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相册| 邮箱



    大地学诗:风云年代的歌与诗—“知青歌曲”


      作者:孙文涛 2004-12-28 15:56:31 来自:《大地访诗人》 阅读指数:

热门新闻
 
  有首日本歌曲《星》中的几句子,很像我这一代人1980年左右的心情,“到处是泥泞方向未能明”。命运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们:想做什么做不成,等到不想做了另当别论,70年代未期,我萌生了想把当年知青时期歌曲搜集起来,留待有一天出版的夙愿,但很快因陷入不明不白某种"说道"之中,连发诗给省内期刊都有些为难,更惶论去弄这种有"嫌疑"而没有定论的东西了,1984年情况缓和,我又一次开始行动,自己油印征集“知青时期歌曲”信件寄发,并拎台简陋破录音机四处寻找,
   关于征集知青歌曲,1980年至1983年间,我曾通过较正式渠道来反映,我走访了省“艺术集成办公室”(那时上级刚开始拨款专门搜集、整理至解放为止之前散落的民间文化),我希望由他们出名义和指导,由我来自费研究整理,回答是还没有这方面“精神”;其次是,目前还轮不到整理建国后民间文化,另外暗示我应识相此事目前还“缺少定论”,应小心。后来我先后致信《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出版社,及团中央某部门,希望得到他们的肯定与支持——不然我担心这项工作不仅无功,还担有“非法”之嫌和危险,团中央某部门的一位同志非常负责,回函建议我再和某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某中国音协研究部门等取联系,我写了信此后没有下文。但这封负责任的回信却无形中给了我一点鼓舞。我决定,于其白费时间东求西问,和那些机构打交道,莫不如集中精力,先埋头自己干起来再说。
   知青歌曲,曾被六七十年代斥为“黄歌”,最轻的罪名是“小资情调”,甚至被目为“反动”的内容。像我们生活中万千事件一样,历史很难有时间理清,为它一件件“拨乱反正”除去迷雾,给以重见天日,恢复本来真实面目,时代行进匆匆。知青歌曲正是成长于那个特殊年代,极其艰苦精神和条件下,它是一种大胆妄为叛逆—几乎有别于那年代“正流”文化的惟一例外—它自发地、地下青春般葳蕤生长,民间式地,口口流传,用今天歌坛话说,是一种“历史民谣”。
   由于得不到社会支持,加之小心翼翼,惟恐被飞来扣上的一顶什么“帽子”,一开始就注定我的收集难有结果。我找到当年我下乡地域的一位“知青歌王”;搜寻到一些以昔日的日记本形式,零碎且不正确地珍藏的“知青歌曲”;一位女知青慷慨大度地把记有当年知青歌辞及初恋内容的日记本借给我,令我十分感动;这期间我有幸听到慷慨激昂、涕泗交流专为我重唱的知青歌曲的“老三届”;寻觅过在中苏边界的山脉中安家的69届知青……我的心潮一次次掀动,眼睛也一次次湿润。老知青!你们被岁月侵蚀阻隔,成为昨日黄花,你们曾叱咤风云,是狂飚和骄子,你们零落四方,青春成痕,但仍然是我心中最可爱的人!可惜,我永远的遗憾是能用什么形式纪念我们共同的昨天,青春,遥远年代里闪亮过的青春。
   整理中我逐渐发现,知青歌曲做为一个时代(或年代)的文化注定会变成过去的陈迹。那几年港台歌曲登陆,潮水般冲开大陆,封闭的乐坛,改变了人们多年形成的欣赏观念,刷新了耳朵。而知青歌曲的背景则产生于停滞的、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那是个困渴的年代,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知青歌曲作为一种添充物(除此而外他们又能找到什么来添充呢),于匆忙中满足了生理、心理上青春的饥饿,而成活了,它的价值在于,虽然这些歌永远登不上音乐的“大雅之堂”,但确是一个时代里青春的真实的回声。而今天回头批评它挑剔它很容易,但我们没有这个权利。虽然,它作为歌曲已经“陈旧”了……。
   就在我的思考、等待中,80年代中期国内音像界出版了两三盘关于知青歌曲的磁带,它们是《蹉跎岁月66、67、68知青》及《囚歌—知青》(也许还有我没有见到的,但不会很多),放听后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过去时代的风貌是不能复制的。(或许那个时代太繁复,又太不完整、行云流水?)歌辞被任意删改,照顾现代青年口味,连曲调都不时掺入了摇滚音乐,打击乐伴奏,这种唱法不是昔日的知青歌曲!同一首知青歌曲虽然各地的歌辞、唱法有所不同,但总体看辞曲均较接近,特别是其中知青自己创造的主流歌曲,集中表达知青精神的,如《南京之歌》、《重庆之歌》、《边疆》等,各地域的唱法基本一致。知青歌曲中原来弥漫着情调是乡思,天长地久中的期冀,不变的希望之火,一辨而知。如《沈阳》这支歌我疑是在知青歌曲基础上后来“加工“再创造的?而市场所售知青歌磁带中,录入的带有调侃性、卖弄、浅薄的,80年代末、90年代之初还有一首颇为流行的《小芳》,依我看,严格地说,它应算知青歌曲的“父子篇“,由知青歌曲里繁衍、演绎而生,尽管不知情的后来人会误认为它更“带劲“、更“像“知青歌曲。(描写当代监狱生活的各种“囚歌“亦从不属于知青生活及歌曲范畴。)
   我采集知青歌曲过程中,碰到一个最大难题,就是绝大多数歌曲只有手抄的歌辞,却没有谱子。手抄的歌辞从来没有什么是“权威的“,各行其是,而谱子有时根本不知是从哪里移来的,根据录音认谱是可以的,但只会继续使它们失真一层。有相当多非独立性创作的(占大半以上)我称它们为 “半知青歌”,即有用移植(借用法,从古曲、民歌、外国优秀歌曲,其中苏俄的不少),电影插曲中借曲,自己(知青)添辞,流传开来。如要确定和追溯原歌辞作者,那恐怕已属不可能。所以,我想如出版一本《知青歌曲集》大多篇幅也只能冠以“佚名“作辞(“佚名“,也可称为具有才华的未名知青),而像<南京之歌>那样辞曲作者均找得到是罕见的。<南京之歌>作者是南京知青任毅,他曾为创作这首歌付出了十年铁窗代价,知青应永远纪念他的牺牲精神,歌辞中写道:“生活的辛酸、你抛弃了我的理想”“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及“金色的学生时代、已伴随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南京之歌》不屈不羁的精神是一面风雨中的旗,昭示着特殊年代里青春这股永不可遏灭的洪流,以及其后必经的曲折艰难备历的命运道路。
  《惜别》是由一首二三十年代歌曲改辞的。它有多种不同的唱法、歌辞,引用一种流行于吉林、黑龙江的:
    “青春将残,
     美梦难圆,
     死后依恋依恋,
     浪迹天涯背井离乡在龙江,
     人生多似梦,
     恩爱总成空,
     纵然今生难相见,
     且等来世再相逢。”
     《惜别》的第三段歌词
  《惜别》的保持原样的唱法歌辞(沿袭二三十年代原歌辞曲),则表达女主人公悲愤莫名,反抗封建及人生际遇不平的哀伤:
    “如鹰爱日,
     如蛾爱火
     吾婢爱男爱男
     风波歌曲
     昂首挺胸走向前
     擦干了腮边的泪
     脱下绣花的衫
     温室不是我们的家
     只有满天风和沙。”
  《杭州之歌》(曲谱来源不详)却是由知青写作,深入清晰描述日常,及心理的辞句,对当年生活具有史料性的研究价值——
    “请问朋友来自何方?
     我来自杭州西湖之旁,
     如今在这偏僻的地方,
     遥远的山村安家落户。

