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诗理论] 命名的谬误——不赞成“中间代”的两个理由
文章来源:《诗歌报季刊》 作者:十品 发布时间:2005-01-28 11:55:18 点击指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作品选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诗坛,本该以写作和文本来迎接诗的狂欢的,可“中间代”作为诗歌事件横杀出来,一时沸沸扬扬,颇为热闹,定睛看时,发现其中存在不可靠的构件为支撑,我不赞成这一命名,其理由有两个:
  第一,出生的背景不可能决定承传的方向。我读了“中间代”的有关文本和理论依据,最深的印象是纵的以出生年月为基础,横的以“第三代”为上限,70年后为下限的阶段,也就是说1960年至1969年之间出生的,在九十年代创作丰富的诗人都为“中间代”了,这样一来出生的背景就成了决定的因素。这造成了两个方面的混乱:一是1960年以前出生的诗人被除外,1970年后出生的诗人亦除外。九十年代中国诗坛创作,情况可能不是那么单纯的吧,特别是九十年代初期,1960年以前出生的诗人中有些以非常出色的创作成为中国诗坛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1955年出生的阿坚,1956年出生的雨田、伊路、陈傻子、张洪波,1957年出生的大解,1958年出生的孙昕晨、杨金安,1959年出生的彭一田、汤养宗和我本人等,以上还只是我信手捻几个来说说的,他们的创作同样“起步于八十年代、诗写成熟于九十年代”并且“与第三代诗人几乎并肩而行”。他们的创作以自己的出色表现和成熟的定位给让诗坛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中间代”却将他们排除到九十年代的成果之外,这显然是偏颇和不理性的。二是1960年以后出生的优秀诗人梁晓明、西川、车前子、黑大春、庞培、巴音博罗、蓝蓝、殷常青等也是被“中间代”排除在外的,他们的创作无疑是九十年代诗歌的光荣。这些“中间代”却视而不见,这样又造成一种概念上的混乱。
  要知道,诗歌的断代史大概不应该以诗人的出生年月划分,而是以实际创作的成就划分的。中国的历史背景本身就决定了中国现代诗发展的特殊性,“文革”十年是这些特殊性的根源,因此当“朦胧诗”出现的时候,也就打破了出生的格局,从1948年、1949年或者还有更早一些的到1956年、1960年间出生诗人都有。所谓第三代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命名,诗坛上对这一命名也有很多歧义,其代表人物韩东就是1961年出生的,小海是1965年出生的,还有不少都是1960年以后出生的,而于坚则是1954年出生的。因此,出生的背景不能决定诗人的承传价值观和承传方向,出生的背景只能是一种个人资料,而不能成为群体的行为,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彭一田更明确指出:“中间代”承传了它上面的那一代?没有承传的因素就不可能称之为一代,诗学是不承认这种划分的。如果对一个诗学意义命名只凭几个人的兴趣,随便将一些人划分出一个“代”来,是不能让人信服的,甚至还误导了人们对诗坛的认识。不是有“第四代”、“后朦胧诗”之说吗?昙花一现后,便消失了,大家还是写自己的诗了。
  第二,写作的背景不可能决定统一的方式。九十年代中后期,诗歌创作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局面,这些丰富,这些多彩,无不凝聚了诗人的心血和创造,比如余怒的语言意象、叶辉的静态呈现、伊沙的后现代主义、谭延桐的宗教式氛围制造、叶匡政的城市情结、潘维的才智型叙事、李轻松的性别意识、朱朱的孤傲和自律等等,他们的创作一方面表现了自己个性突出的特点,将个人化的写作发展到极致;另一方面也在为九十年代诗坛,乃至中国现代诗歌的整体提供着个案和文本,这无疑是积极而有建设性的。而“中间代”却将他们一锅端,使他们淹没在人为设置的统一的写作背景下,个性和他们独特的创建在“中间代”中变的毫无意义,这对诗歌发展的历史阶段的是证明还是否认,是进步还是倒退。可能主编者对此深层的东西也考虑不全。
   任何一位想有所作为的诗人,都可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写作背景,并且通过这些不同去创造自己更为张扬的文本,没有个性的诗人,是很容易被时间覆盖掉的。可是“中间代”就要统一这一写作背景,并且指认为“积淀在两代人中间”“有赖于诗人们从中间团结起来,拼弃狭隘、腐朽、自杀性的围追堵截,实现诗人与诗人的天下大同”。将统一的概念提升为“天下大同”,就更觉得“中间代”是一辆无序的混装车,是杂烩和拼盘。
   另外,在《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 》这本厚重的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五十位诗人的闪亮登场,但其文本和背景也不都是那么统一的。比如王顺建1999年以后才认真写诗,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却与诗无关。还有几位从诗作文本上看根本就够不上出色,也根本不能代表九十年代的诗写成果。这些存在问题,编者总有一天会为此遗憾的。
   除了以上两个不赞成“中间代”的理由外,还有一些个人想法;比如说网络诗歌,现而今已约定俗成为目前的命名,这个范筹就跨越了“朦胧诗”“第三代”“70年后”和“80年后”的诗人,也包括所谓的“中间代”。因为这是新科技带来的新事物,年轻和更年轻的一代诗人对此更有热情,掌握的更熟练,那么“网络诗歌”能否获得一次正式的命名呢?假如获得命名,以前的各种命名不就得全部推翻了吗?命名是重要的,但又是谨慎的,缺乏依据的命名对诗歌发展不利。主编安琪是我敬重的诗人和朋友,我理解她为“中间代”所付出心血,但我不希望她将自己的才华浪费在这一命名的谬误中。
   我建议:还是将九十年代诗歌完整地分类、定位,而不是游戏般地给诗人命名。

                     2002年3月19日


十品:通联地址:223100   江苏省洪泽县文化局

责任编辑:
小鱼儿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刊首语] 一个诗人的力量 (01/28/2005 13:11)
  • [开篇大作] 三青年诗选 (01/28/2005 13:09)
  • [挑战者]  精华热贴:《沙发》 (01/28/2005 13:05)
  • [挑战者]  沈鱼自白:在诗与生活的边缘徘徊 (节选) (01/28/2005 12:59)
  • [挑战者]  诗人力作——雪松3首 (01/28/2005 12:57)
  •  
    论坛作品选读
    诗歌报超级访谈
    翻译诗歌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