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滇南日记
文章来源:诗歌报 作者:孙文涛 发布时间:2014-09-05 14:54:17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滇南日记 



2011,11,21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蒙自

  黄昏,到民刊《诗红河》编辑部的茶室做客,有哈尼诗人哥布、哈尼诗人莫独,及诗友相达、赵滇、赵渐强等,哥布相赠哈尼母语的诗集《神圣的村庄》,哈尼文类似拉丁文。友人说莫独已经出版9本书。


  收到赵滇所赠诗集《春天里的单音节》。


  见茶室有阅书架,有哈尼诗人陈强的诗集《山村来信》《有一种忧伤穿过我的情感》,哈尼青年诗人泉溪的诗集《“诗经”一样的云南》,(这个书名起的好.)……书很多,诗集居大半,还有文学杂志,诗歌民刊等。


  竟然还看到一本我的七八年前出的《大地访诗人》,可见他们交流广大。


  《诗红河》有自己的茶室、诗歌活动场地,围绕的一小群诗人可常来喝个茶聊个诗,翻翻文学,条件在诗歌民刊中真是少有,红河州真乃文化的温润之地,诗人有福了。文化是什么,一种传统,一种水土和环境,言,此地许多领导都能诗能文,而且支持文化。其实云南自古就是出杰出文化人物的地方。


  蒙自有一新街路名:银杏路,原因是路上两排银杏树,有根据,树龄不大,但几年后,多年后,巨大银杏覆盖路荫,黄叶飘飘,多美,恰当。建议所有地县“地名办”引进一诗人。蒙自还有一些路名,也很恰当有文化,街路名是“城市的名片”,要有文化、历史含量。


  谈及,当代很缺好的心理医生,大型城市多,心理压力大,但可能大量“业余”的心理医生更重要,作家、诗人、所有写作者,文化文艺工作者,教师等,都要承担这一责任。而诗歌——是一种道路,一颗心通向另一颗心的道路。


  谈,诗歌、散文诗、散文的发展。古时候的诗歌写久了,就写出一种“宫廷体”,现代的诗歌写久了,就写出一种过分“技术化”“格式化”或模仿“发表样式”的东西。绑住了诗歌原本天性的自由自在。散文诗,在80改革时期前,就形成了一种“僵死的外壳”,一小段、一小段肤浅泛美的文字;近年有改变,但还是没彻底离开它“唯美”的窄路子。散文,近年来有人竟以为是“美文”(什么叫美文?!),散文古典传统以应用性和负载思想性著称,在近几十年里它的路一直倾斜。


2011,11,23 云南 蒙自


  晚,与画家杨品见。杨品在《红河日报》工作,50多岁,多年业余时间专门画钢笔画,描述了很多地方建筑与风物,饭后,参观他的画室,看了他画的近作《失地农民》《开花的李树》等。他说,十多年前有个计划,沿着红河岸边走,写生一年,走山寨,住农舍,这个计划由于工作所累未果,现在年龄大了已不可能。现在他的创作是先拍照,现场思考感受,再回到画室里创作。他已经出版《杨品纪实钢笔画》。现在此种插图画几乎无人学,但它具有独有价值。艺术会启迪后人。看了他画的蒙自旧街、南湖、以及滇南诸种风物,例如旧矿山,消失的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等,许多山寨面貌已经改变,他用艺术存下历史资料。


  一诗人朋友言,我们缺少一本《民间诗选刊》期刊。


  人言,南方的泡脚业也很兴盛。其实北方亦然。当代人很奇怪,穷人、富人只要有两个钱都去泡脚、“洗头”,仿佛胳膊腿都坏了不能自理,非得让别人伺候,形成一种古怪的“泡脚文化”(正常的为了卫生、健康的洗脚与此是天壤两回事)


  跟一位诗人学会认识一种观赏树木,名红丝绿柳,丝丝缕缕的红色绒花长在树上像是假的,以真乱假。初见。


  我谈,可以编辑一本《红河州历代诗词选》,及《蒙自历代诗词选》,从汉代开边,截止到民国即可,凡居住、旅历过此地,及写有此地景物的诗词篇章均可收录。这种书不光对专业者,就是青年和一般读者都是有益的。


  由于天热,城市地方狭小,花草养在阳台,许多养狗的人家,把狗也养在顶楼的平台,汪汪叫,抬头一看在高高楼上,花与狗是“平台两景”。


2011,11,24 蒙自


  今日余闲,读《诗红河》2010,12号;《诗红河》2011,7号;《诗红河》2011,4号;《诗红河》2011,10号。


  录《诗红河》的部分民族诗人作者:哥布(哈尼)、陈强(哈尼)、刘一平(白族)、相达、武隽、萧崇斌、李哨芸、赵滇、李勇(哈尼)、李都明(哈尼)、艾吉(哈尼)、李军(彝族)、钱邵良(彝族)、陆建辉(哈尼)、鲁喃香哩(傣族)、赵汉荣(哈尼)、张伟峰(佤族)、何永飞(白族)、白者黑(哈尼)、泉溪(哈尼)、刀鸿凭(傣族)、冉红梅(彝族)、王银桥(哈尼)、子易(苗族)、柏叶(彝族)、苏金鸿(白族)、阮殿文(回族)、李灿南(白族)、黑羊(彝族)、俺斗(哈尼)、黄光平(彝族)、普克昌(彝族)朱客伊(哈尼)、冷莎(哈尼)、将源(哈尼)、燃力(哈尼)、张寒(彝族)、李冬春(白族)……


  并汉族及其他诗人作者:于坚、南山、桂月芸、尹志鹏、苏翔、王若杰、北川、吕琴、寒玉冰心、何英、罗正权、李华、王子文、云垂天、王凌虹、梁刚、严雨、张元春、乔砚泉、李果珊、许梅、陆怀志、左一萍、钱文国、毕亮、张学亮、羽丹、李光华、王京玥、程紫、左宗瞬、李永卫、刘易、周楚栋……除了滇地云南各族以外,还收录了各省诗人的作品,可谓展示大观。


  有我熟悉的知道的,也有更多我不知道的,不了解,只能说明自己见识有限、孤陋寡闻。


  有很多优秀的诗人,我们终其一生也没读到过,认识过,但这又有什么影响,对于他们和他所写的美丽的诗歌?满天的星星我们又能认识几颗?……这就是浩瀚无际的诗国。


  谈,旅游与旅行的区别。旅游有休闲度假的性质,到人们知道的风景区去。旅行,有考察地理自然、人类文化、风土民俗等意义,到少有人及的地方去。旅行,概括说,用徒步旅行家余纯顺的话说是向大地学习,向大地上的各族人们学习。



2011,11,25 蒙自、屏边县、鸣鷲镇

  屏边,这个县名很有边陲味儿,全称屏边苗族自治县。去屏边的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今天国家森林没有多少了,所以勉可称之的就叫森林公园)。但大围山森林还可以,树木丰茂,海拔2000多米,多雾,去时正在修路,未达到山顶,言,主要云南省内游客多,每年有几十万。

  蒙自去屏边的路也可通到中越边境口岸河口,得走另一条路。


  转过山脚湖波,水质极好,类潭。午饭有米饭、笋子、山野菜、竹鸡。问这种竹鸡山上还有吗,答有,但不多,不好打。言,竹鸡冬天也不离开。


  言,大围山发现千年的古茶树,很粗,为金花茶。


  屏边东有南溪河,北向南流。


  车经过屏边县,一瞥县貌,依山而建,不太大,驻扎有边防武警部队,去往屏边的山多,弯路,陡,山势高大,植被比北面蒙自、建水一带茂密的多。进一个单位的院落,空气好,四面是山,院子中竟然看到曾在河北燕郊镇夏天看过的蓝色野鸟,似是鹡鸰鸟,原来它们冬季回到这里呀。


