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不能忘却的飞行】短论一束
文章来源:城市诗人 作者:文中详注 发布时间:2007-09-05 17:01:29 点击数:



  
  城市的发展与诗的生存
孙琴安
  现在城市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这不仅给社会学、城市学等学科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同时也给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或挑战。
  在古代以诗表现田园乡村、高山大川、日月星辰的佳作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而以诗反映城市的成功诗篇却少得可怜。城市的发展不仅直接孕育了小说和大规模的戏剧演出,而且使诗从田园走向了现代。
  诗的现代性与城市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城市现代化的高度发展,就很难有诗的现代化。
  那么,城市给诗又提供了哪些新的原材料?哪些新的矿藏有哪些新的人文景观需要我们去挖掘发现?因为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身份结构和欲望构成,与乡村是不同的,显得更复杂,也更缤纷多采。
  我们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诗与城市,特别是城市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她在城市文化中的位置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每一位诗人的思考,最近,习近平提出了建设长三角和文化大都市的概念,我想,这个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就与我们的诗歌创作息息相关的。

  现代城市诗歌的真性情
陈青生
  真正的诗歌,应该是至情至性的流露和表现,是诗人的真情性与优美的文辞和韵律、优雅的情思和意境的结合。它的本质,是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尊重、热爱和向往,求真、求善、求美,却不追名逐利。
  如果说,文学有流派,诗歌有流派,也是相同相近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理念的自然而然的聚合,不是刻意的结帮,更不是一伙吹捧、党同伐异。
  蕴涵、表现在诗歌作品中的趣味、气度、眼界、胸怀、学识、情操、品格,是诗人本身的趣味、气度、眼界、胸怀、学识、情操、品格在诗作中的自然而然的体现,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背离了诗歌的本性,实际上也难以掩盖作者的本相。
  我觉得,真正的诗人和诗歌有些像大象:平和时如处子,温顺娴静,循规蹈矩,幼小的孩子可以骑在它的头上欢歌笑语;愤怒时又如洪水,奔腾咆哮,激烈狂暴,可以把大树连根拔起。可以将强汉踩在脚下。鼻孔插葱的猪,再装,也不会这样温柔或狂放。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生存的一种形态。从农耕文明的乡野村落到工业文明的城市都会,是人类社会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进程不是终结,现在的社会生存形态出现了城乡汇融的迹象和趋势。现在是通往未来的新起点,未来是现在的继续发展。因此,热心于展示人类社会现代文明进程和生存形态的城市现代诗歌,最好能既关注和表现历史的“现在”,也能思考和憧憬历史的“未来”。
  祝愿“城市诗人社”的诗人和诗歌,振舞真性的翅膀,在人生和艺术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

  一本有特色的诗选集
路鸿
  感谢铁舞先生编选的这本现代城市诗选。让我感受到城市的五光十色的驳杂和尘嚣甚上的音响。
  20世纪来,中国的经济转型,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中国人,尤其是城市人的生活习惯。作为中国第一城———上海,变化之剧,之烈、之大,是众目共睹的。这本集就是一份诗意的记录。
  杨秀丽的《门诊的午后或者一张处方》;汗漫的《常德公寓,访张爱玲不遇》;玄鱼的《上海,新天地魔咒》等众多诗篇,读罢十分新鲜。这种题材以往是不入诗的,更何况是这样的写法。而现在这样写了,这样揽入诗中,这就是现代诗的特色,是波特莱尔的功劳。犹如苏东坡扩大了依声填词的内容,是苏轼的功劳一样。现代诗人将视角切入城市的角角落落。生活的方方面面,题材扩展了,诗内容丰富了,城市更立体。《忘却的飞行》有历史存在的价值。
  话又得说回来,现代诗毕竟还不成熟。首先在叙述语言上就存在很明显的欧化痕迹,使人阅读时不象在读用汉语言写的诗,而像在读翻译诗,这样就影响了受众面。其次,写私人的空间多了点,挖掘城市民众深处的感验少了,他们生活中阴晴圆缺反映很不够,可能写诗者注意不够所致。民生的痛苦和欢乐不仅决策者要重视,文艺作品也要在此立功夫。最后想求解一个问题。诗以精炼为特点,在意象的选择上,现代诗往往堆砌太多的意象,有评论者认为这是现代诗的一个特点,我想这种特点不一定好,意像要选择、要提炼,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这才是诗的优点。不知铁舞先生以为然否?
  让现代诗的受众面更扩大些,而不是在小圈内传阅,这是域外现代诗人留存的问题,正待中国现代诗人努力解决的,也是广大读者企望的。




