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相册| 邮箱



    [民间专访]谈文化流散民间 殆破与修复


      作者:哑默 2004-09-15 16:12:57 来自:综合整理 阅读指数:

热门新闻
 
              野鸭塘:“潜在写作”30年见证与虔守
  
  ——访贵州70年代民间诗歌潮发起人之一,贵州民间诗歌资料整理者、诗人随笔作家哑默

  坚持民刊的道义立场问题。建国后至78年有政治环境严酷问题。1978年民刊大潮有个铺垫:文革中传单、油印本给以后民刊潮做了“彩排”。民刊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的“隐”文化都自觉完成了对其所寄存时代主流(正统)文化的批判。孔子的思想是学生整理出来的,其实也是种民间流传。老子是隐士身居山野,陶潜、阮籍,稽康等,都是用流散民间的方式来延续中国文化的命脉。

                                       ——哑默

  采访时间:2001年5月11日、12日
  地点:贵阳市公园南路、贵阳市郊野鸭塘
  人物背景:哑默,原名伍立宪,贵州省普定人,1942年出生,多年在乡间学校执教,曾于1978年支持民间诗刊<启蒙>,1979年将诗作《哑默·诗选》发布在北京西单民主墙上并邮传全国,1980年参与创办民间诗刊<崛起的一代>,1986年参与创办民间诗刊<中国诗歌天体星团>、1992年参与创办民间诗刊<大骚动>等。著有《哑默 世纪的守灵人》文集八卷,出版<墙里化石>(诗歌、散文诗、随笔合集)等。

  在我的印象中,哑默大半生都在贵州一个叫野鸭塘的地方生活,半隐半现,作为民间诗人随笔作家他的名字90年代在国内民间界内外也常隐约闪现。他与贵州近数十年民间诗歌史多有瓜葛,这段历史至今未曾全部公开,扑朔迷离,所以有点神秘的传奇色彩。
  一个人60年的复杂经历,创作30几年的文学活动用一夕访谈来概括是困难的,但可以试图从侧面勾勒一些线条轮廓。
  5月11日早7时30分,到贵阳车站。和哑默通电话,我要自己过去,他说一定来接我野鸭塘,不好找。贵阳我15年前来过,这次觉得没有前次明丽了(是无敌岁月?是天气?)新建了不少楼,高架桥,但整个城似有乌烟瘴气感(视觉、听觉)街道也好像变窄。
  哑默来,很谦恭有礼样子,看起来只有50岁左右,(他实已年届六旬)个子不高,作为文学标志,额前还留有一缕青年时的长发,面容稍清瘦,眼睛盯住人看时很亮,一只脚有些跛。
  “打的”去他公园南路的临时寓所,他说一般他住乡下,只是进城才在这儿落脚或接待朋友,很简陋。他介绍旧社会他家是个富商,曾斥资兴学,建国后父亲曾任省工商联副主任,他说现在的院落不行了,都改乱了,头20年院落幽静,种着芭蕉、竹丛,很有情调,是昔日的“野鸭沙龙”。他住在一座二层搭建的临街楼,下边炒菜馆,楼道里有人在洗猪肠,楼上邻居养着大狼狗。所以如今要整天挂窗帘,遮蔽外边的喧乱。梦亦非来,谈了约两小时。
  哑默,梦亦非和我去野鸭塘。沿路是小巴、各种车辆挤路。哑默的乡间住所距市里并不太远,但确有一片安静,下车先沿土路穿过农家菜地,他住在教师宿舍旧楼顶上,4层,房门很有意思,右手有一块小木牌:“哑默宅”,令人想起法国十八、九世纪文人或旧俄时代作家的住所。他的房间布置也有点俄罗斯情调:火炉(如今已少见)、地板胶、窗外有常青藤。书房不大,但书很充盈,雅致。适合三几好友聚谈。墙上条幅“天无语,使人语之,此乃大诗人之事业”。哑默用很多时间谈黄翔,给我们沏掺了白菊花苦味的茶,他也喜欢咖啡。黄翔是他1968年在文革中结成的文学青年诗友,曾参加过西单民主墙演讲,是贵州70年代末新诗潮时期一个民刊“诗歌领袖”,现移居美国。看得出黄对哑默感染极大,他为有这同伴而自豪。黄后来在国外发表了不少诗作。当年他们曾一块搞诗歌28年(后来黄在国外似曾申明,他们的<启蒙>并不比<今天>更晚)
  玻璃板下,墙上小纸片都摘录有他自己书中的他作目录和格言。木质老式书桌和舒适的靠椅,叫人靠上去想写点什么。……
  哑默现在居家读书,写作,特别是整理文稿,他已退休,妻子在工作,女儿在读书。
  我以前对哑默了解很少,二三年前才读到他的回忆随笔<活页影绘薄—故乡的亲人们>,我对他的了解和阅读源自<零点>。决定采访他的原因是我觉得他“隐居”式写作很有意思,另外他标示了近20多年贵州民间诗歌一段历史。