  午后,车到鸣鷲镇,说从前有秃鹫在山崖筑巢,现已无,此镇较大,言有1、7万人口。看缘狮洞,为佛寺,建于清末,寺庙小巧,依山而筑,内一洞。想,镇里有一庙真好,古气,可虔敬,有寄托,又有一景。缘狮洞不收门票很好,古时候哪有进庙还售票的呀?此庙未太修缮,但还不太破旧,反而有点古香古色。现在有的古物“修缮过度”。


  到诗友赵滇曾执教的鸣鷲中心小学,校长言学校共分为15个教学点,分布于镇子各处。进学校需要穿过狭窄弯曲旧巷,几容一车,学生放学就和车挤在一起,问住校学生伙食费,言需月交90元,国家补助75元,住宿是免费的,教师月工资1800元,言镇子物价不低,蔬菜亦贵,很多东西外运的。


  我觉得发展就要开发这样的小城镇,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压力,把投资的重点放到这里,人们又可以不背井离乡,留住本地人才。


  天黑,在镇上一饭店吃当地的“猪脚火锅”,类似一种腊肉,加青菜在一起煮,蘸盐辣汁,吃法很简单,但肉似乎半生不熟,请了几位老师来,其中一位还是80后,才20几岁,昆明人,云南大学毕业,是考入此地当教师的,他觉得很满意。我觉得城里大学生到基层与农村锻炼,永远对自己和地方有好处。


  镇上老屋很多,参观清代曾任台湾官员的曹世桂的故居。曹世桂,字丹年,号馥堂(1800——1848),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卒于道光年间,云南蒙自县鸣鷲村人,其父为举人、拣选进士,平生亦善诗文。曹世桂历任江西广昌、会昌、信丰、南昌等知县,后任福建省台湾鹿港同知、淡水同知,廉政有政绩,以48岁英年卒于任上。


  曹世桂的故居已经陈旧半颓,但还有住人。见曹氏后人87岁的曹子铎老先生,他原是老教师退休,从城里归回乡野,吟诗作画,给我们看了他种的豌豆,看了他写的自题长诗书法“风是秋后爽,月是十六圆,花是老来俏,瓜是苦后甜……”。录曹世桂当年赴台任官诗句:


“茫茫大海,
渺渺孤舟;
捧檄东渡,
泛彼中流;
帆随风转,
水与天浮;
踌躇四顾,
快哉壮游……”。


  80年代云南红河州整理和出版了曹世桂的遗著《宦海日记》,曹世桂为官在台得民心,富有诗才和文才,这是一本珍贵的当年的台湾诸状况的资料。


2011,11,26 蒙自,森林公园


  蒙自的森林公园并不在城外,就在新城内(这个概念好)。森林,就是树木多,树种因地制宜,这里位于北回归线上,阳光日照强烈近似热带,主要树种就是棕榈树,高大,垂阴,兼其它如黄槐树、紫荆树等,多为开花木,晨见有退休老者三四十人,在放鸟笼遛鸟,画眉鸟、百灵鸟,边吸竹筒烟。


  蒙自米线,为中国米线之乡,所以早餐一般居民都在外面吃一碗米线,9元,用大海碗装汤,老羊汤,要热得滚烫,再放入米线,吃一碗叫吃“一套”,调料放新鲜的薄荷叶、葱花、花椒等,上午九十到十时,悠悠然食客渐多,忙什么,滇南小城的特色就是缓慢,悠然,富有生活情调,此乃乐境。

  莫则山,为城中可看到的远山,莫则,彝语,山在城边。位于蒙自西南,峨峨状,有云雾的时候很好看。


  日前已到农历的“小雪”节气,北谚曰“大雪小雪又一年”,前在市场,见一老者却正在卖新下的桃子,桃叶带翠绿,而乡下的滇南正播种豌豆,(豌豆苗为此地居民的主要蔬菜之一),祖国之大,疆域之阔,气候之异,黄河以北此时正朔风怒吼,“万里雪飘”哪。


  石榴,为蒙自的除了米线而外的又一最有特色物产,个大,皮薄,甘甜,市场价2——3元一斤。苏东坡到了岭南惠州一带,看富产荔枝,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这里,日食石榴一颗就可以,大的每次只能掰下吃一小块。蒙自郊区有一镇名新安所,那里盛产石榴,有十万亩,为云南最著名的“石榴之乡”。滇南的石榴,味道与我所见新疆喀什、陕西华县的均不同,各有特色,云南的长在红土地,近于热带,海拔高,干旱、日照充足,另有甘味。


  谈写作,世上万物为“用”而存在,为用的文章才能写好,诗歌亦如此——最好的东西就该是最有用的。


  读诗友赵渐强的几十首诗稿,他自1990年就在乡下开始默默写作,说,只是写给自己看的从不往外拿,我似乎是第一个读者,录一短诗《李商隐》:


“你驱车上路
巴山的雨淋湿了黄昏
因此 黄昏让你疼爱

你没有海量对月
闭窗对烛 烛未成灰
你泪流满面

何日起 你躬耕事蚕
跟蚕一起死生”


2011,12,2 五里冲


  五里冲茶场。上午,与秦晓绍去五里冲,看茶园,及茶叶加工厂。


  午,见军旅画家赵峰,他画国画,1985年军艺毕业,曾在昆明军区从事文化工作,到过许多云南许多偏僻的哨卡写生,参观他的绘画及画室。


  昨日,听晓绍的夫人谈及佛学的学习,她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积德不够,书有影响到青年男女,而《金瓶梅》的作者有损阴德。看来换个角度看问题有启发。想到近些年的“红学”热,把什么都捧上天,缺乏两分法。


  在五里冲看村民在山坡种植的香蕉园,橘子树,橘子已经挂果一些了,车中,有友言,感到很不适应现在的社会,我说,人家西方老资本300年的事情,我们拿到30年来做,还会适应?


  与赵峰老画家等谈歌词,言,许多歌曲,没有大陆自己的生活,模仿港台,与我们日常不是一回事,好的作词作曲非常少。谈及民歌的经验,包括以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亦有好的歌曲,能反应多数人心声。赵先生谈到今日的新诗,说读不懂的多,我说都读不懂说明没发展好,新诗快100年了,发展看来比想象的慢,最近二三十年也有几次大的变化,但还并不能读(朗诵),适合看(默读),现在的诗歌是写给写诗歌的人看的,“自成一体”。


  谈茶,言近年附近一带产的普洱茶国内市场疲软,本地正开发研制新的品类,如五里冲有2006年从台湾引进的乌龙类,如“蜜香乌龙”、以及带有本土特点的红茶“梯田红印”、适应健康保健的新品“金花茶”、及适应市场高档次的礼品茶“东方美人”、并有从福建引入新品种,移植和嫁接古老的云南野茶等。


  云南的茶,历史上有滇红、滇绿、沱茶三大类,近十几年普洱的茶饼很流行一阵,但可能宣传过火,我个人不爱喝普洱,认为它的味道似乎不对,根本没法和福建的铁观音的香气比,似乎有一股发霉味,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古时候也可能是仅仅为运输难而制作出这种茶),可以加以改革,让它更好喝,更甘香。我以为今各类云南的茶虽多,还都是从这三大类繁衍出的。


