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对诗歌报2004年“飞天诗歌奖”获奖作品的简单评述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 作者:石生 发布时间:2005-02-05 19:20:47 点击指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作品选读


  投票是匿名的,在结果揭晓之前,作品只是具有编号的意义,谁也不知道这是谁的诗歌,谁也不知道这诗歌会有几个人投票。但结果出来了,让我开始迷茫,不知道该对此作何评论。对诗歌或者诗人说三道四都将是愚蠢的,谁也避免不了偏执、浅薄、牵强,甚至谬误。诗歌作品所获得的等级也并不能说明什么,它不会成就诗人,不能代表启蒙的姿态,更不能揭示诗坛现状、主流民意、读者渴求等等一系列问题。不是说获奖了诗人就能怎么样怎么样,诗坛就是怎么样怎么样。它顶多反映的就是那么几个人、小的群体的一些喜好,或者另外的,它反映的就只是那么几个参赛诗人的写作状况,涵盖不了更多、更大的东西。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态,我接下来简单谈谈我对此次诗歌大赛获奖作品的个人看法。

  说实话,首先一点,我希望此次大赛获得金奖的能够不是兰逸尘同志。这当然是出于避嫌的要求,兰逸尘是诗歌报论坛的老领导、老资格,如果她不参赛,她应该是评委。在投票的时候,我投了她的作品一票(当时不知道是谁的作品)。等到结果出来,我心里是有些不情愿的,应该把这个金奖给别的人。可是其他评委投票下来,结果就是这样,我也不能再多说什么。其实我的意思是,兰逸尘获不获得这个金奖是不重要的;而一旦她获得了,又多少带来了一些尴尬。兰逸尘的写作风格是柔密、心痛、缠绕,把女子的凄婉忧愤表现得特别强烈,甚至有时后带有些决绝、毁灭的危险,让人又爱又怯,直至只能绥远。兰逸尘这次的获奖作品大体上就是这样,难道说这将暗示着什么?说得明白一些,这是不是从一个侧面多少反映出诗歌阅读者深层的心灵渴求?尽管诗坛上风景百样,但事实上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不是仅仅是得到一次情感上的语言抚慰?但没有人会承认我的这种说法。在实际生活中,皇帝的新衣是无处不在的。《哈尔滨信札》是兰逸尘用一种近似带血的呼喊语气写成的,手法、结构都很常见,只有写作的投入,没有多少写作的难度(经常写作的人会一目了然)。但是我想当初我投它一票,也许就是在经过我的匆匆一瞄之后,我从作品本身找到了我自己内心中隐藏的一些东西。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没有多少人不是处于游逛状态的,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从精神意义上来说。我们大多都因为讨生活、学业、事业,背井离乡,成为新世纪的游子。对于我们来说,青春期的美好都留在了记忆中、怀念中、梦里依稀的故乡之中,包括我们最初的情感、亲情、渴望,都只能在忏悔式的呢喃中得到表达。《哈尔滨信札》并不是多么优秀的作品,但它满足了阅读者的这种心理需求。它不自觉地记录和映衬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我们大多数人的精神面貌。兰逸尘,祝贺你获得了这个金奖。我们懂得你的心,事实上我们很多人也就是这样的,我们都曾经呼唤过自己内心中的某一个名字。

  下面再简要说说后面的一些获奖作品,我认为他们中的有些人也应该获得金奖。

  《一个人的浏阳河》(银奖,作者:叶耳)是我个人相当喜欢的一首作品,宽大温暖,像是湖面上吹来的徐徐夏风,让人安详、心怀大地。但我很怀疑,恐怕像诗句中描述到的景象已经早不存在了,还有如此美丽的所在吗?让人怀疑是多年前的旧作。但不管如何,这首诗给了我们这样一种阅读效果,就已经足够了。每一滴水花都是我的亲人/每一朵桃花都是我的乡村,多么幸福恬然。

  《一半是你》(银奖,作者:阿鲁)算是一首比较完整的情诗,与《哈尔滨信札》相比,它注重了挖掘内心,淡化了外部物质世界的浸染,是一部个人的心灵史,使人在被作者感化的同时,回归到自己的内心。

  《颤 音》(银奖,作者:呆呆)首先凸显的是个人的写作能力,然后才是精神障显方面的东西。每首诗的题目总领内容,读完再回顾前面从而达到主题升华的效果,作为组诗有些归堆之嫌,不过,组成整个春天的恰好也正是那一朵朵单个的花朵。就这样躺着。。。/都不去想/离干牛粪不远,离小野花/也不远,真是惬意。

  我很奇怪,获奖作品越到后面,越反映出作者写作功力的扎实,但又透露出匠气,可能让人越嚼越香,不过很难产生瞬间的震撼感觉。我想这也正是很多诗人写到一定时候所面临的问题,回到表达本身,大家都已经不在乎你的写作意图了,他们在乎的只是阅读快感。

