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相册| 邮箱



    [地域 民间访谈]大凉山:一个人的诗歌工作家


      作者:发星 2004-09-15 13:43:20 来自:综合整理 阅读指数:

热门新闻
 
               大凉山:一个人的诗歌工作家

                ——访四川90年代民间诗歌资料整理者,<独立>、<彝风>主编发星

  诗人数量与质量的大幅度减少。现在我们还可以组成“七十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展”之类,下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展”很不可能。中国诗歌可能断档,或空缺一代、二代诗人,这是一种即将面临的局面。

   中国民间诗人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包容与体现人类的独立、坚强,它所坚持的纯洁与透明,是中国这块土地任何一个精神群体所不能比拟与超越的。他(她)们活着,勇敢,正直,独立的在宽阔的天空下唱着自由奔放的歌。他(她)死后,艰硬的痕印进广大青山绿水间,成为历史的精神化石。
                                      ——发星

  采访时间:2001年5月20日、21日
  地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
  人物背景:发星,原名周发星,90年代西南地域性诗歌写作重要倡导者之一,民间诗刊<独立>、<彝风>主编,90年代后期创立发星诗歌工作室。当代重要民间诗歌资料整理者之一。1966年生,四川省大凉山人,毕业于四川西昌财贸学校。职业:普格某企业管理人员。

   90年代民间诗刊,多如雨后春笋,良莠揉杂,但却少有人梳理。发星大概是第一个蹦出来专门干这事的。他的劳动,很孤独,大有“洪荒之下,乱草横斜,拾穗者我”的干劲。<独立>这名字硬气、有点好汉风格。别的民间诗刊多发表单一诗歌,发星的刊兼收入诗评论、随笔、日记、文学笔记、札记,特别是史实资料等,每期集中关注某几个诗人,或集中聚焦一个,加以诗人背景、眉注、评语推出专辑。他突破90年代后期局限关注70年代出生一代诗人作法,溯方向进入60年代人,50年代人,乃至40年代人,潜心整理成辑,使刊物具有当代诗歌历史资料意义价值。<独立>发行量并不大,仅一二百本,但却在民间内外均有大的深远影响。
   他在茫茫大凉山顶成立了只有一个人的诗歌资料室。打量诗歌,评判诗歌,并从中筛选出值得保存入历史的部分。我个人把他归类为一个自发成熟独到、深刻眼光的民间编辑。
   5月18日离贵阳,19日到昆明,20日到西昌。在黔南山中梦亦非给我绘了一张草图,标明:贵阳至昆明14小时,昆明至西昌10小时左右,西昌至普格3小时。他去年去过一次,并告诉我,到西昌要小心,那里治安不太好,彝人中有吸毒的,黑天别上街,而且按行程需得要在西昌住一宿。由贵阳到西昌折了一个大三角,走的是川、黔、滇交界,印象里贵州的山是茫茫的山泽国,而这里的沿途多有高川峻谷,沿途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窗外风景可谓壮丽。昆明上车时有武警盘查身份,火车上有乘警检查一中年男子携带的盒装密封康师傅方便面,估计是为查毒,因为毒品是从云南边境一线流过来的。到西昌下火车,已是暮色昏沉,有些凉,西昌城不太大,但火车站离市区远,有数公里的样子,挤乘了一段小巴车才到。找了家不大的宾馆,竟每单间100元,两张床,想起梦的话,我背个大包,在街上远远一看就是外来人,不走住下。用手机与发星通了话,约好明上午乘第一班车,约10点半左右到普格。
   早7:00时,汽车站路边小店,米粥、糖包,糖包蒸得很好吃。看了一下街容,较干净整齐,早就听说西昌是中国最早卫星发射场,不知建在哪里可否参观(后听发星说现开放参观,约30元门票),西昌是彝族的自治州,可见不少一身黑衣的彝胞。
   汽车颠簸、爬山,车上放港台的有伤风化片录像,彝人老者和数岁小娃及乘客张口看。世道人心迅变。途时有三五成群彝装农人男女拦车,讲价后才上车。沿途数小镇好象是集日,在售鸡鸭农副产品。有一当地青年在车上唱汉彝混合的情歌,很热烈很投入。山坡大块麦田阳光下闪耀青春,很美。这里山高水凉,但谷中坡地平缓,产不少果、粮,很丰饶。山坡有“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特大巨幅标语。11时,到普格县城,一小城,一条主街贯穿东西。
   车晚到,抱歉让发星久等,他中等个略雄壮,留有一腮大胡子,笑,热烈握手。一同步行去他家。他的家位置属于在山之阴,即在南山北坡下,连绵着山坡的田地。普格的四面均环山,县城的四周也因此连绵着乡里田地。“诗歌万里行”的陈蔚前两年曾来访过。发星与外界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问他办<独立>有否过麻烦,他说前两年也找过他。他的院子像一个小四合院,一面是墙,三面是房,院中宽敞,种着果树,虽是五月,天暖时已可全家在院中放小桌吃饭。他很孝顺,与父母、奶奶在一起过,还有一小儿,属于四世同堂。饭后我们从楼梯爬到他平房上边阳台(在这晨昏最适合读书、写作、看夕阳)置茶、聊天。