2011,12,4 蒙自、建水县


  到建水县,车程一小时余,经一镇,名鸡街镇。


  建水,曾于很早就被评为国家风景名胜区,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称“建水古城”。


  参观原旧时富豪建筑朱家老宅,称为“朱家花园”,几进院落,水榭楼台之类,为一清朝富商。


  看建水专门生产紫砂器具的村镇,进到几个个体作坊参观,一般是前店后厂,规模都不大,有的类似家庭作坊,不知质量咋样,但包装的都非常讲究,言,此地历来为著名的紫砂产地。


  逛街,建水县街市繁华,见一古楼,名为朝阳楼,据说当地人称为“小天安门”,与天安门的建筑格局确有点像,说建筑时间在明代而时间比天安门还早呢。拍照。朝阳楼下为一繁华集市,很多老人和农民。登楼眺望市景,此县亦有县味儿,古老的建筑亦有,摩登的楼房也很多。


  人言,“蒙自人的一碗米线害了他们”,哪儿也不愿去闯,乡土观念很重。但我觉得变换角度又可说“一碗米线福了蒙自人”,气候温和,物产又富,热爱家乡,不是最好么?古语“但凡登徒子,均为薄福人”,从来“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在蒙自乘出租车,起价5元,一般市里最远处10元差不多。我对纽约这样的城市、东京这样的城市,下辈子也不愿意去逛,太大,太累,人山人海,反自然,反人居,是人类没办法才把自己“绑”在那里。在北京一位好友有次邀请我跟他去东京,说对方负责全接待,我说不去,一想那里的地铁像北京一样人头汹涌就够了。蒙自的出租车司机还比较安静,不乱放震耳欲聋的音乐,大城市的司机心里“乱乱的”。


  建水县,产一种水泡梨,类似罐头,用很大的瓶子盛装,那种梨个头很小像海棠果,味道独特,又甜又咸,历史悠久。建水还产一种传统糕点“紫米狮子糕”,卖2元一块,外包一层油纸,尝一下,可能过几年就消失了。


  在建水的饭店吃饭,看到两个服务员小女孩很小,也就十二三岁,还应该上学呀,心里很难受,钱是好东西,钱也是最坏的东西,害了无数人。私人资本太多,根本监督不过来,所以私有制是好东西,也是最坏的东西。在云南好几个县里都看到“类童工”现象。


2011,12,8云南蒙自


  参观蒙自的寺庙玉皇阁,位于老城的民居当央,言,蒙自现在居民中有宗教信仰的以佛教信仰的为多,玉皇阁建于明代,很早,主体寺庙保存尚好,配殿为清代后建的,远望此寺有岁月苍茫之感。寺庙后有树围,绕寺庙一周,虽已无“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罄声”之古意,仍能使人心清凉和幽静一会儿。


抄录玉皇阁庙门两幅对联:


“何拘礼教大开大合天气派,
不问尘嚣宜淡宜浓水胸怀。”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茶楼很多,但看来都是“商茶”的楼多,可供市民喝的普通的少,甚至几无,可能与房价太贵有关。茶楼,如果能建立高档、低挡两个类型就好了,因为说到底喝茶的基础人群在百姓,古时候的茶馆一般是人人进得起的。


  路见“蒙自市米线协会”的牌子,觉得很珍贵,现在北方好多地级市、县连自己的传统小吃都忘了,任其消失。这是个文化认识问题。


  参观西南联大在蒙自时候的校舍。有两处,一处在周家花园,一处在法国哥卢士洋行大楼。西南联大,为抗战时由国立长沙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而成,南迁昆明,后又因战事吃紧辗转到偏远的蒙自,时间在1937年到1938年。这所大学虽然在蒙自的办学时间很短就又迁回昆明,但对此地开化风气,带动进步作用很大,至今此地人引以自豪。名教授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等都曾在此执教。


  瞻观当年西南联大教授朱自清等的青铜铸像。蒙自很注重自己的历史。城市好建,历史难寻,只有经济没有文化的城市将来没有竞争力。


  法国人自1889年在蒙自开埠经商,继而有英、美、意、日等商户前来,形成洋人街。这些历史建筑蒙自保护的很好,可资旅游。


  查蒙自城市历史,早于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汉武帝开疆,置县,名“偾古”,距今2000余年,元代称“蒙自县”,距今700余年。近代“开关”对本城影响巨大,1883年,“中法战争”,清廷被迫同意开放云南、广西口岸通商,所以,蒙自城成为中国开埠最早的口岸之一。在清末民初,云南80%的货物由此进出口,这里有云南甚至国内的: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火车站、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个外国在滇领事馆等。


  蒙自,因此有边地文化、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应该还有越南、缅甸等文化)的痕迹。


  今上午,蒙自市电视台采访我的“大地访诗人”,谈了两小时。早、午均吃一碗米线。


  滇南的葵花籽都是生吃的,北方(特别东北、内蒙的高纬度寒带)要炒熟。气候不同,物性不同。


2011,12,10蒙自


  去老城,拜访蒙自米线的最后一位“传人”王怀德,年95岁。居住在一个老院落中,门外的小巷门楼到处在垂挂着金黄的爆竹花,在开,很好看。


  蒙自米线,迷倒了一代又一代近代的文人雅士,光与米线有关的诗词,可能就够收编一本。中华实在是“饮食文化之邦”。


  经过南湖一带,见一颗百年巨大攀枝花老树,屹立于行车路中央,是特意保护留下的。人言,春季开花时候非常茂盛火红。


  在老街的市场吃沙锅米饭,8元,配鱼腥草咸菜、腐乳小菜。前者很腥,只有本地人习惯吃。


  见军区医院的一面锦旗,上写“感谢给我第二次生命”,鲁迅时代的文学就是给人第二次灵魂的。今天这个任务失落了。……


  一聪慧的当地青年问:当代诗歌为什么不能成为“普世”文学?此问题深矣。


  谈散文写作的未来。对一个小学生写作文的建议:最好的练习写作的方式是记日记,因为这样可以根据爱好,躲开命题和检查,培养“自由写作”的兴趣,日记可长可短,几个字,一两行,一两页都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家长、老师不要干涉,发现后要鼓励孩子,不要批评,“批评出来”的作文将来是扭曲的。


  参观蒙自的老火车站,见有货车停此,无客车。车站老黄房子已经有百年沧桑。客车已经停运。昆明到河口的新铁路修好才能再通客车。言新站可能在修,会漂亮。旧车站可做旅游景点。


  翻读《曹世桂与宦海日记》《泸西县地名志》《精神的崇高与生存的卑微》,《广西府志》(广西,为旧泸西之称)《蒙自县志》《情愫》(陈强新版诗集)《蒙自米线》《蒙自鸣鹫:远山古风古镇》(陈黎、段落著)《感动红河》(丁莲著,人物集)

  读完赵渐强的几十首诗歌,短诗,语言简练,概括力强,有很好的文学底蕴。


2011,12,13 蒙自

  蒙自的小旅馆、宾馆特别多,原因是红河州首府搬到此地,外来办事的多。如今的大城市宾馆也已经渐渐趋于垄断,小的宾馆很难存活,有的大宾馆一座楼就入住几千个旅客。


  黄昏,下班高峰在主街已经出现拥堵,以及空气污染,汽车、轻骑都挤在一起,骑着轻骑驮着孩子回家的妇女很艰辛,穿着很普通,一望而知生活的艰辛。


  小的饭店特别多,有人言,蒙自几乎为消费城市,因为历史上工业少,矿业都在外边,想想可能与就业有关,一二产业不发达,第三产业服务业就发达了。自谋职业,但也与人们爱下馆子吃米线有关。


  云南的本地人爱喝的包谷酒,有的散装,天气很热但只有年轻人喝啤酒,及洋酒。云南白酒的酒类牌子很杂,很难说那种好。傍晚,酒家雇佣许多年轻女学生在门外卖酒,几十,几百一瓶。


