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余光中走进陕西“寻根筑梦” 谈民族诗歌诉故土情怀
文章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9-27 19:37:02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台湾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著名作家贾平凹,香港作家联合会会长潘耀明,澳门著名诗人袁绍珊等众多文化名家近期共聚一堂,走进陕西寻根筑梦,解读弘扬中国精神。


                          不让民族诗歌接力棒落地

  前两天,余光中听到当地的朋友唱秦腔,非常感动,就问,秦腔是不是可以连接上《诗经》里的《秦风》?“我们小时候没有《达·芬奇密码》、《哈利·波特》、《魔戒》可以看,我们那时候看的都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因为旧小说的文字介于文言文与白话之间,对学习中文非常管用。现在的学生不读那些东西了,所以中文底子比较差一些。金庸的小说就是从旧小说来的。旧小说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儒释道三教合流,江湖的人不管信仰怎样,他们对儒释道都是不敢轻蔑的。我想用‘江湖’来解释,中国文化的基层就在里面。”

  余光中的写作一直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之中。他的专业是外文,但中文底子极好。他经常会提起李白和杜甫,又会提起济慈和弗罗斯特。

  在《逍遥游》后记里,他写道:“在《逍遥游》、《鬼雨》一类的作品里,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我尝试在这一类作品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并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余光中曾经三次留学或任教于美国。在美国的这些时光,他看到了电视,看到了超市,学会了开车,而且,他喜欢上了披头士和鲍勃·迪伦,这是世界文化的基层。他写过一首诗《江湖上》。“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风里。”最后的叠句出自于鲍勃·迪伦那首广为人知的《Blowin’in the Wind》。一片大陆’可指新大陆,也可指旧大陆:新大陆不可久留,旧大陆久不能归。”

  上世纪60年代,西方音乐在台湾风行。一个叫杨弦的年轻人,听着披头士长大。上大学之后,没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杨弦,在读余光中诗歌时,心生感触,将其诗句谱成旋律。

  1974年,杨弦与胡德夫等歌手第一次演唱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1975年6月6日,杨弦在台北中山堂举行“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参加演出的还有胡德夫、李双泽等人。他们演唱了由杨弦谱曲的余光中作品。8首歌的歌词都来自于诗集《白玉苦瓜》。杨弦没想到,这场演唱会影响极大,他出版的专辑横扫台湾,打破了当时台湾流行音乐由西方和日本主导的局面。李泰祥、侯德健、罗大佑等人深受其影响。这一批音乐人开启了一个时代。杨弦也因此被称为“台湾民歌之父”。

  杨弦是有眼光的。余光中自己都认为,至《白玉苦瓜》,他的诗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白玉苦瓜》是余光中因在台北故宫里看到“白玉苦瓜”而写。这里面有一个词“后土”是值得注意的。余光中曾说,“无论我的诗是写于海岛或是半岛或是新大陆,其中必有一主题是托根在那片后土,必有一基调是与源源的长江同一节奏,这汹涌澎湃,从厦门的少作到高雄的晚作,从未断绝。从我笔尖潺潺泻出的蓝墨水,远以汨罗江为其上游。在民族诗歌的接力赛中,我手里这一棒是远从李白和苏轼的那头传过来的,上面似乎还留有他们的掌温,可不能在我手中落地。”


                                          太眷恋本土就不会去看世界

  余光中在大陆为众人所知,最早是因为诗人流沙河的推介。流沙河当年是《星星》诗刊的编辑。那是全民读诗的时代。《诗刊》的月发行量是40万份,《星星》的月发行量是20万份。

  某一天,流沙河收到香港刘济昆的来信。刘济昆说,台湾诗好,有一个余光中尤其好。流沙河从刘济昆寄来的诗集中读到了余光中,深感震动。1982年,《星星》连续12个月,分别介绍了“台湾诗人十二家”。3月号介绍余光中的文字并附诗刊出后,流沙河给余光中写信表示敬意。

  余光中回了信。其中一段,流沙河最为认同。“我们的社会背景不同,读者也互异,可是彼此对诗的热忱与对诗艺的追求,应该一致。无论中国怎么变,中文怎么变,李杜的价值万古长存,而后之诗人见贤思齐、创造中国新诗的努力,也是值得彼此鼓舞的。”

  余光中还在信上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信上的故国之思,触动了流沙河。流沙河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答。

  《就是那一只蟋蟀》是许多人高中时的记忆,这首诗被收入高中语文教科书。大家也因这首诗加深了对台湾“Y先生”的印象。

  余光中觉得这次来很有灵感。他会想起古时在长安街上发生过的一件事情,苦吟诗人贾岛想写一首诗,到底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不小心冲撞了路过的京兆尹韩愈,韩愈问明了情况,就参与了他的诗歌揣摩。