     回想起离别杭州的时候,
     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
     娘望儿来儿望娘,
     辛酸的泪水湿了衣裳……”

  可以断定,它大概出自一位杭州青年手笔,读来情真意切,伤怀萦徊,久久不散,这样的歌辞是不能伪造的。这支歌在东北、内蒙古均有流传。
  知青歌曲是悄悄流传的——它一开始模模糊糊,悄悄地在地下潜行,像黎明前一条身影,忽然有一天成野火春风之势!它的流传过程是创作者——口头传给另一个(或几人)——再流传(中有口头流传及抄录歌辞),达到传播。传布过程的曲折,使它往往将最初歌名也传丢,或变,乃至任意由他人重冠其名,对歌辞的再创造,修改补充更不再话下。《秋歌》、《边疆》、《小路》、《春天里路过大草原》都有分歧的唱辞、唱谱,而《扁舟情歌》、《忆故园》等又都有不同的歌名。另外,由于知青下乡地域群落的不同,同一首唱法各地也会不同。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的知青是集中于“兵团”农垦,人群集中。而其他外省知青则很多散落于广大乡村山区的小“集体户”内(多则十个,二十,少则数人),群落形式的不同导致讯息传递方式不同,对知青歌曲中特有的同歌异曲、同歌异辞,同歌异名的现象也均有很大影响。
  从知青歌曲的产生源析,它很像民歌之诞生,但由于知青只是人群中“一部分”,知青身份又是种“暂时性”过客——所以它的歌曲终难以移植到城市里和更广大阶层中。时过境迁,连知青本身都不成其为知青——这是知青歌曲走向民歌道路失败的根源。艺术创作手段的不成熟,在几乎所有歌曲中留有痕迹,有不少的歌辞尚“苍白”浅显……
    “望山高入云
     望水水东流
     想叫河水捎封家信
     苦难有多少”
     (歌名不确定)

