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状态诗人】李天靖个人的经典
文章来源:城市诗人 作者:城市诗人 发布时间:2007-09-05 17:53:03 点击数:



在瑟瑟西风之上盛开
灼热的熔岩
燃烧我 石对石说

深红、绛紫而金黄
触摸是峰
在石头之中
成为 石纹的花
石的骨朵
石与石的火
最美 沉默是无声的

石的语言
在石头之上
花团锦簇
在瑟瑟西风之上盛开

深红、绛紫而金黄
遇目成色
碧天碧水的云翳
没有什么比这
更轻盈

内部的火焰
没有什么比这更隐秘
更勇猛
使石头变得
更柔软

  评注:
  这是对岩石静观后产生的火花。一种审美过程后产生奇妙的哲思。语言坚硬如石,节奏如石头线条。读之再三,百分赏识诗人对事物的感悟力。诗人在景观石头神秘之时,寥寥数笔勾勒出软硬,静动,内外等关系。诗显得扎实,丰厚。抽象的思———“石的语言”落在鲜活的动词“盛开”上,让读者目光留在那里,如留在奇迹上。(李笠评点) 
换 手
哪只手留在彼岸
春寒料峭 给予温暖的———
雕纹迷宫、梦呓  
一幅未完工的画

远未命名
已换手:一铅管、铅管
把颜色送过去

苍凉、斑驳、迷朦……
些许颓废之美、给人的性亢奋
在猩红色块尖叫

一百万元卖出去
浅灰、粉白、紫蓝、橘红
甚至黄金线条

成了那手的粉丝
夏季的虚无
穿过不可接近的灼热

哪只手哭于穷途末路
终于空出来
握如一把刮刀
把颜色送过去

像触及寒冷
左手有时贵族般写几行
聊以自慰

涂鸦的惯性始于
多年之前
他说:
右手是回不来了

有多少人换手
像堕入烟花
还回得来么

  评注:
  把一张画翻译成一首诗,需要一定的过滤。具体地说,需要抽象,让不动的动起来,让空间变成时间。让景物变成思想。“手”贯穿全诗,象征着一种绝望的生活状态:伸向彼岸的手,哭于穷途末路,但又因惯性无法收回。人类就这样囚于这种疯狂的困境之中。(李笠评点) 
故 居
几十年之后站在门外
时光很薄  
一抬脚 就能踉跄步入

任童年的小手
推开楼道所有的暗门
木马复活———

如电光燧石穿过
儿时的庭院 镜面的倒影
鲜花如斯

映像如此脆弱
像异乡客 终不能举起
叩响门环的手

  评注:
  我深被《故居》打动,可能是我国外生活多年的原因,也可能是诗中精准,生动的诗句。“时光很薄,一抬脚就能踉跄步入”无疑是一句神来之笔。从“人童年的小手”到“映像如此脆弱”,诗人深度刻画出的重访故居的复杂心理,并再现了时间的残忍———时间把一个随意推开暗门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怕叩响门环的陌生人。此诗的成功,我认为在于作者抓住了“站在门外”的一瞬,并以慢镜头展示了记忆中故居的一些场景。情景交融,凄凉由此而生。
(李笠评点) 
被一千把弓的和弦击倒
———《春江花月夜》
一遍遍自虐
用耳朵 饮下花蜜月色酿制
的春醪

尖锐的痛 麻木

爬上月光的藤蔓
指间那轮月
抑或等我
这条醉舌

都无关紧要了

走得再急
也赶不上一江春潮
索性慢下来

被一千把弓的和弦击倒  
一次次
挣扎着爬起

  评注:
  这里描写了对音乐的陶醉,或对月光美色的沉湎,从而感伤良辰易逝。这里我看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自宋以来的中国人情感世界,也看到了久违的我。
  诗让“饮下———痛———麻木———挣扎着爬起”这些感觉和行为同“抑或———都无关紧要了”的内心活动交错,生动勾勒出一个中年男人瞬间(永恒)的狂态。
  春江花月夜,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世界。诗歌纯净,清澈,可触可感。如果我是此诗作者,我一定也会爬上月光的藤蔓,并一次次挣扎着爬起。但我只是的读者,醒着。
(李笠评点) 
乌衣巷
浅浅巷子
深深深 深得野草花没了
斜着的夕阳呢

