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跟一个打工诗人回苏北
文章来源:诗歌报 作者:孙文涛 发布时间:2014-09-09 10:22:03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跟一个打工诗人回苏北

采访日记

2013,4,28
江苏。常乐镇——海门——南通——淮安——泗阳县

  常乐镇位于海门市,与上海崇明岛隔长江相望,这里虽属江苏省,但气候地理经济与沪上更相近。下午,与许仲由长乐镇拼车打出租,价30元,到海门,再转拼车到南通,价60元,共折腾辗转2个多小时,拼车超载很挤,黑车又多特别是夜间,对身带财物的打工者很不安全,但他说今天还是顺利的没耽搁。南通汽车站前人山人海(各大中城市均人满为患),担心买不到泗阳车票。


  进入南通,繁华之地,见一辆200万轿车,又见一辆700万轿车,黑出租司机感叹:“我们快像印度了”(两极分化)


  南通已经建了新火车站,很漂亮,但长途车站仍为老站,已不敷用,尽是人挤人,排长队,买到17:30徐州的车,此车途径淮安,再由那里换乘去泗阳的汽车,车因节假日到来人多晚点,在车站站立等候一个多小时无处坐,晚点18时始发。


  大客车密闭,缺空气氧气,晕车,经如皋、海安一带,昏暮中闪过苏南的富庶农村,但居住的已过于密集,闪过白楼黑瓦,绿地。经盐城、东台等。江苏地形南北很狭长,许仲在长乐镇某企业打工,但妻子孩子在苏北泗阳的老家,从南通回一次苏北泗阳要从东南端到西北端,走了一个斜线,江苏交通本来很好,但脱离主干线这样迂回走亦很不便,许仲说每次都很劳累,刚到家歇下又要返回,最多能呆三两天,他来这里十来年,年复一年成了一只“归雁”往返奔波,赚的钱都交车费了,说时无奈。

  一个幽灵,一个人人共劳共享的幽灵,仍然在东方大地徘徊(暮色中汽车水一样流泻过苏南,头脑中蹦出句子)


  南京到泗阳的一条路经过一段安徽省境,那里有一个小城,名天长,我知道那里生活着一位诗人叶世斌,出过好几本诗集。


  长途汽车4个小时到淮安,已经夜里22时,灯火,淮安苏北大市,唐代既兴盛,许仲说对这里印象好,人情好。天晚已无车,再次拼车乘黑出租,从淮安到泗阳县,价50元,达时已经23时,路途司机无规矩,不断超速大声喊手机,担心车祸。

  去往泗阳县,渐入苏北深处,春季气温上升,夜里开车窗也不冷,路边和远处传来麦地清香,及洋河酒厂的酿酒味道,很好闻。


  在苏北夜里,我明白了为何古来民谚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致命的麦香呵!


2013, 4 下旬 泗阳


  午后14时,到泗阳县图书馆门前,参加作家签名售书活动,泗阳新华书店同时在这里举办图书展销。参加人有泗阳籍的打工诗人许仲、泗阳籍画家毕传国等,文化局、新闻单位及电视台等。作家艺术家的图书有《时间的令旗》(诗集,许仲著)、《老笔闲情集》(漫画集,毕传国著)、《运河的流音》(诗集,潘莹著),及新华书店带来的的各种图书。现场热烈。会后,在县图书馆五楼参加“阅读馨香——读书沙龙”活动,参加者各校的学生为主,有校长、教师等演讲。参观图书馆,除了成人阅览室,有儿童阅览室,多功能厅、报告厅等,言,读者经常人满。


  泗阳,以汉代有泗水国而名,泗水,也是古水,已很小,地图多不标。邻近的宿迁,是英雄项羽的故乡,沭阳县,是虞姬的故里,淮安,是韩信的家乡。今泗阳一带以产洋河酒而闻名,本地人以其绵长劲道浓香扑鼻而自豪,说此酒明清既有之(可能更早),乾隆下江南路过喝后曾盛赞,今有一条河名洋河。