   那段时期不仅是文化荒芜的年代,而且是思想禁锢、忌讳横生的年代,所以应说知青歌曲的真正创造者少而又少,多数知青歌,无意中不知谁先起头套用如〈夜伴歌声>(电影插曲)、<苏武牧羊>古曲、<送我一枝玫瑰花>(新疆舞曲)等适合青年口味的谱子,东凑一句西凑一句而成,法不责众,谁又哪里去追究它的“第一作者”之罪呢?!有些现成的歌曲描述远方边疆\青春\爱情比较成功,就原汁原样端上来,它亦流传广泛,被广大知青“认同”,亦为属知青歌曲同类,如俄罗斯的描写反抗农奴制的<三套车>,二战电影插曲<小路>,朝鲜电影<金钢山姑娘>,还有日伪时期的<满洲姑娘>,内容良莠不齐,但共同点是因某种“吻合”为知青所选择。知青歌曲一共有多少?谁也难于统计,它们有的流传至今,有的朝生夕灭,还有的鲜为人知,或已失传。但我想估计说概括一下,少算有数十首,多算有数百首,大概不会错,少算是指它的精华,多算是指投入人力物力尽可能搜集到的数量。(特别不完整的除外)
   人类歌曲证明人类感情原本是共通的,人类的苦难是重复的,青春的痛苦几乎是永恒的,而爱情的主题又是长青的——它们越过时代和岁月长空轰鸣:
    “世上人嘲笑我,
     说我是流浪者,
     我的心情永远埋没,
     有谁同情我。”
       (<夜半歌声>电影插曲原辞)

    “为了自由为了幸福
     勇敢地战斗吧,
     今宵与郎亲吻别离,
     望郎早日成功”
       (朝鲜电影<金钢山姑娘>主题曲)

    “雪地又冰天,
     来到九台县,
     生产队里把家安,
     痛苦又悲伤……”
    (古曲<苏武牧羊>改辞在吉林的唱法。)

   有的歌不知它们源于何处,但辞曲均美,像一块陌生的珍宝落入知青歌曲中。有人据下边一首青海草原民歌把它改为一支北大荒的知青歌辞(花儿调)
    “群山里高不过凤凰山,
     凤凰山屹立白云端,
     人间中最英俊青少年,
     青少年是人间的春天。”

  有人疑《惜别》为郭沫若留日期间所作,《秋歌》为某一历史人物早年被蒋介石所囚期间所作,我无法考证,这二支歌的史料没有资料,这超乎了我的学识和条件,(我所使用的只有文革前期及其间出版的公共图书馆音乐歌本资料,而这几乎给不了我一丝帮助。)我发现知青歌曲中有股“既现实又浪漫”的“理想主义”基调,可以和之前、之后各种歌曲分野,直指生活——它的真实有时令人吃惊。它口语化强,和民歌结合紧密,展开舒缓,意境辽远,贴近大自然,并有个充满憧憬的结尾。它们描述含蓄,很少修饰,绝没有港台歌曲那种“矫揉造作”之气……我快要回到知青精神的源头了。它自有一份庄重,不过于怨天尤人,常用感情安慰、幻想来添充现实——这是一批昨日地层下煤炭般深埋的珠宝……它们,才是80年代初“知青文学”的底蕴。它们是一些知青的“干粮”——知青的灵魂将带着它走完一生。
  感谢现在已停刊的《当代文艺思潮》杂志,于1985年刊登了我写的第一篇呼吁知青歌曲散佚而无人整理的现状文章《知青时期歌曲漫忆》,我当时还附了一份“征集知青歌曲启事”,没有发。(一位搞民间文化整理的老先生曾告诫我:民间文化整理越快越好,时间愈长失之愈多。)在此后,我又写过几篇论述知青歌曲淹没的文章,其中一篇寄给一家晚报,总编担心会有某种“说道”而婉谢刊登(时至80年代下期了,知青歌曲究竟还有哪种“说道”而莫可辩白呢?我们的生活有时令人匪夷所思。)
  但我决定有一天一定要出版这本书——把我整理的、片断残缺的、各类不尽相同的歌曲,附以我的随想,我的感受,我的抄录的知青日记,我的评语说明文字,等等一并收入——汇成一本杂书,名曰《知青时期歌曲纪念集》。
    “离开了姑娘,心中忧伤
     四处飘泊我到处流浪
     远方的人啊,你可曾记得我?!”
    (又一首无名的知青歌曲)

   重翻旧稿,连十年时光,十年梦想,也过完了。我终于愧对一代知青对我的无限厚望。(虽然确没有一个人要求我什么,我也不清楚他们会究竟要求我再作什么。)
    “列车已开动、隔窗相望
     姑娘含泪留在月台上
     无情的列车带走了有情的人
     往日的欢乐甜蜜的笑语
     从此我永远地离别了你!……”
    (由《满洲姑娘》旧曲改辞的知青歌曲《月台》)
 
责任编辑:admin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目录——谈诗小语专辑 (10/25/2007 12:49)
  • 谈诗剪辑:在首都联想诗歌。之一 (10/25/2007 12:48)
  • 谈诗剪辑:译文、古典 (10/25/2007 12:48)
  • 谈诗剪辑:一种尺度 (10/25/2007 12:47)
  • 谈诗剪辑:一个假设 (10/25/2007 12:47)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