  以下是哑默谈话:
  到此为止,我的全部人生分为三个大的版块,一是文学,一是文化,一是佛道和佛道意识的研究体悟。先谈第一个版块。
  首先关于现当代诗歌先行者的定位。我认为这个定位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当时写诗没想过什么先行后行的,就是写,等到几十年过去,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定位。这样也好,可以把传统、新诗的开拓,跟后边有一衔接。黄翔、食指、哑默等,刚好在这个衔接地带。黄翔跟我的自由诗写作,是沿世纪初的路跋涉过来的,回顾20世纪前半叶,诗人中我最欣赏的是艾青,他的诗中,除传统外,还有法国维尔哈仑的东西。“解放牌”诗人没有给我们很多影响。我们当年埋首写作,没范本,少资料,文革前虽稍自由点,但有限。1978年后也就是启蒙后期,整个诗风气一扭,但作为个人我还是吸取了前朦胧一些写法,即与传统精神结合,那时我写了<飘散的土地>,我称它为民族情感史诗。
  我对于现代新诗,关注至85年之前。后边的诗过于普泛,有的极端自我,具体成果打动我的不多。一个人(在文学上)能起的作用,阶段性是明显的。80年代中后期我基本上转到其它(文学)样式上。
  继承和发展问题。是每一代诗人的问题。青年人打倒,颠覆,超越前人,有时想法是好的,但怕眼高手低。凡收到寄来作者自印的诗集,我一般都仔细看。写本书不容易,出本书更不易!
  (关于潜在文学创作)我最早的一首诗写于1963年,至今为止共写有300多首诗,不包括长诗,散文诗等,其中有的毁于文革。我一直主张在主流意识形态专控以外潜在性写作。过去闹政治、运动等,创作常是短命的。前苏联很多诗人作家天赋很高,但“大前提”一定,浪费了。潜在文学创作我整理出(目前为止)共八卷500万字左右。我觉得这八卷文集没什么了不起,我觉得只是在复苏一个时代,复苏自己生活过的一切,回忆起来,总的来说黑暗比光明大得多,痛苦比欢乐多。我写这些东西告诉人们希望不要再发生此类事,把精力才智用到建设性上来。(昨天)我写这些东西实际都是在破坏黑暗,相对而言,破坏也是一种建设,90年代我才稍微轻松些。
  日记从1960年起记,65年前的毁于文革,共两大本,现存66年到现在的,共40多本。有的人借去作研究用,或可根据我的日记回忆起那些年的每一天。现在也每天记日记。所有日记中有反映重大事件部分,将来可加以注释,整理出来。
  坚持民刊的道义立场问题。建国到78年有政治环境严酷问题。1978年后民刊大潮有个铺垫。文革中传单,油印本,给以后民刊潮做了“彩排”。民刊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的“隐”文化都自觉完成了对其所寄存时代主流(正统)文化的批判,孔子的思想是学生整理的,其实也是种民间流传,老子是隐士,身居山野,陶潜、阮籍、稽康等,都是用流散民间的方式,来延续中国文化的命脉。虽当代民刊参差不齐,但为新文化的开拓立下汗马功劳,已很不易。
  我78年以后,还独办过<草野>、<野百合>、<心,在跳动>(共有8本),基本上是我自刻、印,有几个青年帮助。当时民刊大潮中我与北岛、江河、芒克等交换。所以我一是自办,另一是参与办刊。
  流到我手上民刊,我并不是有意收藏的。只是觉得人家办的不易,应保存好。但收藏过程是非常曲折的,有些至今也不敢放到家里,缺少安全感。有<启蒙>、<今天>、<次生林>等等,有的刊连办刊人手上都没有了,黄翔,路茫手上都没了。以后想有机会变成资料,供更多人使用。贵州的民刊,如果编一本出来,那就是让贵州版块浮上水面,我正一步步地整理出来。“要让有限的时间,办成一两件大事,精力要高度集中,必须有严整的个人要求,才能有作为”。这段话记得是罗曼罗兰说的,我对自己有这个要求。
