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在晚春春雨飘飞的印江吟诗——访黔北诗人末未
文章来源:诗歌报 作者:孙文涛 发布时间:2014-09-22 11:44:10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在晚春春雨飘飞的印江吟诗 
                                                ——访(贵州,印江)黔北诗人末未



“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凤毛麟角,附庸风雅的伪君子俯拾皆是。用生命捍卫诗歌高贵灵魂的人几乎绝迹。”
“……这里和世界上任何地方一样,阳光是公平的,时间是公平的,但生活永远不公平。”
“今日诗歌:泛泛之作太多,精品力作太少;心情浮躁的多,灵魂安静的少;惯性写作的多,挑战难度的少;耍小聪明的多,有大智慧的少;止于事物表层的多,探入本质深处的少”
“今日诗坛:标准失准,质量无质。批评不批,刊物不堪。你给我鼓掌,我为你摇旗。不是同一个圈子的,请走开” (末未)

时间:2013年2月16日



诗人背景:

  末未,本名王晓旭,男,苗族。1968年农历7月23日出生于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木棚村民组。


  童年时代,我认识了家乡六景溪所有的农作物和动植物,结识了许多小昆虫。在饥饿中掌握了爬树和攀崖的技巧。特喜欢掏鸟蛋,但经常被麻雀追着用鸟话骂,我也常常用人话跟麻雀对骂。我还喜欢冒险割岩蜂糖,被蛰得皮疱脸肿,数次滚下悬崖。我最拿手的是捕蜻蜓,钓青蛙,搬螃蟹,捉小鱼……然后用南瓜叶,或者玉荷叶,或者芭蕉叶,包上两三层放在灰灰火中烧吃。我最不喜欢的是挖野菜和割桐麻树根,因为那味道又苦又涩。


  小学时代,我在农家堂屋读小学,靠放羊买布裁新衣服,靠挖山药卖给供销社供自己书学费和本子笔墨费。因为饥饿,学会了用瓦片磨秋天田野中的稻谷,然后将磨出的新米装进刚砍来的竹筒,再倒进半筒泉水,放在火边煨。同时还学会了用石片炕海椒、茄子。小学阶段得奖状16张。


  初中时代,我先后辗转就读于韩家中学、板溪中学、沙子坡中学、印江二中。因为离家远和没有钱坐车,我学会了爬飞车;因为青春年少,我学会了打抱不平,曾经头破血流两次,至今后脑门仍留下两只“后眼”。因为课堂枯燥,我经常逃课,被望子成龙的父亲多次追打。在沙子坡中学复读时,仿《桂林山水歌》写出第一首诗。1986年,考入思南师范。


  师范期间,任班长,兼任全校美术兴趣小组组长、地理兴趣小组组长、《新星》文学社编辑、学生会学习部长,六次拿学校勤学奖,被学校确定为保送贵州师范大学美术系对象。但因1988年纪念“12•9学生运动”时,我演讲《中师生的忧患》,触及了学校管理的弊端,保送大学梦泡汤。


  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天堂区民丰村任教。这里不通公路,也没有生活用具用品卖,买一支牙膏也要到20华里外的乡场才能买到。由于我在民丰小学教的语文、数学两个科,学期统考成绩均排名全区第一,区教办主任又听说我能够写点文章,一年后,即1990年9月,我调到区完小教书。


  20世纪90年代,整整十年,我只在《铜仁日报》中缝发过一首诗歌《中国茶》,这也是我的朋友推荐才得以发表的。


  1998年,我在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脱产进修毕业后,通过公开竞争,招聘到印江二中任教。2001年2月借调到教育局,2012年正式下文调动。

 



你的主要作品?文学观?

  《桥上的时光》、《走在傍晚回家的五只羊后面》、《劳动》、《遗嘱》、《奔跑的仓库》、《晚春的印江》、《黄果树瀑布》、《阿西里西》、《在我瓦窑感受到了一双巨大的手》、《恶》等。
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以佛道哲学为支撑,借鉴后现代美学风格,从日常生活着手,在细处用力,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暗藏玄机。注重一首诗的整体隐喻,但也从不忽略诗句的局部修辞。真与幻,醉与醒,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对生命环境有着自然而又形而上的思考和本质叙述,又不失现代性的情感熔铸与个性彰显,强烈的自省意识和悲悯情怀,深刻的人性体验和对时间、生命、死亡、历史、宇宙、存在等人类终结关怀的理性感悟,在质朴率真、轻快流畅、色彩明亮、幽默智慧的语言叙述中,呈现出一种知识分子的灵魂自觉与精神担当。其诗歌生态里,纳涵了语言生态、情感生态、心灵生态、思想生态、价值生态和美学生态的万象。

 


您理解的“现代诗歌写作”意义?

