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民间专访]“这是种植在文学爱好者心里的一粒种子”——访(黑龙江,塔河)在“地理最北端”13年编《五味文学》的闫善华
文章来源:诗歌报 作者:孙文涛 发布时间:2014-10-24 16:55:13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这是种植在文学爱好者心里的一粒种子”
              ——访(黑龙江,塔河)在“地理最北端”13年编《五味文学》的闫善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人们没有饥饿、寒冷和不安全的因素。但有部分人心里空虚,或有莫名的惆怅和郁闷,所以人们就想找一个释怀的途径,那么,喜欢诗歌的人,就读诗,或者写诗”
  “无论写怎样的诗,最重要的是能让大多数人看懂,从中有美感。”
  “假如我的作品中能有一段话、或一句话对读者的人生产生正面的影响,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闫善华)
 
  时间:2014年5月


  自述:


  闫善华 女,满族,1961年末出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灵山乡正白后三满族村。11岁随父亲来到绥棱县宝山煤矿,来到了属于小兴安岭的深山老林里。在这里看到了四五个小孩子手拉手都搂不过来的高大松树,看到了上千斤的黑熊,还有野猪、鹿等等,那片森林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我们晚上在院子里站着不知什么动物从身边嗖地一下子穿过。冬天到山里拉烧柴常常看到黑熊的脚印。晚上醒来,就能听到后山各种动物的叫声。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原始森林,什么叫大树参天。


  由于远离望奎老家,这与老家通信的任务就落在我这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肩上。父母不会写字,他们说,让我写。这也是我学写作的开始吧。


  上6年级时,我借了一本《闪闪的红星》的小说,从这本小说开始,让我对读小说产生了兴趣。还有当时课本上学的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通过老师的讲解,觉得特别好,有时就仿照词牌子和平仄韵脚进行填词。我在报纸上看到叙事长诗《理想之歌》、《风流歌》,就一遍遍的读,还把这诗抄在笔记本上。在上高中时,就到邮局订阅《诗刊》,记得当时李发模写的叙事长诗《呼唤》,我读了几遍,这首诗至今给我留下的印象依然很深。也就是从上学时起,对诗有了特殊的爱。


  1978年高中毕业后,与大学无缘,就进入到了青年点。在青年点5年的时间里,种地、上山拉木头,用手推车拉沙子、做食品、饮料、酱油等。这5年得到了历练。为了能有一份工作,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也看小说,这期间看了很多抗战的小说,还有外国小说。


  由于这里是小山村,所以文化生活特别闭塞。只能看电影、小人书、看小说,再就是自己订阅的《诗刊》杂志。有时父亲从单位拿回的《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的,就反复看。


  1982年底,从小兴安岭的建兴来到大兴安岭的塔河县,参加邮电局职工子女就业考试。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了。同时被分在办公室做文书工作,当年我22岁。


  由于塔河在1981年和漠河一同变成县,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自1983年后,陆续参加县委宣传部举行的通讯员学习班、团干部培训班、文学创作培训班等。


  1984年塔河县为纪念开发建设二十周年,编辑的文学作品集《在这片土地上》,选用我在21岁时写的一首《青松礼赞》的诗,这是自己的诗第一次变成铅字。这是给我最大的鼓励。在不断的学习和诗歌创作中,自己觉得诗是非常高雅的,我不敢轻易去写,怕我文笔的浅白,不能把诗的意境表达的更加完美,但这份对诗的爱仍然很强烈。在1984年我在《大兴安岭日报》用当时在国内有影响的诗人雪村给我起的笔名——阿森,发表一首诗《假如你走进生活的沙漠》,这无疑对我是莫大的鼓励。


  在通信企业一直担任单位的文秘工作,在2001年至今一直担任黑龙江联通员工文学《五味文学》责任编辑,2005年至今担任塔河县文联创办的《塔哈河》文学季刊编辑部主任。
 
 
  请介绍一下您出生的望奎县?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望奎县灵山乡正白后三满族村。这里据县城30里远。我出生后在故乡生活了11年,尽管离开时我的年龄很小,但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一望无际的田野,朴实的民风,让我对故乡十分想念。特别是在故乡的小学校园里,长了一棵很粗的老榆树,这棵老榆树在相距三十里远的县城就能看到,这是村子的一个标志。这里大多都是满族人较多,我们称父亲为阿玛,称母亲为额娘。现在的望奎县是全国诗词之乡,在县文化馆里有百幅书画长廊。创办文学刊物《呼兰河》、《双龙诗联》。文学协会已经成功举办十多届“梨花节”活动。每次回到故乡,都得到望奎作协王兆义主席的接待,向我介绍家乡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个人代表作:
 