  玻璃上的鱼
海宁/王 铮
  直面《忘却的飞行》置于我的书桌,这对于我一个栖居江南小镇海宁硖石,且名不见经传的写作者来说,可谓是一种奢侈,虔诚的领略着来自国际大都市的文明气息,感悟着一个又一个城市诗人用哲学的、美学的、心理学的诗歌意象,让城市之雨潮湿我枯极的心。
  这本诗集是上海诗歌人铁舞先生倾注了十余年心血编写的上海城市诗人作品集。上海集我国现代文化与现代工业与一体的国际级大都市,无疑其文化底蕴及文化品味站到了中国学术的前沿,亦无可厚非的引领着中国的诗坛,而诗作为文学中的审美主体,是最敏感的神经、是最易传达城市的喧嚣与静谧,正如孙琴安先生所说的:“上海的诗人应立足于太平洋的此岸,背后是整个中国,面对的是太平洋的彼岸,应与美国纽约这样的现代国际文化城市对话。”编选此书的铁舞先生就用了诗人才能的大小与高下,诗人与平庸与杰出,诗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而给我们送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黄浦涨水海宁涌潮
海宁/汉 江
  诗缘人,人缘情,上海与海宁多年来保持着诗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我高兴地读了《忘却的飞行》里的诗。
  从作者看,35位诗人中有10位是新上海诗人。由于是国际化大都市和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原因,上海与北京、广东的广州、深圳等城市一样,有不少男性占极大比例的移居诗人,这点从《忘却的飞行》也可以得到印证。入选他们的诗既是大势所趋势是各地选稿的大致现状,也体现了选家“海纳百川”的宗旨。
  从质量看,或许是因为新上海诗人入选诗集的“门槛”比较高,所以我感觉他们的整体水平略好于上海本土诗人。一是其中的汗漫、韩高琦、阿角、陈忠村、缪克构等诗人的作品为这本诗庥增色不少;二是像林溪、陆华军的诗歌比诗集中有几位本土诗人还略胜一筹,却没有入选。
  入题材看,基本上呈现凡例所说的“所选诗作都有城市的特质,但非地域性的”。当然,要完全体现上海诗人写城市也不可能,如韩高琦的六首诗,只有《鱼腥草》中“大城市的减肥问题”这一句是直接与城市有关的。
  这些年有不少诗歌呈现出市场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市场化主要是表现在什么时尚写什么,主题先行,而不注重来自心灵的自然感受;娱乐化主要表现在调侃打趣,休闲气息浓厚,缺乏一种关注现实社会与民生的悲悯情怀。《忘却的飞行》在这方面比较好,“两化”倾向基本不存在。

  上海———海宁诗会随笔
海宁/娄关炎
这座年青时髦的城市,却演绎过一段古老的沧桑
当史诗剧的第二幕开启,一群先知的夜莺便应时歌唱!

《忘却的飞行———上海现代城市诗选》,一只硕大的
 花篮,各具风韵,不如同选美,诗花中的现代另类

电脑琴键在摩天高楼上起舞,偶尔探头俯瞰底层
那辛劳的工蜂蚂蚁一族,投去博爱却无助的一瞥!

“面对失意、悲伤的群体,我幸运,我还可陶醉在自酿的
诗句中,但我怜悯在苦苦挣扎却无出路的族群!”———[注]

我期待《现代城市诗选》续集,发掘出几首
艰难奋进者谱出的“命运”与“悲怆”奏鸣曲!