  在鸡零狗碎的俗世生活中发现价值与意义,在既定的语词功能里探索新的可能,在传统的叙述控制下打破旧有的秩序,在已有的认知范围内独辟蹊径,在普遍的写作经验里挑战难度。在这个疯狂拜金、尘嚣滚滚、集体失语、信仰迷失的时代,高擎精神的火炬,守住内心的宁静,发出灵魂的声音,代替上帝发言。


概括您对文学的态度?

  文学是我的宗教,我将率领我的身心感官用一生来朝圣。


在遥远的大西南,贵州,印江县,您有哪些独有的文学及人生阅历分享?

  1989年,刚参加工作,在一个村小教书,写出来的诗歌找不到人交流,就利用周末跑几十里山路到附件的学校,找师范的同学看。


  1990年,调天堂区中心小学后,我的诗歌虽然再不用跑那么远的山路就有人看了,但他们毕竟对诗歌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来的教科书里,对我写作的提高依然没多大帮助。后来我终于找到了与外界诗人交流的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即翻开一本书看到一首诗后,我不急着去读,而是合上书,闭上眼睛,根据诗歌的标题,思考假如我来写,该怎么写。待脑壳都想痛后,再读诗歌。嘿!人家的角度就是比我新颖,语言就是比我巧妙,思想就是比我深刻。可以说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甚至有时是让我豁然开朗。如此这般,时间长了,我装在心中的写作方法就自然多了。没多久,我的诗歌就得到了提升。如现在还贴在我博客首页的《你就是天堂》就是那个时候写的。


  1998年,调印江二中后,我任三个跨年级班的语文课,同时还兼一个班的班主任,教学任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为了让自己的诗歌写作继续前行,我给自己制定了一张《自学和写作日程表》,与教学课表一起贴在窗子边上。并严格按照“日程表”上的安排,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文艺理论、哲学著作、宗教书籍……当然,一旦灵感来临,这规定则暂时失效。可以说,那个时期的阅读,为我以后文字的飞翔奠定了基础。


  2001年,调印江县教育局,从事秘书工作,事情又杂又多,公文材料、工作接待、大会小会、群众来访……成天忙得两只脚不沾地,整夜整夜的加班也是家常便饭,留给创作的时间太少太少。我的腰椎病、胸椎病、颈椎病、神经衰弱症等疾病就是在那个时期埋下或者引发的。尽管工作芜杂无章,多种疾病缠身,但我对文学的追求并没因此止步,而是更加苛刻的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八小时之内完成工作,八小时之外交给文学,左手写公文,右手写诗歌…… 


介绍一下您的故乡,“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六井溪?

  我出生在贵州印江县的故乡叫六井溪,(从地图上看印江县也很偏僻,藏在无尽众山之中一个小点)。北接沿河县瞧家镇,西与德江县枫香溪乡毗连。两条南北平行走向又在两端合口的陡峭山脉,分别从半山派生出无数山岭和沟岔涌向六井溪河谷,形成了“九岭十三湾”、“四十八丘田”、“一瀑三飞”等天然奇观。如果是站在更高处遥望,六井溪就是一艘停泊在群山之中的敞篷大木船,只是不知什么时候起航。


  由于两座山脉形成的天然屏障,阻断了六井溪出山的道路,也拒绝了进山的脚步。因此世世代代生于斯也死于斯的六井溪子民,直到今天依然基本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也正是因为边僻闭塞,天高皇帝远,民国初期,我的先辈们才有足够的机会自发组织,设立神坛,揭竿而起,打富济贫,开展轰轰烈烈的“反捐反税”神兵运动。这支神兵后来加入到革命队伍,被整编成“黔东独立师”,在梵净山区与国民党部队作战,为长征路上的红二、六军团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立下了汗马功劳。1934年,“黔东特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在六井溪建立。


  六井溪因为地下无矿藏,被外人叫做穷山恶水。到过六井溪的人纷纷摇头:“扁担那条天,跟着梁子上”。我也曾在《走在山路上的六井溪》一诗中写道:“我熟悉这些无始无终的山路/它们出门就爬坡绕坎,转弯抹角/路过田土的时候,尽量靠边/不占用庄稼仅有的落脚之处/有时,为了缩短村寨与村寨的距离/它们铤而走险,在悬崖上,神出鬼没//……”这是六井溪人民生存的真实写照。
然而,也正是因为无矿可开,这里的青山绿水才与生俱来,这里的花香鸟语才地老天荒,这里的飞禽走兽才四世同堂。