  潜在文学中的贵州版块。50年代,我二哥伍汶宪,有帮文学艺术朋友拉小提琴,欣赏油画,写古典、自由诗,他常把诗在朋友中大声朗诵,在那个年代这样做非常危险。后因所谓偷越国境罪判10多年,在80年代初平反,赔了三百元。他能惊人地背下他全部诗作。他的诗作,今天从审美看,是一回事;但从文学史看,当时是种(文化、文学)坚持、抗争。
  每一代人必做这些事,不然是湮灭的一代。所以说,贵州潜在文学写作可以推至50年代。60年代投入潜在写作者较多了,其中典型的是黄翔和我,在一个废弃的天主堂里,我们每一星期,碰头二三次,还有路芒,我们谈文学、谈读书、谈诗。贵州民刊有一主线:从<启蒙>(78年)、<崛起的一代>(80年代初)、<中国新诗天体星团>(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大骚动>,90年代中期后的<零点>。我把它排成一条线,是因为这些刊物的主要人关系都非常融洽,近乎师生关系,从“血统”看从文化氛围看,这块高原板块独特的叛逆精神,是一浪一浪,绵绵不绝的。梦亦非今日<零点>也体现了这种传承和沿袭。当然,每一波,又有他们各自的创新。
  贵州的潜在写作如是个桌子,桌面下有4条腿,一黄翔著作,二哑默著作加日记,三全部民刊,四全部潜流诗人的各自之著,上量级的有15—20人左右,每人一本诗集,足够出一套丛书,是个大的积淀,今后青出于蓝胜于蓝可能会更好。我想如让贵州版块浮上水面,是非常丰富的,里边会有不少传奇色彩。
  黄翔,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大陆)的作用和地位已确定了,只是我们还被遮蔽。美国的爱默生·安迪(汉学家)曾采访过黄翔后又专程来贵州采访我,我谈黄翔,“文学作品,人生遭遇,反弹态度,民运先驱”,这是认识黄翔的十六个字。黄对贵州潜在文学影响非常大,很多青年从接触他,才开始写诗,走近文学,直到现在。而二十几年来,这一帮人都是很好的朋友!也差不多近乎亲情了!
  我是个自由散人,但接触黄翔,觉得他文学感召力非常大,你会总觉得有些话要说出来。
  我个人的文学版块,约30年时间,90年代后,我基本转向对文化的研究。
  关于培养青年诗人。我这人比较宿命,但能成熟否是个定数。老诗人应该有一份关怀,但不要成为桎梏。我欣赏后进们的身上按自己的方式表现。而且,现在很多诗人对中老年诗人是不买帐的。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关怀、关系,要靠一种缘。
  60年代出生的人,至少赶上末班车,考上大学、研究生,起点较高,阴影少些,突破感、超越感强。但大部分自以为是(每一代诗人都有些如此)有些人诗也不咋样,又自以为是,就很麻烦了。但贵州的几个主要民刊办刊人在这一点上还不怎么明显,如王强在<大骚动>里,有篇文章对前代诗人的评估,说得非常好,公正真实。
  我高中毕业于1963年,次年又考大学落榜,因阶级成份,只好托人介绍到野鸭塘教书,1996年退休。我是个喜欢稳定的人,不好争。91年后,我不要工资,自己整理过去文稿,这一段时间成效很大。90年代有一段时间搞散文创作。我的随笔除一二篇外,都是90年代的。我喜欢的有一大批外国的作家诗人,我喜欢像谈亲人一样写他们,写写我和他们关系。
  (回答是否用电脑写作)用笔写作。在田野,山冈上都可以写。<乡野的礼物>是在田野、小山上散步时写的(注:<乡野的礼物>)是散文诗集,有些片断像散文,有点巴乌斯托夫斯基,普里什文的那种风格味儿——访者。)我对电脑较少用。
  关于90年代诗歌运动。70年代出生人,缺少理想主义、使命感,当然使命感有多种解释。比起含有盲目理想主义,如想救民于水火,我觉得崇尚自然比较好。但道义感、人文精神,知识分子意识缺乏,这样做诗人是很可怕的。有一点悲哀。有的青年诗人大概意识不到。
  晚年。我觉得诗人晚年作品,要溶入“大化”,而不是囿于哪一方面。
  (回答有关散人雅士的向往)我小时就有此理想,其实就是希望生活轻松一点,我这一代太累了,今天要做雅士也成,但要有经济基础。