选编者不放进自己的东西,这架势、风度、状态
酷似农家晒谷场上的羽群,在咭咭咯咯寻寻觅觅

而那只老母鸡却在一旁潇洒地睨望着
优闲地踯躅,时而转颈慵懒地向远方一眺

  [注]:引自诗人曲铭诗集《树的天空》(代序)片段,文字略有变动

  关于城市诗歌的一点自我感受
海宁/冬 箫
  今天,摆在面前的这本《忘却的飞行———上海现代城市诗选》,让我忍不住想谈一点自己的感受。我们知道,城市诗歌本身就是现代诗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现代性勿容置疑是城市诗歌最强烈的元素,所以,有说法说“城市诗歌是现代主义诗歌的缔造场”。那么,铁舞先生在编选此本诗选时特意在“城市”之前又加上了“现代”两字,就彰显了他那独特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猜测,铁舞先生或许是这样考虑的:此“现代”表明的是一种“当下”,是当下状态下的城市诗歌写作,而这样的“现代”在若干年之后就是“传统”,所以付之于“现代城市诗歌”这样的定义,是有一种前瞻的眼光,是一种严谨和审慎。
  城市,是一个名词,一个带有区域性的名词,所以,在这本诗选中,城市所特有的物象(或名词)在诗中随处可见,“钢琴”、“游泳池”、“爵士乐”、“公园”……,它们是城市的背景,是诗人生存的区域,所以,它是诗人表达所必须依赖的元素,当然,它又是经过创造的元素,具有明显的城市特质,比如:丁丽英的《昨夜,春雷滚过……》“昨夜,春雷滚过,如同一张床/或是一架钢琴在天空移动”,她把床和钢琴放在一个等同的喻体上予以表述,它新颖、奇异的城市物质是非城市诗歌所不能体现的,所以,特有城市物象是城市诗歌一个主要的外在元素,这是其一;其二,城市诗歌和其它诗歌一样,内心的映射必不可少,但城市诗歌的深层感受却让诗歌呈现出了另一种元素,那就是人群和孤独,其实这本身就是现代主义必须思考的问题。现在的城市,人群的“群”体现的只是嘈杂和数量多,期间的融合和“走动”甚少,所以群不能带来“温暖”,存在的却是“孤独”。在许多的诗歌中,这种心境体现得淋漓尽致,多少的渴望歇息,多少的渴望温暖,甚至多少的渴望空间都显现了,“栅栏把平地也围起来、干枯的河床升起青烟”(王乙宴《很像幸福》),“我凝视着、无视着陌生的脸庞/追忆我们来时的模样”(缪克构《最后一班地铁》),“墙上的鱼才是诚实的/才是善良/才是美丽的/才没有迷惑”(曲铭《墙上的鱼》)……,所以,城市诗歌内在的元素是城市人生在内心的感悟。
  对于城市诗歌作者的外延性: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作者;生活在小城市的作者;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作者。他们对城市的写作又该如何界定?他们对城市的表达往往具有自己的意识和元素,或许他们和作品更需要我们去揣摩去思考。


  现代性与诗歌的精神内核
海宁/无 奇
  对现代性作一个具体的定义是困难的,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现代性:社会结构;文化资源;生存状态。
  从社会结构方面看,中国当下还没有完全进入现代化,不仅城市与农村,大中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即使城市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阶层”分化,换一种方式说,我们很难用某一个尺度来界定“城市人”的标准,进而对现代性产生的社会基础(工业化)准确定义。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彻底的现代化,起码到目前为止它并不能造就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而是以庞大的“底层面目”出现的“国民”,甚至是典型意义上的“农民”!
  我们所说的现代性首先是西方的文化概念,是一种一开始就代表了“先进性”的强势文化。它的基本含义是科学与民主,是竞争。这在我们固有的文化资源里面是没有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宣扬的“仁”与“礼”,偏重于个人道德的完满,倡导“忠”与“信”,是谦让。这两种文化必然有冲突。当下的现实是我们既没有学习到西方现代性的文化精髓,又慷慨的丢弃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精神危机,拜金主义、犬儒主义盛行,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集团利益盘横于国家(百姓)利益之上。
  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不成熟的现代文化相互作用,造成了当下城市人群普遍的焦灼感,精神上难以自足。不仅是每天工作12小时的打工者感到强大的生存压力,即使白领阶层和整个官僚阶层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可能一个有名望的教授并不比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过的轻松,他要面对许多硬性指标的考核。我想说的是从整体上看,我们的社会是发展了,但也在一些方面倒退了,这样的发展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明显的自足感,让我们更宽松的生活,相反,这样的发展潜伏着危机,个人有被物化的危险,个体更加脆弱和孤独。
  目前中国是向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先进国家为榜样努力学习,我们能够获得技术层面上一些硬的东西,但在文化层面可能导致“自我殖民化”,缺乏自信心,以为美国的所有东西都是好的,都是值得学习的。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可能导致精神的虚妄,比如说,一个人乡下的时候,他以为城市是很先进的,可以生活的更好,到了城市他会发现,城市不是最初想的那样美好,为了得到一些物质上的满足,他可能要牺牲很多以前不会牺牲的东西;而城市又是以纽约、巴黎等西方都市为楷模学习的,以生活在这些城市为荣,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他们似乎永远“生活在别处”!那么我们优雅而安宁的生活在那里?
  最后我想说的是,现代性诗歌的精神内核就是立足当下的生活,反映庞杂甚至荒诞的生活,反抗体制强权造成的麻木和懦弱,展示内心的强大与充盈与充满创造力无可扼杀的想象力,维护精神的自由与思想的独立,达到自我的圆满与自足。诗人必需忠于现实,客观而独特的呈现现实,现代诗歌可能不是美的,但她一定与我们的时代和大多数人的生存境遇血肉相连!