  出版散文集《燃烧的映山红》、《花开的声音》、《大兴安岭放歌》。代表诗作《丁香树下》《农民兄弟》《冬天的风》(组诗)《松树》等。诗歌曾在《大兴安岭日报》、《黑龙江邮电报》、《北极光》、《塔哈河》、《五味文学》等发表。打印诗集《雪国的莲》。这些年写的更多是散文,以诗的语言来写散文,在《散文选刊》、《中国文学》、《吉林戏剧》、《北大荒文学》、《北极光》、《中国林业》、《人民邮电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邮电报》、《大兴安岭日报》等文学报刊发表。诗作被收入《当代散文诗作名家》等全国选本。


  您今日周边(塔河、大兴安岭)的诗歌及文化氛围,哪些诗人作者,您认为环境与诗歌的关系:


  在大兴安岭这高寒地区,虽然远离城市的喧嚣,但文化生活却并不匮乏,特别是诗歌创作人员,依然在歌颂家乡,歌颂人生。现在一直在《北极光》担任副主编的张树方,编辑部主任周彬、在地委宣传部工作的鲁微。还有诗人童天凫、解非。岭北诗人周绍庭,杨玉环、寒吟等,都是大兴安岭比较活跃的诗人。有位哈尔滨的文友说:“在哈尔滨这些年就是写不出作品来,对这样拥挤的城市没有灵感。”我很幸运一直没有离开过大森林,大山给了我太多的灵感和感悟,大山一年四季的景色都是诗。所以地域与诗歌有着十分关键的联系。
 

  您所理解的现代诗歌在今天写作的意义:


  现代诗歌是当今诗歌的主体,这样的诗歌显得有些随意,不受格律诗的限制。所以,现代诗歌的随意性很强,但由于不受限制,又没有古诗的凝重感,所以,现代诗歌写的虽然数量很多,但精品诗歌却显得很少。 
  
 
  简述您的写作或文学理念:


  对于诗歌的创作,我觉得诗是神圣、高雅的。三分在水上,七分在水下,所以,我特别敬重诗歌的诗性,一定要有诗的语言和意境。要内涵深刻,外延俊美。无论写怎样的诗,最重要的是能让大多数人看懂,从中有美感,这才不失诗的使命。 
  
 
  在既往的写作岁月,碰到哪些困难及如何克服:


  刚开始写诗时,对诗歌创作还有些懵懂,这期间写了一些诗,可是回头再看这些诗,不过是长短句罢了。后来,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诗歌创作的摸索。研究那些精短且具有哲理性的诗。我想,既然是诗,就应该有诗的韵味和诗的浓缩性,所以,从以前写长诗,到现在的短诗。尽量凝练句子,避开像懒婆娘的裹脚布似的。 
  
 
  您在大兴安岭创办扎根最基层的《五味文学》,坚持10多年,谈谈甘苦?


  2001年在企业改革中,员工思想都十分的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五味文学》员工文学诞生了,这个名字是既有大山的特点,又反映当时员工酸甜苦辣的心里特征。1——11期都是塔河县电信公司员工自己创作的作品,后来作者群发展到全省联通系统,带动起一大批员工作者,有的由十三年前只写二三百字的小短文,现在能写近万字的小说。有的本来对工作和人生都失去信心,但通过文学创作,不仅工作出色,作品的质量也有极大的提高。作者都把这里当做他们的精神家园,和放飞梦想的天空。这些年来仅黑龙江联通企业员工作者就达近150人,作者上到省联通领导,下到普通职工。现在还有全国系统内的作者纷纷投稿,这又成为中国联通企业唯一的一份坚持十多年的文学期刊。这本期刊是黑龙江联通企业文化建设的闪光点。同时系统外有130余人在《五味文学》发表过作品,这里有中国作家协会的作家,国家一级作家李发模、门瑞瑜、吕中山(已故)、吴宝三等知名作家的作品在此发表。


  在创刊后不久的2003年由于企业减员,将我原来退养返聘做《五味文学》编辑的我被减员减掉。使刚刚发芽的《五味文学》也陷于停刊的状态,在这种不给我开工资的情况下,我不舍得放下这本刊物,这就像自己的孩子被割舍般的难受。至此,我坚持把刊物义务编发了5个月,后来省公司得知这一情况,指示还得办下去,使小刊保持了连续性。一次我着急给上初中的孩子做饭,启铁盒罐头时,不慎双手的五个手指割破。为了不耽误如期编发,依然敲着键盘。