  (因磁带失真,以下为据发星所谈的记录):
   问:关于<独立>刊名涵义?
   答:意为独立思考,独立性格,及诗歌语言的独立性。(他曾写过在90年代诗歌空气整体稀薄中“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居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诗人们,他们很可能为了改变生存状态而突围,在诗歌语言上仍然保持着悲怆、大气、厚重、史诗趋向等。”—访者)
   问:关于《彝风·大凉山第二诗界》提法?
   答:“大凉山第二诗界”的提法,是以区别于“第一诗界”。有比较宽泛的容纳性。<彝风>从1997年1月创刊,到2000年底为止,共出4卷,都是我一个人编,发行量每期100份,<独立>也是100本,距现在最近的一期印行200份,发行后反响强烈,回信率达到三分之一。
   问:您在1999年8月份的<世纪末·中国性爱诗歌>展出7家性爱诗,这好象在中国也是头一次,是怎么考虑的?
   答:编这本刊是至今为止,收入派别、风格较多的一本,但只印15本,做个资料,有的作品还可以,但凡是看过的都相当欣赏。中国这方面是“弹性”的事,故只能做为资料。如果<下半身>看过的话,当称我这本为“大哥”吧。其中共收诗35首左右,其中有德干的长诗,语言也比较好。
   问:谈到关于<诗歌报>停刊看法。
   答:是20世纪末中国惨痛的文化事件之一,它是现代诗歌一个试验场,它的存在证明纯诗歌在中国生存的艰难。我很希望文化能像经济一样放开,任其成长。
   问:请您谈一下关于彝文化问题?
   答:我认为,虽然我不是彝胞是个汉人,但我认为彝文化中优秀的资源,谁都可以用,(发星的两本刊中,引用和发掘了大量彝文化——访者),但彝民族中也有“自民现象”自高自大,不能清楚认识优秀与糟粕,及与现代的距离。如我认识的彝族青年诗人,写到一定时候就写不下去了。反而做为我,一个旁观者,如果做起来,可能会更好些。因为我们整个的祖国文化,都是同一个父母。由于历史战乱迁徙,彝文化与汉文化表象上有距离。在中国可以不分什么少数民族诗,只要用汉语,写下都可称之为现代诗。
   关于地域文化。大凉山一带包涵的地域文化比较宽广深厚,我这几年写作,可以从藏文化、彝文化等汲取,感觉到各民族的根都在一起。我们应该努力发掘现代文明进程丢失的(品质),如朴实、粗犷、正直,人的本初的欲望,还有善良,这些还都美好地保留在汉以外的少数民族文化中。
   问:90年代许多国内民刊互相在观念上靠拢,但你的<独立>从名字到内容上都有点我行我素的味,你是怎么考虑?
   答:<独立>的愿望,是依靠西南彝文化资源,团结、交流一些好的诗人,写出一些好的东西,但不想“称王称霸”。(谈到个人气质、命运)站在大凉山上,我看到了我的一生……。我喜欢“诗侠”这个称呼吧,大凉山现仍保存美好彝文化习俗,喝酒要大碗,交朋友要直率、正派、大胆;反对虚伪、软弱。
   问:有人说你在民间诗界声名好,有评议是诗歌界江湖中人,一定尽了不少道义,是什么责任感促使你?
   答:98年起,我与梦亦非、海上交往,我的状况比他们好一点,他们比较有困难,我尽力帮了一点忙。梦亦非近年写出10万多字评论,还有不少长诗,我希望一个优秀的诗人,不要因为经济而消失了……
   问:请谈四川,特别是你刊中多次提到彝族凉山,有什么不同的西南地域文化特色?
   答:关于西南文化是一整体。云贵川的山脉,是相连的,特别是中国彝文化较集中在川南,滇西北,黔南三地,西南又是其它少数民族聚居地,我和梦亦非均认为(梦亦非为黔南的布依族——作者)创作上要“立足”西南地域,这里诗歌资源丰富,这里大凉山的彝家孩子念三年级时,就能自然而然地写出天然的、非常好的诗来,没有目的只是自然用文字流露表达,非常令汉人写诗者羡慕。
   问:关于所提倡的“地域性写作”请深入谈谈。
   答:这样的“地域性”写作实验,可以给中国诗写作找出多一条路来。60、70年代时写诗的人,很多没有注意到我们是农民大国。我列个公式:我认为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现代技巧=优秀的现代诗……
   问:彝文化地区多年生活,对你的诗歌有什么潜在影响?彝族民族文化、习惯等?
   答:彝胞文化,是几千年传下,结婚、丧葬,全是用诗歌形式。结婚的时候,有婚歌,唱得非常感人。诗这种形式,在彝文化中,无孔不入,小孩子是从生下来从摇篮起,就浸泡在妈妈的说、唱诗歌中,女孩到十五、六,情窦初开,就无师自通自编自唱(诗歌),而有的更小十二、三岁就能写出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寂寞等感受。比我们汉人写诗多年还好。因为有两种新鲜文化源的结合。我为什么喜欢彝文化?是想在汉、彝间找一条语言创造的路。诗的技巧只能占一半以下,更多靠展示民族的文化资源。不要去玩弄技巧,这片天空特别大。
   问:关于发星诗歌工作室所承担的工作方向内容?
   答:发星诗歌工作室是成立于1997年。工作内容包括编稿、出稿,是个作坊,或车间,出产品。是受欧洲19世纪以来绘画工作室的启发。以前叫诗社,有“团伙”之嫌。避免了一些麻烦。
   <独立>处于大凉山特殊之地,这里有独立的气候,独立的文化源,像一个独立的“王”一样的地理位置。这里距金沙江100公里。我的性格也比较喜欢独行侠式的行为,因此我想创造一个独立的艺术空间,不受更多的现代什么派的影响,可能这有时比较偏激。
   问:关于收集整理民间诗歌、诗人资料,你是怎样作的?关于其它民间刊的看法及目前之弊。
   答:我办刊中,逐渐摸索出除发诗外,还应该有更深入的内涵,更大的容纳性,所以其后又增加了诗歌书信、通信,随笔、日记等其它相关与诗歌有关的资料,目的为给以后的研究民间诗歌的专家留下一点东西。(注:发星目前已刊发有70年代出生、60年代出生诗人的资料,他正着手做“跨代”关怀至50、40年代的民间诗者)。目前有的民间诗刊印刷、装帧追求豪华,第一浪费了财力,第二与诗歌追求的方向不符,(采访人插语:这在70年代出生者身上明显,一方面是出不起刊的寒伧,一方面是穷追奢侈,真是悬殊,大概“多元化”来了)。有的办刊,大杂烩,没方向、没范围,办刊人一定兼是个优秀写手,才能鉴别,交流出周围的优秀,反过来再刺激自己的进步。编刊方式风格上,我喜欢集中一个诗人,一年的、一段的,整体性推出来,不搞“人海战术”,一人一首,这样做不扶植人。这些年(指90年代)中国民刊做了几件事,一是发表长诗,中国的长诗,几乎都是在民刊发的,以前寥亦武、周伦佑,现在梦亦非。二是整体,全方位提供打量一个诗人的空间。
   以上也许是中国民间诗刊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也有不少局限,太自由了,缺点是鱼目混珠,缺乏一个评判标准。也有个别的人,在民间有数年不写诗了,但还到处找人写评,写得很长,没多少艺术,只是想钻机会。我认为,办刊不搞宗派,不要限什么70年代的,60年代的……
问:关于“整合诗歌”看法?
   答:关于“整合”诗歌,梦亦非和我通信、见面都探讨过。今年以来,我更理解到,把诗歌中不合理的删除,整理出一些好的……有些路别人走过了。应使路越走越宽。如手法、派别,“整合”起来,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略)