  两难的境遇
海宁/阿 侠
  “忘却的飞行”,而诗人注定要飞行,这似乎是个两难的命题,然而这恰恰真实的反应出了现代上海城市诗人沉重的生存状态和语境,生活在小城市或农村,我们可以浅吟轻唱;但生活在城市夹缝间的青年诗人们不可能以这种轻松的姿态去面对诗歌,他们必须在日欲功利化的环境里努力的保持清醒和敏锐,于一种低调的道德姿态去解构沉重的麻木。这便是诗歌精神,仅此而已便很值得我们这些散落在城市边缘的诗者们去思索和扣问。

  城中有诗人
虞 昕
  诗与诗人当然是我们谈论诗歌时最重要的两个纬度,但我不敢肯定现在这两个概念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在“诗”的前面加上“现代”、“上海”、“城市”这样的修饰名词之后。但我确信在中国这个最大的经济都市里一直有人在创作这些分行的文字,不过如果我们要确认某个诗派的成立,很可能问题的根子还是在于我们对于诗的根本看法。而且,如果我们确认了诗的存在,那么诗人与诗又是何种关系?
  我现在没有能力给出答案,我只能提出问题。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对城市中正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视而不见。如果我们耽于他人的意见而不能有实质性的动作,那我们永远无法在对这些问题的探寻中迈出哪怕是最微小的一步。
  所以,的确有人在飞行,无论我们怎样讨论,首要的任务乃是不要忘却这些飞行———曾经的、现在的飞行。

  可供研究和传承的文本
缪克构
  在我的印象里,动议编选《忘却的飞行》一书好象已有快十年的时间,在我们差不多快忘却的时候,现在这本书出版了。这一方面说明了诗集出版的不易,另一方面也见证了编选者铁舞的恒心。这是很令人高兴的。
  在我的阅读视野中,关于现代城市诗歌的选集,这是第一本。35位或陌生或熟悉的青年诗人,奉献了可供研究和传承的文本,它的史料意义是很明显的。编选者在书后所附的“入选理由”,可以作为一种阅读的参照系。
  我同时也想到,在这个诗歌寂寞的年代里,现代汉语诗歌受到太多的遮蔽、误读甚至恶搞。也许这需要时间来消除和认定。我一直抱以乐观态度的是,有许多同道的朋友对诗歌的热忱、对诗艺的探索并没有从此中断。正因为此,这本诗集需要也应当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中,让更多的人读到和认识它的价值。
  用诗歌唤醒上海
王 晟
  以高楼为标志的一组静物,没有生命,不懂得春去秋来,瓜熟蒂落,像一具躯壳,里面填满了人们沉睡的梦想。这就是城市,我们的栖息地!
  在我们的栖息地上到处回响暧昧的声音:那是工地上一块砖头、一块瓦片敲击的声音,那是万吨轮汽笛的一声长鸣,或者是一个孩童极具戏剧性的哭泣……但这些噪音丝毫不能触动沉默的高楼,沉默的雕像,沉默的人群被梦魇包裹着,来来去去,拖着欲望的尾巴,他们不能喊叫,不能发出任何一点真正的声音,因为睡眠的法则已经统治了整座城市。
  记得美国911以后,纽约的街头突然出现了诗歌,这个爆炸性的消息曾经让我如此震惊,以致于我认为那些诗歌本身就是用世贸大厦倒塌的声音铸写成的,简简单单的二十六个字母,在这时却不再是一句广告语,一封商业信函,它们在泣血、在哭诉……它们在唤醒城市里沉睡并沉默着的人群。
  铁舞先生选编的这本《忘却的飞行》诗集中所收录的当然不会是美国纽约的诗人,也不会是反映911世贸大厦倒塌的诗歌,但这些诗歌同样充满魔力,比起一砖一瓦敲击的声音,汽笛的一声长鸣,或者孩童的一声哭泣,更富感染力,更具穿透性,它们潇洒地回荡在上海高空,启迪人们的心智,唤醒都市的沉睡。
  书幔编成味更浓
钱玉明
  最近,上海现代城市选《忘却的飞行》出版发行了,读者在品味不同诗风,不同情怀,不同风格,不同背景,诗作的同时,也在品味编者的独特选择与视角。
  其实,编辑一本诗选出版,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入选者或认为所选非其杰作,遗珠者则问标准是什么,何从遗落?掌声或无,嘘声必有。然而诗人铁舞不以为意,不计毁誉,不避嫌疑,坚持入选作品必须首先是符合编选思路的原则,终于编成这本既呈现城市多姿多彩,又展现城市长歌风貌的好书。
  诗选共选三十五位诗人,其独特之处在于没有一个诗人称得上在诗坛上极负盛名,大多是少为人知,默默创作的歌者。据我所知,其中有的诗人已经失去了联系,有的诗人仅见过一次面,有的诗人至今与编者并不相识。然而,这丝毫不影响编者对作品的取舍,用编者的话说,审阅与挑选,唯其诗质。
  选集作为上海城市诗社建社后隆重推出的第一个盛举,让新旧作品飞落和鸣唱在一部诗集里,为读者提供了诠释与解读选家意图和诗人作品的机会,我想,其价值与意义一定会赋予现代城市诗以新的生命。

责任编辑:
城市诗人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未找到相关文章。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