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相册| 邮箱



    [卷首语]2001年华语网络诗歌不完全梳理


      作者:小鱼儿 2005-01-27 15:44:26 来自:《诗歌报季刊》 阅读指数:

热门新闻
 
    1. 诗歌网站遍地开花,论坛论坛多而泛滥

  进入2001年,华语诗歌界一下子风景直转,诗人们纷纷上网,或者说更多的人直接从上网开始写诗,一向甘于寂寞的老诗人们也终于耐不住寂寞,被拖下水,到各网站和论坛看望老友与新人,受邀做版主或驻坛诗人,评论家们也去了网络这个更大更直接的诗歌交流场所,坐台评诗,指点江山。虽也有些老诗人因上网受挫后对网络诗歌心有惧怕,或抱怨诗歌泥沙俱下,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网络诗歌的真实存在和网络已经改变了原先的诗歌写作、交流和论辩方式。华语诗歌界的大形势已不可逆转,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2001年的诗歌论坛数量以爆炸速度增加,仅乐趣园一处就聚集了上百家,目前,各论坛的友情链接都拉的很长,很多版主抱怨说新的交换链接都来不及做。网络对诗歌的影响日剧,你不欢迎它也罢、害怕它也罢、反对它也罢,网络诗歌真的来了……,著名诗人梁晓明在浙江金华的诗会上颇有感触地说:是网络刺激了诗歌的神经,使诗歌重新焕发了青春。
这种时代性的变化,比单一事件更具普遍意义和新闻价值。

    2. 诸版主割据一方,众诗人大闹论坛

  由于诗歌论坛的风格和倾向各异,许多著名的论坛都请了一些诗坛大佬来压阵,就象民国时期军阀们各立山头,既混战也合作,他们或提出各种口号,或联手举办擂台赛,好事者则多在活动中借机吵闹。风景之一就是:到处都是山头,到处都是骂战,典型的长期斗嘴就是刑天与唐论坛诸网友的人身攻击战,闹到封ID、IP甚至报告公安局的地步,但仍然没有把这个跨年度战斗分出个是非曲直。现在,这种论坛大战还时时在不断上演。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口水论战和近乎泼妇吵架的不友好交流呢,大概是华语诗人们这么多年来压抑的太久了的缘故吧。
网络诗歌,让我们看到了诗人人格上的诸多缺陷和许多我们本来根本看不到的真相,因此,我们还是应该感谢网络。

    3. 黑客青睐诗歌站点,众论坛含笑转进

  《橡皮》网站和论坛年中遭黑客袭击,硬盘被毁,资料库荡然无存,算是一场大劫难。或者论坛、唐论坛等站点的口令都曾经被黑客攻破,失去控制权,好在橡皮们的版主们能挺的住,并且重新振作起来。其中酸甜苦辣,不足与外人道。用国军术语,这种大溃败、大撤退、大突围叫做“转进”。
诗人掌握了电脑网络乃至黑客技术,到底是喜还是忧呢?不得其详。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4. 网络诗人异军突起,自己颁发通行证书

  毫无疑问,互联网的诞生,为华语诗歌的兴旺带来了不亚于朦胧诗之于中国诗坛的巨大影响,互联网的跨时空交流、信息广泛传播,意见迅捷反馈,使很多写诗者感到了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快感。华语诗歌进入2001年,网络使无数的无名者突然成为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同时,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现代工具使一度被读者遗忘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重新面向了读者。在榕树下网站,有的诗歌作品竟然有上万个点击,网络上起步或从网络上成名的诗人们终于获得了被传统诗人把持已久的话语权,他们通过BBS、论坛和EM等方式,直接与读者对话,可以这么说:进入2001年以后,中国真正的诗坛,其实已经移栽到了网络,网络诗人成为华语诗歌界的不速之客。
所谓不速之客,就是自己为自己颁发通行证!

    5. 西川获奖引发争议,柔刚诗歌奖网上投票

  西川获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后,引发了关于他人品的很多争议,在“诗生活”等论坛上吵成一锅粥。一次单纯的获奖事件能引发这么多的反面意见,这里面一定有很奇怪的因素。是西川变复杂了,还是这个奖本身出状态了?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次的诗歌论辩由于有了网络这个特殊的载体而变得传播及时、影响广泛。与此相对应的,办了多年的福建柔刚诗歌奖今年开始,启用网络及时投票,各评委在甜卡车论坛进行网络投票,另外评委会还特地开辟了网友自由投票,作为辅助。
网络给诗歌交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快捷,已是不争的事实。

    6. 下半身遭受质疑,渐渐淡出网络诗歌

  下半身当家诗人沈浩波先生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炒作者,他不光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来支撑自己的炒作,而且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以此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他又吸引了一些志同道合的诗人加盟他的阵营,他的炒作具有我们不常见的真实性、丰满性和可感性,这一系列的运作,使他在当今的中国先锋诗坛具有一定高度的话语权和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逐步使“下半身”成为华语网络诗歌的知名“品牌”,下半身诗歌运动以群体先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诗坛。但在2001年也屡遭持不同诗见群体的反击,外有潘漠子的十批判书、刑天等人的猛烈炮火,内有巫昂的软化立场声明,年底时,在北京的一次以下半身作品为主的诗歌朗诵会,更是遭到现场许多听众的面对面的质疑,连沈浩波也有点心灰意懒了。这一切表明下半身运动已经开始走向“和平演变”。作为一种炒作,他们已经达到目标,但现在他的阵营正在逐步松散与淡化。
下半身与沈浩波正慢慢地淡出网络诗歌的大视野,退出主战场已成定局。

