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书讯|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翻译| 邮箱

诗歌报

当代华语网络诗歌见证

责任编辑:admin
 
 

2005年3-4月推荐诗人:李笠
发布日期:2005-04-02 23:52:48 作者:李笠  点击数:

[诗人简介]

李笠,诗人,翻译家。 生于1961年1月20日上海
1979年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瑞典语系
1983年被分配到“人民画报”社工作
1988年秋定居瑞典
1988至1992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读瑞典现代文学
1989年出版用瑞典文写的诗集《水中的目光》
以后又发表四部诗集,它们是
《时间的重量》(1990)
《逃》(1994)
《归》(1995)
《栖居地是你》(1999)

除写诗外,他还翻译了大量的北欧诗歌。其中包括2004年获“新诗界北斗星奖”的瑞典诗人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全集.他还制作了一系列风景配诗电视短片,其中有五部先后在瑞典电视台播出.

电子信箱:vili_rom@hotmail.com  



作品选读:

——————————————————————————————————

李笠诗六首


旅行

比黎明醒得早,我,一列在雾中
轰鸣的火车。变形的脸
用车灯同夜作爱的激情摇晃
一道充血的目光打开空荡的车站

鸟声用死囚的母语在窗外涂写
“我要回家!”的啜泣
在钟盘的雪地里爬行,那里
记忆之狼正噬咬着一个迷路的孩子



迁移

飞。飞过沙漠,冰川,楼群,墓地……
落日把它们弄成鬼魂
它们在天上写着无人看懂的诗行
钢琴无法弹出它们翅膀的旋律
它们为翅膀飞翔!它们穿过暴风雪
返回绿芽舞成婴儿手指的南方
一条几千里长的线
等待完美的点——子弹——从地面上升起



在埃及


帆收起尼罗河上的夕阳
“给我父亲一点小费吧!”他轻声说
四十岁的男人,看上去足有五十
他父亲,枯瘦的老头,把着橹
静坐在船尾
河水暗成他脸上的皱纹
我忘掉的黄河艄公在天水之间浮现

      旅行在继续

颠簸的小路
我骑马进入法老黎明的墓穴
马蹄回荡着拿破仑征服埃及的幸福
“看日出时的金字塔
要比看日落时的好”
昂贵的私人导游说
突然,一个血红的球体, 一个
婴儿的脑袋
从深渊冒出。世界
被两个巨大三角形,两个高耸的乳房
挡住

      旅行在继续

屏息走入。黑暗。呛人的汗味
无法读懂的文字在墙上呢喃
感到三千年
就是我此刻屏息的一瞬
感到黑暗
在用香油把我抹成铁色的面具
我突然大口喘气
我爬了出来
我爬了出来
我是一个复活的木乃伊。阳光多美好!

      旅行在继续

一个头顶箩筐的女人
她在移动。周围的沙漠
拖着废墟般的村庄扩散
她在原地走动
琥珀里的虫子
她在我盯视时闪耀:一座狮身人面

      旅行在继续

需要对沙漠盯看多久
甜美的房间才会闪烁?
钢琴,书架才能从地底下升起?

烤焦的石头,化石,一只蜴蜥的足迹
它们时而散成刺眼的阳光
时而聚成我移动的影子

影子是盲人的手
影子在摸,在读
但沙子的《奥义书》扩展成无限

这里没有东西生长
没有东西枯萎,腐烂
只有无名和孤独
才能在这里找到幸福!

我听见脚步
从地平线那里到来,又像从背后
我凝神,一阵干热的风
摩擦我鼻孔

单调的线条和色彩
它们在重复着自己的赤裸
它们省去了所有的包装
它们省去了纽约的高楼
他们省去了罗马的教堂
它们省去了北京的宫殿
他们省去了巴黎的商场
它们省去了对春天的期待

我的脸裹着块白布(只露出眼睛)
这是阅读而不受伤害的条件
(在纽约,我也许会被当成恐怖分子)
这里唯一的恐怖是阳光!

我读到法老用过的香水——一块小小的彩色玻璃
我读到香水的语言:
“抹把,让肉
闪耀成月光,笼罩两人的棺材

一只残破的铝制水壶
一根生锈的表带
一块代表墓碑的石头
一个死亡的天堂!

没人真正读懂我, 沙漠说
读懂了, 你就会留在我这里!





履历


名字
一个符号。被盘问
继续被盘问。原!

翻译?雨
无法感受雪经历的寒冷

注定被盘问
如一块被推倒的墓碑

地址
在肖邦的夜曲里
或同酒一起到来的星空里


国籍
恨我,这皮里的
语言?战争不朽的理由?