  我的家乡六井溪,穷是穷点,但每一棵草木都长着一把“骨头”,每一滴水都暗藏一片纯净的天空。


您身边的文化氛围?您认为环境与诗歌之关系:

  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凤毛麟角,附庸风雅的伪君子俯拾皆是。以诗歌的名义蒙混一官半职的人不少,用生命捍卫诗歌高贵灵魂的人几乎绝迹。


  把文化挂在嘴上的人随处都是,真正理解文化内涵的人难得一见。民俗文化、广场文化、消费文化、眼球文化等大众文化被政府无限膨胀,精英文化被弃之一旁。


  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工作环境、文化环境对诗歌创作都有所帮助,但诗歌创作毕竟是个人的事情,它更与诗人的悟性、价值观、意志力、创造力有关。


您近5年阅读过书籍?前此影响深的书籍?

  最近5年主要是重读一些藏书,如《佛教哲学》、《天人之际》、《金枝》、《印江县志》、《王维孟浩然诗选》、《唐诗宋词元曲300首》、《诗经》、《寻根问祖》、《特朗斯特罗默诗选》、《梵净山中草药图集》、《石阡方言》、……还有中国当代的一些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和朋友的赠书。


  以前对我影响很深的书籍是《普希金抒情诗一百首》、《西方现代诗论》、《道德经》、《金刚波若波罗蜜经》、《六祖法宝坛经》,等


  您曾在县乡中小学第一线任教,且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并早在念师范学校时代就对教育提出你作为一个学生的“尖锐改革”意见,您认为您那里教育存在哪些主要问题?迫切需要改革的弊端?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城乡差距大,教学设备落后,学科教师不配套,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留守学生多,应试教育严重。


  迫切需要改革的弊端是:用人机制,考核制度,考试制度。


解释一下你的笔名“末未”的含义?

  我本名王晓旭,一天,一位老先生给我讲,说我五行缺木,要我培木养生,在房前屋后多栽树木。我说我是住商品房,没条件在房子周围栽种树木。他说:你不是诗人吗?可以取一个带木旁的笔名。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不是迷信,因为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就是人和天地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回家就翻新华字典,查找木旁的字。翻开第一页,那么多带木旁的字,恰恰“末”和“未”首先跳入我的眼帘。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整个身心都豁然开朗…… “末未”正暗合了我的存在观,即,一个人的存在乃至整个世界的存在,无不时刻都在结束,又时刻都在进行新的开始……


你观察到的同代人(后60,从乡土走出、或留下)的生活、奋斗、命运轨迹?有何感慨、总结?

  我是60年代末出生的,我家乡的同代人大多在贫瘠的山坡上种庄稼,靠天吃饭。他们都外出打过工,但靠打工致富的人太少,绝大多数至今还刚刚越过温饱线,与小康的距离还很遥远。同代人中,我是全村几个幸运吃上国家财政饭的人之一。每次回老家,都会碰上一些同代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有的面容憔悴,有的皱纹堆叠,有的见面时和我打招呼的声音也一口的沧桑,更有极少数,因为承受不住生命之重,已经入土为安。这里和世界上任何地方一样,阳光是公平的,时间是公平的,但生活永远不公平。


您未来3年或5年、10年的写作蓝图?

  未来5年——10年,准备在现在的基础上,写一到二本与地域、民族、家乡有关的诗集,写一本散文集,写一本诗学随笔。我对生活已经没有什么苛求……


您日常的一天?

  一般6点办左右起床,洗漱,读书,早餐,到菜市买菜。8点上班,完成工作后,上网浏览新闻,潜水博客,或者翻阅期刊。12点下班,吃中饭,睡午觉。中午2点上班,打开邮箱,看完来搞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下午6点下班,有时帮助弄晚饭。晚上7点—12点,看书,写作。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您在贵州印江县的真实日常现状?

