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相册| 邮箱



    [民间专访]一个在“市井炊烟”里读书写诗者


      作者:彭一田 2004-09-15 14:46:15 来自:综合整理 阅读指数:

热门新闻
 
             一个在“市井炊烟”里读书写诗者

  “在连绵不断的上升的炊烟里,我们的女儿也渐渐长大……”
   “但诗人在当下更要紧的是把自己留住,这实质上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在这样的年代里,诗人要懂得自我珍惜和自我保护,诗歌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这年代诗人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彭一田

  采访时间:2001年4月
  地    点:浙江温岭
  采访形式:笔答
  人物背景:“彭一田,男,1959年冬天生,汉族,浙江人。祖籍江西。童年和少年在江西山区生活十年,1979年返浙。1986年开始过市井与读书、写作的生活。诗人,自由写作者”(摘自“作者小传” )。著有诗集<边走边唱>等。除诗外写有文化随笔多篇。获1994年柔刚诗歌奖。近10多年在温岭以做自由个体职业为主谋生。

  完全是通过一本诗集来了解彭一田。
  大约是1999年,收到一本寄来的诗集<边走边唱>,120克牛皮硬封面,印黑白字,设计别致。这是一本做得很“民间”的书。其中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瓦特·惠特曼”、“地址”、“汉斯·安徒生”、“奥德修斯·埃利提斯”、“尚保罗·萨特”、“雪女”等篇,我读后都在一些句子上画了线,其中的后记附录“家住松门”及代序“写诗者说”也都给人留下较深印象。“这是一个有自己个性与特点的诗人,并且绝大多数诗写得比较完整”,是我一个综述印记。
  我在诗集的扉页记下最初的即时所感:“民间诗人的成长,再次验证了古人的贤明、智慧。……诗人要沉默,象庄稼在无边无际的田野里,让和风煦照,挺拔生长,坚韧,独立,向上,不屈不挠,不为一切。”其实我并不明瞭他是怎样写作的,只是仅从诗集书面看来。后边记下他的地址“浙江温岭市松门红楼27号”。这是最初的一瞥很片断印象。
  后来还有几个断片留给我印象:一是读过的他的散文“阳光打在脸上”(这篇稿给人印象很深)散文写得不错;另一是听说他状告<诗神>侵作品权在石家庄。采访到闽西,听鬼叔中介绍彭一田在前此春节专程来此晤会诗友的拜访。
  他的笔答“大地访诗人”问卷只回答了寥寥几个问题,多数均未作答,我觉得是太过“简略”,过于不完整,已从完稿中筛除;后来我偶复读了一次<边走边唱>,仍觉得这不失为一本好的诗集。决定以附录的形式连缀访答,以期读来能够获得梗概了解。
   
  附录上“家住松门”及诗集中“作为诗人的彭一田清单”年表,约能完整一些。
  看彭一田履历,生于1959年,属于50年代人,读他作品(诗、文),比较“60年代化”(我的一个印象),可见在90年代里他与“民间”做了许多交流,其实出生在任何一个年代尾里的人,往往都有下一轮年代的特征。50年代人很“理想”,他却很“市井”,还是受下一个年代人影响。诗中,有明显的流变的影子和痕迹。
  我初读他的诗,在“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一首旁记下“这首诗写得极其完整”,在“瓦特·惠特曼”一首旁写道“诗人,其实你已经成功了”。在他的一首诗的句子“雪还在下。祖国的雪刀光剑影/天地氤氲”<汉斯·安徒生>旁记下“好诗句”重复的看了一下,这本诗集被我画了不下二三十处,也许当时读诗心情好,也许他的诗确曾打动了我。这本小诗集很薄,只有100多点页码。总体看我觉得他很讲究诗艺修炼,有的诗你初读并无特别,读到中间碰见他的力句明句,看出作者功力技艺。
   
  以下为访谈几个问题:
  问:诗歌观念。
  答:这个问题很好,也很重要。我愿意重点读。当然这里三言两语是谈不完的。我希望我与采访者专门有时间谈。诗歌是坚持,见证,发现这样一些词语的内涵所属。在很大意义上我赞同布罗茨基的说法,他说诗歌是站在边缘上,但边缘不是世界结束他自身的地方,而是阐明他自身的地方。我把他的这句话修改为:诗歌是世界开始的地方。我要求诗歌写得象身体一样感性,简洁。我还要求诗歌要隐忍。毕竟诗歌是站在边缘上,毕竟诗歌并不是站在“文明惹的祸”的对立面的。
  问:您认为“民间写作”意义何在?
  答:首先是个体的意义,关注艺术及从关注个体开始,生命在个体那里,我不想强调“民间”二字。一个词语是与另一个词相对应、相比较而存在的,“民间”的对立面是“官方”吗?!作为一个写作者,在超越官方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应超越民间意识形态,而坚持“一个人”,“一个人的岁月,一个人的故乡”(拙作《过程》)。但我与大家都是朋友/客人关系:官方和民间。我的主体是自己/个体。……在与外界保持有限交往的同时,我内心越来越要求“独处”。
  问:您的现状或困难?
  答:身体好。精力可以,但糊口/谋生要占去很多时间与精力。很想做一份与文学相近的工作。这样更便于写作。
  问:您的主要代表作?
  答:1、<边走边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福建文学》(福州)
       2、《发言人》美国《一行》诗刊/《厦门文学》厦门
       3、《纸上河流》安徽合肥《诗歌报》杂志
       4、《硕大的海水》武汉《芳草》杂志
       5、《水城》浙江杭州《江南》杂志
  问:您的日常生活场景描绘。
  答:喝酒,聊天,泡妞,读书,写作,做生意,休息,思考,听音乐,与家人相处或给朋友电话/写信。

