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相册| 邮箱



    谈诗剪辑:小谈得失


      作者:孙文涛 2007-10-25 12:46:52 来自:邮件来稿 阅读指数:

热门新闻
 
(1)
(我以为“伤痕文学”未完赋命)反省看,70年代末的“新时期文学”(括主流“伤痕文学”和非主流“地下文学”两支劲旅),并未彻底,草草收兵;最重要的理念并没有形成昭明廓清,给其后历史进程埋下重大隐患……而这一切不足10年就彻底显现。……

(2)
(谈南方‘打工诗歌“)70年代出生的南方打工这一代,90年代开始时,他们才20岁左右,历10年到进入新千年前后,就已达30岁左右,过完了10年青春。而后边的80年代出生的一代打工者又汹涌上来。在消逝的青春时光里,诗人有什么悟觉呢?对个人、对时代、对生命?对岁月沧海桑田?……

(3)
(谈李敖的一句诗与建立真正的现代社会信心)“我们有没有机会造一个天堂?!当方法对的时候,当时来运转的时候,我们觉得有一个机会可以造出天堂”!(李敖复旦演讲)

(4)
(回味30年前的变化)……1970年代末、1980年代伊始,正是我生命中一段“黄金般”时光,从青春的尾巴快进入30岁的中年之初,生活与时代的大背景也充满了长久缓慢后的诸多变化,有振奋,有希冀,有追怀,有惋惜……是种“青绿相间”的生命感受。

(5)
(谈当代书籍插图)……真是令人不满意,不满意,特别是诗集插图,没有诗意,缺乏创造!从年轻的70年代时我就发现这个问题,有时还不如小时候的小人书。而现在不但没进步,反而原创的越来越少;创出来不是不伦不类,就是令人别捏……

(6)
(谈印象往昔共和国合理部分)……严格治国,严厉治国,浩然正气,是少年共和国予我庄严印象。

(7)
(‘新时期文学“存在几个问题)……回顾与反思。1979年虽说是“文学热”年头,其实文学者占人群比例仍微乎,青年多数在考业大。夜校我去念过一阵,当时就觉得非常滑稽,净走形式,它并不都适合已有广阔经历与一定文化的回城知青。回看当时多数人最重要的应是培训与巩固提升既有专业技能,另一部分深造,可惜一股全民迷信“文凭”热嗡然刮起,长达20余年。青少年从此被栓牢在重新类“复辟”的科举考试和死分数上。所以当时转向“活的文学”可谓是我们一群城市青年的自学方式之一。其后不少人就拿着这种装模作样的假大学文凭走向社会,去谋官,捞好职位等等了,有的后来已弄到研究生博士生了,也不知研什么博什么(写诗对庸俗与不合理世事、事物看得太透,不合俗流,是一生吃亏的重大原因)。……
(8)
(现代社会对诗歌产品的责任、义务、补救办法)……诗人贫困化是一个与精神文化产品出路有关的基本问题:生产和收入严重不能平衡;诗人生产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社会和人群有责任从财富总量中取出微小部分,补偿他们精神产品被“无偿使用”,以支持这种“公共性劳动”继续下去,这是一个先进和有道德现代社会的责任。

(9)
(10年来我为什么转向读民刊?)想起来,我个人90年代转向读民刊是迫不得已的。“大刊”经常莫知所云,倒是偶尔邂逅偏远小城“内刊”有时还有人认真写,认真编。而在此之外的民刊回答了一种:急需。主流文学媒体经常“惊慌失措”,“灵魂出窍”,市场漂移,急速滑下辉煌80年代后的:不归路。

(10)
(关于什么是诗人的“成功”)……闭塞的边疆小城当年常容易“成长”这样的作者,(省城亦有,稍少)小有才气,而野心勃勃,他们一心盯着京城、省城几份刊物,并牢牢记住任何一个有用的权威、名人,甚至熟知其掌故络脉,以为有朝一日“攀附高途”。他们的全数才华果然此后按此一径走去,步入文界,混个位置,中年后挺胸腆肚,成为他们曾从前“仰慕之流”。可能是由于自幼小就生存于灰茫人海省城,见历识多,也可能是读了世界文学,(在巴尔扎克那里熟详此种情形)改变了近视,年轻时我们一群小市民“底层”业余诗者早已勘破此道,常加嘲笑。为此,当年我们便极少投稿,写完了在圈子里“互读”,甚尔放在笔记本里完事。(今回看,我觉得作者与编辑部保持某种“对抗、矛盾”,作品少发表,或仅发表一部分,是对写作十分有利的,——只是青年时常为此迷惑……)

(11)
(谈“80后”诗人)……“搞笑的一代”(80后)进入世界,他们发现什么都捞光了什么也改变不了,无可奈何,尴尬,只好戏谑、玩笑一番自己与这个地球……

(12)
(谈关于我国散文诗)……我个人认为50年来一直没发展好,改革前受过分政治化影响,就是近20多年新诗潮以来也很不理想。我们主流提倡的散文诗,缺乏思想力,没有大艺术,脱离真正的社会人生真实,仿佛“蒸馏水”。风格上追求“清浅淡美”愈走愈狭,写作格式上自框框人……

(13)
(回忆76年“天安门诗歌”现代意义)在人类历史里,谁是先知先觉?人民。他们最先嗅到历史新命降临的气息,最先在严冬未融的时刻制造春天。30年前的人民意志,即使回味一次,重温一次,我们也几乎能立即找到全部现代道路的真根源,只是这个真根源被一次次歪曲、省略、涂改、……直至淡忘。

(14)
(谈那次“文艺复兴”的不足)1980年左右虽是文学“辉煌”年头,但由于旧体制等积压原因,就是当年的正规文学期刊也常是看一本厌一本。——其实往深里想哪来那么多文学呀?!故记得托翁说“可写的东西寥寥无几” (!)……


(15)
(谈地域诗歌特色)……一个人的诗,读完了,能看出是作者哪儿人,甚至是哪一省,哪一地,哪一方水土铸就养育的性格,这就是“地域特色”。……

(16)
(谈我与自然)……“重回自然”就是我生存里的一个切实梦境。为此我曾作了些尝试,八次返回的东北大兴安岭成了我焦灼灵肉的一块栖息地。再次感谢那儿的朋友,(孙伊斌、李秀光、王晨光等挚友)感谢那些时光。能像某些俄罗斯作家、诗人,及我们古典先哲一样与自然呼吸在一起,是一个可望但难以企及(在今天)的至高生存梦和理想。……
 
责任编辑:admin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目录——谈诗小语专辑 (10/25/2007 12:49)
  • 谈诗剪辑:在首都联想诗歌。之一 (10/25/2007 12:48)
  • 谈诗剪辑:译文、古典 (10/25/2007 12:48)
  • 谈诗剪辑:一种尺度 (10/25/2007 12:47)
  • 谈诗剪辑:一个假设 (10/25/2007 12:47)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