  一诗友要订阅几份明年文学类报刊,询问及那种好,想了半天,推荐《世界文学》《俄罗斯文艺》《文史知识》《台港文学选刊》,文摘类的《青年文摘》勉可读读,许多文学刊物粗制,关系稿,无规范,今好刊已经少之又少了。


  谈及,希望有一天,我国考虑建立一所“世界医院”,以打破人类至今各国的医疗和医药壁垒,占地像奥运村那么大就可,集中世界上主要的特色医种,除了西医、中医外,像一些古老国家的传统医学医术,都可以用,如,非洲的、印度的、蒙古的、阿拉伯的,以及岛屿小国的医院都可入驻。这件事并不比办一个联合国、飞船上天更小,人类只忙着各种竞争,就是不忙着拯救生命。


  谈及,私有制的弊病:每个人忙自己的事,每个目标经常互相对立、矛盾,浪费大量惊人的时间和精力来协调;所有人都做过的事情,一个人还得从头做起,无法“借力”;每个人都得重新建立重复的公共关系;每个人很微小,但必须独自面对浩大无边的市场和社会;由于无数的人在互为竞争,扩大利润,欲望,看得见看不见的压迫、掠夺、剥削、奴役、对人性的蹂躏和践踏由此产生,永难遏制……


  见路边,一条白色大型犬长期被囚于一铁笼内,形同“动物囚徒”,想,人随便饲养和对待动物,按照佛理,多数不但不积阴德,反损阴德(囚禁、阉割、锁链、渴饿、强迫与人同居一室、伤害和扭曲动物天性、以一种动物的肉饲另一种动物等)


2011,12,14 蒙自


  谈茶性。滇南培育茶叶的专家秦晓绍说:冬季暖胃的,有乌龙系列,是蒸熟了的茶,还有红茶。而绿茶、还有茉莉花茶是属于凉性的茶,不适合一般人冬季饮用,绿茶泻火,也不适合体质弱的人冬季用,以及多饮。茶叶不能放在冰箱里储藏,现在有的大城市茶叶店为保持铁观音等茶的香气,放置在冰柜里是很不科学的,茶叶一冻就吸收进了寒性,很伤胃。古人保存茶都是放在木质或竹制的罐子里,从来没冻过。现今茶叶市场没正经规范,很乱,很难说哪个事对与不对,哪种茶好与不好,还有的地方茶叶种植使用化肥,或喷撒农药,但无法检验。市场并无对茶品质的统一标准,消费者很难把握。


  谈及,一般家庭的茶叶保存。万别放在冰箱冷冻,也不能放冰箱保鲜,最好仍用买茶时候的锡纸包装,用刀子切开小口后,每次取茶要扎紧,或用铁夹夹住,一袋茶要尽快饮用完,不要超过一两个月,如果锡纸包装不打开,可以一直保存半年、甚至一年,不必改装在铁盒或竹盒里,密闭反而并不好,会跑味儿。茶千万不能藏在柜子里或衣柜里,只能敞面着放,因为茶叶会“吸味儿”。


2011,12,15 蒙自


  晚,20点,红河州电视台的“蒙自新闻”播出《“大地访诗人”作家诗人孙文涛来红河采访考察》的电视新闻。


  云南有可能是国内中药材的最大产地,云南白药就有自己的种植基地,谈到云南烟草对国家税收的贡献很大,是地方支柱经济产业。


  我说,那么云南的诗人,要多把花草树木的名字入诗歌呀,其实很多地名亦可入诗,有利于青少年掌握自己的乡土地理和自然美,要传扬光大自己故土的历史。


  每日一碗蒙自米线,吃久了,发现米线不仅仅是一碗面线,它包含着米、菜、汤三种。北方的东西如果要媲美,只有西北的拉面(甘肃、新疆一带县城老馆子的)可以相比。拉面,虽然也是老汤,但突出的是面的“面味儿”,而米线其实突出的是它的汤味儿。蒙自卖米线的馆子,至今保留一个好传统,买一碗米线汤,可以随便吃几套米线都行(套,地方话,为碗的意思),这一定是旧时良习,照顾穷汉苦力。


  红河州,因有一条红河从西北向东南流经全境,云南的土壤多为红色,所以河水呈红,红河在原阳县境内叫做元江,再往上玉溪境内称为戛洒江,再上溯在楚雄境内称石羊江、礼社江,发源于大理州境内。
红河州毗邻越南,有很长一段边境线。


  红河州,也确实有个叫红河的县,较偏远,在绿春那边,但本地人谈到红河,还是指红河流域,以及这个州的首府。


2011,12,16 蒙自、新安所古镇


  一位出身农家子弟的干部言:干部的办公室在办公室,工人的办公室在工厂,农民的办公室在土地,没了土地农民上哪办公?


  查地图,云南之名,始于西汉,唐代时候这里为大理国,元代、明代、清代均称为云南(为省)。但这片土地战国时期既有滇人在活动居住,故名滇。与两位诗友散步南湖,见冰心题字的闻一多纪念亭,上书“斯人宛在”,并有佛学大师赵朴初题写长联,及沧桑斑驳的瀛洲亭,为滇南名亭,始建于清康熙 29 年(1690 年),亭高22.4 米,木结构,六角攒尖顶三层楼阁式重檐亭。


  见蒙自历史文化名人尹壮图的青铜雕像,尹壮图,字楚珍,云南蒙自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考中进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入阁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富于政绩有胆识,曾直言上书乾隆皇帝。


  南湖公园依水而建,近年续建得古香古色,新增仿古石雕大门牌楼,看出蒙自的重视文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信心,这一切不知不觉中会滋润游人心灵,涵古养今,承昨续往。想,一个诗人当地方官,是一地一府之福气,杭州古代的白堤、苏堤不都名传千古吗?这样,蒙自还会续有文化人物出世的。


  录蒙自南湖闻一多纪念亭的话:“诗人主要的天职是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


  经历半个多世纪,这些要素仍未改变。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爱国者,民主战士,曾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为早期领导人,新月派诗人,著有《红烛》诗集,毕业于清华,曾短期赴美学习,后在山东大学、清华、西南联大等任教,抗战时期随西南联大来蒙自。


  录哈尼诗人陈强说到城市新建问题得话:我们不能建一个新家毁掉一个家园。(家园:指原来的故乡或家乡)他建议我有机会要到红河南岸走走,村寨和山里,那里与蒙自不一样,山水地理都不一样,风情有别。(指元阳县一带。)家园是什么?是故乡,包括百年老屋、百年老树、百年老井,以及故园环境相关的一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一座新城十年就够了,而建一座村庄则需百年。所以,老城、老村是我们大地的根,要经常带孩子看看。住在新城,保护老城。建设新城镇,保护老村寨。城乡的建筑风土都与人的心灵秩序有关,不断地拆毁会导致心灵紊乱、躁动。


  谈写作。20世纪末的世界如此混杂,很难形容。人类文明史很短,才几千年,按近年美国天文学家地球还要存在50亿年的预测,如果不出太大意外,人类还要存在几十亿年哪,从这个意义说,文学写作不是完结,而是刚刚伊始,才写了几千年,与后边几十亿年相比,一个零头都不到,可能还在幼年期,谁说文学写到头?!要“打起精神行得”!(民国《名山访游记》的著者高鹤年居士语)

  参观文澜中学。这是蒙自的“百年老校”,校门古雅而气派,一望就是培养学子的地方。校园有古建筑,一直保留,但内部装修很现代,概念很对头,还在院子中保留一座古塔。现代与往古相映。文澜镇,是蒙自县城区的老名。


