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相册| 邮箱



    [地域 民间访谈]“或者说,我是在留住短暂乡野时光”


      作者:张联 2004-09-15 14:20:18 来自:综合整理 阅读指数:

热门新闻
 
            “或者说,我是在留住短暂乡野时光”

                 ——宁夏现代自然主义乡村诗人张联

  时间:2002年3月
  笔答地点:宁夏盐池王乐井乡
  人物背景:张联,60年代生,宁夏人,纯以种植为生诗人。为自然主义诗风,有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写有诗集<傍晚集>(内收录同题为“傍晚”诗96首)。张联从未离开过生息的乡村,对故乡风貌有独到感受。语言朴质,无刻痕,有很强原生性和醇美感染力,具备乡村现代诗歌特征。90年代后期,在西北宁、陕、甘等省有相当地域影响。为宁夏盐池<方向>诗社成员,曾教过乡村小学,现在宁夏盐池某乡务农。

  主要作品:
  诗作:《三十九号桩》《在葵的梦里》《我好像就是芋》《沙枣花已飘香了很久》《我在户内剜芋》。诗集:《傍晚集》。
  现状:
  做一个农民。靠天吃饭,竭力维持一个家庭的温饱和孩子的上学,渴求更多的知识,好像已算是奢侈。诗在继续写,已不能自拔,自止,能走多久算多久,顺其自然。
  我在2000年参与本省民刊《原音在线》,同年参与县民刊《方向》。1990年开始发表诗作,至今。
  地域写作意义观:
  地域写作,就是地方性的写作和个人化的写作。它的意义正如美国诗人威廉斯所说:“我相信一切艺术都从当地产生,而且必须如此,因为这样我们的感官才能找到素材”,同时又说:“地方性的东西是唯一能成为普遍性的东西”。
  简述诗歌理念:
  真正为诗而写,要贴近土地、走进自然,进入生活,不写无病呻吟之作。写诗最好应像美国作家梭罗一样真正置身自然,体验生命的过程,如《瓦尔登湖》一样的美丽,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
  在“民间岁月”遇到的困难:
  2000年开始天不下雨。地也不养人。面对如何养家糊口,诗和生活产生矛盾,我不知它们哪个更重要,一个古怪的对立,和不现实的可笑,我害怕为了生存,我的脑子里就此没有了诗。我在痛苦中麻木。或者说我有荷尔德林性格的一面。我走向集市、摆摊,在生命街能站多久,就站多久,很无奈,永远在竭力自救……
  最近期写作计划与生活规划:
  保持着原有的灵性和感觉,不断地认识土地、写自己的诗、想完成永远为“傍晚”(就是家园)的主题。朋友说,我的诗是神给的,就算是神给的吧,神向你显现的是灵光,是美伦美奂的画面,而不是神本身。
  生活规划:只盼着天下好雨,准备种一年好庄稼。
  日常生活场景描绘:
  在我的生存感知里,就是一个圆的穹隆的天,和一个圆的氛围的地。同时,在视觉中,自身就处在一个高的中天下,而四周里的天空总是很低,东天里太阳升起,西天里夕阳西下,南天里月儿升起,四天里有云彩的浮动,中天上满天星斗,中天下的一个小村子,任由风儿从不同的天空而来,独自走动村间,或静坐在户内看书、写诗。或者说,我的思维已成定格,在无意间和有意中去膜拜傍晚,注目落日,观赏晚霞,沐浴暮光。
  只要走出户外,在户旁和院门口静立,面对西天,自然整个身心去感受,一种特殊的、不同凡响的情愫,把自身融于自然,沉醉于自然。
  你看我的思维里,正有一个流动的语感,闪显着这样的一串文字:“盈尺高处/那西天里/我的村旁/只见落日红得浑圆/在彤彤红艳里/辉映着几抹湿润的残雪”。