  “我不能想象,今日西安市长开车的路上,会有一个诗人把他拦住,就一首诗歌慢慢推敲。古代慢有慢的道理,我们现在什么都很快。我常常对媒体说,科技是忙出来的,文化是闲出来的,闲不是无所用心,懒惰度日,闲是没有压力的心情下,灵感能得到启发。”余光中在台湾,为手机写过两则广告一样的句子:科技催未来快来,文化劝历史慢走。

  余光中喜欢开车,而且喜欢开快车,他在开车的时候,也会想起李白。“(上世纪)80年代,我从香港回到台湾,那时台湾刚建起高速公路,我就写了首诗《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他跟古人称兄道弟,把李白请到台湾去,他们在台北喝着酒,李白飘飘然欲醉,然后开车回高雄。李白快车开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我叫他慢一点,我说,这几年高速公路上的车祸比安史之乱的伤亡率还要高。”余光中觉着应该坐王维的车,王维的车很慢。可是王维一早就开会去了,开的是辋川污染座谈会。

  余光中的诗里有很多古人,他写李白、写昭君、写李广,这都是北方人。余光中的父亲是福建泉州人,母亲是江苏常州人,他是地道的南方人。直到1992年,应邀去北京讲学,才第一次去了北方。他有一首诗写黄河,六十多行,很长,也是在见到黄河之前写的。2001年,山东大学请他去讲学,他带着妻子和二女儿去。有一天,他看到黄河了,亲手摸了黄河的水。“这件事情对我非常重要。这几年,我陆续把几个女儿带到各省去,让她们体会一下老爸当年离开茫茫九州时的心情。”

  在他看来,乡愁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乡愁应该是立体的,不仅仅是家乡美食的满足、方言的亲切,还有历史文化的意义在里面。“作为一个南方人,会有北方的乡愁,北方人也会有南方的乡愁。”

  余光中对乡愁有过自己的思考。“我写了很多乡愁的诗,也引起大家的共鸣。不过我也曾经理智地想过乡愁这件事情。如果中华民族每个人都在乡愁,乡愁过分也不行,因为大家恋自己的本乡本土,就不会出去看世界,就不会出现班超、张骞、玄奘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还要有冒险犯难的精神。”


                                              要坐一架UFO去找李白

  这次到西安的活动,参与其中的有官方,也有民间。在余光中看来,千年前的汉唐盛世,一方面是朝廷促成的,一方面是民间促成的。“玄奘就是民间代表,他一个人就去了印度。另外,朝廷也派过班超这些人出使西域。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不但是上有朝廷,下还有一些伟大的个人意志,才能够促成。”

  如今的中国,到处在谈文化和文化产业。余光中觉着,“政府的权力不必太干涉文化,要让文化有自己发展的生命。至少‘文革’不要再发生了,代价太大了。我们现在讲到文学的发展,你想,在‘文革’之前,我们还有很多好作家,比如说钱钟书、沈从文,都是在壮年,他们还有很多才华可以焕发。我想,沈从文的经验也没有写完,可是他为了避免政治的干扰,干脆去研究古代服饰。他研究得不错,但这些别人也可以研究。他对湘西的世界特别熟悉,就像莫言写山东,贾平凹写西安,特别上手,你让他搁下熟悉的东西,来做别的事情,非常浪费。”

  刚到西安的时候,余光中就背了一首李白的《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前年,他到西安爬了小雁塔。问当地的朋友,我能不能去看一看乐游原?“因为很多唐诗都写到乐游原。”可是,当地的朋友一点也不兴奋,说,不看也罢。

  这一次,余光中仍然没有去乐游原,但他登上了大雁塔。整个登塔的过程,他兴致极高,甚至可以说虔诚。在进到大慈恩寺的大雄宝殿时,他跪下去拜了三拜。在大雁塔的7层,他朝各个方向都认真地看了一遍。

  从大雁塔下来后,余光中经过玄奘的塑像。

  “玄奘是中国最伟大的留学生,杜甫是中国伟大的难民。”余光中说。

  “李白呢?”记者问。

  “李白是最伟大的失踪人口。”他回过头来回答。

  “失踪是天才的宿命?”

  “失踪是天才惟一的下场。”余光中纠正道。那是他的诗《寻李白》中的一句。

  “我要寻李白,寻到后来,我断定李白并不住在人间,他是住在月亮上面,所以我要坐一架UFO去找李白。”

  余光中写过:“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记者问:“这一次在大雁塔上,你叫她做什么呢?”

  他想了想,说,“西安望远,叫她做长安。”

  《寻李白》的最后一段是:“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而无论出门向西笑,向西哭/长安都早已陷落。”

  长安已经不是那个长安,但余光中说,有过历史,就会不一样。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几代民工的迅速更迭——访打工诗人许仲 (09/26/2014 10:52)
  • “上海地铁朗诵角”揭牌 (09/26/2014 10:06)
  • 慕白成为首师大驻校诗人 (09/25/2014 16:06)
  • 打工诗歌永不磨灭的记忆——访打工回乡诗人徐非 (09/25/2014 10:28)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