  见街头一收废品的三轮,不是乱吆喝,而是走过街巷时放柔美的音乐,慢慢走,习惯了居民就知道收购废品的来了,干千行百业都有创造。


  可能因本地的轻工业比较少,许多食品,物品由昆明、四川、广西舶来,日用品有的贵一些,如肥皂、吃的装食品等,罐装食品有的时间较长,半年八个月。

  黄昏,去新安所古镇。分为老街、新街,有“先有新安所,后又蒙自城”说,据载,宋朝大将杨文广在此一带驻军,所以历朝此地是一兵站,朱德当年曾在此地驻军中,当年他活动在建水、新安所一带。这里明清两代驻军也很多,有古建筑名“修补所”,为军用。去看万亩石榴园附近新建的“诸子塔”,四围空旷地为石榴园,庄稼地,言,石榴园是一户一户农民的,每家一块或大或小,有许多已经自行组成互助合作社,但并非平均分配,只是有限合作,如突击收果、集体劳动、捆绑贷款等。


  远望山峦下,果园平畴,暮色苍苍,农人收割。想起李商隐的古原诗(是他写的吧),随诌几句:


近晚意绪沉,
疾车看榴园,
群山迤平畴,
农舍漫炊烟。


  人言,明代的徐霞客曾考察泸西的岩洞,在哪里呆了11天,还会见僧人等,他也考察过云南其他地方。他的游记有记叙此一段。


  今与诗友谈及,我一代人,文革切断了我们一代的历史文化链,(未来得及上高中古典文学课就匆匆走向祖国远方),过早地参与乡村的劳动和实践,而服务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又都不够,其后我们又无法在迅速动荡变幻的世界里,续接上原计划的“共产”文化和精神链,悲哀由此产生。但谁又能说清这是不是一种额外的对人生的丰富?


  谈及,80年代的分田到户。此分歧文革前就有,批过,叫“三自一包,四大自由”。今看,是一种农村运用何种基本经济方式的分歧,当年用批判方法太过,应可争论。前不久一位教授曾与我说,他家乡湖北,也包括安徽,一些山区地块很小,人均土地很少,没有多大的耕种机械化的价值,适合包产到户,我觉得对,像贵州、云南一些坝子,包括四川某些也是。但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两大块,最不适合单干,因为土地一划分小块和零碎,就阻滞了机械化农机具运用,这一点我在当知青时就发现了。东北平原的机械化程度,比我当年预计的慢了二三十年还多,就是课题不对。天下情况有别,有的合适,有的不合适,有的得另想法术。


2011,12,17 蒙自、芷村镇 、查尼皮村

  上午,在郊外的矿区宿舍见百年的老樟树三棵,躯干高且粗,树冠迎风,另见一棵五六十年以上树龄的桉树,也很高,另见另一大叶榕。


  到芷村镇,为一苗族镇,也有新老镇区,参观旧的老街,言,越南的胡志明当年曾于此住过,看到木楼犹在,尚未开辟纪念馆,此楼现为私人所有,正贴着“出租”字样。看街道样式,还保留有20世纪初年的样子,不容易。


  一文友说,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曾来滇,说,只有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能住在云南(大意),云南人很以此自豪,我认为哪里的人都要学习如此热爱家乡,不断找到和肯定自己乡土的价值——以抗衡满世界流行的吉普赛人、从前的犹太人式的“流民心态”。


  芷村镇老城有一部分保存尚好,而新镇多新楼,参观路过镇子的老滇越铁路、老车站,言,此铁轨为米轨(窄轨,一米多),可达越南的河内,见货车,站旁有一棵数百年的老樟树,茁壮茂盛,附近有人在放一种奇怪音乐,问何?人答:迷信的。


  查尼皮村,为彝族寨子,为云南共产一大的旧址,一草屋,1927年在此开会,这里位置偏僻,车行很久,又转多山,途径村子,见种植豌豆苗,枇巴树结的果用白纸包裹,说防虫和日晒,香蕉林掩映民居,很美,但已有所污染,见流淌的黑水,村中污水排不掉,远山雾,油菜花开,金黄柔嫩,见二三树玉兰花,野生在山坡,正含芭。附近山生野核桃、水冬瓜等树种。见一村人放一群黑白两色羊,始知云南的山羊不都是黑色的。


  路行,见村中路边类似北方谷仓的建筑,请教,是烤烟仓房,下烧火,烟叶悬挂空中,曰烤,这一带种植烤烟的很多,许多世代赖此为生,所以单说世上烟草是坏东西也不确。


  叹,乐境就在人间,桃源仙境就在乡村,保卫乡村就是保卫最后的“桃源梦”。


  途径红河学院,这是滇南最大的高等学府,学生很多,正在举办学生的摄影展,参观,多有可趣。


  言,彝族古有拜树的传统,所以村寨附近的树木保护的很好,有的还有森林,比其他的村子的自然环境就好多了。而旁的汉民村子的树木都砍掉了,山显得光秃秃。


  比较小的村寨的山路,当地叫“石蹦路”,用较大的石子修的,可节省费用,一公里10万可够。


2011,12,20 蒙自


  下午,接受云南红河广播电台对“大地访诗人”的预约采访,见台里的新闻总监张兵,著名播音罗阳、著名播音刘瑞。在电台楼上合影。


  录1937年陈寅恪在西南联大做教授期间居蒙自所写的《戊寅春晚蒙自楼居作》:


“无端来此送残春,
一角危楼独怆神。
读史早疑今日事,
对花还忆去年人。
渡江愍度饥难救,
弃世君平俗更亲。
解识蛮山留我意,
赤榴如火绿榕新。”


  读蒙自文史资料,抗战期间,来过蒙自的著名文化人士不少,有北大校长蒋梦麟,著名教授钱穆曾在此写作了名著的《国史大纲》,冯友兰、吴宓、汤用彤等名教授都曾在蒙自南湖、在蒙自石板路旧街、在老茶铺和米线店留痕,朱自清后来写出了回忆文《蒙自杂记》,记叙在此停驻五个月的经历,至于无数的青年学子,则如群鸟一般,飞过昆明,飞到滇南蒙自,又像飞鸟一样散落向四面八方。


2011,12,23 蒙自

  上午十时,在红河广播电台接受现场直播采访,内容为《谈“大地访诗人”、及诗人与生活的关系》,采访人为台里著名主播罗阳、刘瑞,并蒙自电视台记者前来做了录像。


  谈到我对红河的哈尼诗人哥布、哈尼诗人陈强、莫独、相达、赵滇等本土诗人印象,我因健康的原因未能全力以赴工作,休息了一些天,很抱歉,“大地访诗人”计划在红河采访2——4位有特点的诗人。谈到“大地访诗人”的特点,民间与底层诗人的概念,地域诗人的概念等解答,第一卷已经采写的诗人张联(宁夏,盐池农民诗人)、梦亦非(贵州,独山)、发星(四川,大凉山)、邵耶(吉林长春,民间诗人,已逝)、鲍雨冰(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第一代诗人,已逝)等,我说,一个诗人,偏僻地方的,大地深处的,边疆的,你要赶紧采访他留下诗人资料,趁在他还活着时候关心他一次,有好几位诗人我的书还在编写出版之中就去世了。


  谈到《大地访诗人》第二卷,采访对象与第一卷有别,因为时间与情况变化了,第一卷以民间、回顾历史为主,第二卷以青年为主,包括打工诗人、民间诗人、地域诗人、优秀青年诗人,已经采访的有罗德远(四川籍,在广东打工)、许仲(江苏海门,打工诗人)、王小忠(地域诗人,甘南,80后,藏族)等……