  附:
  一、家住松门
  由于妻子,我在松门已生活了十多年,妻是当地的土著。这些年来,我与妻同心同德,一个家从无到有,终于混迹于万家灯火中。在连绵不断的上升的炊烟里,我们的女儿也渐渐长大,今年已是12岁了。我们一家三口就这样很平常地在锅盆碗盏中构建和丰富着家的内涵。
  但在美国黑人那里有句老话,说是只有埋过亲人的土地上才是自己的家乡。我的老家在很远的地方,远得连我的妹妹们都不知道。很多年来,我们这个家庭四处离散,不断迁徙,只为了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我也一样,生在异乡又长在异乡。初到松门时,有人抄了郑板桥那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诗给我,要我不畏市井,安心生活。活着是一种过程,但有人说过程即结果。家是漫长的情感纠葛,我们在这种世俗的情感中慢慢纯熟了自己。
  妻的父亲死得也很早。她母亲是位不简单的人,她从青年时一直守寡。她共有六个子女。丈夫死时她最大的儿子才15岁,最小的还在吃奶,这位目不识丁的母亲一辈子含辛茹苦,终于独力把这些孩子悉数养大。而今她那个在丈夫病故时尚吃奶的儿子也成家了;她的子女个个都有了自己的家,妻在她的子女中排行第四。而母亲,今年却已是七十岁了。白发母亲目前硬朗地和她最小的儿子一起生活。我希望她长寿。
  不客气地说,家是一个沉重的概念。家在给了我们许多的同时,也耗去了我们不少生命,及至现在细看,脸上皱纹都有了。在我看来,无论是提篮小卖还是集约经营,首先和主要还都是为了安身立命,而家总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最佳所在。我承认一个人跟另一个原本可以互不相识的人组成家庭是缘份,但有时怪想:人生仿佛由一系列美丽的错误构成。在洗净铅华之后,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感叹就是这样简简单单走完了一生。
  妻对我不错,虽然她不具备文化和艺术,我们不是朋友。多年的家庭生活,我的“额外”收获是写出了不少诗歌。写诗需要一个具体的安定环境,我有这样的环境,与妻对我长期的容忍不无关系,要不然,家里放一张“平静的写字桌”就有困难。写作于我,非但一直没有生活上的好处,反而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心灵负担,妻就时常笑话我对生意的“稀里糊涂”。但妻却不势利,多年以来我觉得这是她最大的优点。
  年复一年,我只是在松门的小巷里看看太阳,间或从街上的风雨边走过,日子平静得无话可说。有时独自去看大海,想起人生就像一滴水,在命运的大海上东奔西忙。我们家靠做小生意存活,但我内心却始终有与“提篮小卖”不相容的一面。我不是想出远门,在“天下的锅都仰着烧”的生活面前,我更不想走远。小巷生活已让我感慨不少,我成为诗人,走得很远了。我还想再写,我希望写得比过去更好些。我已经平静地接受我写作的命运。我接受生活在每一个角落里的人们,我热爱他们。
  比如目不暇接的一身金饰、满脸财气,在一些人那里被看不入眼一样,我坚持自己的“存在方式”,不怕成为江湖时代的笑柄。写作是我难以更改的宿命了,我将在宿命里做完一生的梦。我不能对人们说,写作是赋予平淡的生活以意义,我只想对自己说,写作是一些人的情结和面对世界的方式。妻多年来通过“关照时间”,在事实上多少成全了我的爱好,使我得以一再梦幻,我没有理由不说感谢。