  路上与许仲交谈,他说,对南京印象好,有文化,比上海宜居,我说南京的长途汽车站有秩序,硬件好,在江苏的好几个车站我都见在卖图书,还有很文化的书,他介绍泗阳为“杨树之乡”“诗书之乡”,县城绿化好,整洁。


录许仲写家乡“空心村”留守儿童的诗句:


“一年没见过你的面
你们就不要假装想孩子
在电话里乱说话
是要负责任的
孩子因为想妈妈
已经在地上画了一个妈妈”(《村庄有话说》)


2013, 4 下旬 泗阳县


  早,与许仲去王集镇曙光村的老家,距离县城近一个小时车程。苏北的路很好,整个江苏的路比山东还好。见油菜花正开,有的高达2米,蚕豆花开,见矮桑树,比想象的矮,养蚕户已经很少,镇上仍有缫丝厂(缫:音骚,把蚕茧放在滚水抽丝意)。


  晴,但凉,曙光村中看许仲的新房、及旧居,一天中恰巧赶上了两个婚宴,(有一订婚)很热闹,鞭炮,轿车,见宴席上苏北特有乡菜:素鸡(又名膘鸡),其实类似一种灌肠,说古已有之,吃时和蔬菜煮,用料有鸡肉、藕粉、香料等,别处所无,为泗阳一绝,香而不腻,兼汤兼水,趁热食。


  村中的年轻人今均在苏南及沿海务工,有无锡、常州、扬州、南通等,他们回村装束与村中人判若城乡,彷如外人。


  到许仲的新居,见喜鹊筑巢于门外杨树,燕子垒窝于屋顶,似乎在呢喃:“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到他往日的读书房,书籍和一捆捆文学通信还摆放在书架,蒙了灰尘。村民说,文化部长孙家正就是王家集人,有90老母在乡里,并为此自豪。


  乡村几乎所有初中的孩子都在县城念书,周日晚上,回县里的公车挤满一车车学生!


  乡里路旁的候车亭,一个不缺,很多北方的大中城市都不一定有,江苏的乡镇建设及文明,可为样板,县城与全部乡镇的长途汽车已经公交化,车资低,车次多而便捷。


  ——但随着汽车随时开进任何一乡村,汽车带来的一切问题已经由城市移入乡村。


  在苏北,看到农民潮水般涌入城市是必然的,乡村土地缩小也是必然,农民从广阔田野走入狭窄工作间都是命定的。


  王集镇,历史悠久,商业繁华,若干年后可能发展成一座县城,有很多新盖楼在出售,已有污染,主要来自汽车、噪音、垃圾污水,新华书店已经取消,因年轻的都外出打工无人买书。


  王集镇历史有一种烤饼,名王集小团饼。附近的穿城镇有一种悠远的“穿城大饼”,厚而大如乡里从前锅盖,要切着吃,面味醇香。


  经镇上,许仲忆及他少年读书的往事与艰辛,颇多怀旧及伤感,许多故人早已离去。


  世界变动不居,
  我们刚刚熟悉这个世界,
  世界转眼把我们忘记(在王集镇,等待许仲和他的妻子去办理“新农合”及社保时所思)


  在泗阳县城街区公园散步,见锻炼的人愈多,不出三五年这个小公园绿地,不,也许一两年就不敷使用。


  “估计一百年后人们再走过这里的田野上,无论如何也不会体验到从树上打下野苹果的乐趣了,唉,可怜的人呀……”(梭罗,写于19世纪中叶)


  下午,跟许仲去看望他的老母亲,沿途青麦正在灌浆,那种青入灵魂的颜色,用照相机是无论如何拍不出的,也许可以用到油画。这里一年庄稼两熟,再有一个月麦子就收割了。使人易感的黄淮平原,大运河南北缓缓流贯。


“看着你长大
才知道生命是真实的
看着十岁那年的青麦变黄
才知道父亲
已死去三月”
(许仲的诗《青麦》)