  由于退养后坚持做这项工作,也常常招来一些人的妒忌和不屑一顾,当一想到这我用心血编辑的小刊,想到省地系统领导的信任,想到那些作者看到我时的那一双双闪着光的眼神,什么样的苦难我都能克服,只要是对的,就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这期间,有讽刺的,有羡慕的,有把这个成果硬往自己头上争的等等,其中这些对于我来说,我一直很淡定。关键是我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对于苦辣酸甜,只当做人生的财富。


  我在编辑的同时,还把作者的稿件向其他刊物推荐,为作者寻找发稿的平台,这也极大的鼓舞了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其实这个《五味文学》编辑部,实际是我一个人的编辑部,整个编发过程除一名校对外,其余所有的从收稿到选稿、编辑、排版、版面制作、送印刷厂、写信封、邮发、作稿费、邮稿费、报账、联系作者等一系列的事情。13年如一日,这本小刊不仅成为黑龙江乃至中国联通企业文化的闪光点,也为地域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也因能为近300人组成的系统内外的老师、作者群做更多的服务工作,而感到十分的欣慰和自豪。
 
 
  您最近5年阅读过的书籍,以前对您影响深的书籍?


  以往因为我有一双儿女,所以家庭事务较多也特别繁忙,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最近5年自己沉淀下来,主要读中国历史方面的书多一些,《东周列国》、《两汉演义》、《大明演义》、《封神演义》等,想更多的了解中国历史。还有《白鹿原》、《荆棘鸟》、《飘》、《挺进高寒》、《额尔古纳河右岸》等等。


  青年时期对我影响最深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一些抗战小说,成年后对我影响最深的书是《平凡的世界》。
 
 
  您对网络诗歌发展的看法:

  由于当今是网络时代,所以网络诗歌是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一网络传播要比纸介版传播的快若干倍,而且,通过网络传播的也广。网络没有局限性,只要上网就能搜到网上存在的信息。而纸介版的阅读者及其有限,面特窄。同时通过网络还可以互相交流,我看好网络诗歌,这也是传播诗歌的一个最好的途径。我在2003年就在文学网站发表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在网络里得到很多网络上的老师、文友对我的作品給予评论,这对我提高写作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只要我有时间,还是把作品放到网上晒一晒,让陌生人来评论,这是我发表作品的一个主要平台,也是把作品展示给读者的一个很好的媒介。 
 


  您对地域及基层发展诗歌(文学)的看法:


  无论是诗歌还是文学,这是种植在文学爱好者心里的一粒种子,是种子就要发芽、成长。地域对文学和诗歌有直接的影响,在怎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内容的诗歌或文学产生(大多是这样)。基层发展起来的诗歌或文学,这与企业和地域文化建设有关。这个地域或基层单位重视文化,就能促进文学和诗歌创作的热潮,否则,可能只是极少数人去进行创作。
 


  简述您日常的一天:


  每天上班打开电脑,浏览一下网络上关于文学工作的一些信息。然后做《五味文学》的编辑等一些列工作。遇到好的作品就及时的去读。如果有灵感了就及时的记录下来。每天单位还有一些事情,比如开会、写会议纪要、发通知、参加县里相关的会议。有时,接待来自全区及本土前来交流的文友。还要跑印刷厂校对和排版《塔哈河》、《五味文学》。有时,参与县里的一些关于文联和文学方面的一些事情。买菜等还要打理家里的很多事情。晚上看书、写作、校对稿件。总之,每天都忙忙叨叨的,自己就像上满弦的钟表,每天不停的转,常常感到疲惫不堪。也常常幻想,如果能像孙悟空一样能变出两个自己,也许才能忙过来。多年来,几乎周六、周日就没有休息过,都是来到单位进行工作。因为这样的时间比较静。
 
 
  您认为一个诗人在当今怎样正确作用于社会人群?