  解答听众问题。第二卷书出后,将赠送给国内主要大学的图书馆,作为当代诗人第一手资料供研究,。本采访为个人的自费公益性民间诗歌事业计划,不接受赞助不吃请不收礼,不向被访问诗人售书。解答听众是否有“炒作”的疑问?答,当代做事允许人家怀疑,“大地访诗人”是2001年开始的,后由于我在京工作繁忙,我因无时间耽误很多,并未做“过度”宣传,我曾在人民大学讲座过,内容为介绍被访问的一些贫困诗人的情况、境遇、艺术,《新周刊》《诗刊》《诗神》(后更名《诗选刊》)、《诗歌月刊》等少数报刊有过报导,在《诗歌报网》、博客等网络上有过刊登“诗人访谈录”,对宣传,我认为要适可而止不过度,但要适当地推介底层诗人,为外界所了解,这个工作我还要认真继续做,在有生之年做完共三卷《大地访诗人》。解答听众关于自费解决经费的疑问?答,赞助也不是不可以争取,但我的态度是一个人做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我的住宅现在还是在80年代的老楼里,我认为如果你决心不买房,干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也够了。我出生时正在打朝鲜战争,我的一个舅父在打上甘岭一带受伤,我上学的路上,到处写着“把一切献给公共”,这个理想我至今没改变,不能为经济做大事,做点文化的小事,诗歌现在是文化里一个小门类。为公,这是我一代的世界观。


  谈及地域诗歌,如,最北部的大兴安岭,也有一个诗人群体,在山里写作很多年,是特殊的地理和地域。这样的文化值得研究。如,甘肃陇南也是一个地域,与其他处很多不同。各个地域的文化价值在于不同,一个地方只有本地的诗人能真正写好写透。


  谈及,应该推广当代人对于诗人的正确理解,另,诗人也不要做鲁迅批评过的“象牙塔”里的人物,要写被人看得懂的,要与生活、与民生切近,要紧紧贴在大地上倾听,观察。


  最后,主持人问及:对红河州的印象?我说,红河州大概有13个市县,我只到过五六个,没有全面观察,说说对蒙自的吧,“很生活,很文化”是我六个字的总结,还有,在蒙自没看到一条路“开挖”,印象很深,秩序,城市绿化好,生活节奏相对和缓,是我愿意赞美它的地方;今天,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那样的大城市,节奏太快,人太累,也越来不太适合人居。蒙自的米线传统小吃、老街和新城分开建设的科学理念,城市森林公园、新知图书城等,都值得别的城市学习借鉴,我个人认为,蒙自应属于20世纪的“历史文化名城”。


(红河州广播电台的记者、编辑工作认真,细致,直播之前就预先做了采访提纲,有预访。)采访完成后,十一时,与州广播电台的副台长古世鸿见面及会谈,他说年轻的时候也喜欢诗歌,他教过书,谈到云南有很多的诗人,有的也很有影响,并谈到他了解的个旧的两位诗人。


2011,12,26 蒙自


  哈尼诗人哥布谈及,故乡的哈尼村寨很有孝敬和赡养老人的传统,如果是继母也很善待前方的孩子,我谈到吉林的延边朝鲜族也很孝敬老人,有传统,吃饭老人坐上座,唱歌、跳舞请老人先出场。


  作家周楚栋谈到创作蒙自文化传承的专题。


  谈及,蒙自的、及红河州的菜系。蒙自菜,既有哈尼、彝族的风味,也融汇了滇南的菜,形成自己的一套独有菜谱,都可整理成一本书,一部光盘等。其实,每个小的地域的菜,都与其他处有所不同,蒙自的菜,与昆明的、滇北的,都有不同。


  哥布说,在元阳哈尼村寨老家,他出生的老屋翻盖时拆了,很可惜,我说,诗人的肖像一定要拍摄在他的故乡,才有背景深度,城市的背景几乎一样,而家乡却各个有别。


  赵滇说,他要拍摄蒙自的百年老火车站的各个站长,留下影音资料,我说要做就得快,不然来不及。


  云南的诗人,特别少数民族诗人确实很多,以前我接触过的,想起来的:井力、泉溪、明珠、毕登程、阿卓雾林、柏华、李启邪、还有相达、四马、王子文……,很多还看过他们的诗集、文集,有些出了好多本,有的很有特点,很独特。


  谈竹筒烟、烟草。吸烟与世界一切事物一样,不可一概而论,如,红河地区农村地处潮湿,冬季山上海拔高寒冷,抽烟可以御寒,防潮,有祛病作用。我少年时去北大荒的依安县、拜泉县一带冬季奇寒,野外干活抽烟可以不胃痛,喝酒也要用开水烫热了喝,那里的民谚:“喝凉酒花脏钱早晚是病”,说的就是一条中医原理。抽烟在现代污染严重的大型城市里确实有害,因热度、空气、湿度都不对头。我估计烟、酒的最早产生都与医药用途有关,而非享受。咖啡也是。


  读哈尼诗人陈强的一些诗歌,陈强写过一首短诗,名《生长地》,他曾在元阳县的深山寨子(哀牢山脉)教过8年书,在傣族、哈尼、彝族的寨子都教过,他的诗歌很多就是回忆记叙这些经历的,还有写早期的故乡与亲人的。


  与诗友谈,云南的植物名、花名、草药名如入诗,会很美,这些鲜有人涉及,不要“挤死”一条路上,一诗友告诉我,元阳县的红河南岸还有一些原始森林,只是路很难进去……


  录哈尼诗人陈强一首与元阳一带哈尼村寨有关的《风不停地吹》:


“风不停地吹
从生活那边
吹过来了
爬过日子的坎
翻过岁月的坡
风静静地吹

山岗绿了
谷子黄了
外婆的头发白了
月亮挂在树梢上
阿妈在村头茅屋里
生下我”

  今,诗友赵滇给我看他写的怀念新近亡故的父亲的诗,很感人,世界上所有的真情都足以动人。
谈,诗歌其实是为“实用”而生的。越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会越成功。而无病呻吟、感情空洞、玩弄技巧的,都不会打动人。古人说“诗言志”,一个是抒发人的精神理想,一个是记叙人富有意义的广阔经历。


2011,12,29 蒙自

  午后,森林公园散步两小时。

  一蒙自的朋友说,人静下来,心情就好,心怀善,办事就顺。在他那里拿一本《般若花》。


  日前与友人谈,诗人,或写诗歌的悲哀,他曾有一诗,名《写诗的悲哀》,我读过后说,曾在美国《国家地理》资料片看到飞越喜马拉雅巅顶的灰鹤,有的掉队了就剩一只,仍孤绝地高翔,它能俯瞰到大地的芸芸万物,但芸芸生物却看不到它,它可能被躲在云雾中的恶鹰咬死,最高的飞翔就得付出最昂的代价:孤独、少同伴理解、少同行……因此,又可以反其意歌颂写诗这种类似飞翔的精神的高贵,为——“写诗的欢乐”!


  明日离开蒙自,忽觉得对它留恋,想再听听森林公园附近的寂静,感受冬季强烈的阳光午时抚照。


  黄昏,到玉皇阁,默拜一会,拜祷,在殿后林中徘徊。


  谈及,以前,多年前,人们很爱读中外文学名著,和文学类书籍。文学对人情绪有很好的疏导作用。现今所以抑郁病患者增加,除了社会的,经济的原因等外,和不读书有很大关系。有的人每年只读一本两本“软性的”书,闲书,如:种花、做菜、养猫狗的,突然碰到压力就很危险。真正从事文学艺术的人,患心理疾病的比例,比一般人要低得多。不要忽视好书的社会文化功能。谁说一本托尔斯泰的书顶不上一个心理医生?