像踩着自己的影子
突然抽身
随乌衣人而去

朱雀的翅膀血溅一屋子
描红家具
残忍得奢华

晋代衣冠
于封闭、低矮的床第
有人说———
更隐于寻欢

颓废的气息上
留下指纹 像触摸一次
女仕箴图
怪诞、暧昧的鸟身

一切虚妄
风声鹤唳已遥不可及
惟谢安落子
静若惊雷

出了乌衣巷
突然撞见
怀中飞出的那只燕
掠过街景

  评注:
  鸟衣巷,时间的代名词,或人世沧桑的代名词。很多诗人写过。表述的无非是“一切虚妄”的古老真谛。此诗也如此。但诗最后一句令人拍按叫绝,哦,最后一句总是那么关键!它突然,像晴天霹雳。
  我不禁问,那燕子,究竟是何物?我猜想,琢磨。我猜到了:那只燕子是时间,而鸟衣巷不是别的,正是人———肉体———本身。我惊叹诗人的奇思妙想。我把它当做了自己的作品。(李笠点评) 
被临照的水
被临照
那么优秀的水 总在奔流
戴着荆冠
通向太阳内部的道路

它只在瞬间
以后便是无尽的黑暗

  评注:
  此诗写于多年前,长江入海口的一个实景或幻象。其实已不重要了,一切事过境迁;浩淼的江水总在奔流,戴着荆冠,当苦难是那个时代的主题,连同即将坠落、沉没的落日,以及随后无尽的黑暗,这一切悲壮,无与伦比———生命至于璀灿,如湍急而无际的江流之上的金黄般夕阳一闪之后的虚无,永劫不复。
  多年之后,读到了德国奈莉•萨克斯的《夜的年代》,令心灵再一次悸动不已:

夜的年代
深埋于此块紫水晶中
而早先对光的记忆
点燃了当时仍流动
哭泣着的 忧郁
你的死亡仍然闪耀着
坚硬的紫罗兰
(李天靖点评) 
《衣袖里亮出利斧》和
《三清山》赏析
杨宏声
  天靖的两首诗,一禅一道。后一首诗好说,以道教为题材。如此读解前一首诗,则要作一些说明。以我管见,诗中的树乃菩提的形象化,诗意构筑则以悖论为基,说明这一点就够了。
  以禅与道入诗,为当代汉诗进路之一。亲近禅与道,贵在化用而超乎移用。天靖的两首诗在无意识的深处,隐隐应合禅与道,故其化机天然,深可喜也。然亦可求其理致:杀机四起,杀意温柔。这是禅杀。禅杀用大器、明器、心器。以杀起“兴”,所谓杀已超出“比”喻,是一种隐喻。道物不隔,随处可见道机。机有吉凶隐显,如能明白道法自然的道理,所见所遇所处所受,皆吉象,莫不可爱可亲可喜悦可赞叹。
(一)
从衣袖里亮出利斧
为了另一棵树要砍倒一棵树
都是他亲手所栽

