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相册| 邮箱



    谈诗剪辑:一种尺度


      作者:孙文涛 2007-10-25 12:47:45 来自:邮件来稿 阅读指数:

热门新闻
 
(1)
什么叫诗人的个性呢?
一言以蔽之,他所属土地上,生活中人们、人民、公众的主流性本质性的不灭东西在单个生命里的反映。抛弃了这些还奢谈什么任性而为不堪一击的个性?!……远一点说诗人要有良知,而他的良知不与“多数”邻人的良知一致,他还能作谁的“代言”人?

(2)
生活于今天的任何写作者必应十分清醒,不可稍忘记了他置身其中的是一个浩大的“公共化社会”,而非私小利益人群,不能忘记祖国人口指数是一般小国的几十倍乃至成百倍!我们的“个人感情”需从绝大多人的“共同感情”中提炼出来,以免沦于卑小泡沫。(一只乌鸦得到了食物,就歌唱嘴里食物,能歌唱得了吗?)而“最大化”地回答了这一提炼,是千古以来诗人走向成功的重大奥秘。

(3)
什么叫好作品?
上可呈读父老邦国的先辈师长,下可示之子弟妻儿,唐诗宋词元曲中佳作妙构无一不具备此一特征。连自己看了都莫名其妙、脸红羞愧的东西,怎么公诸天下?极大的广泛性——这就是本民族第一流优秀作品的特殊要求之处。

(4)
大概西北一带(甘、陕)的民风历来更淳正,水土很硬,那里成长、弥漫着某种“北方的原本的”精神与品格,与当前“都市文化”中的某种颓唐徨乱的浊水碰汇,竟是泾渭分明,令人陡然一悚!……

(5)
……仍在写这些故土坚持的诗篇的人也许被看作是“落伍”的,但却是更幸运的!脱离开携裹一切的“都市文化”主流的宰沉宰浮,作者因距“压力”中心区远而尽可能缓慢生长……

(6)
城市诗人的过度追名逐利,早已沆瀣了诗人的远大前程。……

(7)
“商品化”能迅改理智观念,却不能轻易摇撼根植于本土本乡的深厚感情——感情与千百年积淀有关。

(8)
情感的坚固堡垒是任何一支部落传统文化核里的“最后抵御”地和“发扬地”。

(9)
……1978年,1979年,1980年,那是一串什么样的年头呵!我真幸运,能在那个年代里走向诗歌,那个年头的积雪踏下去都有清脆的咔嚓作响,又清爽又悦耳,每一片旋转的棱形雪花都似在喃语:“我是春天”(中国的春天)。

(10)
回忆……那时候,尽管种种不尽人意——比起其后90年代,认真写诗还被遵守,人际诗际关系也较单纯而非沙化;诗歌队伍中还有协调团结意识可言;上一辈人多有“阶梯”责任感;年轻的还不致狂妄成“不知天高地厚”之徒,传统有人问津,“名心”未成厚脸;媒体还不致在一夜中把一个平庸之辈“操作包装”成作家诗人;诗人还被承认为一种具崇高性的艰苦职业,他们所从事的为创造性劳动不能与币值等论;从事写作者还有严肃态度与文化积累使命感;而“垃圾文化”还未来得及继“痞子”“调侃”之后铺天盖地;戏谑与放浪的“炒作策划”之风尚未炽盛进每一套新书版本;金钱也还未打着“商业神圣”现代旗号奴驯精神。……

(11)
……80年代伊始,我们一群以睥睨万丈的勇气和无畏创造者的气魄,决心打开新诗的通道,那也是一个产生“英雄”和“群体”主义诗歌的年代——思想第一次敢于挣断桎梏,说出一个“不”字,以“诗群”的形式诉诸于文化解禁后的大冲决,“个人化”还远未到来及被充分认识——我们鼓噪着、汹涌着,如岩浆推动燕山之造成如战阵排炮在大地之怒吼;虽然我们绝大多人其后终被归于恒河遗忘之数,虽然我们的“长漂”勇士多断戟沉沙……

(12)
19世纪为改革社会深遭磨难的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创造者必然会引起力量的暂时衰竭”。(大意)

(13)

90年代后又拣起称“先生”、‘小姐”,不伦不类不准。
(50、60年代人与人通称同志,包括干部,意指平等)(“小姐”在我国已废用多年,指旧中国阔佬和富人的女儿;我们对外国洋人官商及旧国家阔者老爷才叫“先生”,但先生褒义另可指年长的尊者、及旧私塾老师类)试想一个50、60岁男人称20、30 岁男人为先生对吗(先生,他是“先出生的尊者”吗?),而称一年轻女性为小姐又似含有轻薄意。(“先生”“小姐”2词不符合已经历革命、建设、改革三阶段后的我国现今人际关系。)(最好再造一符合我国新历史发展名词。)更不可死灰复燃称“老板”类,将劳动间人际关系倒退到旧中国。

(14)
(描述往日故城长春)……春、秋的短暂,气候变化的剧烈,春与秋的易逝使人心生伤感,而冬季的漫长则令人凝滞、坚强,养成了种“特有的北国”性格,是什么呢,朴素、含蓄、鲜明……等;这些也许与这里的诗作有大关系。我认为,一个诗人若写得好,得“复活”全部的地域、时代特征,“复活”作者的日常,一切……

(15)
(谈当代“文化病毒“现象)这15年我们惯看了畸形的、病状的、仿制的、无聊的、矫情的、甚尔粗暴的、色情的,病毒的……,文化、诗歌、影视、小说,一切。而一旦接近真实、正派、正经、平凡等等反而感到“手足无措”,缺乏“刺激”……。

(16)
感受的90年代、与“诗歌江湖”。
……这10年我国所有城市“开肠破肚”式挖建,新城林立,故国已远,三峡消失,江山风貌世道人心变了一圈。这10年常感“瞻望前途,不寒而栗”。这10年人们感受不同,舒服要死,快活要命。这10年鬼吟狼啸,天移地坼。“天荒地变心虽折”,卑鄙又次成祖国里“卑鄙者的通行证”。这10年我们操共同语言,但文化与人生观念分道扬镳————这10年岁月如丝,诗歌如剑,这10年“别梦依稀咒逝川”…
 
责任编辑:admin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目录——谈诗小语专辑 (10/25/2007 12:49)
  • 谈诗剪辑:在首都联想诗歌。之一 (10/25/2007 12:48)
  • 谈诗剪辑:译文、古典 (10/25/2007 12:48)
  • 谈诗剪辑:一个假设 (10/25/2007 12:47)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