  在王集镇的未圩村,(圩,此处念音:围,防水的堤坝)见到许仲的老母,看不出已经85岁,历经那么多沧桑,身板硬朗,思维敏捷,乐观心劲强足,信奉基督,说本村有几十人常共同礼拜,我们谈话时,白色的小狗在轻吠,两只野鸟在屋顶的电线上鸣叫——我已知道了她为何这么健康而乐观,许仲说,90大寿时一定回来替她好好办办,老母爽然应诺。


  归来,以夜深。


2013,5, 1 泗阳县


  泗阳县城的的市民早餐:一种传统小吃,名“朝牌”(形状如大臣上朝手执的象牙牌),既炭火炉烤饼夹新炸油条,配卤水豆汁、或杂粮粥,此吃法久远南北味兼杂。


(今天我最佩服的那个人、羡慕的那人,就是早点桌旁会做传统烤饼的那人!)


  泗阳县城近年建设的很好,与言,按规律一般说未来三五年最多七年,可能是最宜居的时候——然后就走向反面,变成“大城”,现在居民小区里还有地方停车,街上还没可怕的堵车,但乡下移民正在大批涌入,就业、购房、添车都成倍数增长,污水已有,城市的各种污染后面随着扩容就无法治理,见交警三两正认真将人行路上放歪的自行车电动车扶好,认真,小城市好治理。羡慕。

  昨夜小雨,县城有春天泥土氛息,而苏南的长江沿岸有的已经初夏了,此地为黄淮平原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四季分明。


  《宿迁日报》近报道了打工诗人许仲的事迹,自己的家乡关注自己的文化人才,好!


  记得杜甫写经过山东平原的诗句“齐鲁青未了”,苏轼写经过江淮平原的诗句“入淮青络渐漫漫”, 都用了一个“青”字,车经济南一带和苏北一带,才叹服先贤用字的准确,这些麦子除了一个“青”,什么也不能精确描述它们,东北平原的麦子,河北一带的麦子,也绿,但远没有这么青,深深的青绿色。


  读美国19世纪自然主义作家梭罗的《野果》一书,此书2009年新翻译过来,写各种植物的,但远涉人类,录几句:


“这片树林是永久的公共财产”
“这种山峰不允许任何人拥为私产——因为这样一来,人人可以登山,可以攀爬到比自己更高的地方,能俯视谷中的家乡,社会就会甩开奴性,眼光开阔”
“(法律)应规定最美的自然风景属于公众”
“若想沿着河岸静静散会步,走不了几步,就会发现人家垂直于河岸的篱笆挡住了去路,……现在那些树哪里去了?再过七年,人们还能看到什么?”
“每个城镇应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确保城镇的风光不遭破坏”
“这些自然景观远比学校老师或传教士更启迪人心,比教育体系更健全”
“让那些茂盛美丽的大树留在那里,以后五十年内也不要砍伐”
“(有些人)对自然几乎毫不在乎,只要能换钱够他们过上一阵子”


  ——梭罗啊,你以上不是为150年前的美国人写的,你是为2013年的中国人写的,你列举的谬误,又次在东方垃圾一样蔓延——人类的文明、秩序、身边环境可以稍不维护乎?!……


  想及,大地上还有奇异美丽的人么?还能再教我金钱以外的奇异美丽的事物么?我们都被物质紧紧抓牢,驯成奴仆。

  午,与许仲对饮他家乡的散装洋河大曲,好,任何一种酒只有在它自己的家乡才最好喝。写宣城善酿纪叟的李白懂此理,一种地方食物,它们与水土气候地理紧密相连,离开家乡就不行,(此点梭罗也谈过)像兰州拉面那样可流传天下的东西罕有。


  谈及诗人应写出家乡景物,许仲对苏北感情很深,又经常“回家看看”,他的诗歌《春打六九头》《乡戏》《苏北情歌》《岳父》《看见大婶在砍玉米杆》《八十老母》等,都给我难忘印象,其实亦是多年前我读到他的诗歌集《把苏北贴在胸口》,才诱使我跟他来苏北看看的,缘分。


  苏北农村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使我吃惊,久有传统,我想,这就是苏北百年人才不竭的原因,但孩子也因此承担过大的压力。


