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相册| 邮箱



    谈诗剪辑:看我诗歌哪象染病?!


      作者:孙文涛 2007-10-25 12:44:01 来自:邮件来稿 阅读指数:

热门新闻
 
(1)
(谈今天诗歌之“怪现状”)……感慨万千!谁能在今一个文化观念大分裂的国度里成功?结果无论你怎样努力,承认你的永远只是一小部分!这是90年代以来任何一个青年诗人想成功遇到的无法逾越的障碍。不是哪条鱼的问题,是海水的问题,不是小诗歌的问题,是大文化的问题,背后是更广阔天幕背景笼罩下的东西。诗人能离开社会国族单独成功吗?诗有病,天知否?天有病,诗知否……

(2)
(忆与泪)“……在那百感交集的心灵深处,会重现那只有你自己才深深懂得的生活光辉和往事的芬芳,会重现那一片青春的新绿、柔性和力量。”—录19世纪俄国社会改革家、作家屠格涅夫语。

(3)
(谈“否定一切”)……20世纪中国文化已矗起不灭的风范和传统。“一切从我开始”、“在我前面一切都是错的”!不是别有用心恶劣就是无知幼稚。青年不要把今天的问题赖传统。传统是死问题,解决今天才是活问题!……

(4)
……写诗,就是走向至情、至善、至完美的人生(尽管根本不可能实现),它是青年时代的“幻梦”,煽着最后的翅膀载我们遨游。青春结束前的一段“小憩”……

(5)
(忆公共图书馆10年自学苦读时光)……读过许多俄罗斯诗人“概写”祖国的诗篇,1982年我写出《祖国——或在散步的瞬间》,此诗蕴含了我童年(失母)经历,少年郁闷的寂寞,青少年倍遭“出身论”歧视,回顾了我在苍茫大地上所体验的“祖国和人生”滋味。……

(6)
(“个人化诗歌”与大众的关系)个人永远是大众一分子。所谓“个人化”达到什么程度好?要看时代与国情,目前在中国,为生存和撞开现代门槛艰难奋搏的占大多数,过分为艺术而艺术是对大众的蔑视。……

(7)
(诗歌与时代的转角)时代正值社会转型特殊时刻,神奇与腐朽共生,光明与黑暗同在,所以我国文化艺术主体使命仍葆有其特别的沉重性、特殊性、实用性的3个特别的“中国特点”(但以上并不设置压制“前卫”艺术)。

(8)
悲观的论点永久是错误的。活泼的雏雀正从我的悲观论中衍孵。……

(9)
(我观察了90年代民间之后,对祖国诗歌发展的乐观估价)“江山秀丽,叠彩峰岭,看我诗歌哪象染病?!”(<霍元甲>电视剧主题歌词。改“国家”二字为“诗歌”。)

(10)
(描述我一代人痛苦崎岖的文化“天命道路”)……他们曾是纯洁的极端公共理想者,60年代青春意义与时代意义探索者。时代之背弃玩弄乃天路天命。文革风头迷误,越过文革绝大多数回归底层。几十年来他们并不知晓当年其实并行在两条路上:其一既是人民欲望复活20世纪早期公共理想,夺回丧失在社会中层板结中的“公权力”。百孔千疮,透出光芒……

(11)
(日常阅读中)……我一次次拍案叫绝,一首好诗,一篇佳构!一个陌生的名字!一闪,又在瞬时短暂中溜走了!诗人在哪?!人海花环,后浪蜂踊……

(12)
(“祖国真诗人”何在)他们,……就在大地深处散落,象朴素城镇,象无名村庄。你要问战士和英雄的故乡在那里?是指昨天的?还是指未来的?手指望去,纵横千条江流溪水,万户平凡市廛人烟,苍茫空濛,那儿腹深处是……你的祖国、命运。

(13)
(真诗人——)他们原本就在那儿,普通劳动者般躬身耕耘。

(14)
永远的两个最好的先生:青年和传统(鲁迅早已明指)