  法国作家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融化”。


2011,12,30 蒙自、开远市、弥勒县


  晨起,车出蒙自,见北山,此山名团山,很高,有朝阳奇异,彷如照射一堆金块,云缭绕,和城西南的莫则山比,另有意境。记得哪个西方诗人说:灵山就在大地远方。


  在郊区团山镇吃一碗米线再赶路,许多人在院子里吃,放地桌,院中枇芭树翠绿,说春节后就可结果。
  

  经开远市,山路,车渐多,堵,到弥勒县,弥勒这个地名好,吉祥。


  在弥勒县吃“石屏烤豆腐”,石屏县也在滇北,石屏烤豆腐”既将小块的豆腐干烤焦,沾上盐水辣椒吃,可当菜,优秀的传统小吃。


  参观弥勒县的“红河卷烟厂”,此厂名气大矣,凡国人抽的烟很大一部分从这里出厂,或于此有关,厂区气派,企业强大,门外一湖,以净化空气,只有大企业才修得起一湖。见一排排停放的专门运输卷烟的大型货柜车,上有“红云红河”字样,言,此单位带动弥勒的经济,解决就业,带动云南很多县里农村的烟草种植。入住,看宾馆的《红云红河》刊,想,天下有戒烟的就有造烟的,造和戒一样强大——这就是事物的“相对性”。


  言,弥勒有50万人口,生产力发达,早先上世纪50年代与泸西是一个县,现已具备一个市的规模。市区建设的亦好,很繁华,门类齐全。


  下午,经一彝族村寨可俋村,在重重山顶,为搞旅游,将原本的民居寨楼均刷上很多图腾的画案,似不妥,应保留原貌就很好,可以另办一个展览室来放置图腾类,展览物品,及史实传说等,但山寨建筑很有特点,可一看。村外种植绿色蔬菜、麦苗等点缀,见村中有不少挂果的柿树金黄。此村为彝族阿细的一支,“阿细跳月”的舞蹈就是这里的,据说曾跳到北京天安门,很有名。


  到弥勒寺,位于弥勒县北40里,有山名绵山,寺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后兴盛于明、清两朝,几番重修。现在的弥勒寺为近年新建的新寺,昔山门有赵朴初题字。去看老寺,沿路盘旋山顶,到达,已成为儒释道三教混合的寺庙,这也许更符合当代人的心理。言,此老寺建于300年前,是清朝的建筑,约有少量外部修缮,已经斑驳古旧。


录弥勒寺庙门对句:


“天开胜境现出弥勒第一古刹,
地隐神灵古今南宗不二法门”


  想,佛法真是世界最智慧的,它与自然总是在一块,融为一体,佛法就在远方静静等着你,并不主动惊扰你,“无钱方断酒,临老始读经”,所以唐代王维有诗句“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


  绵山不高,但却新修两座极高的金佛手、和金佛像,很新,晴朗日耀眼,可能是为了吸引旅游,古物最好修缮如旧,新建宜慎。


  谈,在生活中学诗,在诗歌中学习生活(当代的净慧长老云: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一个诗人,若能找到了一种真正的生活,就能写出诗歌,生活方式在写作的前边。


  说弥勒县有温泉,但无时间未去看,为云南著名的温泉,冬季仍不影响洗浴。


2011,12,31弥勒县、泸西县


  晨,不远水塘有鹭鸶鸟,还有一种小鸟,蓝色羽毛,水里游一种黑色羽毛的,像小野鸭,言,俗叫“水葫芦”。


  往泸西去,泸西距离弥勒车程不远,是毗邻县,田畴错落,油菜金黄,村镇比滇南明显人口稠密,到达一诗友的家乡阿久黑村(彝语,有乌鸦的地方),但现在村子主要都是汉族。


  后山生长不少桉树,村民用树叶炼制桉树油,可卖。此油脂可入药。此村资源较匮乏,田土不多,分布于各个山坡,坝子很小,村中街路弯曲狭窄,住有几千人,房屋盖的很拥挤,可想见生活的不易。


  大片田地覆盖薄膜,种植金盏花(一种可以制作泡脚的中草药),有集团来收购,泡脚的药粉行销国内,量很大。


  吃“泸西豆豉”,味儿独特,香、辣、咸,是用油炸的,豆豉预先腌制、晾晒,成一个个小四方块,配以油炸小辣椒一起吃,很下饭。

  言,著名的泸西古洞,就在泸西县,近年给县里招徕许多游客,此洞古已有之,开发于80年代。


  到渐强年轻时当过农村教师的村子,学校新盖了四层白楼,旧的校舍已经拆除犹有痕迹,院子里从前水泥乒乓球台犹在。村里居民种植油菜、麦子、韭菜等,有的蔬菜不认识。有的村路很好,有的很差,差的下雨天车会很难走,红泥土路。村中几乎家家养狗,但栓着,为护院,因村子都很大,都在几千人。


  到泸西县,休息少许,上街,车多人杂,是老县,污染亦有,早起也很冷,此一带已经多雾,与滇南的温暖艳阳不同。


  泸西的文庙,建于明代(1481年),修缮于清代,庙宇组成有灵星坊、先师殿、崇圣殿等,院落有古松柏。县城商业街在一老街上,许多的老建筑犹存,可想昔日。县里繁华,商店多,放音乐噪音。汽车也不守红灯。经过城里一座白族建筑风格新建小区,很大漂亮。


  看泸西的教育书店、新华书店,后者大中城里已经渐渐消失,但在县城还有,老滇说,他的一本诗集,在这里用半年时间卖掉75本,看来诗集不是没读者,是没地方给你卖。另外,诗集的真正读者在小的地方,不在大城里。

  沿途,诗友望路上疾驰而过变换的的乡村景物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弥勒见农民出身的作家梁刚,他出版7本书,有小说、诗歌、散文等,送我《乡村物语》《我在秋天养一群鸭子》《乡村的声音》《乡土手记》《河谷》几本。


  泸西,古称“虎城”,但现在附近的山已经开发过度,石多树少,县城有一以虎为造型的雕塑。此县说有20多万人,我看要多,有几十万的样子。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于1638年进入泸西的泸源洞,在《滇游日记》中写道“城西北四里,……标点青翠”“乳柱纷错,不可穷极诘焉”。


  夜里,到诗友老滇从前曾于此县读书的旧宅,门窄,巷旧,但却是闹中静的读书好去处,见许多他从前的书在此“沉睡”,约有几千本,还有民国二年(1913年)的书,老版的,他回忆当年最早在乡下,进城到图书馆借书当天返回不了,就住几元钱的小旅店,有时狠狠心花5元洗个澡,旅舍孤灯,灯下读书其乐融融。我说,你为什么不写写这些?我说,书是有生命的宝贝,你已调外地工作何不带在身边?