远方,另一个时间
我一定是你


出生地
海边。面具的天堂
霓虹在那里追杀月亮

走在阳光下的人
看见天空落下银币的暴雨


出生年月
结冰的夜
“其实你应该出生在五月”

     
婚否
摸过三朵花
摸到三千个冬天
     

文化程度
一棵树。我
站在它下面。春天!

鸟在歌唱。我离开时
鸟仍在歌唱

鸟,树叶
在我归来时消失

多么美丽,树!
我看见所有的枝杈,伤痕!


职业
把垃圾堆当金字塔
把飞机当十字架

把蓝色的箭头
当海,或墙

但对心脏说:
标着骷髅的地方, 一定是永恒



中国书法

晨和夜
围着毛笔旋转,转成黑色的字
你谆谆的教诲:“一切
都在这里。苦练,方能不朽!”
雨抽打着一扇扇关闭的窗子
和窗子背后的脸谱
我带着同样的墨上路
我写着同样的字。天
和空
为什么会是同一个意思?
云笑而不答,洒下
北欧鹅毛大雪
墓地展销一块块巨墨
一切都在这里:名字,出生日
我走着,一支轮回了千年的笔
大地露出死者写过的字
天空俯身阅读
并很快又有铺上一张宣纸。继续苦练!



听死者讲汉字

你先拿出的是“福”
衣,田,米合在一起就是
福, 你说
福就是有饭吃,有衣穿…..
我眼前出现一片田野
流水,竹林……
当然,每个人对福的理解
都不一样
福, 我认为,就是
不生病
就是受骗时说一声谢谢
就是挨耳光时听见朗朗的笑声


        我们换字

一个像锯子,也像含羞草的字
这个字,你说, 就是我们的“我”
它的左边是人,右边是兵器
它的意思是
人只有武装,才能成为自我
佛陀能一叶渡海
成吉思汗会骑马射箭
毛主席会吟诗打仗
那么,人没有武器又会怎样呢?我问
那她就是任人宰割的
牲口
记住,手艺,就像思想
也是一种武器,而且是最好的武器

      我们换字

这个字我知道,它叫“物”
由牛和刀构成,我说
孩子,你看到的
仅只是表面。这个字
其实是说:所有能够被用
被杀的
都叫物
被用的如树,石油
被杀的如印第安人,猪
要在物化的世界里
生存,就应该变成
刀,越锋利越好
也许你会这样想。但
人一旦变成刀
也就成了工具,物

       我们换字

你拿起一份报纸,点燃一根火柴
报纸里面领袖的像
迅速变黄,发黑。我的手
伸出去想挽救图片
抽了回来。烫
这,就是灰烬的“灰”字
灰就是
火灭后,才能摸的东西
所以,你说
“灰心”才像星星一样布满了中国的文学

       我们换字

四堵墙壁,里面一个人
这是“囚”,你说
墙,可能是宫殿
也可能是茅屋
但有一种无形的牢笼
在你想飞的时候
围住你,用大海的颜色

      我们换字

两个人并肩在走
这是“从”,跟随,顺从的意思,你说
为什么会是这个意思, 我惊奇地问
你从厨房拿来两只碗
铛地一声,碗
撞成一块块碎片
凡多于一人以上的地方, 你说
一定存在着矛盾
压迫
和暴力
要和谐,或步调一致
那就要牺牲个性
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党

      我们换字

“影”
左边那一半是阳光,右边是鬼魂
这是一对相依为命的情侣
光越是凶残,鬼魂就越幸福

       我们换字

水和舌头
这是生活的“活”,你说
它简练,精确
像一首好诗。水
可能是泥土,舌头
也可能是树
一条在岸上翻滚的鱼
是“活”最好的解释

你手掌一翻,亮出
死。死
就是落日和匕首
被埋进大地—— 一张舒展的皮
抚摸和恐吓
都不能使它起鸡皮疙瘩

      我们换字

嘴在黑暗里张着
这是名人的“名”
名,就是向盲目的深渊
证实自己的身份
“这是我!这是我!”
但又有多少张脸被真正看清?

       我们换字

我看见一只羊头
这是善良的“善”, 你说
从羊那里人看到了善
从善那里人学会了吃羊
从吃羊
人学会了吃的本领
于是人说:善,就是本领

       我们换字

一个框子。里面摆着一块玉
这是国家的“国”,你说,它的意思是
国家
就是把宝贝圈起来
以前这个字不是这样的
以前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
以前,最初,国家这个字
由一把斧头和城池构成
后来有人——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帝
把 星星圈入了框里
这才像国家!他对自己说
但星星很快跳出了牢笼,回到了天上
后来有人把剑放入了框里……
直到不久,剑
才被一块玉
所替代
玉说,国家就是把国
当作自己的

所以现在的战争比野蛮人时代更为残忍!


