个文体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更愿意思考的是一个文体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对世界文化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是认为散文诗应该进行的是文本思想核心的讨论,而不是文本形式的讨论。因此我认为不要过于拘拟于形式,百花齐放,放开视野多做一些探索,让内容和题材方面更加开阔一些。当然这仅仅是我对一个散文诗人对散文诗的认识是否成熟的一个看法。我也在想在传播散文诗的时候应该如何表述散文诗的问题,但后来我认为像诗歌和小说之类的文本,也不是通过宣传就形成规模的,而是通过实体文本的阅读体验影响了读者。读者如果喜欢这个文本,那这个文本自然就会得到广泛的宣传和扩散。因此扩展发表渠道也是散文诗人们当前需要努力的。

  还有一些散文诗人在为散文诗文体是否为中国原创而争执,旁征博引,极其热闹。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尊重散文诗发展史,不要为所谓的民族自豪感而产生歧义。知识是属于民族的,文化是属于世界的。我们的散文诗人把时间花在类似于这些无用的地方,中国散文诗发展就会裹足不前。我们不如多花时间去创作好的散文诗和研究一下散文诗理论。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在特殊时代契合的产物。世界散文诗16世纪就开始萌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20世纪初才由刘半农译介了屠格涅夫的四首散文诗发表在1915年7月《中华小说界》第二卷第七期上,散文诗宣告进入中国。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1期首次刊登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白话诗9首,其中沈尹默的《月夜》被认为是中国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首散文诗。

  虽然散文诗是从西方引进,但世界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相同的,即追求自由。散文诗到了中国后,我们的散文诗人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中国精神形态的文学样本,所以我们看古代的一些作品像散文诗就不足为奇了。严格地说中国古代在严格的诗歌规范和思想束缚下,不可能突破严格的语言形式,而产生灵活自由的散文诗这样的新文体。形式是西方的,但精神是我们自己的,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千万不能失去我们引以为傲的谦逊的精神,而产生盲目主大的恶习。

  结合上面所说,我认为当代散文诗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陷入自己设的八卦阵当中,却走不出来。我们要做的是一方面加强散文诗的文本框架建设,在实践中收集理论经验;另一方面加强散文诗理论建设,用理论解决一些散文诗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双管齐下,散文诗文体才能更加成熟,这需要广大散文诗人锲而不舍的努力。

  虽然说目前散文诗还存在种种争论和不足,但这十几年来散文诗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散文诗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说明散文诗迎来了新的发展期,正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认可。散文诗发表园地不断拓宽,网络、民刊、报纸杂志的专栏副刊、各类选本,这提高了散文诗人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众多诗人或散文家等加入散文诗创作队伍,当然这是散文诗人努力的结果。散文诗理论得到重视,各大散文诗杂志纷纷开辟理论专栏,鼓励散文诗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进行散文诗理论研究,并且有数名散文诗理论家的散文诗理论著作面世,这无疑给散文诗发展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各种散文诗笔会和散文诗大赛的举办也为散文诗注入了新的活力。个人散文诗著作的大量出版以及一些重要文本的面世,都提高了散文诗在文学市场的认知度。


  
简述一下您的故乡永泰县:

  闽地大山深处一个安静的小山村,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庄的中间流淌而过,我童年的倒影就在那水中央荡漾。这个小山村是我灵魂的出处,那山的伟岸,水的灵动哺育了我淳朴和顽强的个性。我所有诗的都因她而生,感谢我平凡而伟大的故乡!


  
您今日的文学理念?

  追求自由本真的心灵文字,不为名动不为利往。


  
您自己的“散文诗生活”?

  2001年接触散文诗,开始练习散文诗,2003年起活跃于网络散文诗界,开始大量创作散文诗,并担任多家散文诗网站管理员、特约作家,我认为那是我散文诗写作的第一个黄金期。2004年创建《散文诗天地》系列论坛、网站,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了我凝聚散文诗作家即时沟通交流的初步构想。 2005年和郭竹松主编《2005年网络散文诗精选》一书,2007年和青年作家笔尖创办《散文诗天地》民刊(现已停刊),2007年、2008年为《中国当代诗库》推荐散文诗稿件,2011年任《中国散文诗人》年选副主编。2009年起忙于生计,心境逐渐浮躁,于是开始处于停笔状态,却陆续接到一些老师和朋友的约稿,我只能苦笑着婉谢,我告诉自己不可以做沽名钓誉的写作。


  
最近5年阅读过的书籍?以前对你影响深的书籍?