  泗阳县城里,见路边收费公厕,每次5角,很干净,概念好,收费,才有人维护。街路管理的有条理,城市小,才有办法治理(治理大城如啃烂桃子,越啃越烂)骑摩托、电瓶车的很多,说明公交还欠发达,我预计汽车蝗虫一样挤满街巷的岁月瞬间扑来。


  县城近郊可预计于未来很短开辟出“农家乐“等旅游,目前尚无。


2013,5,2 泗阳县城——爱园镇,松张口村;穿城镇——淮安

  晨,见县城居民小区前的小广场,许多人跳交谊舞,这种舞大城市多年前流行过(新市民很多,都是乡下新迁来的),大城市已不跳这些,以麻痹,无生机,精神变得老化。许仲对此伫望良久,他欣赏此城市娱乐体育,我说这就是城市的好处,提升乡村文明,但大城市的“超大”把属于城市本质的好处弄丢了,只剩下垃圾噪音污染诸杂碎。


  上午,坐车到松张口村。许仲带我访原乡村学校离休的唐正理校长,70 余岁,很健康,他的父亲唐坚,23岁既牺牲于苏北抗战,松张口村曾是革命老区,他的父亲曾就读于盐城抗大,向我们出示家里珍藏的当年的(1941年左右)抗日军属优待证、及家父遗物2本抗日日记。参观他的老式乡间书房,除了诸多书籍还挂有一幅马克思像。唐正理先生是当地著名的文史专家,参与编辑《走近爱园》等多部地方文史书籍,并撰写许多文章,他曾退休后去县城住过几年,又回村里,说还是农村环境好。


  到村外的大涧河,又名砂礓河,听许仲的妻子张春霞介绍,沿岸是她的老父张业凡当年抗日打游击的地方,父亲曾孤身一人引开鬼子,建国后又做过多年村干部,活了80多岁。河边植被很好,多年植树已见成效,但见有人往河里扔死猪家禽,不好。见河畔麦田里白色水鸟、野鸭,言有野兔,刺猬,但已少。这一带多年前许多养蚕户,后因不赚钱将桑树砍伐,改种麦子、或经济杨树林,见村民正伐木,杨树三几年就可成材,每根可售卖几百元。


  访村中的农民音乐家张业华,听他弹拨苏北三弦,他还会拉板胡、吹奏笛子,张老大哥原来70多岁,但比我可硬实开朗,音乐使人幸福。许多临近村民来听,特别是老年人很快乐,他们需要娱乐,本土的娱乐。许仲唱了十几只苏北的民歌,听唐正理校长说,考虑组织一个乡土淮海戏之类的乐队,业余免费给村中自娱自乐,现在吃穿用度不缺缺的就是这个。许仲说他的父亲生前也是给乡亲业余演奏的。


  许仲刚才唱的有《九九艳阳天》,这支歌背景原来就产生于苏北,曲调也是苏北民歌的,歌词中的蚕豆花、麦苗,都是这里的。


  听村民言,松张口村若干年内可能迁到规划新村去,现村民有新盖小楼及前后园田损失之忧。村中青壮年均在城市打工,空房多,许多户已到县城买房,许仲拍下村庄资料,恐以后无存。村子周围树木极多,可谓绿树成荫,约有数千棵,所以这一带称谓“杨树之乡”不虚,树种多为意杨、青杨,为近二三十年引进,抗风,适应苏北,成长迅速。


  村庄正在变迁,很快,与城市一样。


  松张口村亦不小(江苏各地均人口密集),唐正理校长介绍,原来村子有一所小学,后撤销,今孩子念小学要到镇子或县里,家长费用增加,另外孩子每周只能与家长见一次,减少了亲情。如今县里每个班有孩子七八十人,最多的一百挂零,很难教好。他说,每乡镇还是应保留一所中心校,全镇的四个边角村庄各保留一所小学好。教了一辈子乡学的人的话可以一听。


