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专访]事物是他们自己的象征——美国诗人.翻译家Denis Mair(梅丹理)访谈
文章来源:本站专稿 作者:李天靖 发布时间:2005-05-19 13:23:43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热爱惠特曼,热爱金斯堡,热爱威廉斯,热爱斯奈德,热爱华滋华斯. 梅丹理说,钟爱他们的诗歌.
  潺潺新雨,隔着一条湿湿街目送梅丹理至弄口挥手告别之后,坐在地铁里,即想起了惠特曼的诗句:当我独自坐着憧憬和思念的这一瞬间/我仿佛看见异国的人们也在憧憬和思念……我仿佛觉得,假如我能认识那些人,我会眷爱他们,像爱本国人一样.
  Denis Mair 梅丹理,诗人和中英文翻译.曾翻译了很多中国现代诗人的作品,介绍给美国诗坛.曾任美国西北部诗刊《诗庙》[1]编辑.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关台湾《前沿》一书的译者之一.
  他说写诗是“牧云”,把成群的思维、感情、观察的事物及语言,都赶到天空集合成云朵;诗是“庄严的国土”的内心装饰的艺术,亦如屈原在汨罗江边采撷的花卉.他热爱汉语的诗性,他愿汉语中的精灵,永远为他的英文诗提供创作的灵感.
  他的个人诗集《Mau cutf  in wood》[2]在美国当代山谷出版社出版.黄灿然先生在香港说,这本诗叫“木刻里的人”[3].梅丹理说,因为我在《木刻者》一首诗里写了我的妹夫,一个木雕艺术家:“人刻在木头中;版面刻出了人./感谢天,在纹理暗处有星散的光点/他迟迟拒绝纵入火劫.”即以此诗作为诗集的书名.
  梅丹理活得像诗人,很诗意.他曾去台湾学禅宗,在深山过了两年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以前学的是生物,志在探索生命的意义.后来慢慢喜欢起文学.大三后到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读中文系.读唐诗、背唐诗成了开启心灵钥匙,诱发自己写诗.真正的启示是目击悲难,社会、个人的悲难.
梅丹里还说:“我渴望心灵的点燃.我没有碰到点燃我的人.一般人语言太重、太单调,没有结晶成有审美价值的东西;我很想有,渴望表达人生周遭的那么多、那么丰富的事以及内心体验,向往语言的那种结晶.于是做了诗的探索.读金斯堡等诗人的诗歌.追求思想的音乐性和它的律动线条、暝想中诗歌意象.但想法与表达毕竟不同.虽没有受过文学正规化的训练,没有读英文系,但没关系.可以暝想.它的不期而遇的音乐感,常常成了我写诗的契机.”
  他用柔美、流畅的汉语,间或夹一两句英语和我交谈.对同一事物的热爱,没什么比在谈及诗人或诗歌时分享的快乐那样使人兴奋.
  在美国他和同去一个教堂的于坚乘地铁时[4], 于坚紧贴着一米九高的他一起挤进了车门[5],试着搞笑只买一张车票——梅丹理笑着说,于坚他整个一老顽童!
  在美国,开放麦克,咖啡厅.诗人和许多诗歌爱好着在此聚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有. 听诗人朗诵,听反映自己的心声.诗歌有好的,也有不怎么样的,多元化;不少黑人从音乐唱片rap学来的歌词写自己的诗歌,反映贫民窟的生活;在加州、洛衫矶,社会工作着也以诗歌的方式表现他们的生存状况而乐此不疲.在美国文化的浪潮是多元化的.赶篮球的多,娱乐的人多,但诗歌爱好者也非常可观.梅丹理饶有兴趣地地告诉我,在他的住处附近的咖啡厅,常常每周或每月一次举行朗诵系列,主持人每次邀请2—3名有名望的诗人,[作专题朗诵];另外留1—15人的空档签名的位置,每人[以开放麦克的方式]给5分钟.这样一来会场很活跃,专业与非专业的及时互动,常常给人意外的惊喜与收获.
  在2003年下半年, [Temple Bookstore(古寺书店)在东华盛顿州策划了一个诗歌节,邀请了包括Andy Clausen(垮掉派后期的诗人)等二十位来自美国各地的诗人,举行了三天的文化活动。] [作为该书店的“住店诗人”,梅丹理也参加了诗歌节的策划。]  [此外,因西雅图常下雨而命名的“伞节”艺术节]邀请外州的文化人,严力[通过梅丹理的介绍]也参加过.
  提起艾伦•金斯堡,梅丹理和他见过两次面.金斯堡作为“跨掉一代之父”,过去影响很大.他的诗歌作为范本更新了一代人的情感.他的写作及生活方式,不但给文学甚至给四十余年来“叛逆一代”的摇滚音乐、政治及抗议活动都注入了新的精神和活力.他那“反学院”的诗作,今天也隆重地进入了大学的课程表.
  严力在一旁说,1985年就与艾伦•金斯堡认识了, 那时我刚去美国不久.金斯堡曾替 [为]“一行”诗社组织过二次朗诵会.我们住得很近只差一条街.常聚会,喝酒聊天.他送我一本书《艾伦金斯堡诗歌选集》,记得他在扉页上题了:“事物是他们自己的象征.”
  “事物”的意思,是它要看你做什么,那就是什么,还包括做人的标准;诗歌写得好,人不一定品质好.严力还告诉我:金斯堡常去中学朗诵诗歌,从年轻人着手;他不看你邀请单位有多牛B,他有自己的标准,很明确.他帮助过很多诗人的忙.最后一次组织的“一行”诗歌朗诵会,打电话过去,他说在病中,一切要经医生的准许.最终他未能来.三个月之后不幸去世.