  (回忆民刊)一个人一生把精力太投入到抗争上,破坏黑暗上,实在有些划不来。芬兰一位音乐家希贝柳斯,因年轻时成就优秀,32岁政府就供给他,终生年俸。可以专门从事音乐创作。一个真正好的时代要引导人,从建设性方面做工作。
  我受儒教文化影响较深。伦理、传统,道义。和青年比起来,我们这代人有过重的历史感,有矫枉过正的作用。青年一代消解了“解放牌”诗歌。但我也担心他们对很多事不负责任。
  我1942年至1949年间,受家教影响,很关键。1950年至1980年间,研究外国文学、音乐、美术。(注:哑默宅中有上千的音乐磁带、磁盘、唱片,他说其中很多是古典精品)1980年后,我从林语堂,丰子恺等回归国学,我化了很多时间“补课”。徐志摩的散文比诗吸引我。我还是个辜鸿铭谜,小时我非常喜欢他。我身上有些非常孤傲的东西。鲁迅的作品我文革看得较多。新儒学八大家的,要我这年龄一个个看完原著已不大可能了。
  (回答诗带给过什么?)我教过小学、初中、高中语文,60年代的小学老师要样样会教。还教过70年代的英语,我的英语全部是自修的,说实话,诗歌从来没改善过我的生存,反而是英语给了我一个饭碗。诗,只带来过苦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
  (回答关于为何坚持整理昨天)儒家观念“铁肩担道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都有这一份关怀,只是个人能力有大小,坚持多点、少点之分。主要是一个人在一个时代的遭遇使之然。如果说我是个“红五类”,我(其后)不一定写这些。梁山是逼上去的。我天性是个温良恭俭让的人。但坚持几十年的抗争,迫压非常严重(谈到黄翔在那年代数次被短期下狱,风声很紧,各种运动、风潮对搞文学民刊的打压)。狂放的人喷吐得快,温良者坚持得久。同辈诗人彼此激励。黄翔当年与我们在一起相互激励,有时也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为诗。他的<火炬之歌>等,我都是第一读者,从1968年至1996年他出国,相处28年。黄的精神是有感召力的。我比较怀旧,我非常恋旧情。整理昨天:许多人对“文革”类运动的遇害认识欠缺!
  (回答这些年各省民间诗歌类资料搜集整理)对其它省,据我知,也有人在整理,看他们能否发一个愿,整理出来。其中有天命吧。贵州版块轮到我整理,也好像是一个天命,我手里资料全,就缺<这一代>、<烛光>,前者为全国五所大学联办,仅出一期,就被压制,后者1979年出,贵州师范学院学生穆培坚等主办。
  (回答关于如何成功地将生活与文学溶入一体)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个人最高的享受是:收拾干净屋子,沏一杯热茶,看书,更多时是写东西,非常好的境界。我写东西慢慢地写,不慌不忙,我想屠格涅夫也是这样。下笔缓,流出来的东西会很浓。
  (回答关于长期以来未受重视—指与黄翔比,或在省内外正式文学名份上)一点不在乎吧,不真,太在乎,不符合我天性。出一本书办一本民刊,与人分享,就行了,我觉得。我现在有比较淡泊的心境。每个人所能起的作用大小,也是一个定数!

 
 
责任编辑:孙文涛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民间专访]“将只为那些具有严肃及神圣心灵结构的少部分而存在” (09/15/2004 16:01)
  • [民间专访]闽西“民刊编辑” (09/15/2004 15:53)
  • [民间专访]技术和专业化写作的实验:90年代 (09/15/2004 15:45)
  • [民间专访]“诗坛险恶,留一笔活生生记录吧” (09/15/2004 15:38)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