  雪儿在慢慢地融化,回首时,在仰视里,只见东天里的一轮铅色的淡月,正注目着西天里,一切在静静的自然中,天空是淡蓝蓝的,吹来凉爽爽的和风。当我再回首,只是须臾间。傍晚,你一个短暂的美丽,却让落日敛息了你艳的光彩,让时空静在淡的平静的透红透红里。
  或者说,我是在留住短暂乡野时光。何以要在无常中失去?虽不是每个白日的尾里,但也是经常性地、持久地——
  写下时光的影子。
  能否谈一下,为什么您的几十首诗都称“傍晚”?
  我的《傍晚集》是我在90-99的十年间精选的诗作,或者说是拿出来的96个“傍晚”。虽96首,但实际却共103首。回顾这18年的写作经历,以“傍晚”为题的诗,大约几百首吧。我想每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个意境,是一则童话,也是一个故事。在集子里,同时是首、也是尾,合起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分开来又独立存在。当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整理成十四行,因我偏爱十四行。同时,也想创新一种新的十四行诗,当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要写傍晚的诗?我一时有些茫然,诸多的思绪向我袭来,似乎无从回答。过后我静下心来,想,至少有这样几种原因:1、当一天的劳作进入尾声时,也才有时间思考生活、思考生命、思考自然、思考环境。2、我爱晚霞。天地间一片的绚烂,宁静温和,以及我对色彩的敏感。3、我爱暮色。薄薄的暮色从西天里走来,一片飞着的羽翼,在暗淡着一天的声响。给人一种宁静、沉思和深远。4、我爱落日的浑圆。时间在这一刻特别的清晰可见,心灵里一片的静寂。5、我爱孤独,我爱落日的孤独。在这种美里,看落日正完成着一个恬静的梦。6、我认为傍晚,就是大自然在西天下一个宁静的入口处。落日和陪衬的云霞,形成着的一个切口,而这个切口,就是人与自然的一个最好的接触和融合。7、我认为傍晚,是一种个人象征,一种自然的符号,天籁的音,一种天性的永恒,一种呼唤,一种静静的等待。8、我认为傍晚,是一种生命情调和生命体验,一种母题,一种自白,一种冲淡的情调,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傍晚,而是我的家园……
  应该说,我写诗,写了这样一些诗,到心灵深处,有这样一种感受:实际上是来自我从孩提时代起到现在三十几年来,心灵感知的结果。从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走进生活,感受宇宙空间的转换,才得来的这样一种认识,一种表达,记录下我在我的小村里走过的一段路和自然界、宇宙间最美好的印象,以及人们为了生存的痛苦和欢乐的所为。
  怎样与外界联系、沟通:
  书信。
  您为什么没有去城里打工?
  我没去打工,是我自身的原因。我佩服90年代打工诗人,那是对生命的一种挑战,那是勇敢者的风范。
  简述(文学经历):
  ①对文学的敏感,我想是来自童年。对生我养我的土地,我的根,我总是情有独钟。自然有一种天性,陪伴着我的成长。
  ②上小学时,就对名言、名句、名篇的崇拜,以及对自然现象怀有一种莫名的情愫。
  ③上初中三年,在乡文化站借阅文学书籍,84年毕业后,仍借阅图书,在小村里间断性牧羊四年之久,在阳光下看书,从事诗歌创作。
  ④当小学代课老师(1988-1993)五年时间,将每月八元钱的班主任费,订了《诗刊》、《名作欣赏》、《中篇小说选刊》,同时,在新华书店购买了几本文学性的工具书,进行诗歌写作。