  晚饭,吃泸西菜,味浓咸,辣,香,有豌豆叶子、棠棣花菜、枸杞叶子、都是煮水,蘸盐水辣子,看厨房,还有几不认识菜。


  每个地方,(县、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史书”,文学作品亦在内,这些书大的城市不一定见到,他们是“准”地域文化,很要紧。“我知道什么?”(笛卡尔)


  言,泸西县清代出过一位写“百菊诗”的民间土秀才,名陈菊潭,当地人以此自豪。往古文化分布很均匀,几乎遍及每一个县乡,要学习尊重。

  
  谈,70年代出生的,写乡土诗歌的很多,也很有成绩,他们很可能是“最后一批乡土诗人”,后边,乡村已经迅速变更,后边的青年有机会就进城,就出国,他们不爱写作,要留下珍贵的、并不太“往昔”、但已经席卷消逝的乡土印象……


  谈写作。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谈,要碰触火星,事物就明了了。要“盘活存货”,找到自己特点,有时,需要一只外力的手促动一下。要注意写进身边事物的边缘,即阴影部分,摄影叫景深,西画叫透视,史学叫社会历史背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写作源”,要善于发现。读书有有字之书,有无字之书,后者更重要。

  一个诗人,就是留下往昔一切的人,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保留,保留人类珍贵的有价值的一切。文学的标准是“真善美”,真管着善,真、善管着美,“艺术的使命在于发现真理”,真,最强大。宗教、哲学,是文学写作的“钢骨”,一个作品立不起来,很可能根基上缺乏哲学与神性(信仰、世界观)力度,为什么有的作家写到一定程度就完蛋了呢?原因在这里,主体精神出了问题。


  各个省、各个地、县、乡的“才子”都是不同的,这就是“百花齐放”,没有可替代性,他们各个掌握着独有的、不可取代的环境、地理、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等资源。所以说,文化是神赐给人最好的礼物。土壤的力量比种子更强大,你在一个地方默默开垦文化,并没“名播天下”,但你的贡献可以和农夫比!


2012,1,1 泸西县、中枢镇


  上午,到永宁乡的一彝族古村寨子,名城子古村,为泸西最有特点的古民居建筑(曾一诗友问我,云南的民居是否没安徽的好?我说,哪里的民居都是根据自己的历史地理民俗和经济决定的,它们之间没可比性,保留自己的,就是特点)已经有600年,距离县城26公里,此古村为一种近乎民居、加堡垒形式修筑的,最早是为防御北方官兵所用,后改为一般民居,这种建筑当地叫“土掌房”,依山而建,一家连一家,毗邻紧密,每一户的庭院就是下坡一户的房顶。


  彝族城子古村建筑于明代,大约在1382——1481年左右,当时曾有一名叫昂贵的土官据此,后因无视明朝法度滥杀无辜被废。这里历代为滇北重要军事堡垒,云南解放前夕,解放军滇贵黔纵队曾驻扎于此。此村近代出过一位红军将军,名张冲(1900——1982),曾于建国后任云南的副省长。


  到泸西中枢镇逸圃中心校参观,此校1942年建立,旧校舍已经翻新,盖了几栋新楼,但几进院落的格局得以保存。诗友老滇曾于此教书,校园里还有一些树,有校铭碑记录历史。


  到老滇的故乡挨来村(挨来,彝语,),此地有云南最好的坝子之一,土地平展,土质好,村子的建筑房屋自然就好,修了水泥村路,很宽。来到他家老屋,宽敞的院落,老母在忙活家务,小侄儿在玩耍,拴着一条白狗在屋顶,堂屋正间摆着炭火盆,老父几个月前刚辞世,一切还如他在世时那么规整。我说,要常回家看看。


录赵滇写的两首《悼父》之一:


“我一个人在下午想念父亲
去年的10月18日上午10点10分
他拉着我的手 , 就这样悄悄地走了
今年的清明
我在他的坟茔上添几捧土
我跪在他的碑前
向他上香 、 烧纸
他总是沉默着
父亲就像这大地上的草木一样平凡
他还没有让我们兄弟姊妹好好孝敬、爱爱他
就这样一个人悄悄地走了
他走的多么仓促
没有好好的来得及喝一口
村里秋天新酿的浑浊米酒
把世界的爱和疼留给我一个人
让我一个人承受世界的疼痛
我想拉住他
只拉住时光留给我的疼
人世间爱与亲的骨肉分离……”


  黄昏,到达泸西的白水村,暮色中见一片很大的梨园,旁还种有枇芭树,杨梅树,桃树。到白水库,时天地苍茫,寂静,红土路蜿蜒,草甸在余晖中显得特别美,有些像西藏某处高原湖。此水库供应泸西县城用水。黄昏中,见归来渔船,岸边取暖的篝火。


  晚,吃茨菰煮汤,斑鸠肉末炒菜(不知此鸟是否准打?)泸西的菜,可能与广西、贵州、四川菜的特点都有接近,与地理位置有关。言,泸西自古出武人,相貌亦与滇南有别,个子较高,性格粗豪。夜,雾大,冷。


2012,1,2 泸西县——石林县——昆明


  早,离开泸西,一小时余车程达石林县境,经过长湖,开辟为石林地质公园,湖水很大,清澈,有点像海子,四围远山。看沿路的树种,学认棠棣树,黄连木等。


  26年前,我曾到石林县,旧貌已变,山有许多为修路用砂而炸开,呈凹,惟有远方山峦之上的彩色氤氲依旧,河山之美就在车窗里,一闪过。


  想,诗人们在远方生活,生活得阳光灿烂,有声有色,与大地人间的一切一样。


  石林县城,(80年代我来时似乎称“路南彝族自治县”,今已经改为昆明所辖,称呼石林县)通高速路,较干净,整洁,旅游城市,路见“建国际旅游城”标语。


  途中停车,认识树种及花草:白拉条树、青刺果、鸡爪黄连、薰衣草、红叶石楠。


  在途中一饭店抄录菜名:抽筋菜、野蒜炒豆豉、苦青菜。


  沿途,路边见有制作坟陵用的石刻牌坊,有的很巨大,出卖,台湾作家柏杨批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说,中国人有了钱,一娶小老婆,二修祖坟,并无公心。沿途见修祖坟占用土地、山地,云南的土地本来就十分少,要节约用。农村的旧风俗与迷信近年来有回归,婚丧都大操办,浪费和增负担。


  滇南、滇北许多乡镇,见写有预防艾滋病口号,写的太概念化,应写明一二三具体的防护措施,另,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凡是有较大公共媒体性质的,应有:防火、防吸毒、防性病、防流感、各种地方病、地震、水灾、旱灾、易发地方灾害、交通安全、心理疾病……这些的公益性广告,国家应硬性规定刊播,要放在黄金时间段和突出位置,这是他们的公共职责,不能一味赚钱,整天插播商业广告。并公益广告,要有操作性、实用性,不能模糊,应有专业人士制作的专业语言,说明简易的操作方式,不然,农民已知“防艾”,怎么防?市民已知防火、防震,哪些一二三的步骤?!


  途径圭山,开辟为森林公园,森林似乎并不太茂,可能为旅游,雾大。言,从前到此山可挖草药。
  晚,到昆明,入住,会见佤族诗人聂勒,他是佤族近年最著名的现代诗人,《当代中国诗库2007》(卷)曾收录他的诗歌,他曾应邀访问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谈他的家乡南疆西盟,说那里的鸡鸭、猪出门10米,就跑到缅甸的山上去了,谈爱荷华写作中心近况,跨国家庭,出版业改革,民族诗人双语的写作等。……


行将分别,录途中写《与渐强、老滇二诗友到泸西及赴昆》:

其一

三友四日赴昆,
弥勒开远如风。
诗歌生活谈雅,
阿久村寨苦辛。
古寺古堡白水,
棠棣黄连辨认。
最喜泸西豆豉,
滋味犹昨留痕。


其二


校舍今楼矗起,
旧墙昨日存证。
百川千折归海,
学子踊跳龙门。
城里灯下探宝,
宝书何不归身?
有乡锦衣归去,
滇中人物必新!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探访滇南哈尼诗人陈强之墓 (09/04/2014 14:55)
  • 推动当代文学中的“新写实” ——在广东《打工诗人》创刊1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09/01/2014 16:20)
  • 诗人间也要和解和互爱 (08/29/2014 12:39)
  • 雁列山下访雁飞 (08/28/2014 14:06)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