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相册| 邮箱



    谈诗剪辑:袅袅茶烟


      作者:孙文涛 2007-10-25 12:44:32 来自:邮件来稿 阅读指数:

热门新闻
 
(1)
肉体死亡处菌类堆积。
天才死亡处名声堆积。
创造死亡处嚣吵堆积。(老话,可是常忘记)

(2)
……我1986年初到刚建的深圳,见到处是推土机掘开的深沟,和小山似堆垒的新鲜的红色泥土,旁边垩白色层楼正在烈日灼烤下疯长,……
——想,这就是积国家民众数十年财富的积累,而不久,人们会忘掉这些。……

(3)
知青一代教训多多。轮迴中发现一个朴素的真理:原来人类的大同,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生存归指;它可以拆裂,但必得重铸。

(4)
关于50年代出生的“理想主义”一代。“理想主义”产生源:苏俄红军、二战史迹、辛亥、“五四”以来狂飙与文化、50年代、60年代上旬过份严肃的教育。理想主义的特征是公共性献身性,它的死敌是自私与卑劣。它经历两次走向大地深处实践的巨大流变:文革,70年代知青运动,外加商品潮切刷。历史对“理想主义”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劫掠和蚀解的嘲弄,但并不能因此解释这一代人是“最不幸的”。

(5)
理想主义者照耀过天际的真精神也许是:——永远不肯跟魔鬼讲和。

(6)
……“理想主义”过于“蹈空”,而现世生活又过于“低俗”。“理想主义”者对自己的人格与行为均有严苛要求。这是非常特殊的一代,其中一批人疯狂地搬运物质,另一批人疯狂地搬运精神。

(7)
50年代人的理想主义具有两重性:它是突进与狂飙年代之子,它的前置词是过分狂热,后置词是道德秉持。理想主义黯淡,英雄主义退场,世俗主义登陆。

(8)
日本有位盐野米松先生写过一本《留住手艺》的小书,内收录他采访的诸种日本现代社会将濒绝的民间手艺人的文字与图片,如造木船、棕编、打铁、做钓钩等,(文学,于今不也快成一门需要“留住”的古老写作手艺了吗?)看那书中图片上那些苍老的艺人的一丝不苟的工作,始悟“宜备其事,先利其器”古训、“文学,只有文学,这工具简单有如石斧”(戈尔丁)。一个人能否从事文学手艺,看看他的“作坊”就明瞭了。

(9)
……然后,沏一杯热茶,随袅袅茶烟浸入境界,写得很慢,写写停停,好象不慌不忙,象匠人在打造一件细致的玉器。我相信屠格涅夫也会这么工作,俄苏的契珂夫、画家列维坦大概都这么入境地工作,法国罗丹一生也这么工作。进尔忘记了世界上的混乱,嘈杂和时光流逝。永恒就是这么产生的吧。……

(10)
“……他们生活得小心谨慎,从不抛头露面,招摇过市,他们有的象乡民一样居住乡下,有的从事一种小职业,有的做为一个热情的漫游者周游世界”(茨威格谈真正有可能成为作家的人的生活与日常轨迹)。

(11)
……想到后现代正在“消解”“一切”——消解经典、消解权威与传统——但我真希望被“消解”掉的不包括这些:这样的书房,阅读和进行文学实践的本质与方式……

(12)
……尽管这16年世事纷飞,我这代人在心理上和精神上仿如经历了又一辈子的迷乱幻灭与狂奔天路历程。沧桑换颜,青春难驻。

(13)
先哲们在漫游祖国历程中已
思索过一切;
我们只是透过暝濛雾雨再沿地球表层做次
漫游式的点击。

(14) 
心怀忧伤者,远方喜欢你;
落单寂寂者,文学喜欢你;
红尘落魄理想裂灭者,百城烟水迢递道路一齐扑来喜欢你!

(15)
因为今天男诗人的肉体缺散了麝香。所以女诗人看来总是不美(比之唐代薛涛)。 ——这是种神罚。
(关于一种普遍而泛泛的当代女诗人容貌的谈论)

(16)
车轮飞转,我们的想头不久就烟消云散。大概这就是旅历的含义。(对于偏狭、固步自封、虚妄种种的自我修订和嘲讽)

(17)
……从无限辽远处看,
诗人的心地和精神的透亮度,是无论怎样眺望也不过分;
大地的宽广壮丽性,是无论怎样也难企及;
而大地上人民的干净纯粹,则是无论怎样也一次次突破我们的原本狭小侷促!……
(旅行笔记)。

(18)
……有时,我倒希望读读民刊,或看点个人打印的集子,在那儿透几口“山野”空气!在哪个偏僻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发现几束“真实的”、“朴素的”小花。“炒作”!“策划”!!一只只深藏商机、险恶觊觎的狼,混入时代文化和文学出版的羊群。

(19)
烦嚣的首都,如今想静下心来,读到一本好诗集,多半是件近乎“奢侈”的事了,千寻万觅,也不一定行。别看北京有图书大厦、风入松、三联书店等国内遐迩闻名书店,但今天许多生活在遥远版图上的诗歌作者的诗集,因种种原因已进入不了“主渠道”、“二渠道”发行什么了,只能靠一个特定机遇,在哪儿偶然得之。……

(20)
……商品和贫富等级的差别,又重新规樊和桎阻了人性。

(21)
诗在证实:乡村虽濒处现代都市的外侵、观念急速裂变种种之中,但仍还葆有一份古老的朴直,那里的生活秩序永远与庄重谨严、讲究道德且不过份矛盾有关。乡村并没有崩溃,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永远屹立,向21世纪再次证实,“乡村是人性的最后贮存器。”(阿勃拉莫夫)(尽管乡村的现代形式的剥削占夺和对人性的奴役有种种“卷土重来“的迹象)。
 
责任编辑:admin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目录——谈诗小语专辑 (10/25/2007 12:49)
  • 谈诗剪辑:在首都联想诗歌。之一 (10/25/2007 12:48)
  • 谈诗剪辑:译文、古典 (10/25/2007 12:48)
  • 谈诗剪辑:一种尺度 (10/25/2007 12:47)
  • 谈诗剪辑:一个假设 (10/25/2007 12:47)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