   笔答<大访诗人>问卷摘录:
   问:诗人简述。
   答:简历:1966年11月27日生于四川大凉山。中专,现做财务工作。
   文学经历:1984年10月,在西昌财贸校读书的我去参加了由著名诗人周伦佑主持的新诗讲座。周伦佑富有激情的诗讲与新诗极具魅力的赏析,特别是对“朦胧诗”的肯定与渲染,使我这个山里的孩子从此走上了诗歌写作这艘魔船。1987年10月和朋友欧阳勇创办<温泉诗刊>,1989年9月“六四”之后,<温泉>迫于形势压力停刊。1990年6月,与得干、敖郎创办了<大凉山诗歌>,1992年9月23日,迫于“苏联巨变”形势、压力,<大凉山诗歌>停办,1997年7月1日,创办<彝风>,至今已出4卷;1998年6月,创办<独立>,至今已出7卷。
   问:您的主要代表作(诗、评论、诗集、打印等等)?
   答:诗歌作品:目前已完成泛文类诗歌实验作品三部<对大凉山黑色情人的永远沉醉>,<二十个母题组成的山脉>、<七条同一方向的河>。
   评论:1999年完成<对中国新诗二十年来的大扫除>(部分草稿)
   问:您对民间诗歌报刊的看法(含欠缺、建议、批评、赞许)
   答:①既然是民间的,自然就要与官方、主流有一种质的区别(刊登方向、追求思想),不是官刊在民间一种重复。②办刊人最好是写作者……③民间诗刊更多的责任是把官刊上不能发,有价值的作品,资料等整理出来,成为以后研究中国民间诗刊发展真实资料。④许多民刊的消亡关键一点是办刊人的诗歌水平降低引起的,办好一个民刊,要推出值得推出的才华诗人,要有宽阔的胸怀与诗艺的不断提高⑤民刊最好是独立一人创办,不搞组织、圈子,在民刊中争权夺利是小人行为,这种人写诗是对诗歌一种污辱……。
   问:你的日常生活场景描绘。
   答:工作。爬山。和孩子玩耍。洗衣服。研究彝文化。在草丛中睡觉。