  《菜子湖之夜》(铜奖,作者:刘忠)也是源于个人情感的东西,但与前面的获奖作品不同,它在试图消解人的因素,而着重体现物质存在的因素,使之超越人而进入历史的高度。作者显然想通过自身来成就菜子湖,用笔让对它完成某种记载。。。。像容器一样/装满菜子湖安静的夜晚/包容我的浮躁不安,在这里,作者在结尾又重新回到自身,使自己和地理志浑为一体,血脉相连。这让我想起黑陶或是十品,热烈讴歌自己故土的诗人们。

  《另一种结尾》(铜奖,作者:冰谷)是完全不同写作方式完成的东西,在这里,个人隐秘得到重视,阻碍阅读者的进入,平常的句子、平常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却达到咒语式的效果,你不知道作者在写什么,但事实上你已经进入作者的意图,你重新思索了你所面对的事物。事实上,有时候发散式的、多角度关怀的写作,往往是达不到效果的,它的点和面太多,一会这样,一会又那样,真正的基点被损毁和耗散,最后只是文字,不构成作品。总之,《另一种结尾》,告诉我们另一种的写作,需要脑细胞高速运转,更改了我们的阅读惯性,从而进入到诗歌的绝对精神领地。

  《心底的涟漪》(铜奖,作者:如斯),记得我曾在回复某一个贴子的时候,这么说了一句:你的写作似乎来源于你的阅读经验。就是说,我们从诗歌中阅读到我们曾经阅读到的东西。在这里,作者往往把作品拉得离自己本身很近,互为照应、补充,我们阅读诗歌,同时也阅读到了作者自己。但是,语气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使作者连同读者一块深陷入情绪的泥淖,绵软生出厌烦之心,就是甜得让人的那种感觉,反而就腻了。这里,我说的只是我的一点个人心得,并不针对具体的谁谁。

  《秋日行吟》(优秀奖,作者:冰雨by),我想作者更多的是把词语与情感一一对照了起来,有的人说这是诗歌的传统,有的人说这是诗歌诟病。有时候写得太像诗歌反而又不太讨人喜欢,因为用书面的语言掩盖了生活的实质,可以诵可以唱,但不可以思考。另外一点,我的感觉是,你明显感觉到作者是在写,是在临摹心境,一举一动,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扑面而来,细腻到破碎。因为现代汉语总不如古代汉语凝练、通达、转折自如,因此往往在意境上是接近的,但效果上却要水得多,不足以使人内敛,最后就只好散淡无味。

  《在烈士陵园》(优秀奖,作者:丁乂),因为作者所能想到的实在太多,漫漫洒洒,写作得有些蹒跚,行进到后面,收尾就有些勉强,有些无奈而为之的感觉。很多时候,对于一个素材,提炼和裁剪是必需的,角度的把握也很重要,不然写着写着连自己都不知道下面该要写什么了,只好顺便升华一下作为作品的收场。

  《宝贝》(优秀奖,作者:柳川凌影)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把小标题融入到正式内容之中,显得起落有致,跳跃而不摔跤。这种利用形式来缓和语气、顺带转承的方法,以前也见到过。这应该是写给特定人的作品,因而有些忽略读者。那个人看了会感动,别的人恐怕就只是笑笑而以了

  而《手掌》(优秀奖,作者:无雨)呢?与《另一种结尾》写法有些接近,把所要表达的主旨换了个方式来表达,但它不是通过修辞,而是通过词语和意象本身,多少让人阅读时忙于应付。修辞是明了化,是为了找到合适的替代,但词语和意象则正好相反,它是把原本明了的东西变得混浊一些。当然都是表达的需要。不过后者让人只看到表达,前者多少让人看到火热的内心。

  最后一个,《呻吟》(优秀奖,作者: 王文海),作为一首组诗的题目,是贴切的,没有硬塞之嫌。作者把视线拉到社会的具体的角落,把思索留在了当下中国。。。昨天看《晚报》/说火车轧死了一个/没有右腿的/残疾青年,向作者的这种写作态度致敬!我们需要的就是,为那些不能写诗歌的人代言,来借以表达整个人类的苦难和欢欣。

31/12/2004

责任编辑:
admin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金奖作品]《哈尔滨信札》 (02/06/2005 16:37)
  • [银奖作品]《一个人的浏阳河》 (02/06/2005 16:36)
  • [银奖作品]《一半是你》 (02/06/2005 16:34)
  • [银奖作品]《颤 音》(组诗) (02/06/2005 16:29)
  • [铜奖作品]《菜子湖之夜》 (02/06/2005 16:28)
  •  
    论坛作品选读
    诗歌报超级访谈
    翻译诗歌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