    7. 金华诗会岁末压阵,网络诗人集体亮相

  像大棚里的反季节水果一样,2001年诗会数量颇多,一年到头先后闪亮登场。12月6-10日由诗歌月刊主办的“21世纪首届中国青年诗会”在浙江金华召开,这次诗会一个独特之处是网络诗人首次在公众场合亮相,网络诗歌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进入人们的议论中心。发言现场的诗人们把网络诗人作为一个相对于传统诗人的概念提出,认为这次诗会最大的成功之一是为两方人马提供了见面的机会。网络为诗歌提供了新的活力,虽然表面上泥沙俱下,但不可以视而不见。得益于网络的及时传播,这次诗会的组委会在很短时间内联系了了诸多上网的诗人,举办了这样一次声势不错的诗会,来自网络与纸版的新老诗人把酒谈诗,畅论网络传播。这次诗会与其他在本年度举办的诗歌活动最大的不同,是利用了网络这个现代的传播工具,诗会网络报道组及时向各大诗歌网站与论坛同步发布了大量的图文消息,在华语诗坛反响很大,可以说这次诗会掀起网络诗歌交流与传播新高潮。
网络真的神奇,它把诗坛也变小了。

    8. 《诗歌报》复出一波三折,诗歌报网站再承衣钵

  7月中旬,原安徽《诗歌报》执行主编乔延凤应中国长城学会之邀,到北京创办《诗歌报》丛书。诗歌界的朋友都清楚《诗歌报》的地位,这个因1986年与《深圳青年报》共同举办现代诗歌大展而备受瞩目的刊物,在诗坛尤其是民间诗坛享有一定的声誉。在国内几家屈指可数的诗歌刊物中,《诗歌报》因坚持民间性和探索性而成为诗歌刊物中的翘楚。由于种种原因,《诗歌报》“屡仆屡起,筚路蓝缕”,成为诗坛的一面旗帜。在停办之后能复出,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乔延凤和孙文涛在北京通州安营扎寨后,邀请贵州青年诗人梦亦非共襄盛举,丛书进入编选过程。上海“中华诗歌报网站”也与《诗歌报》丛书全面合作。但事与愿违,丛书编选并不顺利,长城学会因故停止办刊,乔延凤先生离京回了安徽。随即丛书更名为《诗前沿》,孙文涛继续编辑出版了《诗前沿》第一卷。上海的“诗歌报”网站站长小鱼儿则继续支持《诗歌报》丛书的编印工作,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在2001年12月底将刊物编定,定名为《诗歌报——2001特别纪念专号》,并且计划2002年出季刊。该刊秉承了诗歌报月刊的“青年性、探索性、信息性、公正性”的一贯宗旨,主推新人,关注无名作者,杜绝人情稿、主编稿、互发稿。办出了大家期待已久的特色,诗歌报的复出在华语诗歌界传为佳话。
我们当然不能缺少诗歌,有人的地方都会有诗性存在,就象有人的地方也同样并不缺乏其他动物特性一样。事实上,《诗歌报》的命运也就是整个中国诗歌乃至整个文学界、整个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诗歌报》北京遭受冷遇实际上是诗人、诗性文学或者说是严肃文学与现代社会撞车后折射出的一个侧面。
  但诗歌报这样的不争论、办实事的举动是我们所不常见到的。


    9. 民刊、选本四面出击,书刊编辑众志成城

  2001年可以说是民间刊物的复刊与创刊年,你随便到各大诗歌论坛看看,到处都在送民刊,到处都在征求稿件。好象诗人们一下子变的很有时间、很富有了,其实这些刊物大多是同仁刊物,编印后,免费送诗友,虽然其中“半吊子工程”和“重复性建设”在所难免,但诗人们的办刊热情从来没有象2001年这样高涨,民间刊物的觉醒和奋起,也许对官方刊物的生存与发展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与此相似的,好多大大小小的诗歌选本都在进行中,选本的泛滥,预先埋下了后来遭受批评的伏笔。编辑们的热情固然可嘉,但往往也是自己吃力不讨好,变成围攻对象,有人甚至拒绝入选。说起来这编辑也真是不太好当,值得洒一掬同情之泪。
民刊与选本的再度兴起,形成了网络与纸张的交相辉映,也许大家真的相信:纸张的诗歌读本,更能进入文学史吧!

    10. 华语诗歌跨越疆界,大中华范围广泛交流

  华语诗歌的交流,从来就没有象今天这样快捷与方便,各大网站和刊物的编辑们,每天早上,打开电脑,收到的是来自全世界的诗歌作者的电子邮件,论坛注册用户的IP地址显示了会员来自不同的国度,民刊和网刊的发送也逐步走向海外,在网上你可以轻易找到许多不在身边的诗人朋友。网络真的使诗歌的交流轻易地跨越了疆界,港澳台与在海外的华语诗人在2001年非常活跃,上网站、进论坛,简体字与繁体字在网络上同根相濡,可以这样说,华语诗歌已经真正形成了以中国大陆本土为中心、依托母语写作、发扬华语诗歌传统、吸收域外诗歌养分、世界范围内广泛交流的“大中华诗歌”交流圈,全球华人诗人在网络上同步见证、情同手足、操作良好。
华语诗人有个家,名字就叫大中华。

2002年1月7日 1:58 小鱼儿于上海寓所
 
责任编辑:小鱼儿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开篇大作]  土地的恋情(2首) (01/27/2005 15:25)
  • [挑战者,第一千零一个——本期力作]  老张(组诗) (01/27/2005 15:21)
  • [挑战者,第一千零一个——本期力作]  诗3首 (01/27/2005 15:16)
  • [探索诗之页]  与一位记者的非新闻对话 (01/27/2005 15:14)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