  我最近5年更多的阅读其实来自于网络,大多都是小篇章的东西,现在长篇的东西静不下心来阅读。当然怎么样说,书香是不可能离开我的世界,闲暇之余阅读了《泰戈尔散文诗全集》《纪伯伦散文诗全集》《中国通史》《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中外华文散文诗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诗库2008年卷》《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大地访诗人》《实用对联精品》《成语春秋》《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微影评》《中国散文诗人2011年卷》《散文诗作家》等上百本书籍以及数十本散文诗人和诗人的著作、文学类杂志。当然上面这些书目大多是四年前读的,近三年基本没什么读书。以前对我影响最深的书籍是路遥《平凡的世界》,现在看来,我和书里主人公孙少安的人生轨迹似乎有某些共同之处。


  您对网络诗歌发展的看法?您想过出一本个人诗集吗,您对今日出诗集的看法?

  网络诗歌呈爆炸性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现在基本算是比较平稳发展的时期,亮点不是很多,但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境界有所提升。未来的诗歌发展必与时代结合的更加紧密,去向何方,无法预知。

  现在出版一本诗集相对于以前来说要来得容易一些,但我个人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渴望,我所渴望的是能静心写作。静心写作在我这个年龄忽然感觉特别可贵,因为我刚结婚生子,生活压力空前巨大,能静下心来好像是一种奢望。

  这几年确实看到很多人出诗集,甚至可以说有些泛滥。是不是诗人都出本诗集,然后送书给别人,要人给写点评论,然后洋洋自得的吹嘘,实在是不厌其烦。希望写诗的人都能认真严肃的对待诗歌,不要沽名钓誉。


  
您对草根(或民间)发展诗歌的看法:

  好诗在民间,民间诗歌是原生态的,它展现了社会的真实状态,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没有功利性的民间诗歌,还原了诗的本质和内涵。


  
您有未来3年或5年——10年的写作、生活蓝图吗:

  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不是一个善于制定目标的人,顺其自然才能活得自在一些吧!可能我是比较不喜欢受约束的人,自由变换生活的节奏比较符合我的性格。


  
简述您日常的真实一天:

  很经常是3岁的女儿先早起,把我叫醒,然后我带她刷牙洗脸,送她上幼儿园。现在的孩子真不容易,童年都在校园中度过,和父母一起上下班。接着我去上班,开始一天忙碌或无聊的工作。晚上接孩子回家,吃完饭陪孩子玩,或者上网看看新闻,有时带孩子和家人出去散步。我更经常的是出差,一天奔波个一两百公里,到深夜回家。


  
您希望获得哪些学习进修或集中精力的钻研?

  如果可能,我想要在文学史方面做一些进修,并在散文诗理论方面进行钻研。


  
您认为一个诗人在当今还能怎样正确作用于社会、人群、文化?

  诗歌的力量在当今社会的影响是有限的,诗人也是如此。但可能在未来回过头来看今天的诗歌和诗人所做出的努力都是极有价值的,因为诗歌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诗人在这样物质膨胀的时代没有消亡,说明了这个时代是有灵魂的。同时当代诗人们对诗歌的坚守,呈现了一个时代的面貌,呈现了一个时代文化的气息,为未来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参考。


  您心底对今日散文诗(也括诗歌、文坛)的看法:

  今日文坛虽然不乏经典之作,但好像很难产生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


  
您对青年一代写诗(散文诗)有何认识?您认为今后一个散文诗人成长的土壤与条件?

  青年一代有新的视野,有新的语言气息,他们的成长和不足,都是一道风景线,大家应该要加以足够的重视。

  一个优秀的散文诗人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的精神土壤来发芽和成长,如果没有精神上坚定的信仰和追求,光合作用也无法使其发芽。


  
简述您一生的心底里的真正理想:

  能够以自己的文字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和平。


采访人后记:

1, 若干年前发现方其扬,是浏览他自办的《散文诗天地》网站,他自任站长,但这个文学网站却可能是国内”最艰苦的”网站之一:第一他没有电脑,第二只能在夜里繁重的建筑工地的打工之余,在花钱计时的“网吧”里工作,经常到深夜、熬通宵,更没有一分钱的赞助,其草创可想而知。那时候他在闽南某县的一个建筑工地,一个年轻的漂泊者,但这个来自农村的“80后”却懂电脑技术,有眼光,懂潮流,不简单。

2, 我觉得《散文诗天地》做了不少工作,发帖,评论,开设专栏,有一阵很热火,点击率也不少,还与几位诗友合办了一本同名的刊物,邮发各地诗友,很有青年人的热情,干劲。

3, 后来有一年方其扬到北京来旅行结婚,我们最初会见,交谈,他的理性,温和,做事的不温不火,都给我留下印象。那时候他准备在福建的龙岩安家。后隔了很久又听到他已经有宝宝问世的消息,感到时光真快。