   采访人札记粘贴:
   △疑问:普格、及最近的城市西昌都不会有像样图书馆,他怎样深入学习、使用资料,借鉴、研究?
   △觉得“地域性诗歌”写作提法有点台湾70年后乡土文学重归时的味。
   △他与诗人阿翔在<独立>上联合整理的一篇90年代全国民间诗刊资料引起许多人关注,内容翔实。
   △孤独,沉浸中会有一种积淀:悟。
   △他办刊、创写身旁好象没有一二个可与商谈的。他高兴收信、写信。
   △普格(县名),为彝语,山谷中的草坝子。
   △他约是全县惟一留有大胡子的人。
   △他发现了一个盲区:90年代的民间诗歌资料需有人收集,特别是整理(别林斯基19世纪按年给文学写“祖国纪事”)。
   △是我见民间内外青年诗人中最精力充旺者:大概源于特别的健壮。(想起巴尔扎克因特别健壮使文学成功)
   △担忧:山中闭塞产生的文化学养不足(与80年代我考察的东北大兴安岭林区雷同)。还有80、90两个年代,遗留下“诗歌运动症”野蛮,反文化阴影影响。
   △力度:是<独立>、<彝风>(大凉山第二诗界)的显著特点。以后我一想起<独立>就会联想大凉山一块黑色坚硬的火山熔岩块。
   △不吸烟,极少饮酒。每日黄昏固定孑身南山散步,眺斜阳远山,说阳光照射下的对面层峦、田野每日均有数十种瞬间变化,说这里的白云是最富变幻的,四川、北京不少画家来画,摄影的也来。说他很少上街,嫌吵、乱。说他不喜欢任何城市。
   △他的“工作室”2001年整理了漂泊深圳的湖南诗人海上的书信(文学通信)随笔及诗二辑。他认为50年代人随笔有力量。海上为1952年生人,那一代诗者已不大受70、60年代生诗人的关注了。无论怎样,这种整理有“拾穗”作用,或跨代关怀,已为今日十分难能可贵。
   △发星说,他们(民间诗者)不少人现在生存竞争,比过去有铁饭碗时激烈,诗,只不过是在休息之余,做为精神上一种调剂了,顾不上那么多是(写得糙)原因。

   在发星家里逗留作客两宿一天半,第一晚他要兴趣勃勃与我长谈,大有非谈大半晚甚尔夤夜方止之势,可惜我路途劳顿感到心脏不适,他只好怏怏。真抱歉。他父亲沉默寡言,母亲又和善又会作菜,属于那种散发着母亲热力和热爱子女的慈祥妈妈,使客人留恋这个大家庭的温馨(发星说,这一带前几年办红白喜事都要来找他妈妈去做掌管待客饭菜的管家)。做饭烧自制沼气,两只猪养在有灯光的与厕所合用的圈舍里是他家两个“独特”。生活角色中他是一个正规的人,工作,干一切家务,听从父母妻儿,看足球,少奢求。沉默。读写。
   五月的山上有一群群正交配的“特大号”蚱蜢飞舞。这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山高高,江长长。喝过早茶,替主人扫一回院中落叶,挥手告辞。发星说7月彝家火把节时欢迎你再来啊。这里的大蚂蚱、人、水果,一切都洋溢着一股久蕴待发般的山里无穷无尽的精血生命力,(手指长特大蚂蜢,饱涨枇杷果,肥硕麦穗和蔬菜),仿佛可以尽情挥霍一回。
 
 
责任编辑:孙文涛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民间专访]谈文化流散民间 殆破与修复 (09/15/2004 16:12)
  • [民间专访]“将只为那些具有严肃及神圣心灵结构的少部分而存在” (09/15/2004 16:01)
  • [民间专访]闽西“民刊编辑” (09/15/2004 15:53)
  • [民间专访]技术和专业化写作的实验:90年代 (09/15/2004 15:45)
  • [民间专访]“诗坛险恶,留一笔活生生记录吧” (09/15/2004 15:38)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