  我生活的印江县城,是个高原盆地,有十几平方公里大小,四周山峦环拥,四时景色各异。发源于武陵主峰梵净山的印江河,带着蓝天白云的倒影和风生水起,从东向西,款款穿城而过。在流经县城的几公里河段上,风雨桥、石拱桥、斜拉桥、吊桥、水泥桥、翻板坝……仿佛土家人衣服上的布扣,将两岸紧紧扣在一起。两岸新修的河堤,长长的,刻满了印江历代书法家的作品。我经常来这里漫步、闲聊、戏水、观天,有时也拿着一本书,站在这水光波影边把文字读出声音来。


  而县城高低起伏的楼房和直来直去的街道,大多是新世纪修建,与其它地方没什么两样。


  单位上的工作,有时多,有时少,有时份外的也会指名我来搞。一般我都来者不拒,因为是领导安排的。


  我在单位顶楼办公,相对较宽敞,也很清净。电脑、电话、空调、饮水机等办公设施一应俱全。和我一起办公的是我的诗人朋友任敬伟,我们两个干工作非常默契,被称为“黄金搭档”,工作效益很高,这为阅读和创作也赢得了时间。我们从事的是教育信息报道工作。工作之余,常讨论文学、诗歌。工作做完后,时间可以自由支配。领导很信任我们的工作,也很支持我们的创作,只要我们外出参加文学活动是受正式邀请的,都大开绿灯,按出公差报销车旅费。


  由于受到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对名利也看得很淡,相对痛苦也很少。可以说在物质生活方面我是没有什么痛苦的,但在精神上却时而陷入泥淖。尤其当思考短路,或没有结果的时候,我就会一支接一支的抽烟……


您认为一个诗人,在今日对于人群及社会的普义?

  必须承认每种生活方式都有合理的一面,每一个体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正如六祖惠能说的“佛性无南北”。君子爱财,只要取之有道,就无不可。诗人区别于他人,无非爱好不同而已。诗人之所以叫诗人,就是除了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还要急他人急不着的,想他人想不到的,说他人想说而说不出来或想说而不敢说的。诗人既要给人以渔,也要给人以鱼。


您心底对今日诗歌、诗坛的看法:

  今日诗歌:泛泛之作太多,精品力作太少;心情浮躁的多,灵魂安静的少;惯性写作的多,挑战难度的少;耍小聪明的多,有大智慧的少;止于事物表层的多,探入本质深处的少;抒写日常生活的多,关怀终极命运的少。整体而言,较为闹热。


  今日诗坛:标准失准,质量无质。批评不批,刊物不堪。你给我鼓掌,我为你摇旗。不是同一个圈子的,请走开。



您对青年写诗的看法? 

  写诗,可陶冶情操,可过滤心灵,可培养意志,可开发智慧,甚至还可找到爱情……青年一代,工作难找,生活无常,精神漂泊,倘还热爱诗歌,实在难能可贵。青年写诗,有三忌:忌浮躁,忌炒作,忌抄袭。希望更年轻一代诗人,在关注自己内心生活的时候,不要忘记身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存在。希望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立足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拿来西方诗歌的先进“武器”,以经典为参照,借哲学、宗教之光,释放出汉语诗歌的潜在能量。 


您一生心底深处的理想生活?

  ……在远离喧嚣、古树参天的溪水边,修一幢吊脚楼木房。耕耘几亩田土,用农家肥种植自己和亲人喜欢吃的粮食、蔬菜、水果。用柴草煮饭,用山泉煨汤。养一群鸡鸭来生蛋,赶一群山羊来换取油盐,养几桶蜜蜂来取蜜,种一片棉花来织布,喂一只狗来看家,喂一只猫来捉老鼠,养一匹马来出行。生下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教他们依据二十四节气播种、育苗、除草、收割。他们想唱歌就唱歌,想跳舞就跳舞。待他们长大成人,我便骑马周游世界。


采访人后记:

  1, 一般人可能并不确切知道在黔东北,有一个叫印江县的小地方,但那里生活着一位诗人,创作着,思考着,劳动着,融入日常。


  2, 我前此注意到末未的名字,是在《诗刊》编辑部读稿,末未的诗歌给我印象有技术写作的含量,很注意细节,用词,用字,段落的组合,等。特别是反映他那里的生活,人生,山川,风物,我认为一个新的诗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什么是真正自己的呢?仔细想,就是自己的地域,城镇,县乡,加自己独有的经历,情感,等。末未的诗歌写作有向下倾斜的倾向,既关注底层,不忘来路出身,我认为这是今日一个诗人的必备素质。


  3, 关于教育。我观察,自80年代后,大学的中文教育,就以应对考试为主,(其实从中小学语文教育概念就歪了,),考得孩子对中文厌恶以极(“旧科举”在社会主义革命后以现代方式的某种复活),切割了作家活的人生经验,活的人性和实践对青少年的导引,剥离了文学与广阔世界并社会的有机联系。中文教育的长期失败(扔掉了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乃至世界观为目标,变成“死中文”),由此追溯“转型期”人文思想为何轻易“崩塌”?道德何以如斯溃败……