  当时,金斯堡成了嘻皮士反文化“自由活动集会”、反对越战和平示威之类活动的领袖.似乎诗人们继承了这个传统观念.2003年3月5日在白宫举行反对美国进攻伊拉克的朗诵会以及诗人与诗歌爱好者写给白宫上万首反战诗歌.
  梅丹理说,在更大范围组织了Poets against the War即反战诗人联盟.诗人Sam Hamill是组织者.在伊拉克战争爆发的三周前,布什夫人在白宫邀请诗人参加惠特曼和狄金森的诗歌朗诵会.Sam Hamill也收到了邀请信,但他认为白宫这次的朗诵会不符合惠特曼、狄金森的诗歌精神,就拒绝参加,并将拒绝信发给全美国的许多诗人.得到了支持,他们也拒不参加.之后他创办了这个反战诗人联盟.在美国入侵伊拉克后,出版了一本[网上]诗集以此抗议.共有4000余首,后又作了精选.Sam Hamill为此去作反战演讲,与女诗人Anne Waldman(垮掉派诗人)一起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撂下了他出版社的业务. 6周来只带着简单的行李住朋友家.一次到[梅丹理] 我任教的宾大[滨州大学],他的反战演讲让我非常振奋.他的底气很足,与政权抗衡的反战精神也是一种力量.而当时我在系里很孤独.系里的教授大多拥战.后来铜谷出版社董事会最终撤了Sam Hamill这个反战诗人主编的职.
  梅丹理谈起美国的诗人如数家珍:“每一个死者的头上戴着一副寒冰面具/而我继续沉睡,像一根弯曲的手指……”;“我开始像三月的嫩枝一样抽芽:/一条手臂和一条腿,一条手臂,一条腿./从石头向云彩,我就这样升起”.自白派的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诗这么美,却也含着死亡的气息.诗情炽烈却也委婉动人.西尔维亚•普拉斯以前曾自杀过一次.也难怪1960年回英国,1963年在寓所自尽.是不是因为与英国的桂冠诗人Ted Hughes的分离? Ted Hughes在20年后写了一本《Birthday Letters》.可从书的内容以及历历在目的细节见证了他对妻子的挚爱.看来普拉斯的死是她自己的问题.无独有偶,自白派的安妮•塞克斯顿也于1974年10月4日自杀.50年代女性对于生活的抉择充满危机.而选择的生活为她想写的那种诗提供了最好的素材.她认为愈是原始便愈是强烈、纯粹.作为精神美的探险常以自戕为代价.西班牙诗人Lorca所谈地duende, 认为要接近生命的终极才可以提炼最纯粹的灵感与美,而这种体验会令人振奋.甚至塞克斯顿写道:“死后再生的并不一定会死去……这本身就成了一种激情.” 唯有诗人是这样的勇者.
而美国诗人更多的是对自然、劳动、生命、爱情的讴歌.斯奈德的《松树的树冠》全诗清冽、纯净,如剔透的蓝水晶,充满了中国诗古典的美;他的《为孩子们而作》富有歌的韵律:“待在一起/记住花朵/轻步而行”负笈攀登时又兼有宁静之美;《八月雾气弥漫——给莎丽》炽热、缠绵,而又有蕴藉之美.读斯奈德的诗歌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他的灵魂似乎是中国古典的,非美国的.
  记得1981年学者赵毅衡有机会与斯奈德长谈.问及中国对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他不假思索地说:在五六十年代是百分之八十.他说中国诗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中国诗使他看到了田畴、农场、砖墙后面的杜鹃花丛,中国诗人有一种超绝的诗艺,能使最荒莽的山岭现出人性. 斯奈德曾在加州大学学习过中文,曾旅居日本专习禅宗佛教.梅丹理侃侃而谈,他的谙熟程度及深邃令我惊讶.
  在结束对梅丹理的访谈之时,我浮想连翩:梅丹理就不要说了,受惠于中国诗意象的恩泽,从庞德起也不要说了,一直到斯奈德, 美国现代诗走过一个受惠于中国诗养分的大循环,许多人成为世界著名的诗人.中国现代诗在走向世界之时,却有不少一味西化的新锐诗人,恰恰忘了有着历史悠久的汉诗传统的这个老祖宗,忘了自己恰恰生长在世界诗歌最壮硕、奇美的根须之上.而令人沉思.
  事物是他们自己的象征.它形而上的意义是不是还有这样的意味:爱别人,也更爱自己泥土的根呢?
                         
                                                              (李天靖)

[1]  “古寺”   The Temple,  副编辑
[2] “Man Cut in Wood”  (拼法)
[3] “这个书名可以译成。。。”
[4]  “他跟于坚一起去参观了纽约市最大的教堂St. John’s Cathedral时。。。”
[5] 地铁投币入口处

责任编辑:
小鱼儿


相关文章:
  • 子川VS何言宏:谁是子川? (03/13/2014 10:14)
  • 龚璇:推开窗户是诗人 (04/20/2012 10:24)
  • 陈仓答[诗歌报论坛]网友问 (07/21/2011 12:33)
  • 著名翻译家倾谈“文化走出去” (03/16/2010 18:58)
  • 《飞雪有约》2010新年诗歌访谈人物:年度获奖诗人梁延峰 (01/31/2010 09:00)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