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相册| 邮箱



    风景一坏,诗就差了


      作者:孙文涛 2005-09-04 15:10:05 来自:邮件来稿 阅读指数:

热门新闻
 
  近偶读一本《庐山历代诗选》小旧书,有一点感想、引发。读后觉写得最好的是晋代,其次是唐代,宋代次之,元代又更次之,差者为明、清;明代写的似灵逸不足,清代语言繁缛。怎么回事?是我的误觉?!莫非东方人在诗的想象力、气度上愈来愈卑弱?是我们迷信晋唐使然?似又都不完全是。
  想起年轻时第一次登庐山,1983年冬,由于秋雪及当年尚少有“旅游”二字,从山脚爬到牯岭沿途只见寥寥十数人,百灵鸟还有什么鸟在绝崖上群群叫唤。1997年夏,又去了一次庐山,发现山上山下面貌大变,总体感觉是商业日盛,而草木日非。算一算,这中间时隔仅才14年呀!远不能与古时一个朝代动辄百年甚至二三百年时段相比。由我个人体验可见匡庐今古绝非一回事。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太白(701-762)生活在距今1300多年前,而前此距今1600年多前的东晋、南朝时代的诗对自然风貌描述更有不同。李白在唐代所赞美的庐山,正当庐山的“青春自然期,”故大自然光华四射;而晋、及晋之前则是庐山地理自然的“少年期”,混沌朦懂之美初萌的神秘初凿,请看南朝谢灵运(385-433)所写:
        “客游倦水宿,风潮俱难论。
        洲岛骤回合,  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    滬露香复芳荪。
        春晚绿野秀,  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  万威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  牵叶入松门。……”
                    《入彭蠡湖口》

  唐诗人宋这首诗距李白上述诗早300年左右。之问、张九龄、孟浩然、李颀、杜甫、张继、韦应物、顾况、李贺、贾岛、白居易、郑谷……等都迹匡庐,并留下诗篇;其中白居易(772-846)最多,15首,因有他做过江州(今九江)司马,那里距庐山最近。白居易生于李白没后10年,他写作时空与李白有数十年差距,所以他笔下庐山风景情境(除了个人艺术风格、表达方式不同外)已与李白所见略有不同,但仍然可见森木蓊郁,幽溪潺缓;但已有人耕植人迹略显—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
           阳从抽茗芽,阴窦泄泉脉。
        熙熙风土暖,霭霭云岚积。……”
              《春游二林寺》(指东林寺、西林寺)

  人文愈前演,自然愈后退。所以到了宋代,岳飞(1103-1141)于戎马倥偬中经庐山,则已是感叹繁纷世事、人世,“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了!(《寄东林慧海上人》)(其实唐宋时,我国只约有五千万人口)宋文人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米芾、王十朋、杨万里、陆游、范成大、朱熹等均有庐山游,诗中涉及原始自然已大少于唐人,更惶前论。这里除了宋代国运沧桑、社会演绎更形剧烈外,可能与庐山自然变迁亦深有痕连。录一首以画、书法著称的米芾的诗,看看他眼里庐山:
        “度峡扪青门,临深坐绿苔。
        水从双剑下,山挟两龙来。
        春暖花惊雪,林空石迸雷。
        尘缨聊此濯,却去首重回。”
               《开先寺观龙潭》

  前此的青、古、神,雾渺云虹多以不见,而代之以一幅仙迹尚存伴人寰的与世井仅百步距离画图了。
  台湾70年代经济起飞,大修其路,有文人惊呼原淳朴山区、村就变(坏)了”。而自然是:人一逼近,风景就后退。从这里我们可理会元人的山水画为什么是古典里最后。最好的(元人已开始懂得怀念山水)。这里除了社会形态对人心理影响原因外,人类周边环境变迁可能占了相当大比例。由此我们可破译为何明、清承平盛世(加起来七八百年)却写不超前人的道理。
  诗,与自然风景有关,离开了自然神力相助,人无法独立写出最好的诗来。这也是瑰丽神幻新鲜活泼生命充沛的道家学说高峰一旦竖起,后世永无法超的原因。
  其实,明、清时,匡庐不少处尚大体山深林茂,清涧、藓苔不乏其幽深,可能还有虎,但已无白鹿、长猿等与青春匡庐同存的灵物了。其它珍卉草木,更不知绝迹多少!但从根本生产力说,彼时人们尚无力量把庐山自然美全然毁灭。可是即使那时代时庐山已进入“中年期”自然了。(自元代,我国自然大体上已全面进入半衰落“中年期”)。
  明、清自然已无奇,诗人眼中庐山自然亦缺乏前此种种神诡魂魄,高远的早期天人理想摔落下来终成俗世饭粱——
        “……才过古涧怀三峡,直上高峰补九奇。
        随意朱花稀点点,荡眸黄稻熟迟迟。……”
                  (明•潭元春《从栖贤入山再游》)

  明、清才子亦迭出,明代杨基、李梦阳、唐、王守仁等;清代屈大尊,王世祯、袁枚等都曾留墨庐山;但他们的诗读毕都再再说明:往古、高古渺不可追。
   某意义说,诗歌(包括其它贴近艺术,中国画等)仅仅是人类“发展”万劫不复的一个明鉴。

                               (2005.5京郊)
 
责任编辑:admin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普里什文散文诗的独特之路 (01/06/2007 16:38)
  • 马雅可夫斯基的短诗《别了》 (01/06/2007 16:38)
  • 我与美国黑人诗人休斯诗《自由》的缘分 (01/06/2007 16:37)
  • 田德里亚夫二战诗《纪念碑》 (01/06/2007 16:36)
  • 普希金名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01/06/2007 16:35)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