  4,中文教育之所以紧要,对青少年,对一个社会国家,是因它与人的灵魂养成有关,故与国运沧桑有关。


  5,他曾去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这对于一个偏远地方工作的业余作者弥足珍贵。我感觉他爱读书,注意读书,因为写作说到底是诗书事业。


  6, 贵州的诗人,我采访过几个,贵州的人才给我总的印象,那里出来一个诗人,就很完整,个人才艺很高,有天分有修养,我想原因很多,一个重要的因素,贵州历代都有才子(自明清至今),这个渊源重要。那么,今天的诗人对未来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桥梁意义?还有一个原因亦不能忽略,贵州山水尚未彻底“开发”,风景美,美的东西对诗歌及艺术都有刺激。


  7, 哪一天,一个地方的风景消失,那里一定不会再产生诗歌(我曾在贵州的山路上看到山杜鹃花漫天飞舞,落地,如翩飞诗篇)想到末未是诗歌里写的印江。



 
末未诗歌欣赏:


《晚春的印江》

别无选择,飘飞的毛毛雨必将落在
一辆激动的三轮车上,其中一些
绕过车门的缝隙,粘住一个人的眼睫毛
透过玻璃,他看到了晚春的印江 

不舍昼夜,一大群机器和男女,必须赶在
洪水到来之前,用水泥、沙子、石头,把河床
喂大、喂壮。而另一批机器和男女
正在以印江速度,一锤一锤,将旧城打倒 

还有几棵传统的乌杨,以及几个民间的鸟巢
今年的燕子,肯定是找不到家了
去年在屋檐下溜达的风,不得不到大街流浪 

三轮车继续摇晃,车上的人揩了揩眼睫毛
郊外,润如酥的泥土上
一只搬家的蚂蚁将他打量 


《劳动》

蜜蜂已经忙活了一阵子
当然,最忙的,还是这个春天
她旮旮旯旯都要走遍,也只有她
才能将万物,一一拍醒 

从天上赶来的阳光已经坐遍大地
我就坐在阳光坐过的石头上
从屁股到心口,暖烘烘的
身体里面,好像也有什么
马上就要发生 

小河还在涨水
河对岸的一群妇女,仍在抓紧时间
赶在天黑前,把菜地清理干净
下一个白天,她们还有春天的另外一些事情

这个春天,我就一直坐在这群劳动者中间
抽烟,喝水,想一些事情
一点也没感觉到,春天的大好光阴
正在浪费


《桥上的时光》

还将遇到多少匆匆的人事
从这头到那头,车轮滚滚,尘土飞扬

从东到西,这是流水。从南向北
我和流水的路线构成一个运动的坐标

带着波浪,流水在河床里走
我带着自己走在桥上 

我的远方是彼岸,流水的远方是大海
我和流水,相隔九十度的方向 

但我们相遇在桥,在摸不着的白云下
我居然和蓝天站在一起

我要在桥上慢下来,像蜗牛一样
耗费掉一生的时光 


《走在傍晚回家的五只羊后面》 

走在傍晚回家的五只羊后面
我像秘密的偷窥者,隔着五十米
也不敢冒然轻咳一声。尽管
一只羊不停翕动嘴唇,嘬来嘬去
在两只羊的尾巴下面,有时
还爬到背上去,表演爱情
全然不顾它们的后面,有没有人
按照自己的方式,傍晚的五只羊
五个温柔的动词,五颗饱满的音符
五位夕阳里的乡村散步者,漫不经心
它们认识家的方向。突然,其中一只
跪下来,在悬崖边伸长脖颈,努力
接近一棵青草。我就是这只羊
不只一次跪在悬崖边 


《黄果树瀑布》 

不要问流水,为什么勒不住马,那一刻
恍若失足,与自己形成落差

世间事,谁也作不了你的主,就像此刻
完全可以回头,但流水却纵身一跃 

生之大美常这样,暗藏在一念之间
天堂与地狱也是,仅一步之遥 

今生今世,我不过一粒逝水中的浮尘
构不成风景,也不会留下阴影 

不要问,如去如来的路上
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总是一去不返 

江山还长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访后打工回乡诗人尹宏灯——“南方以南的东莞为何生产出这么多所谓诗人” (09/23/2014 14:19)
  • 中国诗歌在克拉约瓦引起关注 (09/19/2014 10:16)
  • 探访陇南车祸受伤“乡村之子”诗人波眠 (09/18/2014 14:48)
  • 诗人海岸、郁郁、丁成应邀赴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诗歌节 (09/17/2014 13:29)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