4, 我曾与方其扬交流,说任何事情,都总要有人做贡献,自办一个文学网站,就是奉献自己,有了献出,自然就有了成果。但说说容易做起来坚持多年难,我个人对他的首创精神很钦佩(《散文诗天地》网是国内较早的一批文学网,特别是最早的散文诗网——因散文诗这个文学品种读者少,写作的人少,所以是坚守和继承。但散文诗这个文种本身弥足珍贵)。关于当代散文诗,现状,艺术,创新,我们还做过不少忘年的讨论和交流。

5, 他写散文诗,我觉得“美学”上很新,有他们“80后”一代的印迹,探求,求实,他也写诗歌,写了不少。我觉得诗歌、散文诗可以不分家,双写有互为补益。但他工作经常变动,压力可以想见,养家的谋生任务很重,经常没有时间和心情做深入阅读、研究,更没有条件和精力进修,我为他感到非常遗憾。但他默默承受后面年轻人的永不服输的朝气和诙谐却常使我感到某种鼓舞!……


方齐杨散文诗欣赏:

  《村子的传说》

  传说中的村子是一片海,后来不知道怎么海一下子就干了,陆地就浮现了出来。出海的船只都搁浅了,船上的渔民便成了村子第一批居民。那搁浅的巨鱼便化成了一座高山,长出各种草木。

  我知道这种传说是站不住脚的,但却美丽的有些传奇。传说是智慧的结晶,长出快乐的花朵。我随便摘下一朵,便可受用一生。于是诗人诞生了。诗人诗中的传说,便成了亘古的见证。让所有的人沿着凿木取火的痕迹,走向文明的塔尖。


  
《咸菜泡饭的日子》

  白昼开启的心灵之窗,在夜晚品味。
  有泪也有歌,体会生活是一种幸福。
  没有那艰难的沉淀,旭日怎会升上山峦。
  开一地的霜花,结一地的坚果。


  
《情诗随想》

  风花雪月的故事,被风一页页翻起。
  杏花依旧红艳,白雪依然充满寒意。
  不想远行的历史,留在了泛黄的诗笺里。
  我们可以坐下慢慢品味,也可以随手扔进纸篓里。
  忽然想,或许可以让雪下的再大一些。
  把思维淹没,把诗歌冷藏。
  仅剩下简单的白纸一张。
  可人类浩瀚的进化长河,衍生了无数文明的触角。
  于是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讲述的渴求。
  让生硬的符号有了深厚的文化,
  让动物的七情六欲有了华丽的剧本。
  今天我们才能一页页翻起那历史的阅历。


  
《窥望楼兰》

  谜语,成为主旋律。和它隔着风的距离,便是我们好奇的目光。
  不得其门而入,是高深之谜的骄傲,也是一种悲哀。
  砂砾,是文明的碎片。现代人把它踏在脚下,生出新的文明。
  是人类抛弃了它,还是它抛弃了人类?只剩一个残缺的问号,被我们制成标本。
  挖掘,也只能寻出一些干涸的语言。
  断想,我们的城市文明,是否也有被风化的可能?
  或被冷漠无知摧残,或被物质肉欲而毁灭。
  不得而知,一切都是高深的谜语。也骄傲也悲哀。
  窥望,收获恐惧和惊醒。
  窥望楼兰,窥望一座城市,内心的风暴正骤然升起。


  
《先驱者》

  在鞭的掳虐中奋起;在水深火热的壕沟里谱写壮烈的诗篇。
  用热血染红的天空,是秋天的枫叶可以比拟的吗?
  是他们最优秀的舵手,高瞻远瞩,用非凡的气魄,终使历史的大船驶进了正确的航道,并乘风破浪。
  不到长城非好汉,历史的变迁,是他们用铁的毅志筑成。
  改变命运的执着,二万里长征是一个撼人的标志。
  伟岸的身躯,撑起一片蓝天。岁月的墙,慎重的刻上他们的眼眸。这是一种怎样的沧桑?灵魂的驿站在时代的心中激扬!
  缅怀先烈的宣言,刻骨铭心。飘扬的红旗,我们在旭日中倔起!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民间专访]怀乡诗、被实验人生、几代民工的迅速更迭——访(江苏,海门)“长三角”打工诗人许仲 (09/26/2014 11:01)
  • [民间专访]回首广东“打工诗歌”:永不磨灭的记忆——访(四川,成都)打工回乡的著名诗人徐非 (09/25/2014 10:38)
  • [民间专访]“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忙着改变别人,只有极少人想着改造自我” ——(四川,蓬安)青年散文诗人川北藻雪访谈 (09/24/2014 14:51)
  • [民间专访]“南方以南的东莞为何生产出这么多所谓诗人” ——访(江西,赣州)’80后打工回乡诗人尹宏灯 (09/23/2014 14:27)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