  作为一名诗人,我觉得长时间对诗的爱好,就会产生一种社会责任感。所以诗人就应该创作出更多积极向上的作品,来宣传正能量,引导人生。也许一句诗,能让读者受用一生。所以,诗人应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用自己正确和阳光的思想来影响社会人群,也不枉诗人的名字。
 
 
  您心底对今日诗歌、诗坛的看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人们没有饥饿、寒冷和不安全的因素。但有部分人心里空虚,或有莫名的惆怅和郁闷,所以人们就想找一个释怀的途径,那么,喜欢诗歌的人,就读诗,或者写诗,所以,当下写诗和读诗的人,要比以往的时期多起来,这时期的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我认为鼎盛时期。同时也不免出现诗歌质量问题。但我觉得,只要人们喜欢写,就好,首先是一种热爱,提高是后来的悟性问题。

  当今诗坛比较出名的诗人我认为不是很多,很少有看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或许是好诗我没遇到。诗歌界应该多举行一些笔会或培训班,这样通过交流能提高诗歌创作水平。
 
 
  您对青年一代写诗的看法、希望:


  现在我感到青年诗人特少,有的都玩网络游戏,很少有青年写诗。所以,应在这方面进行引导和鼓励青年诗人,更希望能在学校里创办一些诗社,从小激发青年对诗歌的热爱,更希望出现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那些中学生诗社,让诗歌创作后续有人。
 
 
  简述您一生的心底里的理想:


  我一生心里的理想就是想当一名作家,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来回馈社会、回馈读者,假如我的作品中能有一段话、或一句话对读者的人生产生正面的影响,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采访人后记:


  1,2011年夏天我到大兴安岭林区,途经塔河认识了闫善华,此时她不光在这里写作多年,且已经在林区编基层文学小刊《五味文学》10年了,我说这个刊名起的好,五味子,是大兴安岭特有的植物,籽粒很小,但五味俱全,可入药,用它来形容文学太恰当了!送我《五味文学》几本,刊本很小很薄,几十页,像从前中学生的语文课本,读了觉得编的认真,亲切,又都是本土作者。


  2,历史上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文学,有“岭南加格达奇,岭北塔河”之说,塔河是中俄边境县,1984年我来时还要边防证,1987年大兴安岭“5·7”森林大火的中心就在塔河,这里有古“黄金驿路”,历史民俗丰富,所以产生文化,有丰富的林业,优美的风景,是中国桦树的故乡,冰雪的世界,有鄂伦春民族,距离漠河也不远,由于地处相对封闭偏远,生活节奏很适合写诗歌、散文诗、散文,作者也不少,女诗人雪村就是这里出去的,只是这些年林区变迁巨大 ,很多人南迁,青年也相对少,发展文学比较寂寞,面临许多新课题。


  3,我一直以为,一个地方要发展好诗歌,文学编辑是一个关键,大的省、地级有文学刊物,小的县里、及偏远地方不一定有,或民办、或某企业办一两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因为可以聚拢作者,形成一片“文学绿洲”,不能小看。而这个编者的坚持,又往往是关键。我在塔河所以还见到那么多作者,就是这种坚守的结果(我也想采访当地“老牌”诗人周绍庭先生,可是他刚接到采访提纲还未及作答,就患了脑血栓,令我嗟叹;周绍庭诗写得好,散文也好,对岭北的文学人才起到很大梯队作用)


  4,作者可以“一枝独秀”,既光写得好就行,而编辑却非得素养深沉,能力全面,不能偏颇,编辑还要务实耐久,甘为人梯,一个整天只顾自己成名的人怎么培养作者?“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再好的作品也得编辑推出啊,所以编辑是一种奉献,没有平实风格的人担任不了,“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而“天上的编辑不如地上的作者”(指自由自在,我个人“编辑三味”里一个体会)。什么叫孜孜于工作呢,就是埋头于一个小地方,不为名不为利,我们需要好的编辑,最基础地方的、最能培植和组织本土力量的编辑。所以我因此钦佩闫善华,觉得她列属于一个优秀诗人,而且在她们那里,这样的人常常比一个优秀诗人更其重要。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民间专访]“伟大的诗歌是从诗句及精神里透出对诗歌、文字的前卫” —— 访(四川,绵阳)70后现代先锋诗人胡应鹏 (10/22/2014 10:29)
  • [民间专访]一个西北藏区的“小镇诗人”——访(甘肃,临潭)藏族青年诗人王小忠 (10/21/2014 10:39)
  • [民间专访]走近一个山东农民诗人——访(山东,肥城)’70后农民诗人王德席 (10/20/2014 10:28)
  • [民间专访]广东打工诗歌“命运与梦想”——访(广东,增城)广东打工诗人代表人物之一罗德远 (10/17/2014 10:36)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