(15)
(深思40年历史)……对“文革‘,我们至今缺乏第三说、第四说、第五说……故不能把它“解构”。西方不了解什么叫“中国国情”,更乏亲历性,搜集资料支离,得到的反馈仅是一部分右倾“知识分子”反馈。西方结论遮蔽了对文革新的研究。而绝大多数亲历的底层中国人在历史里无机会讲话,或根本无力讲出他们的“多层复合”复杂感受,以及他们还未来得及从历史里分离出对他们有用的东西。时间积淀也没最终完成。……

(16)
(  观察事物的角度很重要)
用摄影术语叫“广角”,另一个观点叫“独立视角”。美国的<国家地理>的专栏图文就是使用独立撰稿资料。我把它移到“大地访诗人”是自然产生一种联想。我觉大地范畴,不是我们坐在首都或某一大城市,这些诗人,散布在祖国遥远的大地上,这是一层意思;二是90年代年轻诗人多在小城市、县乡成长,大都市商业巨大切割几乎不适应传统意义诗人的生长;三是有的诗人,在民间默默写作,很多我们几乎永远没有关注他的机会,而默默中,很可能,在他的手中正在写出最好的诗;四是他们正在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有诸多变化;人们需要了解被忽略的。……

(我学习研究90年代民间诗歌收获)……90年代民间能够独立认定自己的诗人,这在几十年来是第一回;第二民间产生了自己独特、独立的文化精神,前所未有;第三90年代民间产生了蓬勃的诗歌运动,在人们几乎没有注意中,产生了内在的,悄悄的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和未来文学潮向有深刻内在联结性。)

(忆之忆。生活。故土与命运)……想起了“地域就是你的命运”说。想起了“我迷恋于生活的各种诱惑,不愿在黑暗中化为腐泥,埋入催人入睡的、死寂的土地”……(俄国诗人古米寥夫诗句,写于20世纪初年)不,我不想复读可怕的俄罗斯生活,极北的、边地的辽阔、今昨素描,不,我甚至不想知道!……那些肮脏、严冷、贫困、争掠、混乱,标签和世代循环(太熟悉了,旧俄小说中描绘)

(谈文革及历史。我的某些可能偏见的文学与历史观)……(评:错误+错误+错误……可能等于一般人类史)。(而正确是天际射来额外真理光芒——)阿门!……

(“民间”光芒)……说它是形态性的,不如说它更是精神能指的,它是感知体,不完全是具像体。它不完全是以职业划分的,比较多的是以发表作品的媒介选择(民间)。他们的写作有若隐若现的特征;我个人以为他们不是“知识分子写作”对立物,是公开(传统意义)写作对应物。

(民间)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部分(民间的),他们与知识分子的精神求索是一致的,区别是常有更多的平民(草莽)性、大地性,即原生态性。知识分子多在围墙(院校、都市)内,他们多在外,分散在广大乡村、城镇、各地域,他们更“百城烟水”。他们年龄多在20至36岁左右(也有的更大一些),文化程度平均介于高中和大学之间,多在社会中层以下(或底层)生存。90年代,他们和“知识分子写作”群体实际是互相影响、交叉。他们没有固定组织结构,是分散的,但围绕在一个个诗歌民刊及网站“磁场”周围,他们也有“文学江湖”味道。90年代民间的特殊意义是它在中国消失了多年后又萌芽的春草。

(90年代诗歌与民间的关系)70年代末是一次民间预演,但那时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理论、观念与眼光,不够阵容,是苏联“地下文学”的一种横的移植,太多政治色彩。而90年代民间已具备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连接上了古典。它的蓬勃生命在于文化意义。它为当代文学和文化开辟了新一条宽阔的道。
 
责任编辑:admin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目录——谈诗小语专辑 (10/25/2007 12:49)
  • 谈诗剪辑:在首都联想诗歌。之一 (10/25/2007 12:48)
  • 谈诗剪辑:译文、古典 (10/25/2007 12:48)
  • 谈诗剪辑:一种尺度 (10/25/2007 12:47)
  • 谈诗剪辑:一个假设 (10/25/2007 12:47)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