一把斧子原是一把铲时
那是对一棵树全部的爱
后来用它的铁在衣袖里打磨
并亮出利斧 从握法上看

无疑要砍倒第一棵树
另一棵树活必须一棵树死

也许没有比这更残酷
他终于抡起了利斧

一棵树都流出血了,还在下手
人说只因两棵树本是同根

   先解题“衣袖”一词有古意,即宽袖。“衣袖”乃全诗之机抒所从出。诗题与诗之间的映照关系耐人寻味。
   起句语气是叙述性的,用了“赋”的手法却颇有“兴”意。一种紧张状态在陈述时一开始就突出来了:“为了另一棵树要砍倒一棵树/都是他亲手所栽”。
  如顺着上面的提示读诗,那么整首诗有如一个公案:我们的得既紧紧扣住字眼,同时还得越过字面之意,寻求其寓意。
  从“衣袖里亮出利斧”者是诗里的“他”:那个种树人。而他现在似乎面临着一个选择:不得不砍两棵树中的一棵树,而两棵树都是“他亲手所栽””那一定倾注了他的劳作和心力。这个二阶式的非此即彼的选项,贯穿全诗。随着我们对诗义了解的深入,我们警觉到诗人故意要让我们陷入这个难境。非此即彼的选项构成的两难。
  我们有理由认为,砍树的理由是虚拟的,貌似一个理由而其实不是:为了一棵树而得砍倒另一棵树,这是怎么回事?诗人现在把它作为一件事特别提出来,似乎别有用意。“一把斧子原是一把铲时/那是对一棵树全部的爱”。
  当不得不用原来是一把铲子的斧子时,铲子就成了斧子.从铲子与斧子之间有一个转换关系。诗句里隐含的暗示是明显的:当斧子还是铲子是,有着对一棵树的全部的爱,当铲子成了斧子时,就被恨所驱使。栽树就成了截树。附带可以一提:作为原始的工具或仪式道具,“斧”与“铲”为一类,这里不展开说明。“后来用它的铁在衣袖里打磨/并亮出这把利斧从握法上”
  在衣袖上拭磨铁器,嚯嚯有声,这是戏剧化的写法。同时又从衣袖里亮出利斧,真有点杀气腾腾了。砍一棵树乃极平常的事,诗人却故意张扬其事,一定是别有用心了。此用心一言以蔽之,置诗境于悖论:“无疑要砍倒第一棵树/另一棵树活必须一棵树死”。
  这一节,既可读作在写“他”的心意活动,是主观性的揭示;又可视为是客观的描写,意思盘缠。语气坚决,又如同在作一个实际的分析或结论。第一棵树乃“他”种下的第一棵树。为什么不是第二棵?两棵树之间的你死我活由什么来决定?读诗至此,不禁让我们疑虑重重。“一棵树都流出血了,还在下手/人说只因两棵树本是同根”。
  结尾一段,似乎先是描述,再作评论。再细细体味,就可以发现尾首相应(响应)。关系:两棵同根树,本来就是一棵树。“人说”的说法虽然带有或然的意思,但只是稍微弱化了句子的因果关系。
  树未砍倒。直到我们读完这首诗,砍的行为仍然在进行。这就提醒读诗者,伴随着砍树的行为的还有对砍树行为的思虑,随着诗的进展,对砍树行为的思虑几乎盖过了砍树这回事。这就让读诗者起了疑心,诗人不过借砍树这件事来表达某种深意:树在诗里究竟何指,究竟为什么要了一棵树而砍去另一棵树,砍树之举意味着什么?读完全诗,问题才隐隐提出来。而在活泼泼的问题情景之中,你可以体会到活泼泼的诗意。




(二)
三清山
从七月的天空望下去
一张硕大的荷叶微微向西北
倾斜

向上山的叶脉攀援  
仰望山景

“松鼠———”惊叫的手指前
一只、两只、三只
闪电般于杜鹃的
枝丫穿梭

荷叶颤动了一下 清露从上面
坠落———
一颗、二颗、三颗
……

西海岸
即遭遇一场瓢泼的雨
长啸裂帛——— 

雨越下越大

猝然止于竹叶上目击一条
七步蛇

  全诗从视线起落下笔,诗句很有镜头感:“从七月的天空望下去/一张硕大的荷叶微微向西北/倾斜”。
  这是自上而下的描写,犹如仙人从云间降落时所见:“向上山的叶脉攀援/仰望山景”自下而上的攀登,则是凡人的行为。一张一弛,极有韵致。

“松鼠———”惊叫的手指前
一只、两只、三只
闪电般于杜鹃的
枝丫穿梭

  接着是实写,写沿途所见。惊叫声缘乎惊讶之情,也缘乎眼前景物之惹人注目。物多则数数然而繁,数之三已显其多。松鼠往来穿梭于杜鹃花丛中的情景,写得很生动。全诗可分两层读,一和二段为一层,松鼠而下为又一层;第一层虚写,第二层实写:“荷叶颤动了一下清露/从上面坠落———/一颗、二颗、三颗……”
  接着用写意笔法,写心物相感的形象:荷叶上清露颤动,如微心之动;荷露如珠滚动,何止于三。诗人举三而止,与前面一节作数字上的呼应:“西海岸/即遭遇一场瓢泼的雨/长啸裂帛———”
  接着是写峰顶所遇所见:山雾起时,水气弥漫,把较低的群山都淹没了,露出的山峰则如海上浮出的岛屿。”西海岸”由此得名。这是实写,写山顶逢雨,稍有形容。
雨越下越大
  整个一节写雨,表明下雨时山上过去的时间和心理感受的时间。
猝然止于竹叶上目击
一条七步蛇
  接着不写雨如何停止,而写目光的猝然所见,写伏于竹叶上的一条七步蛇,旅程中的凶险及对旅程中凶险 的发现,用一种暗示的方式写出来了。
  诗突然地结束了。一首以道教圣山为题的诗,没有一点渲染,只用了白描的手法,就写出淡乎其淡的道味。在我读来,接尾一段写到蛇,可能是实写,却颇有寓意。其寓意一言以蔽之,曰道。在全诗的形象群中,蛇的出现即显露道机:道法自然,自然既亲善,又凶显。凶险之物未必伤害于人,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提醒,让你保持生命的警觉性和敏感性。

责任编辑:
城市诗人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未找到相关文章。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