————————————————————————————————

相关评论

    《李笠和他的诗歌》

        严力

  我是1985年夏天离开北京落脚纽约的,1988年李笠从瑞典来纽约游玩,我们就从那时候相识,至今也有十六年了,按照他这本诗集所选的诗,正好是十六年以来的诗。1988年我已经在纽约创办《一行》诗刊一年多了。在见到这个人之前,已经在《一行》1988年7月出版的第五期上刊登过他的两首诗,所以说是先见到他的诗。见到这个人后觉得他本人的存在状态也很有诗意,于是就成为了朋友。他身上的诗意是开畅自然的,所以也是很朴素的,我认为他的个性与生活状态与他的诗歌风格密切相关,在他的诗中,两个意象甚至两个词语之间被跳开的是琐碎的日常,或者说能被描写的日常已经升华,他具有丰富的感性体验,但是被写作所需要的思维或者思维的惯性所左右,变成了诗歌领域中的点彩派,形成了比较明确的风格。虽然他所习惯的诗歌叙述节奏有意象派的趋势,不过他更擅长于描述事物时运用语言的张力,比如:“地铁车厢静得像一座被雪覆盖的公墓/ 只有门上的涂鸦在放声歌唱:谎言。暴力。上天无路!/ 一只电吉他闯入,响成机枪:我要用钱去购买翅膀!/ 一顶礼帽沿座乞讨。几颗星星坠落”。最后的几颗星星可以联想到硬币,但是又包含了其他的什么,让人难忘。在另一首中:“我让烤箱里的鸡趴着/ 趴成黑暗里的祈祷/ 来吧,用你的刀!/ 鸡躺在盘里叫道/ 我切割翅膀/ 发现小时候书上的天使。”这也是在描述日常行为中转化的,不过我们也看到了他的日常是西化的:他在使用刀叉,而不是筷子。这首诗让我加深记忆的是小时候的教育总是美好与童话般的,但是一旦进入社会现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情,人类为什么要这样?还不如小时候就把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们,让他们早做准备,免得失落。再比如那首名为《迁移》的诗:“飞。飞过沙漠,冰川,楼群,墓地……/ 落日把它们弄成鬼魂/ 它们在天上写着无人看懂的诗行/ 钢琴无法弹出它们翅膀的旋律/ 它们为翅膀飞翔!/ 它们穿过暴风雪/ 返回绿芽舞成婴儿手指的南方/ 一条几千里长的线/ 等待完美的点——子弹——从地面上升起”。 我认为每首诗都有几种读法,对我来说,读后的感觉是想把诗的标题改成《送死》,不过我这样的读法仅仅是我的,其他人有其他的读法,因为这首诗还有着其他方向的张力。
  李笠用瑞典文和中文写作,使他有可能获得两种语法之间的另外一种语法,这绝对不是我们中国现代诗常被称为的那种翻译体写作。我提到的这一点是只有当一个人熟悉地掌握了两种语言之后才能产生的,当今中国诗人里面像李笠这样可以熟练地用两种语言写诗的人极少。李笠的例子应该是这样的:不管他当时的身处中国还是瑞典或其他国家,他可能在某一种状态里用中文写下了一首诗,之后他会把这首诗翻译成瑞典文,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因为了解瑞典文的特色,更了解作为作者的自己,所以绝对不会产生翻译上的谬误,更会注意和照顾到瑞典文的表达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他了解了两种语言的优势与弱势,他会想办法互补,这样的机会,使他能够了解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优势与弱势。如果他首先是以瑞典文写下的诗,他又会在以后翻译成中文,他还会发现许多不能翻译的东西。于是,在他的诗中,有一些诗永远是瑞典文的,有一些诗永远是中文的。
  “单调的线条和色彩/ 它们在重复着自己的赤裸/ 它们省去了所有的包装/ 它们省去了纽约的高楼/ 它们省去了罗马的教堂/ 它们省去了北京的宫殿/ 它们省去了巴黎的商场/ 它们省去了对春天的期待/ 没人真正读懂我, 沙漠说/ 读懂了, 你就会留在我这里!”上面这首比较明快简单之风格的诗在李笠的诗中不多。但是里面的“道”意还是贯穿在他的许多诗中的。当然也可以把它读作:人类确实习惯了阅读有包装的东西,一旦裸体或没有包装就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了。同样,我们知道对任何东西都要穿过其表面去了解它的内在,但是没有表面的东西是否存在呢?或者只有表面,表面就是它的内在!
