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状态诗人】小酒窝里流出甜甜的诗——王成荣儿童诗歌赏析
文章来源:城市诗人 作者:鲁守华 发布时间:2007-09-05 17:40:01 点击数:



  近几年来,王成荣老师创作了大量的儿童诗歌,并多次在全国和上海的文艺创作大赛中获奖。王成荣老师作为一名在儿童诗歌园地上辛勤耕耘的劳作者,经过长年锲而不合的追求,获得了令人欣喜的丰硕果实。
  我对王成荣老师的了解是从《新民晚报》开始的,那时,我在“娃娃天地”及“夜光杯”栏目中经常看到他写的儿童诗和小散文,虽然文字不长,却很有童趣,令人发出会心的笑。初交时,他给我的印象比较严肃,但交往一多,发现并非如此,其实他是一个富有幽默感,喜欢说趣话,充满童心的“老小孩”,这在参观东方绿舟时得到了印证。他在智慧大道上,居然开心地与一位哲人面对面坐下,煞有介事地对起话来,你说假如没有一颗淳朴的心,没有如孩子般那双平等的眼睛,他能有这个胆量坐在  哲人的面前,这样无拘无束地与之交谈?这不正是儿童诗歌创作最需要的平常心态吗?难怪王成荣老师能写出这么多甜甜的快活的儿童诗歌!
  读了王成荣老师的童诗儿歌,你会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充满和谐、温馨和友爱的环境里,心灵得到一次次的净化,使你情不自禁地走进他的童话世界,和他一起“啊呜啊呜”地吃饼干,划着小船哗哗地开进嘴巴里,然后细细地回味童年这块“饼干”的滋味。
  吃了王成荣老师精心制作的“饼干”,我感到他的儿童诗歌有三个特色:
  第一,充满爱心教育
  “我有一对小酒窝,/小酒窝里甜酒多,/甜酒流到哪里去?/流进妈妈心窝窝……”(《小酒窝》)这首儿歌通过描述“小酒窝”来表现孩子和妈妈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每个字都充满着爱,这种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美德,正是我们如今建设和谐社会须要大力提倡的。还有一首在全国儿童诗征稿大赛中获奖的《让座》我也相当欢喜:“小山羊,/乘汽车,/花白胡子长又多,/大家一见忙让座。//小山羊,/乐呵呵,/它说自己是小伙,/转身让给鸭婆婆。”读了这首儿歌,你能想象得出,在一辆公共汽车里,人们是如何文明礼貌、互敬互爱的。
  还有《好兄弟》《空调机》《爸爸网上在读书》《比赛跑》《今天佳佳来当家》等,都充溢着浓浓的亲情,让孩子们读了后,能得到爱心教育的启示。
  第二,还原孩子的童趣
  由于受到某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今不少家长的价值尺度出现偏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时常作怪,学校的应试教育也给学生压上了沉重的包袱,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扼杀了孩子的童趣,实在令人担忧。而王成荣老师的作品力图用孩子的感情和想象来反映他们的生活,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思想:把童趣还给孩子,让他们在玩耍中、生活中感受快乐。如《爬楼歌》,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力;《火车》用拟人手法把开火车比作老师领着娃娃去旅游;《晒被子》更是奇思妙想,让孩子晚上“抱个小太阳”睡觉,做个甜美的梦。把童趣还给孩子,这是王成荣老师儿童诗歌创作最可贵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儿童诗歌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第三,重视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
  王成荣老师的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是注重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黄牛角,/水牛角,/叽哩咕噜外语角。//侬来讲,/我来读,/大家走进‘联合国’。”(《外语角》)这首儿歌用的是上海方言。“筷子乖乖,/吃得快快,/不挑食呀,/长得帅帅。”(《筷子歌》)用的是苏北方言。运用方言来写儿歌,占了他作品的较大比重。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地域方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优秀诗歌就是通过方言得以传承下去。前不久,上海有关方面提倡学生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学说上海话,使上海话这一优秀的方言不要因现代文明步伐的加快而消失。我们注意到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王成荣老师已经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思路,即运用方言来创作儿童诗歌。这或许是振兴上海儿童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酒窝里甜酒多”。我衷心祝愿王成荣老师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的儿童诗歌:这是孩子们的期待,儿童诗歌春天的期盼!
(鲁守华系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城市诗人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未找到相关文章。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