  苏北泗阳一带县乡,晚饭主食均玉米粥,白面烙饼、或馍,这种吃法由来已久,很科学,适应地理与气候。(也说明物产,及从前生活的艰难)


  村中见86岁老妇,仍可料理生活,一般劳动,言此村一带80、90高龄老人越来越多,都很健康,后边很快就会有百岁老人,原因一空气好环境好,二儿女有孝顺的传统,三老人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院落都很大)


  想,城市的养老机构,可以考虑把一部分移到乡里,一活化乡镇经济,二使老年人更幸福。乡镇也可办理“老年乐园”之类,但要办好,可收费。


  松张口村的村民对本村有光荣的历史很自豪,这里是淮海抗日根据地的一个中心,抗战时(1941)泗沭县政府曾迁来本村办公,淮海行署也常派人来指导抗日,这附近发生过著名的松张口战役,1944年为纪念牺牲的烈士曾建有“爱国抗日阵亡烈士陵园”,简称爱园,以后固定为地名,当年淮海行署主任李一氓曾题写陵园的名字,后1951后年陵园迁往泗阳县城的运河畔。今,这里应考虑建一个镇上的纪念馆、及将旧址约略复原,立碑铭记等。


  在苏北,乡村中,地,现已很贵,今后更贵,住房也一定很快增值,(虽现在还不太贵),农村,一旦建设的新与美,就是小城市,对城里人吸引力很大,“城乡对流”时代将再次到来。


  抓紧时间匆看了一下有隋唐古迹的穿城镇(据说地名来源为大将罗成语:“穿城而去,直捣敌阵也”,)许仲与我几经打听,才找到古井,县志载当年罗成、单雄信等曾于此一带屯兵十万反隋。再往北不远就是徐州,此一带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近代著名的淮海战役的中心点就在徐、蚌一带,这一带除了平原就是较小的丘峦起伏,而过了徐州长江已无险可守,说泗阳还有汉王墓,及很著名的老国营时代果园,无时间去看。


  在此平原上人的心情显得辽远,宽阔,愈发舒缓。
  甚至想轻轻哼唱点什么。


  我找到了许仲的打工诗歌每当写到怀乡有那么多抒情性的根源。

  许仲赶着回去节后上班,于泗阳再次拼车回淮安,赶得一头汗水,他勉强买到k8599次,发车为16点,到南通,再打黑出租到海门,再拼车或打黑出租到长乐镇,,估计得夜里零点过了,我嘱他一定找面善的黑车司机,叫慢点不要发疯似的开。他说每次返回全部都是夜间,为的是省出一个半天与家人团聚(我明白了民工的长途汽车夜车事故频发的原因)许仲说他年年都很想下决心回来,但两个孩子都要在城市供着上学,妻子要照顾87岁卧病的岳母无收入,一家人都要靠他一个挣钱,怎么回来?!


  一个22年的建筑民工,(其实他应该知道他已伴着建筑业辉煌时代行将走过)他说他的下一本诗集是长篇叙事诗《一个钢筋工的单人舞》。


  挥手告别,我要在淮安转车北上,他再回苏南,未及喘口气,列车发车的铃声骤响——


  “车已出发,再一次告别苏北,告别家乡的春晚,前路在塑造着我也改变着我,听惯了列车的呼啸,看惯了人间的离别,一颗疼痛的心谁能抚慰?生活不会停歇,生命继续流转,一个在人间漂泊的人,今夜将被哪颗星子的光芒照亮”(深夜,许仲发来的手机短信,是诗?是他的感叹?诗人是受苦漂流造成的?!)

  ——“这是一种具有残酷诗意的生活”(想到许仲诗集里作者的话)


想到许仲有一年清明节发来的手机诗:

“一碗拉面就春雨,
雨过燕双舞清明;
打工无常常自怜……”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滇南日记 (09/05/2014 14:54)
  • 探访滇南哈尼诗人陈强之墓 (09/04/2014 14:55)
  • 推动当代文学中的“新写实” ——在广东《打工诗人》创刊1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09/01/2014 16:20)
  • 诗人间也要和解和互爱 (08/29/2014 12:39)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