  李笠主要是在两个诗歌领域中留下了文本,第一个领域是“只有骨白的月亮,才能完成与黑夜的对话。”他完成了一个漂流者、语言流亡者、客居异乡者与其黑夜的对话。这番对话比较完整地呈现在他近期完成的长诗“白桦语言里的竹子”里,第一次发表在海外中文刊物“今天”2004年第4期中。呈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中国文学创作人士客居异乡的心灵矛盾与挣扎,也呈现了人类在此类处境中的利弊以及如何开拓生存的观念。而这一段由政治和社会体制引发出来的中国文学海外史并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国家类似现象合为一股二十世纪特殊的文学现象,确实是我们人类文学史中值得研究的,况且,在这段历史中闪现了不少经典之作,但不能说因为这种母语的流放才导致了经典之作的产生,而是应该说心灵和言说的自由给予了创作者更大的空间。但是这种脱离母语文化的处境还有另外一种感受,像李笠在其诗中所说的:“我需要你/就像你需要湿润/ 白桦说这片土地需要你/ 就像欧洲动物园需要一只中国的熊猫。” 于是,李笠一边感受一边努力着:“生活在白桦的国度里你必须相信白桦/ 它摇动铃铛,就是梧桐树在摇动着唐诗/ 摇出超越国界的丝绸之路/ 把你和这片冻土摇成和谐,摇成一体” 能摇成一体的人是幸福的,我们还看到许许多多摇了许久还是不能一体的人士就此忧郁成疾。李笠则表明了诗歌精神对他的支撑:“是的,你正在变/ 你单薄温雅的声音/ 已获得冰雪的力量!/ 你会继续站在这里低语:我活着。绿在吟咏。 我是诗歌!”
  上面所说的这段历史并没有结束,它还在进行着,最主要的是这些创作者自始至终希望母语国的读者能够看到他们的作品,所以他们目前正处在如何把作品通过祖国的出版商呈现在同根文化的读者面前。
  第二个领域是李笠与诗歌状态保持着对当代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密切关系,他会在与朋友聊天时抓住一个词汇进行把玩,会用瑞典文来进行比较,还会设想这个词汇如果放在诗歌中会有什么不同的可能。我不止一次听到他突然抓住一个在闲聊中的词汇说:“这个词用在诗歌里也许会产生更多的张力。” 有时候甚至让我感觉他可能还认为行为应该为这个词而改变方式。这样的习惯导致了他在语言上的敏感度,扩大了他在诗歌状态这个领域里面的享受面。而诗人就是要在文字被确定的意义中找到它的不明确性,扩大文字与文字在多种组合上的张力。因为至今为止所发明的文字,并不能完全表达人类内心的细微感受。至于他的这种习惯给予了他的诗歌创作多大的帮助,我没有这样的尺子去衡量,但我知道作为诗人本身,这种状态是很可靠并很享受的。至于读者对诗人的要求,确实很简单,就是要有感动他们的诗。但是读者也别忘了诗是完成品,而诗人有他们自己能享受的并没有表现在诗中的创作过程与生存状态。最近我曾被问到:什么是写诗的最高境界?我的回答是:“写诗的最高境界?我难以确定。但那里有着最神秘的境界:当你把感情、观念和思维落实到诗中之后,发现它们比你所能想到的有更多的层次和张力。我也知道什么是最低境界:不打扫自己所处之时代的尘灰和自恋。”
  我不知道李笠是否同意我的看法,但是我从他的诗中看到了“打扫”及明确的“打扫意愿”,这在他“听死者讲汉字”、“1989年冬天的卡夫卡”、“特朗斯特罗姆在故宫”等诗中均有表达。
  最后,我希望李笠能继续在空闲时间里翻译一些北欧诗人的作品,就像他已经翻译并在国内出版的:“冰雪的声音(瑞典当代诗歌精选)”和“特朗斯特罗姆诗选集”一样,这些诗歌为国内的文学爱好者呈现了世界的另一面,以及共通的人性应该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005.2.于上海。



上图:诗人李笠(右)和美国诗人爱伦·金斯堡在一起
 

相关文章:

  • 2008年1——2月推荐诗人:荒芜梦话 (12/26/2007 15:19)
  • 2008年1——2月推荐诗人:雨竹 (12/26/2007 15:11)
  • 2008年1——2月推荐诗人:猴头L (12/26/2007 15:08)
  • 2008年1——2月推荐诗人:踩不死的小草 (12/26/2007 15:04)
  • 2008年1——2月推荐诗人:罗书球 (12/26/2007 15:02)

     

  • Copyright © 2001-2009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