  ⑤93年放弃教学,毅然决然地回到村间(从此再也无力购买图书),为了诗歌,不断地借阅,嗜读着文学书籍,做大量的读书笔记。做一个年青的农民,至今仍在写诗。
  请描绘一下您的地域、您生活中的诗歌文化氛围?
  盐池县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祖国大陆中北部,地理位置在北纬37°04′——38°10′,东经106°30′30″——107°47′之间。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7130平方公里,全县地势南高,北低。在地质上是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的过渡带,植被是干旱草原向荒漠草原的过渡带,形成了自然条件多样性、苛刻性和脆弱性,加之人为的过渡垦牧,在缓坡丘陵中已是荒漠化风景。
  我生活中的诗歌,是在一种单调乏味空旷、宁静的生活中寻索。可以说,没有什么文化氛围,只是我独自进行着我自己的诗。
  您对目前,一个农民当个诗人或诗写者的看法?
  一个农民从事诗歌写作,当个诗人或诗写者,也固然好。可这是一次危险的旅行,冥顽的思想,在生活中是不调协的,甚至是古怪的,不可思议的。可正是这样,他站在土地上,在大自然,宇宙之间,他的一生如果走下来,正如作家刘亮锃在《一个人的村庄》中所说:“冯四完成了人最起码的一件事,过完他的一生”。
  古典出而耕种、入而横经生活,在今天能否成为现实:
  在今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然可以成为一种现实的看法。
  我认为今日农村也有它的浪漫的地方。农村对我的诗写作(影响)正面,我认为农村就是诗的土地,如库柏语“乡村是神造的”;负面是现实生活的窘迫在不停地提醒着你,“放弃诗歌吧,写诗并不能当饭吃。”但在痛苦中,又促进了诗的生长。
  您今年的收成好吗?
  我今年的收成(指2001年),还算可以,收有二千来斤葵花籽和几百斤山芋。
  您目前最想表述的:
  我想,我就是个精灵,我就是自然,我很纯真、也很纯洁。因为,我清晰地感受到,在圆的穹隆里,一个圆的视野的氛围内,天在对我诉说,地在对我诉说,太阳在对我诉说,鸟儿在对我诉说,牧羊人在对我诉说……
  落日就是升起的开端。夕阳的美,似恹恹欲衰,消极没落,但确比朝阳更温和、更轻柔、更易于心灵的接受,因而更美,正如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诗中这样写道:“黄昏星的歌比晨曲更美/先生,早晨,不过是中午的幼苗”。而大诗人李白则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而骆宾王的《在狱中咏蝉》中,则说:“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寄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谁要是走了一天,傍晚走到了,他就该满足了。”(彼德拉克)
  我在耕作,天地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开出一条条的墒来,我的思绪在飞逸,脑海在扩大,扩大在无垠里,就像天空,乃至整个宇宙。我消融了——我清晰地看见我的犁儿在轰鸣,我的妻子在走动,走在墒里,种着葵。只见我的两个双八鸟,就像是我的两小儿变的。在兰白相间里,啄着新鲜的小虫,轻盈地飞着、飞着又落下,轻踩着我的墒面,不鸣而飞逸。
  我想说,我的诗,是静静的诗,极静极静的诗,寂寞的诗,孤独的诗,一个人的独自的诗。并不想削足适履。