  二、彭一田清单
1988年
  1月,完成诗歌评论:《诗:文化创造或选择的路口》。
  7月,写作理论大纲:《诗人论》。
1989年
  5月至8月,写作诗歌:《答母亲》、《鞋》、《播种》。
1990年
  7月,草成诗歌论文:《中国“新时期”诗歌史概念确立及其基本走向》。
  8月,完成诗歌论文:《我们为明天存在》。
1991年
  5月,完成自传性散文:《’91回老家备忘录》。
  8月,完成诗集:《最后的或最初的抒情诗》。
1992年
  2月,完成诗论集:《鸥羽手记》。
  6月,完成诗歌随笔《水流千里归大海》。
  12月,完成诗歌论文:《当代诗歌:断代·路碑》。
  写作散文:《读妻》、《守望童年》、《姐》等。
  开始在海外一些汉语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
1993年
  5月,完成组诗:《发言人》。
  8月,完成组诗:《水边的阿狄丽娜》。
  11月,组诗《发言人》获’93新诗大奖赛优秀奖。
1994年
  1月,完成诗集:《草稿》。
  2月,向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法院递交诉状,诉《诗神》杂志社窃用作者纲
         领性诗歌论文:《诗歌:对世界重新命名》。
  4月,草成诗歌论文:《汉诗:文化背景及其延续性的缺陷》。
  5月,完成诗歌论文:《汉诗:语言生成及存在的历史性问题》。
  12月,获该年度柔刚诗歌奖主奖。获奖理由:大气、深厚、纯粹、优美,
         再生性地体现了历史悠久的汉语诗歌坚贞、超凡的本真风骨。
  25日,去福州接受奖金,并在颁奖仪式上作《心手相连,我是你们的伤痛》
          的演讲。
1995年
  1月,完成诗歌评论:《诗哗变:文化/破坏意义大于诗歌/构建意义》。
        任柔刚诗歌奖评审委员会终审评委。
  3月,写作诗歌:《空谷兰或水的胴体》。
  6月,草成散文十三章。
  7月,写作组诗:《越过边界》和《贴身感觉》。写作长篇纪实《笑忘录——
         中国首例诗歌理论著作权被窃用案的诉讼与结局》。
  12月,完成诗集,《边走边唱》。
1996年
  1月,写作诗歌:《二月散歌》。
  2月,写作散文:《涛声依旧》等。(对散文这一体裁形成较为清晰和宽
        容的文化认识。)
  4月,开始以“疼痛”为母题,写作一些诗歌随笔。
  5月,完成散文:《浮生走笔》5章。
  9月,完成散文:《边走边唱》6章;《小妹远行》7章;《秋歌》7章。
  11月,完成论文:《片状与线状:诗歌内外的米兰·昆德拉》。

  三、<写诗者说>
  ……
  诗人在这年代是一种说不出的痛,你的容颜已为当下诗人众生相在文化处境与生存层面上作了生动的形象呈现。推究起来,一代诗人大都产生在以社团为特征的群体运动和意象为更新目标的革命氛围,他们以事件诗人的内涵构成了历史。事件诗人在如今的文化转型期纷纷夭折,某种意义上,首先是生活的残酷,其次是文化的弱质与势利;我们被生存在革命长在改革,而由事件至个体是诗歌走向纯粹化的必然,——文化无论如何更新,人类传统的优秀品质诸如正义、良知、道德,还有坚贞无法丢弃。真正的诗人出自良知,可诗人在这年代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当下的生活似乎正在消解一切,包括激情和正义,诗人在事实上成为孤岛,——孤岛是大海和陆地互相推诿的那一部分。
  诗人在现时的命运写照于其他文人、乃至整个文化在生活事实和文化心理上都有唇亡齿寒感,源于文人相亲,他们在诗人贫困得势单力薄的命运遭际中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苍凉和凋零。在一滴水中看见整个大海/我的诗句想挽留几代人。是的,诗歌噙着眼泪默默收藏起离乱年代里离乱的呼吸,于是诗歌是没有理由不更深刻、更纯粹,诗人要把根留住。只有真诚的写作才是一种进步。但诗人在当下更要紧的是把自己留住,这实质上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在这样的年代里,诗人要懂得自我珍惜和自我保护,诗歌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何况没有了呼吸怎么去谈诗歌?!除了自己,没有人会关心作为诗人的我们。兄弟,只能这样,我们只能凭良心坚持而难以呼喊出责任两字,因为文明时代里文化意义上的责任要与生活的价值规律上的义务相辅,当生活形态和形态文化不能给诗人以关怀时,文化形态的部落价值又有什么理由要求诗人担当起整个民族的审美道德和艺术理想呢?诗人又为什么非要以该种意义上的诗歌压迫自己呢?诗人也是人,他同样需要吃粮,因此在这样的年代诗人说:“请不要在人多的地方称我是诗人。”
  这年代诗人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
 
责任编辑:孙文涛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民间专访]谈文化流散民间 殆破与修复 (09/15/2004 16:12)
  • [民间专访]“将只为那些具有严肃及神圣心灵结构的少部分而存在” (09/15/2004 16:01)
  • [民间专访]闽西“民刊编辑” (09/15/2004 15:53)
  • [民间专访]技术和专业化写作的实验:90年代 (09/15/2004 15:45)
  • [民间专访]“诗坛险恶,留一笔活生生记录吧” (09/15/2004 15:38)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