  采访人后记:
  有幸邂逅张联这个名字,纯属偶然,应该感谢<方向>这一小小诗杂志(宁夏盐池何武东主编,36开本,很薄,印制极简,封面有花马城字样,我猜那里盛产一种美丽的花——是葵?是马?)张联的乡村自然主义诗歌,需要附以文本解读,不然很容易忽略过,(当代人承受刺激太多,心已呈麻痹)读时心要静,静谧,仔细聆听凝睇,不要带观念有色镜。我读他的一组“傍晚”诗,“三十九号桩”组诗,觉得他把西北沙漠边缘长城脚下的向日葵、村落、浮云、煤车、灰尘,他的女人和孩子、晚饭和炊灶都勾勒得金黄、绚烂,甚至有点辉煌,像一幅油画。对了,他的短诗非常成功地凝画出一组组粗糙的、饱满色素的,然而真实万分的乡村近景,但绝不是文人笔下的那种美,而是乡民眼里的(农人目光底色中的),没有造作,没有矫饰,没有扭曲。这和他本人农民身份有关。其宁静有点像梭罗,(但不是那种英美性格的冷峻的静,而是凝重混沌的静、谧静、平和的静,西北平原的静,是一个中国农民天长日久浸在田野里的那种劳作的静,土地的静),但辉煌却像列维坦,而质朴像谁我说不出(大概是他家乡村落)。平原可能景致单调,但并不乏味,不乏鲜明、生动,人和事物在变迁。
  2001年秋我寄上了采访提纲。元旦前后张联与我通了电话,语音有浓重的甘、宁一带口音,他住的地方很偏狭,是由乡里乘了汽车到县办事时打给我的。我猜他那里文化讯息很闭塞,能交流的读物缺少——但这可能害了他更救了他(90年代城市诗人的致命天敌是交叉、交流过甚,从而个人丧失面目)他一家4口,出产很低,靠卖自产葵花籽、芋每年收入约三千元。出诗集<傍晚集>欠了债。
  2002年早春,他给我来信,简述乡里生活不好维持,询问来京打工,希望改变处境“以文养文”。我似乎看到一个挣扎在黄尘和寒风镇街叫卖的身影……
  附信有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在向日葵地里劳动的,看他的年龄不算大已有长期劳作忧虑和生活所累的不少皱纹,烈日炙烤的黝黑好像比实际年龄大出10来岁;另一幅是照的天边夏日向日葵地,这是文友来访时拍的,向日葵开花时节黄澄澄的美,中间有两颗比其它高出一大截葵盘,(是寓意诗者的不屈向上、顽强生长?)
  我读张联似感觉土地自身倾说喃语,想确定却又无从捕捉。这是种简单传统写作,诚实拙朴,半抒情,发源自身不过分外延。其真切与单纯令我联想陕北安塞一位农民艺术家大娘的剪纸风格。他有一颗“自产的”睿智的心。(如土泥渍粘在“静”里——中国古典哲学与静有关,与西方动成反差——不知这静还该葆存哪里)它证明,即使后现代来临,诗,仍然与劳动息息相关(诗或歌的第一冲击力源于劳作)。
  读张联的乡村诗我还想到,美感的产生原本与健全的生活、健美的魂灵有关。城市确是大地的疤痕,第一自然的恢复是现代人永远的隐痛。折射在艺术里,审美的失落自土地失落起——失落土地导致欲望膨胀和焦灼不安——和谐的审美由此碎裂。而粘补碎裂的过程遥无止期。
  (欧美早有现代乡村歌曲、乡村诗人、自然主义作家,他们在创作和生产一种现代临界心态的“平衡剂”和“氧吧”)
  也许我们现代意义乡村诗该到诞生时候了!它与前二三十年的“乡土诗”完全不同;它有自己的新对应物——后工业;它具有一层批判、理性的眼光(并对往昔家园投以最后留恋一瞥);它所轻声歌吟的自然风光是以抗衡灵魂畸病和过度开采污染为前提;而它所提示的古老简朴原理是对过度欲望、烦躁的灵肉洗濯医治。读张联的“傍晚”诗是种休息,调谐,掩卷沉思,有愉悦感。我想到两个辞,一个是他提到“无常”,一个是“回归”。他和他的诗嵌在一幅画里(这幅画正在剧烈摇晃——为他祈祝些什么呢?)。
 
 
责任编辑:孙文涛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民间专访]谈文化流散民间 殆破与修复 (09/15/2004 16:12)
  • [民间专访]“将只为那些具有严肃及神圣心灵结构的少部分而存在” (09/15/2004 16:01)
  • [民间专访]闽西“民刊编辑” (09/15/2004 15:53)
  • [民间专访]技术和专业化写作的实验:90年代 (09/15/2004 15:45)
  • [民间专访]“诗坛险恶,留一笔活生生记录吧” (09/15/2004 15:38)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